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六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6)

1. 足太陰脾經穴

商丘,在內踝下微前陷中,前有中封,後有照海,此穴居中,內踝下有橫文如偃口形。足太陰所行為經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
主治胃脘痛,腹脹腸鳴,不便,脾虛令人不樂,身寒善太息,心悲氣逆,喘嘔舌強,脾積痞氣,黃疸寒瘧,體重肢節痛,怠惰嗜臥,骨疽痔疾,陰股內痛,狐疝走引小腹疼痛,不可俯仰。

神農經云:治脾虛腹脹胃脘痛,可灸七壯。

玉龍賦云:兼解谿、丘墟,堪追腳痛。

百證賦云:專治痔漏最良。

三陰交,在內踝上除踝三寸,骨下陷中。足三陰之交會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,妊娠不可刺。

主治脾胃虛弱,心腹脹滿,不思飲食,脾病身重,四肢不舉,飧泄痢血,痃癖臍下痛不可忍,中風卒厥不省人事,膝內廉痛,足痿不行。凡女人產難,月水不禁,赤白帶下,先瀉後補;小腸疝氣,偏墜木腎腫痛,小便不通,渾身浮腫,先補後瀉。

千金云:內踝上三寸,絕骨宛宛中。灸五十壯。主咳逆、虛勞、寒損、憂恚、筋骨攣痛,又主心中咳逆、泄注、腹滿、喉痹、項頸滿、腸痔、逆氣、痔血、陰急、鼻衄、骨瘡、大、小便澀、鼻中乾燥、煩滿、狂易、走氣,凡二十二種病,皆當灸之也。又云:男女夢與人交泄精,三陰交灸五壯。

喜夢泄,神良。又治霍亂手足逆冷,灸七壯,不瘥更七壯。又治勞淋,灸百壯,三報之。又痔疾刺入三分,亦主大便不利。又治氣㿗水㿗,卵偏大,上入腹,灸隨年壯。

玉龍賦云:兼三里、絕骨,治連延腳氣。

百證賦云:兼針氣海,專司白濁久遺精。

席弘賦云:冷嗽宜補合谷,卻須瀉此穴。又云:腳痛膝腫針三里,又須兼懸鐘、二陵、三陰交、太衝引氣,並治指頭麻木。

天星秘訣云:兼合谷,治脾病血氣。又云:兼承山,治胸膈痞滿,飲食自喜。

乾坤生意云:兼大敦,治小腸疝氣。

昔有宋太子善醫術,出逢一妊婦。太子診之曰:是一女也。徐文伯亦診曰,此一男一女也。太子性急,欲剖視之。文伯曰:臣能針而落之。為瀉三陰交,補手陽明合谷,應針而落,果如文伯之言。故妊娠不可刺此穴,且能落死胎。

漏谷(一名太陰絡),在內踝上六寸,骨下陷中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
主治膝痹腳冷不仁,腸鳴腹脹,痃癖冷氣,小腹痛,飲食不為肌膚,小便不利失精。

地機(一名脾舍),在膝下五寸,內側骨下陷中,伸足取之。一曰在別走上一寸,孔在膝下五寸。足太陰郄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

主治腰痛不可俯仰,溏泄腹脹,水腫不嗜食,精不足,小便不利,足痹痛,女子癥瘕。

百證賦云:兼血海,治婦人經事之改常。

陰陵泉,在膝下內輔骨下陷中,伸足取之,或曲膝取之,與少陽經陽陵泉內外相對。一曰稍高一寸。足太陰所入為合。刺五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商丘穴

位於內腳踝下方稍微偏前的凹陷處,前面有中封穴,後面有照海穴,這個穴位在中間的位置,內踝下方有橫向的紋路,像倒過來的嘴巴形狀。這是足太陰脾經所經過的穴位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灸三壯。

主要治療胃脘疼痛、腹脹腸鳴、大便不順暢、脾虛導致情緒低落、身體怕冷且經常嘆氣、心情悲傷、氣逆上衝、喘氣嘔吐、舌頭僵硬、脾臟積聚痞塊、黃疸寒瘧、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、疲倦想睡覺、骨疽痔瘡、大腿內側疼痛、疝氣疼痛牽引到小腹,導致無法彎腰或後仰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說:可以治療脾虛腹脹和胃脘疼痛,可以灸七壯。

《玉龍賦》說:可以與解谿穴和丘墟穴搭配,治療腳痛。

《百證賦》說:特別擅長治療痔瘡漏症。

三陰交穴

位於內踝上方,除去踝骨三寸的位置,在骨頭下方凹陷處。是足三陰經(脾、肝、腎)交會的穴位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灸三壯。孕婦不能針刺此穴。

主要治療脾胃虛弱、心腹脹滿、不想吃東西、脾病導致身體沉重、四肢無力、大便溏瀉帶血、腹部有腫塊,肚臍下方疼痛難忍、中風昏厥不省人事、膝蓋內側疼痛、腳部痿軟無力行走。婦女難產、月經不止、赤白帶下等症狀,要先瀉後補;小腸疝氣、睪丸腫痛、小便不通、全身浮腫,要先補後瀉。

《千金方》說:在內踝上三寸,骨頭凹陷的地方。可以灸五十壯。主要治療咳嗽氣逆、虛勞、寒證、憂慮、筋骨攣痛,還可以治療心中咳嗽氣逆、腹瀉、腹脹、喉嚨痛、脖子僵硬、腸痔、氣逆、痔瘡出血、陰部痙攣、流鼻血、骨瘡、大小便不順暢、鼻孔乾燥、心煩、精神異常、氣亂竄等二十二種疾病,都可以用灸法治療。還說:男女做夢與人交合遺精,灸三陰交五壯。

如果經常夢遺,效果很好。還可以治療霍亂導致手腳冰冷,灸七壯,如果沒好再灸七壯。又可以治療勞淋(淋病的一種),灸一百壯,三次。又可以治療痔瘡,針刺三分深,也可以治療大便不順暢。還可以治療氣疝和水疝,睪丸偏大,向上牽引到腹部,灸的次數和年紀相同。

《玉龍賦》說:可以與足三里穴和絕骨穴搭配,治療腳氣連綿不癒。

《百證賦》說:可以與氣海穴一起針刺,治療白濁和久遺精。

《席弘賦》說:寒咳要補合谷穴,卻要瀉三陰交穴。又說:腳痛膝蓋腫,針刺足三里穴,還要配合懸鐘穴、二陵穴、三陰交穴、太衝穴,來引導氣血,同時治療手指麻木。

《天星秘訣》說:可以與合谷穴搭配,治療脾病和血氣問題。又說:可以與承山穴搭配,治療胸膈痞滿和飲食不適。

《乾坤生意》說:可以與大敦穴搭配,治療小腸疝氣。

以前有個宋朝的太子很會醫術,有次遇到一個孕婦。太子診斷後說:這是個女孩。徐文伯也診斷說:這是一男一女。太子性子急,想剖開腹部看看。文伯說:我可以針灸讓孩子出來。於是瀉三陰交穴,補手陽明經的合谷穴,針灸後孩子就出來了,果真如文伯所說。所以孕婦不能針刺這個穴位,會導致死胎或流產。

漏谷穴 (又名太陰絡)

位於內踝上方六寸,在骨頭下方凹陷處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灸三壯。

主要治療膝關節麻木、腳冷沒有知覺、腸鳴腹脹、腹部有硬塊、腹部冷痛、小腹痛、吃東西不能變成肌肉、小便不順暢、遺精。

地機穴 (又名脾舍)

位於膝蓋下方五寸,在內側骨頭下方的凹陷處,伸直腳取穴。也有說在別走穴上方一寸,孔在膝蓋下方五寸。是足太陰脾經的郄穴。針刺三分深,可以灸五壯。

主要治療腰痛不能彎腰或後仰、大便溏瀉、腹脹、水腫不愛吃東西、精氣不足、小便不順暢、腳麻痛、婦女腹內腫塊。

《百證賦》說:可以與血海穴搭配,治療婦女月經不正常。

陰陵泉穴

位於膝蓋下方,在內側輔骨下方凹陷處,伸直或彎曲膝蓋取穴,與足少陽經的陽陵泉穴內外相對。也有說稍微高出一寸。是足太陰脾經所入為合的穴位。針刺五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灸三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