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六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0)

1. 足陽明胃經穴

居家必用云:灸咳逆。凡久病得咳逆,最為惡候。其法於乳下一指許,正與乳相直間陷中,女人即屈乳頭度之,乳頭齊處是穴,艾炷如小豆許,灸三壯,男左女右,火到肌即瘥,不瘥則不可治。

不容,在第四肋端,幽門旁一寸五分,去中行二寸,對巨闕。甲乙經曰:去任脈二寸,至兩肘端相去四寸。按甲乙經曰:腹自不容以下至氣衝二十四穴,挾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。諸書皆同。及考幽門則止去中行五分,是不容以下諸穴當去中行二寸,而諸云三寸者非,今悉改為二寸。刺五分,灸五壯。

主治腹滿痃癖,胸背肩脅引痛,心痛唾血,喘嗽嘔吐痰癖,腹虛鳴不嗜食,疝瘕。

承滿,在不容下一寸,去中行二寸,對上脘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甲乙經云:刺八分。

主治腹脹腸鳴,脅下堅痛,上氣喘急,食飲不下,肩息隔氣唾血。

千金云:夾巨闕相去五寸名承滿,主腸中雷鳴相逐痢下,灸五十壯。

梁門,在承滿下一寸,去中行二寸,對中脘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甲乙經作刺八分。孕婦禁灸。

主治胸脅積氣,飲食不思,氣塊疼痛,大腸滑泄,完穀不化,可灸七壯至二十一壯。

關門,在梁門下一寸,去中行二寸,對建里。刺八分,灸五壯。一云五分、三壯。

主治積氣脹滿,腸鳴切痛,泄痢不食,走氣挾臍急痛,痎瘧振寒,遺溺。

太乙,在關門下一寸,去中行二寸,對下脘。刺八分,灸五壯。一云五分、三壯。

主治心煩癲狂吐舌。

滑肉門,在太乙下一寸,天樞上一寸,去中行二寸,對水分。刺八分,灸五壯。一云五分、三壯。

主治癲狂嘔逆吐血,重舌舌強。

天樞(一名長溪,一名谷門),挾臍旁二寸,去肓俞一寸五分陷中。大腸募也。刺五分,留七呼,灸五壯。拔萃云:百壯。千金云:魂魄之舍不可針,孕婦不可灸。

主治奔豚泄瀉,赤白痢水痢不止,食不化,水腫腹脹腸鳴,上氣衝胸不能久立,久積冷氣繞臍切痛,時上衝心,煩滿嘔吐霍亂,寒瘧,不嗜食,身黃瘦,女人癥瘕血結成塊,漏下月水不調,淋濁帶下。

千金云:久冷及婦人癥癖,小便不通,腸鳴瀉痢,繞臍絞痛,灸百壯,三報之。又云:吐血腹痛雷鳴,灸百壯。又云:狂言恍惚,灸百壯。又云:霍亂先下痢,灸二七壯,不瘥更二七壯,男左女右。

標幽賦云:治虛損。

百證賦云:兼水泉,治月潮違限。

一傳治挾膝疼痛,腹中氣塊,久瀉不止,虛損勞弱。可灸二十一壯。

外陵,在天樞下一寸,去中行二寸,對陰交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甲乙經作刺八分。

主治腹痛,心下如懸,下引臍痛。

大巨(一名腋門),在天樞下二寸,去中行二寸,對石門。刺五分,灸五壯。甲乙經刺八分。

主治小腹脹滿,煩渴,小便難,㿉疝,四肢不收,驚悸不眠。

白話文:

足陽明胃經穴

居家必用: 用艾灸治療咳嗽和氣逆。如果久病導致咳嗽和氣逆,病情會非常嚴重。方法是在乳頭下一指寬的位置,與乳頭垂直對應的凹陷處,女性可以用乳頭測量,乳頭對應的位置就是穴位。用像小豆大小的艾炷灸三壯,男性灸左側,女性灸右側。當火熱感傳到肌肉時就會痊癒,如果沒有好轉就無法治療了。

不容穴: 位於第四肋骨末端,幽門穴旁一寸五分,距離身體中線二寸,與巨闕穴相對。根據《甲乙經》記載,距離任脈二寸,兩肘端相距四寸。根據《甲乙經》記載,腹部從不容穴到氣衝穴共有二十四個穴位,它們都位於幽門穴兩旁各一寸五分的地方。各醫書記載相同。而實際考察幽門穴,發現它距離身體中線只有五分,因此不容穴以下的穴位應該距離身體中線二寸,而不是像其他書所說的三寸。現在將其改為二寸。針刺五分深,艾灸五壯。

主治: 腹部脹滿,痃癖(腹部腫塊),胸背肩部和脅肋部疼痛,心痛吐血,氣喘咳嗽,嘔吐痰液,腹部虛弱發出聲響不喜歡進食,疝氣腫塊。

承滿穴: 位於不容穴下一寸,距離身體中線二寸,與上脘穴相對。針刺三分深,艾灸五壯。《甲乙經》記載針刺八分深。

主治: 腹部脹氣,腸鳴,脅肋下堅硬疼痛,氣喘急促,無法進食,呼吸急促,咯血。

《千金方》記載:夾在巨闕穴旁相距五寸的位置叫做承滿穴,主治腸鳴伴隨腹瀉,用艾灸五十壯。

梁門穴: 位於承滿穴下一寸,距離身體中線二寸,與中脘穴相對。針刺三分深,艾灸五壯。《甲乙經》記載針刺八分深。孕婦禁止艾灸。

主治: 胸脅部位積聚氣體,不喜歡進食,氣塊疼痛,大便滑泄不止,食物未消化就排出,可以灸七壯到二十一壯。

關門穴: 位於梁門穴下一寸,距離身體中線二寸,與建里穴相對。針刺八分深,艾灸五壯。另一種說法是針刺五分深,艾灸三壯。

主治: 積氣導致腹部脹滿,腸鳴伴隨劇烈疼痛,腹瀉不止,不喜歡進食,氣體竄動引起臍部急痛,瘧疾發作時身體發冷,遺尿。

太乙穴: 位於關門穴下一寸,距離身體中線二寸,與下脘穴相對。針刺八分深,艾灸五壯。另一種說法是針刺五分深,艾灸三壯。

主治: 心煩,癲狂,伸舌頭。

滑肉門穴: 位於太乙穴下一寸,天樞穴上一寸,距離身體中線二寸,與水分穴相對。針刺八分深,艾灸五壯。另一種說法是針刺五分深,艾灸三壯。

主治: 癲狂,嘔吐,吐血,重舌症(舌頭腫大),舌頭僵硬。

天樞穴 (又名長溪,又名谷門): 位於肚臍旁二寸,距離肓俞穴一寸五分的凹陷處。是大腸的募穴。針刺五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五壯。《拔萃》記載可以灸一百壯。《千金方》記載:魂魄寄居的地方不可以針刺,孕婦不可以艾灸。

主治: 奔豚病(氣體從下腹向上衝擊),腹瀉,赤白痢疾不止,食物不消化,水腫,腹脹,腸鳴,氣逆上衝胸部無法久站,腹內久積寒氣環繞肚臍並伴隨劇痛,時常上衝心臟,心煩,嘔吐,霍亂,寒性瘧疾,不喜歡進食,身體發黃消瘦,女性子宮肌瘤,月經不調,白帶異常。

《千金方》記載:久病寒冷以及婦女腫塊,小便不暢,腸鳴腹瀉,肚臍周圍絞痛,艾灸一百壯,分三次施灸。又記載:吐血腹痛,腸鳴,艾灸一百壯。又記載:胡言亂語,神情恍惚,艾灸一百壯。又記載:霍亂先拉肚子,艾灸十四壯,如果沒有好轉,再灸十四壯,男性灸左側,女性灸右側。

《標幽賦》記載:可以治療虛損病症。

《百證賦》記載:可以與水泉穴配合使用,治療月經不調。

一個傳說是治療膝蓋疼痛,腹中氣塊,久瀉不止,虛弱勞損。可以灸二十一壯。

外陵穴: 位於天樞穴下一寸,距離身體中線二寸,與陰交穴相對。針刺三分深,艾灸五壯。《甲乙經》記載針刺八分深。

主治: 腹痛,心下感覺懸空,疼痛向下牽引到肚臍。

大巨穴 (又名腋門): 位於天樞穴下二寸,距離身體中線二寸,與石門穴相對。針刺五分深,艾灸五壯。《甲乙經》記載針刺八分深。

主治: 小腹脹滿,口渴,小便困難,疝氣,四肢無力,驚悸失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