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六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9)

1. 足陽明胃經穴

主治偏風口眼喎斜,耳鳴耳聾,痛癢出膿,失欠牙關脫臼。

頭維,在額角入髮際,挾本神旁一寸五分,神庭旁四寸五分。足少陽陽明之會。刺三分,沒皮向下,禁灸。

主治頭風疼痛如破,目痛如脫,淚出不明。

玉龍賦云:兼攢竹,能治目疼頭痛。

百證賦云:兼臨泣,可治淚出。

人迎(一名天五會),在頸下挾結喉旁一寸五分,大動脈應手,仰而取之。足陽明少陽之會。甲乙經曰:挾結喉以候五臟氣。禁灸。氣府論注曰:刺可入四分,過深殺人。

主治吐逆霍亂,胸滿喘呼不得息,項氣悶腫,食不下,針入四分。

天星秘訣云:耳鳴腰痛先此,後耳門及三里。

水突(一名水門),在頸大筋前,直人迎下,挾氣舍上,內貼氣喉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

主治咳逆上氣,咽喉癰腫,短氣喘息不得臥。

氣舍,在頸大筋前,直人迎下,挾天突邊陷中,貼骨尖上有缺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

主治咳逆上氣,肩腫項強不能回顧,喉痹哽咽,食飲不下,癭瘤。

缺盆(一名天蓋),在肩上橫骨陷者中。為五臟六腑之道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刺太深令人逆息。孕婦禁針。

主治喘急息賁,咳嗽,胸滿水腫,瘰癧寒熱,缺盆中腫外潰,傷寒胸中熱不已,喉痹汗出。

一曰主瀉胸中之熱,治與大杼、中府、風府同。

氣戶,在巨骨下,挾俞府兩旁各二寸,去中行四寸陷中,仰而取之。刺三分,灸三壯、五壯。

主治咳逆上氣,胸背痛,支滿喘急不得息,不知味。

席弘賦云:此穴攻噎,若不愈,兼灸氣海。

百證賦云:兼華蓋穴,除脅肋痛有驗。

庫房,在氣戶下一寸六分,去中行四寸陷中,仰而取之。刺三分,灸三壯、五壯。

主治胸脅滿,咳逆上氣,呼吸不利,唾膿血濁沫。

屋翳,在庫房下一寸六分,去中行四寸陷中,仰而取之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

主治咳逆上氣,唾膿血濁痰,身腫,皮膚痛不可近衣,淫濼,瘛瘲不仁。

百證賦云:兼至陰穴,治遍身風癢之疼多。

膺窗,在屋翳下一寸六分,巨骨下四寸八分,去中行四寸陷中,仰而取之。刺四分,灸五壯。

主治胸滿短氣不得臥,腸鳴注泄,乳癰寒熱。

乳中,當乳之中。微刺,禁灸。甲乙經曰。禁不可刺。氣府論注曰:刺灸之生蝕瘡,瘡中有清汁膿血者可治,瘡中有瘜肉若蝕瘡者死。

一傳胎衣不下,以乳頭向下盡處,俱灸之即下。

乳根,在乳中下一寸六分,去中行四寸陷中,仰而取之。刺三分,灸三壯、五壯。

主治胸下滿痛,臂痛乳痛,悽悽寒熱,霍亂轉筋四厥。

神農經云:治胸下滿痛,上氣喘急,可灸七壯。

玉龍賦云:兼俞府,治氣嗽痰哮。

捷徑云:治憂噎。

華佗明堂云:主膈氣不下,食噎病。

千金云:治反胃吐食上氣,灸兩乳下各一寸,以瘥為度。

白話文:

足陽明胃經穴

主要治療:口眼歪斜(顏面神經麻痺)、耳鳴耳聾、耳朵痛癢流膿、打呵欠時牙關脫臼。

頭維穴:位於額頭角落髮際內,在頭正中線(本神穴)旁一寸五分,或在神庭穴旁四寸五分。是足少陽膽經和足陽明胃經交會的地方。針刺三分深,針尖向下,禁止艾灸。 主要治療:頭痛欲裂、眼睛痛如要脫出、流淚不止且視力模糊。 《玉龍賦》說:搭配攢竹穴,能治療眼睛痛和頭痛。 《百證賦》說:搭配臨泣穴,可治療流淚不止。

人迎穴(又名天五會穴):位於頸部,在喉結旁一寸五分處,可以摸到頸動脈搏動,需仰頭取穴。是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陽膽經交會的地方。《甲乙經》說:此穴可以診斷五臟的氣血狀況。禁止艾灸。《氣府論注》說:針刺可入四分深,過深會導致死亡。 主要治療:嘔吐、霍亂、胸悶喘不過氣、頸部氣塞腫脹、食不下嚥。針刺四分深。 《天星秘訣》說:耳鳴腰痛,可以先針刺此穴,再針耳門穴和足三里穴。

水突穴(又名水門穴):位於頸部,在頸部大筋前方,人迎穴下方,氣舍穴上方,靠近氣管。針刺三分深,可艾灸三壯。 主要治療:咳嗽氣喘、咽喉腫痛、呼吸短促無法平躺。

氣舍穴:位於頸部大筋前方,人迎穴下方,天突穴旁邊的凹陷處,靠近骨頭尖端有凹陷。針刺三分深,可艾灸五壯。 主要治療:咳嗽氣喘、肩膀腫痛、頸部僵硬無法轉頭、咽喉腫痛哽咽、食不下嚥、癭瘤(甲狀腺腫大)。

缺盆穴(又名天蓋穴):位於肩膀上方,鎖骨上方的凹陷處。是五臟六腑之氣運行的通道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,可艾灸三壯。針刺太深會導致呼吸困難。孕婦禁止針刺。 主要治療:呼吸急促、咳嗽、胸悶水腫、瘰癧(淋巴結核)、發冷發熱、缺盆穴部位腫脹潰爛、傷寒引起的胸中發熱不退、咽喉腫痛且出汗。 另說此穴可瀉胸中的熱,與大杼穴、中府穴、風府穴有相同療效。

氣戶穴:位於鎖骨下方,在俞府穴兩旁各二寸處,距離身體正中線四寸的凹陷處,需仰頭取穴。針刺三分深,可艾灸三壯或五壯。 主要治療:咳嗽氣喘、胸背痛、胸悶喘不過氣、食不知味。 《席弘賦》說:此穴能治療噎膈,如果效果不佳,可搭配艾灸氣海穴。 《百證賦》說:搭配華蓋穴,對於治療脅肋疼痛有效果。

庫房穴:位於氣戶穴下方一寸六分處,距離身體正中線四寸的凹陷處,需仰頭取穴。針刺三分深,可艾灸三壯或五壯。 主要治療:胸脅脹滿、咳嗽氣喘、呼吸困難、咳出膿血痰液。

屋翳穴:位於庫房穴下方一寸六分處,距離身體正中線四寸的凹陷處,需仰頭取穴。針刺三分深,可艾灸五壯。 主要治療:咳嗽氣喘、咳出膿血痰液、身體腫脹、皮膚疼痛不能觸碰衣物、癲癇抽搐、麻木不仁。 《百證賦》說:搭配至陰穴,可治療全身風疹搔癢的疼痛。

膺窗穴:位於屋翳穴下方一寸六分處,距離鎖骨下方四寸八分,距離身體正中線四寸的凹陷處,需仰頭取穴。針刺四分深,可艾灸五壯。 主要治療:胸悶、呼吸短促不能躺臥、腸鳴腹瀉、乳房癰腫、發冷發熱。

乳中穴:位於乳頭中央。輕微針刺即可,禁止艾灸。《甲乙經》說:禁止針刺。 《氣府論注》說:此穴若針灸後出現潰瘍,瘡內有清膿血水,可治療;若出現息肉或壞死性潰瘍則不可治癒。 另外,胎衣不下,可於乳頭下方盡處艾灸,即可幫助胎衣排出。

乳根穴:位於乳中穴下方一寸六分處,距離身體正中線四寸的凹陷處,需仰頭取穴。針刺三分深,可艾灸三壯或五壯。 主要治療:胸下脹滿疼痛、手臂痛、乳房痛、發冷發熱、霍亂導致筋攣四肢厥冷。 《神農經》說:此穴治療胸下脹滿疼痛,氣喘急促,可艾灸七壯。 《玉龍賦》說:搭配俞府穴,可治療氣喘咳嗽痰哮。 《捷徑》說:此穴可治療憂愁引起的噎膈。 《華佗明堂》說:此穴可治療膈氣不降、食物阻塞的病症。 《千金方》說:治療反胃嘔吐、上氣喘息,可於兩乳下各一寸處艾灸,以痊癒為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