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六 (8)
卷六 (8)
1. 足陽明胃經穴
胃經穴歌
四十五穴足陽明,承泣、四白、巨髎經。地倉、大迎登頰車,下關、頭維對人迎。水突、氣舍連缺盆,氣戶、庫房、屋翳屯。膺窗、乳中下乳根,不容、承滿出梁門。關門、太乙、滑肉起,天樞、外陵、大巨里。水道、歸來達氣衝,髀關、伏兔走陰市。梁丘、犢鼻、足三里,上巨虛連條口底。
下巨虛下有豐隆,解谿、衝陽、陷谷同。內庭、厲兌陽明穴,大指次指之端終。
承泣(一名面髎,一名鼷穴),在目下七分,上直瞳子陷中。陽蹺任脈足陽明三脈之會。刺三分,禁灸。一曰禁不宜針。
主治冷淚出,瞳子癢,遠視䀮䀮,昏夜無見,口眼喎斜。
四白,在目下一寸,直瞳子,向頄骨顴空,正視取之。刺三分,禁灸。甲乙經曰:灸七壯。一曰下針宜慎,若深,即令人目烏色。
主治頭痛目眩,目赤生翳,瞤動流淚,眼弦癢,口眼喎僻不能言。
巨髎,挾鼻孔旁八分,直瞳子。陽蹺足陽明之會。由此入上齒中,復出循地倉。刺三分,灸七壯。
主治瘛瘲,唇頰腫痛,口喎目瞕,青盲無見,遠視䀮䀮,面風鼻䪼腫,腳氣膝脛腫痛。
百證賦云:兼腎俞,治胸膈停留瘀血。
地倉(一名會維),夾口吻旁四分,外如近下,微有動脈;若久患風,其脈亦有不動者。手足陽明任脈陽蹺之會。刺三分,留五呼,灸七壯,或二七壯,重者七七壯。病左治右,病右治左。艾炷宜小如粗釵腳,若過大,口反喎,卻灸承漿即愈。
主治偏風口眼歪斜,牙關不開,齒痛頰腫,目不得閉,失音不語,飲食不收,水漿漏落,眼瞤動,遠視䀮䀮,昏夜無見。
靈光賦云:地倉能止口流涎。
玉龍賦云:兼頰車,療口喎。
大迎(一名髓孔),在曲頷(頷,腮下也。)前一寸三分,骨陷中動脈。本經自大迎循頰車,上耳前下關、頭維;其支者,從大迎前下人迎。寒熱病篇曰:臂陽明有入鳩遍齒者,名曰大迎。則此為手足陽明之會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主治風痙口喑,口噤不開,唇吻瞤動,頰腫牙痛,舌強不能言,目痛不得閉,口喎數欠,風壅面腫,寒熱瘰癧。
百證賦云:兼顴髎,治目眩。
頰車(一名機關,一名曲牙),在耳下曲頰端近前陷中,側臥開口取之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一曰灸七壯,至七七壯。炷如小麥。
主治中風牙關不開,失音不語,口眼歪斜,頰腫牙痛,不可嚼物,頸強不得回顧。凡口眼喎斜者,喎則左瀉右補,斜則左補右瀉。
靈光賦云:針齒痛。
玉龍賦云:兼地倉,療口喎。
下關,在客主人下,耳前動脈下廉,合口有空,開口則閉,側臥閉口取之。足陽明少陽之會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本輸篇曰刺之則欠不能呿者,此也。耳中有干擿,禁不可灸。一曰不可久留針。(擿一作䘓,音摘。)
白話文:
足陽明胃經穴
足陽明胃經共有四十五個穴位:承泣、四白、巨髎都在面部;地倉、大迎、頰車位於面頰;下關、頭維與人迎相應;水突、氣舍連接鎖骨上窩;氣戶、庫房、屋翳都在胸部;膺窗、乳中、乳根位於胸腹部;不容、承滿、梁門在腹部;關門、太乙、滑肉門也在腹部;天樞、外陵、大巨位於腹部和側腹部;水道、歸來、氣衝位於大腿內側;髀關、伏兔、陰市位於大腿外側;梁丘、犢鼻、足三里位於膝蓋周圍;上巨虛、條口位於小腿外側;下巨虛、豐隆位於小腿外側;解谿、衝陽、陷谷位於足踝;內庭、厲兌位於足趾。
承泣穴位於眼睛下方七分,正對瞳孔凹陷處,是陽蹺脈、任脈、足陽明經三脈交會之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禁灸。主治眼淚過多、眼睛癢、視力模糊、夜盲症、口眼歪斜。
四白穴位於眼睛下方一寸,正對瞳孔,靠近顴骨凹陷處,正視時取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禁灸,但也有記載灸七壯。針刺需謹慎,針刺過深會使眼睛變黑。主治頭痛、頭暈、眼睛紅腫、眼瞼發炎、眼肌震顫、流淚、眼周癢、口眼歪斜、不能說話。
巨髎穴位於鼻翼外側旁八分,正對瞳孔,是陽蹺脈、足陽明經交會之處。此穴與上齒相通,並沿著地倉穴延伸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七壯。主治癲癇、嘴唇及面頰腫痛、口眼歪斜、視力模糊、夜盲症、面部及鼻子腫脹、下肢水腫。 百證賦中記載:配合腎俞穴,治療胸膈瘀血停滯。
地倉穴位於嘴角旁四分,外側靠近下頜,可觸摸到微弱的動脈搏動;久患風疾者,則動脈搏動不明顯。它是手足陽明經、任脈、陽蹺脈交會之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五個呼吸時間,灸七壯、或十四壯,病情嚴重者灸四十九壯。左病治右,右病治左。艾炷宜細小如髮簪,過大則可能導致口角歪斜,此時灸承漿穴即可痊癒。主治偏癱、口眼歪斜、牙關緊閉、牙痛、面頰腫痛、眼瞼不能閉合、失音、飲食不能吞嚥、流口水、眼肌震顫、視力模糊、夜盲症。靈光賦中記載:地倉穴能止口水。玉龍賦中記載:配合頰車穴,治療口角歪斜。
大迎穴位於下頜骨後方一寸三分的凹陷處,可觸摸到動脈搏動。足陽明經從大迎穴循行至頰車穴,再向上至耳前下關穴、頭維穴;其支脈則從大迎穴向下至人迎穴。寒熱病篇中記載:手少陽經有一支進入牙齒,名為大迎,可見此穴為手足陽明經交會之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七個呼吸時間,灸三壯。主治風寒痙攣、失語、口噤、嘴唇及面頰震顫、面頰腫痛、牙痛、舌強不能言、眼痛不能閉合、口角歪斜、呼吸急促、風邪壅盛導致的面腫、寒熱瘰癧。百證賦中記載:配合顴髎穴,治療頭暈。
頰車穴位於耳垂下方,咬肌前緣凹陷處,側臥位張口取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三壯,或灸七壯至四十九壯,艾炷如麥粒大小。主治中風、牙關緊閉、失語、口眼歪斜、面頰腫痛、牙痛、不能咀嚼食物、頸項強直、不能回頭。凡口眼歪斜者,喎則左瀉右補,斜則左補右瀉。靈光賦中記載:針刺治療牙痛。玉龍賦中記載:配合地倉穴,治療口角歪斜。
下關穴位於耳前,顴弓下方凹陷處,張口時穴位消失,閉口時才能觸摸到,足陽明經與少陽經交會之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七個呼吸時間,灸三壯。本輸篇中記載:針刺此穴會導致張口困難。耳中如有異物,則禁止灸治。亦有記載不可久留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