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八 (17)
卷八 (17)
1. 督脈穴
一俗傳以此穴灸寒熱多效。
懸樞,在十三椎節下間,伏而取之。刺三分,灸三壯、五壯。
主治腰脊強不得屈伸,腹中積氣,上下疼痛,水穀不化,瀉痢不止。
脊中(一名神宗,一名脊俞),在十一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。刺五分,禁灸,灸則令人僂。
主治風癇癲邪,腹滿不食,五痔,積聚下痢。小兒痢下赤白,秋末脫肛,每廁則肛痛不可忍者,灸之亦無妨。
中樞,在第十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。此穴諸書皆失之,惟氣府論督脈下王氏注中有此穴,及考之氣穴論曰,背與心相控而痛,所治天突與十椎者,其穴即此。刺五分,禁灸,灸之令人腰背傴僂。一傳云此穴能退熱進飲食,可灸三壯,常用常效,未見傴僂。
筋縮,在九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。刺五分,灸三壯、五壯。
主治癲疾驚狂,脊強風癇,目上視。
百證賦云:兼水道,專治脊強。
至陽,在七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。刺五分,灸三壯。
主治腰脊強痛,胃中寒不食,少氣難言,胸脅支滿,羸瘦身黃,淫濼脛酸,四肢重痛,寒熱解㑊。一云灸三壯,治喘氣立已。
神農經云:治寒熱脛酸,四肢重痛咳嗽,可灸三壯至七壯。
玉龍賦云:卻疸治神疲。
靈臺,在六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甲乙經無此穴,出氣府論注。
主治,今俗以灸氣喘不能臥及風冷久嗽,火到便愈。
神道,在五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。刺五分,留五呼,灸五壯。一曰可灸七七壯至百壯,禁針。
主治傷寒頭痛,寒熱往來,痎瘧,悲愁健忘驚悸。牙車急,張口不合,小兒風癇瘛瘲,可灸七壯。
百證賦云:兼心俞,治風癇常發自寧。
身柱,在三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。刺五分,留五呼,灸五壯。一曰灸七七壯。
主治腰脊痛,癲癇狂走,怒欲殺人,瘛瘲身熱,妄言見鬼,小兒驚癇。
神農經云:治咳嗽,可灸十四壯。
玉龍賦云:能蠲嗽,除膂痛。
百證賦云:兼本神穴,治癲疾妙。
乾坤生意云:同陶道、肺俞、膏肓,治虛損五勞七傷緊要法。
一傳治四時傷寒。
陶道,在大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。督脈足太陽之會。刺五分,留五呼,灸五壯。一曰刺三分。
主治痎瘧寒熱灑淅,脊強煩滿,汗不出,頭重目瞑,瘛瘲,恍惚不樂。
乾坤生意云:兼身柱、肺俞、膏肓,治虛損五勞七傷。
百證賦云:兼中膂俞,治歲熱時行。
一傳此穴善退骨蒸之熱。
大椎(一名百勞),在第一椎上陷者中。一曰平肩。手足三陽督脈之會。刺五分,留五呼,灸五壯。一云以年為壯。大椎為骨會,骨病者可灸之。
主治五勞七傷乏力,風勞食氣,痎瘧久不愈,肺脹脅滿,嘔吐上氣,背膊拘急,項頸強不得回顧。一云能瀉胸中之熱及諸熱氣。若灸寒熱之法,先大椎,次長強,以年為壯數。一云治身痛寒熱風氣痛。一云治衄血不止,灸二三十壯,斷根不發。
白話文:
督脈穴
民間流傳這個穴位用艾灸治療寒熱病症效果很好。
懸樞穴,位於第十三椎骨下方凹陷處,俯臥取穴。針刺三分深,可以艾灸三或五壯。
主要治療腰背僵硬無法彎曲伸展、腹部脹氣、上下腹部疼痛、消化不良、腹瀉不止等症狀。
脊中穴(又名神宗、脊俞),位於第十一椎骨下方凹陷處,俯臥取穴。針刺五分深,禁止艾灸,艾灸會導致駝背。
主要治療風癇癲狂、腹脹不思飲食、痔瘡、腸道積聚、腹瀉等症狀。對於小兒痢疾,出現紅白色分泌物,秋末脫肛,每次上廁所時肛門疼痛難忍的情況,艾灸也是可以的,不會有問題。
中樞穴,位於第十椎骨下方凹陷處,俯臥取穴。這個穴位在各醫書中都被忽略了,只有《氣府論》中關於督脈的王氏注釋中有提到此穴,並且考證《氣穴論》中記載「背部與心臟相互牽引而疼痛,所治療的部位是天突穴和第十椎骨」,那個穴位就是中樞穴。針刺五分深,禁止艾灸,艾灸會導致腰背彎曲。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此穴能退熱、增進食慾,可以艾灸三壯,經常使用效果很好,並未見到駝背的情況。
筋縮穴,位於第九椎骨下方凹陷處,俯臥取穴。針刺五分深,可以艾灸三或五壯。
主要治療癲癇、驚狂、脊背僵硬、風癇、眼睛向上翻等症狀。《百證賦》中說:「兼水道穴,專門治療脊背僵硬。」
至陽穴,位於第七椎骨下方凹陷處,俯臥取穴。針刺五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
主要治療腰背僵硬疼痛、胃寒不思飲食、呼吸短促難以說話、胸脅脹滿、身體消瘦發黃、腿部酸痛、四肢沉重疼痛、寒熱交替等症狀。有一種說法認為艾灸三壯,可以立即治癒喘息。
《神農經》記載:「治療寒熱病、腿部酸痛、四肢沉重疼痛、咳嗽,可以艾灸三至七壯。」
《玉龍賦》記載:「可以退黃疸,治療精神疲勞。」
靈臺穴,位於第六椎骨下方凹陷處,俯臥取穴。針刺三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《甲乙經》沒有記載這個穴位,出自《氣府論》的註釋。
主要治療,現在民間常用艾灸來治療氣喘不能躺臥,以及風寒引起的長期咳嗽,艾灸後就能好轉。
神道穴,位於第五椎骨下方凹陷處,俯臥取穴。針刺五分深,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五壯。還有一種說法是可以艾灸四十九到一百壯,禁止針刺。
主要治療傷寒頭痛、寒熱交替、瘧疾、悲傷憂愁、健忘、驚悸、牙關緊急、張不開嘴、小兒風癇抽搐等症狀,可以艾灸七壯。
《百證賦》中說:「兼心俞穴,治療風癇經常發作。」
身柱穴,位於第三椎骨下方凹陷處,俯臥取穴。針刺五分深,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五壯。還有一種說法是艾灸四十九壯。
主要治療腰背疼痛、癲癇狂躁、發怒想殺人、抽搐發熱、胡言亂語、看到鬼怪、小兒驚風等症狀。
《神農經》記載:「治療咳嗽,可以艾灸十四壯。」
《玉龍賦》記載:「能止咳,消除脊背疼痛。」
《百證賦》中說:「兼本神穴,治療癲癇效果奇特。」
《乾坤生意》中說:「和陶道穴、肺俞穴、膏肓穴一起使用,是治療虛損五勞七傷的重要方法。」
另有一種說法是用來治療四時傷寒。
陶道穴,位於大椎骨下方凹陷處,俯臥取穴。是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會穴。針刺五分深,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五壯。還有一種說法是針刺三分深。
主要治療瘧疾寒熱交替、脊背僵硬煩躁、不出汗、頭部沉重眼睛昏花、抽搐、精神恍惚不快樂等症狀。
《乾坤生意》中說:「和身柱穴、肺俞穴、膏肓穴一起使用,治療虛損五勞七傷。」
《百證賦》中說:「兼中膂俞穴,治療時令發熱病。」
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此穴善於退除骨蒸的熱。
大椎穴(又名百勞穴),位於第一椎骨上方的凹陷處。還有一種說法是平肩處。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的交會穴。針刺五分深,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五壯。還有一種說法是按年齡艾灸壯數。大椎穴是骨骼之會,骨骼疾病可以艾灸。
主要治療五勞七傷乏力、風勞引起的食氣不順、瘧疾久治不癒、肺脹胸脅脹滿、嘔吐上氣、背部拘緊、脖子僵硬無法轉動。有一種說法認為能瀉除胸中的熱氣和各種熱邪。如果用艾灸治療寒熱病,先灸大椎穴,再灸長強穴,艾灸的壯數按年齡計算。還有一種說法是用來治療身體疼痛、寒熱病、風氣痛。還有說法是用來治療流鼻血不止,艾灸二三十壯,可以斷根不再發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