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八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6)

1. 督脈穴

督脈穴歌

督脈行背之中行,二十八穴始長強。腰俞、陽關入命門,懸樞、脊中、中樞長。筋縮、至陽歸靈臺,神道、身柱、陶道開。大椎、啞門連風府,腦戶、強間後頂排。百會、前頂通囟會,上星、神庭、素髎對。水溝、兌端在唇上,齦交上齒縫之內。

凡取脊間督脈諸穴,當於骨節突處取之,但驗於魚骨,為可知也。若取於節下,必不見效。

長強(一名氣之陰郄,一名撅骨,靈樞謂之窮骨,亦名骨骶),在脊骶骨端,伏地取之。督脈之絡,別走任脈,足少陰所結。刺二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甲乙經曰:刺三分。一云日灸三十壯,至二百壯止。忌冷食房勞。

主治腰脊強急,不可俯仰,狂病,大小便難,腸風下血,五痔五淋,下部疳蝕,洞泄失精嘔血,小兒囟陷,驚癇瘛瘲,脫肛瀉血,此穴為五痔之本。一經驗治少年注夏羸瘦,灸此最效。

千金翼云:治赤白下痢,灸窮骨頭百壯,多多惟佳。又下漏五痔,疳蠱食下部,刺三分,伏地取之,以大痛為度,灸亦良,日三十壯,至七日止,但不及針。又灸尾翠骨七壯,治脫肛神良,千金作龜尾,即窮骨也。

玉龍賦云:兼承山,灸痔最妙。

席弘賦云:連大杼行針,治小腸氣痛。又云:小兒脫肛患多時,先灸百會後長強。

百證賦云:兼百會穴,專治脫肛。又云:刺長強與承山,善主腸風新下血。

靈光賦云:百會、龜尾治痢疾。

天星秘訣云:兼大敦,治小腸疝氣。

腰俞(一名腰柱,一名背解,一名腰戶,一名髓空),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。刺二分,留七呼,灸五壯。一曰刺五分,灸七七壯。

主治腰脊重痛,不得俯仰舉動,腰以下至足冷痹不仁,強急不能坐臥,灸隨年壯,溫瘧汗不出,婦人經閉溺赤,灸後忌房勞強力。

千金云腰卒痛,去窮骨上一寸,灸七壯者,即此。

席弘賦云:兼環跳燒針,治冷風冷痹。

陽關,在十六椎節下間,伏而取之。(甲乙經無此穴。)刺五分,灸三壯。

主治膝痛不可屈伸,風痹不仁,筋攣不行。

命門(一名屬累),在十四椎節下間,伏而取之。一云平臍,用線牽而取之。刺五分,灸三壯。一曰刺三分,灸二十七壯。若年二十以上者,灸恐絕子。

主治腎虛腰痛,赤白帶下,男子泄精耳鳴,手足冷痹攣疝,驚恐頭眩,頭痛如破,身熱如火,骨蒸汗不出,痎瘧瘛瘲,裡急腹痛。

千金云:腰痛不得動者,令病人正立,以竹杖拄地,度至臍,乃取杖度背脊,灸杖頭盡處,隨年壯良。丈夫痔漏下血,脫肛不食,長泄痢,婦人崩中去血,帶下淋濁赤白,皆灸之。此挾兩旁各一寸,橫三間寸灸之。

神農經云:治腰痛,可灸七壯。

玉龍賦云:治老人便多,兼腎俞著艾。

標幽賦云:兼肝俞,能使瞽士視秋毫之末。

白話文:

督脈穴

督脈沿著背部中線運行,共有二十八個穴位,從長強穴開始。接著是腰俞、陽關、命門、懸樞、脊中、中樞、筋縮、至陽、靈臺、神道、身柱、陶道、大椎、啞門、風府、腦戶、強間、後頂、百會、前頂、囟會、上星、神庭、素髎等穴位,最後是位於嘴唇上的水溝穴和位於上齒縫內的齦交穴。

所有位於脊椎骨之間的督脈穴位,都應該在骨節突出處取穴,可以參考魚骨來判斷穴位位置。如果在節下取穴,則會沒有效果。

長強穴(也稱氣之陰郄、撅骨、窮骨、骨骶)位於尾骶骨尖端,俯臥取穴。督脈在此處與任脈相通,與足少陰經相連。針刺深度二分,留針七呼,艾灸三壯。古籍記載也有針刺三分,或每日艾灸三十到二百壯的療法。忌食寒涼食物和房事勞累。

長強穴主要治療腰脊僵硬疼痛,不能彎腰或抬頭,狂病,大小便困難,腸風下血,五痔、五淋,下部疳蝕,泄瀉遺精、嘔血,小兒囟門凹陷,驚癇、瘛瘲,脫肛瀉血等症狀,它是治療五痔的根本穴位。經驗表明,灸此穴對於治療青少年夏季消瘦非常有效。

古籍記載:治療赤白痢疾,灸長強穴一百壯,越多越好;治療下痢、五痔、疳積、下部潰瘍,針刺三分,俯臥取穴,以疼痛為度,艾灸效果也很好,每日灸三十壯,連續七日,但效果不如針刺。灸尾骶骨七壯,治療脫肛效果顯著。(古籍中“龜尾”指的就是長強穴)。

古籍記載:配合承山穴艾灸,治療痔瘡效果最佳;配合大杼穴針刺,治療小腸氣痛;治療小兒久治不癒的脫肛,先灸百會穴,再灸長強穴;配合百會穴,專治脫肛;針刺長強穴和承山穴,善治腸風新發下血;配合百會穴,治療痢疾;配合大敦穴,治療小腸疝氣。

腰俞穴(也稱腰柱、背解、腰戶、髓空)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處。針刺二分,留針七呼,艾灸五壯。也有記載針刺五分,艾灸四十九壯。

主要治療腰脊劇烈疼痛,不能彎腰抬頭活動,腰部以下至足部麻木不仁,腰部僵硬不能坐臥,艾灸壯數應根據年齡而定;治療溫瘧汗出不暢,婦女經閉、小便赤澀等,艾灸後忌房事和劇烈運動。

古籍記載:治療腰部突然劇烈疼痛,在長強穴上方一寸處艾灸七壯。配合環跳穴針刺,治療風寒濕痹。

陽關穴位於第十六胸椎棘突下凹陷處,俯臥取穴。(古籍中未記載此穴)。針刺五分,艾灸三壯。

主要治療膝蓋疼痛不能屈伸,風濕痹痛麻木,筋攣不能行走。

命門穴(也稱屬累)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,俯臥取穴。也有記載位於與肚臍平行的部位,用線來確定穴位。針刺五分,艾灸三壯。也有記載針刺三分,艾灸二十七壯。二十歲以上者艾灸需謹慎,以免影響生育。

主要治療腎虛腰痛,赤白帶下,男子遺精耳鳴,手足冷痛麻木、疝氣,驚恐頭暈,頭痛如裂,身熱如火,骨蒸盜汗,痎瘧、瘛瘲,裡急腹痛。

古籍記載:治療腰痛不能活動,讓病人站直,用竹杖拄地,測量到肚臍的距離,再用竹杖測量背部脊柱,在竹杖盡頭處艾灸,艾灸壯數根據年齡而定。治療男性痔漏下血、脫肛、不食、久瀉、痢疾,女性崩漏、帶下、淋濁(赤白帶下),均可用艾灸治療。在命門穴左右各一寸,橫向三寸寬的範圍內艾灸。治療腰痛,可艾灸七壯;治療老人大小便失禁,配合腎俞穴艾灸;配合肝俞穴,能使盲人視力恢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