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八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5)

1. 任脈穴

主治咳嗽喘息上氣,吐沫舌縱,舌下腫難言,舌根急縮不食,涎出口瘡。

百證賦云:兼中衝,堪攻舌下腫痛。

承漿(一名天池,一名懸漿),在頤前下唇稜下陷中。足陽明任脈之會。刺二分,留五呼,灸三壯。

主治偏風半身不遂,口眼喎斜,口噤不開,暴喑不能言,刺三分,徐徐引氣而出,及治任之為病,其苦內結,男子為七疝,女子為瘕聚。一云療偏風口喎面腫,消渴飲水不休,口齒疳蝕生瘡,灸之亦佳,日可七壯,至七七壯止,即血脈宣通,其風應時立愈,艾炷不必大,但令當脈,即能愈疾。

千金云:小兒唇緊,灸三壯。又云:凡噦令人惋恨,灸七壯,炷如小麥。又十三鬼穴云:此名鬼市,治百邪癲狂,當在第八次下針。

百證賦云:瀉牙疼而即移。

通玄賦云:治頭項強。

白話文:

[任脈穴]

主要治療咳嗽、氣喘、呼吸困難、吐口水、舌頭伸出或無法收回、舌頭下方腫脹導致說話困難、舌根部肌肉痙攣導致無法進食、流口水和口腔潰瘍等症狀。

《百證賦》說:搭配中衝穴,可以治療舌頭下方腫痛。

承漿穴(又名天池、懸漿),位於下巴前方,下嘴唇邊緣下方凹陷處,是足陽明經和任脈的交會穴。針刺二分深,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壯。

主要治療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牙關緊閉無法張口、突然失聲無法說話等症狀,針刺三分深,慢慢引導氣出來,也治療任脈的疾病,主要表現為內部結聚,男子表現為七種疝氣,女子表現為瘕聚(腹部腫塊)。另有一說,可治療中風導致的口歪面腫、消渴症(糖尿病)導致的飲水不止、口齒潰爛生瘡等,艾灸效果也很好,每天可灸七壯,最多灸到七七四十九壯,就能使血脈暢通,中風等病症就能立即痊癒。艾灸時艾炷不必太大,只要能灸在穴位上,就能治好疾病。

《千金方》說:小兒嘴唇緊閉,灸三壯。又說:打嗝讓人煩躁,灸七壯,艾炷如小麥大小。另有十三鬼穴說:此穴名鬼市,可治療各種邪祟癲狂,應在第八次下針。

《百證賦》說:瀉此穴可以立刻止住牙痛。

《通玄賦》說:治療頭頸僵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