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八 (14)
卷八 (14)
1. 任脈穴
鳩尾(一名𩩲骬,一名尾翳),在臆前蔽骨下五分。人無蔽骨者,從岐骨際下行一寸。甲乙經曰:一寸半。膏之原也。禁刺灸。一云可刺三分,灸三壯。此穴大難下針,非甚妙高手,不可輕刺也。
主治心驚悸,神氣耗散,癲癇狂病。
席弘賦云:鳩尾能治五般癇,若下湧泉人不死。
中庭,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,仰而取之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
主治胸脅支滿,噎塞吐逆,食入還出,小兒吐乳。
膻中(一名元兒,一名上氣海),在玉堂下一寸六分,橫兩乳間陷中,仰臥取之。禁刺,灸七壯。刺之不幸,令人夭。甲乙經曰:刺三分。
主治一切上氣短氣,痰喘哮嗽,咳逆噎氣,隔食反胃,喉鳴氣喘,肺癰嘔吐涎沫膿血,婦人乳汁少。此氣之會也,凡上氣不下,及氣噎氣隔氣痛之類,均宜灸之。
神農經云:上氣喘咳,可灸七壯。
千金云:胸痹心痛,灸百壯。上氣咳逆,灸五十壯。
玉龍賦云:兼天突,醫喘嗽。
百證賦云:兼巨闕針之,能除膈痛蓄飲難禁。
一傳治傷寒風痰壅盛。
玉堂(一名玉英),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,仰而取之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一云少灸。
主治胸膺滿痛,心煩咳逆,上氣喘急不得息,喉痹咽壅,水漿不入,嘔吐寒痰。
百證賦云:兼幽門,能治煩心嘔吐。
紫宮,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,仰而取之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
主治胸脅支滿,膺痛,喉痹咽壅,水漿不入,咳逆上氣,吐血煩心。
華蓋,在璇璣下一寸陷中,仰而取之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
主治咳逆喘急,上氣哮嗽,喉痹,胸脅滿痛,水飲不下。
神農經云:治氣喘咳嗽,胸滿喘逆,不能言語,可灸七壯。
百證賦云:兼氣戶,治脅肋疼痛。
璇璣,在天突下一寸陷中,仰而取之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
主治胸脅滿,咳逆上氣,喘不能言,喉痹咽腫,水飲不下。
玉龍賦云:兼氣海,治尫羸喘促。
席弘賦云:治胃中有積,兼三里功多。
百證賦云:兼神藏,治膈滿項強已試。
天突(一名玉戶),在結喉下三寸宛宛中。陰維任脈之會。刺五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甲乙經曰:低頭取之,刺入一寸。
主治上氣哮喘咳嗽,喉痹五噎,肺癰吐咯膿血,咽腫暴喑,身寒熱,咽乾舌下急,不得下食。
神農經云:治氣喘咳嗽,可灸七壯。
玉龍賦云:兼膻中,醫咳嗽。
靈光賦云:治喘痰。
百證賦云:兼肺俞,治咳嗽連聲。
千金云:治上氣氣悶,咽塞聲壞,灸五十壯。
廉泉(一名本池,一名舌本),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,仰而取之。陰維任脈之會。按刺瘧篇所載曰:舌下兩脈者,廉泉也。氣府論曰:足少陰舌下各一。衛氣篇曰:足少陰之標,在背腧與舌下兩脈。然則廉泉非一穴,當是舌根下之左右泉脈,而且為足少陰之會也。刺三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
白話文:
鳩尾穴(又名𩩲骬、尾翳):位於胸骨下端(蔽骨)下方五分處。如果沒有明顯的蔽骨,則從胸骨劍突下方一寸處取穴。《甲乙經》記載為一寸半。此處是膏的源頭。禁止針刺或艾灸。另一種說法是可淺刺三分,艾灸三壯。這個穴位很難下針,不是手法精湛的醫師,不可輕易嘗試。
主要治療心悸、精神渙散、癲癇狂躁等疾病。
《席弘賦》說:鳩尾穴能治療各種癲癇,配合湧泉穴使用,病人不會有生命危險。
中庭穴:位於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,仰臥時取穴。可針刺三分,艾灸五壯。
主要治療胸脅脹滿、食道阻塞、嘔吐、食物吃下又吐出,以及嬰幼兒吐奶。
膻中穴(又名元兒、上氣海):位於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處,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凹陷處,仰臥時取穴。禁止針刺,可艾灸七壯。針刺不當會危及生命。《甲乙經》記載可針刺三分。
主要治療各種上氣不順、呼吸短促、痰喘咳嗽、咳嗽、打嗝、反胃、喉嚨有痰聲、氣喘、肺癰(肺膿瘍)引起的嘔吐膿血痰液,以及婦女乳汁不足。此穴是氣匯聚之處,凡是上氣不降、氣堵、氣隔、氣痛等症狀,都適合艾灸。
《神農經》說:上氣喘咳,可艾灸七壯。
《千金方》說:胸痹心痛,可艾灸一百壯;上氣咳嗽,可艾灸五十壯。
《玉龍賦》說:配合天突穴,可治療喘嗽。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巨闕穴針刺,能消除膈痛、積飲等難以控制的症狀。
有一種說法是,此穴可治療傷寒引起的風痰壅盛。
玉堂穴(又名玉英):位於紫宮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,仰臥時取穴。可針刺三分,艾灸五壯。另一種說法是應少量艾灸。
主要治療胸部脹滿疼痛、心煩咳嗽、上氣喘急、呼吸困難、喉嚨腫痛、水飲難以下嚥、嘔吐寒痰。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幽門穴,能治療心煩嘔吐。
紫宮穴:位於華蓋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,仰臥時取穴。可針刺三分,艾灸五壯。
主要治療胸脅脹滿、胸痛、喉嚨腫痛、水飲難以下嚥、咳嗽、上氣、嘔血、心煩。
華蓋穴:位於璇璣穴下方一寸凹陷處,仰臥時取穴。可針刺三分,艾灸五壯。
主要治療咳嗽、喘急、上氣、哮喘、喉嚨腫痛、胸脅脹滿疼痛、水飲難以下嚥。
《神農經》說:治療氣喘咳嗽、胸悶喘逆、不能說話,可艾灸七壯。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氣戶穴,可治療脅肋疼痛。
璇璣穴: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寸凹陷處,仰臥時取穴。可針刺三分,艾灸五壯。
主要治療胸脅脹滿、咳嗽、上氣、喘息不能說話、喉嚨腫痛、水飲難以下嚥。
《玉龍賦》說:配合氣海穴,可治療體弱多病引起的喘促。
《席弘賦》說:治療胃內積滯,配合足三里穴效果更佳。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神藏穴,可治療膈滿、頸項僵硬,經驗證有效。
天突穴(又名玉戶):位於喉結下方三寸的凹陷處。此穴為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穴。可針刺五分,留針片刻,艾灸三壯。《甲乙經》說:低頭取穴,針刺一寸。
主要治療上氣、哮喘、咳嗽、喉嚨腫痛、五噎(多種吞嚥困難的疾病)、肺癰(肺膿瘍)引起的吐膿血、咽喉腫痛、聲音嘶啞、身體發冷發熱、咽喉乾燥、舌下發緊、難以進食。
《神農經》說:治療氣喘咳嗽,可艾灸七壯。
《玉龍賦》說:配合膻中穴,可治療咳嗽。
《靈光賦》說:治療喘咳痰多。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肺俞穴,可治療連聲咳嗽。
《千金方》說:治療上氣氣悶、咽喉阻塞、聲音嘶啞,可艾灸五十壯。
廉泉穴(又名本池、舌本):位於下巴下方、喉結上方、舌根下方的中央,仰臥時取穴。此穴為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穴。根據《按刺瘧篇》記載,舌下兩條脈絡即是廉泉穴。《氣府論》說:足少陰經脈在舌下各有一條。《衛氣篇》說:足少陰經的標部,在背俞穴和舌下兩條脈絡。所以廉泉穴並非只有一個穴位,應該是舌根下左右兩側的泉脈,而且是足少陰經的交會穴。可針刺三分,留針片刻,艾灸三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