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八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3)

1. 任脈穴

靈光賦云:兼中脘,治腹堅。

百證賦云:兼陷谷,能平腹內腸鳴。

建里,在臍上三寸,中脘下一寸。刺五分,留十呼,灸五壯。一云宜針不宜灸,孕婦尤忌之。

主治腹脹身腫,心痛上氣,腸鳴嘔逆不食。

千金云:主霍亂腸鳴腹脹,可刺八分,瀉五吸,疾出針,日灸二七壯至百壯。

百證賦云:兼內關,掃盡胸中之苦悶。

天星秘訣云:兼水分,治肚腹腫脹。

中脘(一名太倉,一名胃脘,一名上紀),在上脘下一寸,臍上四寸,居岐骨與臍之中。胃之募也。

為腑之會。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,任脈之會。刺八分,灸七壯。一云二七壯至百壯。孕婦不可灸。

主治心下脹滿,傷飽食不化,五隔五噎,翻胃不食,心脾煩熱疼痛,積聚痰飲面黃,傷寒飲水過多,腹脹氣喘,溫瘧,霍亂吐瀉,寒熱不已,或因讀書得奔豚氣上攻,伏梁心下,寒癖結氣。凡脾冷不可忍,心下脹滿,飲食不進不化,氣結疼痛雷鳴者,皆宜灸之。此為腑會,故凡腑病者當治之。

千金云:虛勞吐血,嘔逆不下食,多飽多睡,百病,灸三百壯。又治脹滿水腫,氣聚寒冷,灸百壯,三報之。又治奔豚伏梁冷氣,刺八分,留七呼,瀉五吸,仍日灸二七至四百壯。又主五毒注不能食飲,灸至千壯。又治霍亂先腹痛,灸二七壯,不瘥,更二七壯。又治中惡,灸五十壯。

玉龍賦云:兼腕骨,療脾虛黃疸。又云:合上脘,治九種心疼。

百證賦云:主治積痢。

靈光賦云:兼下脘,治腹堅。

捷徑云:治食噎。

上脘,在巨闕下一寸五分,去蔽骨三寸,臍上五寸。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。刺八分,留七呼,灸五壯。千金云:日灸二七壯至百壯,三報之。孕婦不可灸。

主治心中煩熱,痛不可忍,腹中雷鳴,飲食不化,霍亂翻胃嘔吐,三焦多涎,奔豚伏梁,氣脹積聚,黃疸心風,驚悸嘔血,身熱汗不出。

神農經云:治心疼積塊嘔吐,可灸十四壯。

玉龍賦云:閤中脘,治九神之心疼。

太乙歌云:兼豐隆,刺治心疼嘔吐,傷寒吐蛔。

百證賦云:合神門,治發狂奔走。

捷徑云:治風癇熱病,蛔蟲心痛。

巨闕,在鳩尾下一寸。心之募也。刺六分,留七呼,灸七壯。一曰刺三分,灸七七壯。

主治上氣咳逆,胸滿氣短,九種心疼,冷痛引少腹,蛔痛,痰飲咳嗽,霍亂腹脹,恍惚發狂,黃疸,中隔不利,煩悶卒心痛,屍厥蠱毒,息賁嘔血,吐痢不止,牛癇。

千金云:治吐逆不下食,灸五十壯。上氣胸滿牽背徹痛,灸五十壯。若霍亂心痛先吐,灸二七壯,未愈,再二七壯。又治卒忤,灸百壯。

神農經云:治心腹積氣,可灸十四壯。又云:治小兒諸癇病,如口噦吐沫,可灸三壯,艾炷如小麥。

百證賦云:兼刺膻中,能除膈痛飲蓄難禁。

白話文:

[任脈穴]

靈光賦說:搭配中脘穴,可以治療腹部硬脹。

百證賦說:搭配陷谷穴,能夠平緩腹內腸鳴。

建里穴,在肚臍上三寸,中脘穴下一寸。針刺五分深,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五壯。有一種說法是適合針刺不適合艾灸,尤其孕婦更要避免。

主要治療腹脹全身浮腫、心痛氣喘、腸鳴嘔吐不進食。

千金方說:主要治療霍亂腸鳴腹脹,可以針刺八分深,瀉氣五個呼吸的時間,快速出針,每天灸二七壯到一百壯。

百證賦說:搭配內關穴,能掃除胸中的苦悶。

天星秘訣說:搭配水分穴,治療肚腹腫脹。

中脘穴(又名太倉、胃脘、上紀),在上脘穴下一寸,肚臍上四寸,位於胸骨劍突和肚臍的中間。是胃的募穴。

是腑的交會穴。手太陽、少陽、足陽明經氣所發,也是任脈的交會穴。針刺八分深,艾灸七壯。另一種說法是灸二七壯到一百壯。孕婦不可艾灸。

主要治療心下脹滿、吃太飽消化不良、各種食道阻塞、反胃不進食、心脾煩躁發熱疼痛、積聚痰飲導致面色發黃、傷寒喝水過多、腹脹氣喘、溫瘧、霍亂吐瀉、寒熱交替不止、或者因為讀書導致奔豚氣上衝、心下有硬塊、寒氣結聚。凡是脾胃虛寒不能忍受、心下脹滿、飲食不消化、氣結疼痛有雷鳴聲,都適合艾灸。這裡是腑的交會穴,所以凡是腑的疾病都應當在此治療。

千金方說:虛勞吐血、嘔吐不進食、多食多睡、各種疾病,灸三百壯。又治療脹滿水腫、氣聚寒冷,灸一百壯,一天三次。又治療奔豚、伏梁、冷氣,針刺八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瀉氣五個呼吸的時間,然後每天灸二七到四百壯。又治療各種毒邪入侵導致不能飲食,灸到一千壯。又治療霍亂先腹痛,灸二七壯,沒有好轉,再灸二七壯。又治療中邪,灸五十壯。

玉龍賦說:搭配腕骨穴,治療脾虛黃疸。又說:配合上脘穴,治療各種心痛。

百證賦說:主要治療積痢。

靈光賦說:搭配下脘穴,治療腹部硬脹。

捷徑說:治療吞嚥困難。

上脘穴,在巨闕穴下一寸五分,距離胸骨兩旁三寸,肚臍上五寸。是足陽明、手太陽、任脈的交會穴。針刺八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五壯。千金方說:每天灸二七壯到一百壯,一天三次。孕婦不可艾灸。

主要治療心中煩熱、疼痛難忍、腹中雷鳴、飲食不消化、霍亂翻胃嘔吐、三焦多痰、奔豚伏梁、氣脹積聚、黃疸心風、驚悸嘔血、身體發熱不出汗。

神農經說:治療心痛積塊嘔吐,可以灸十四壯。

玉龍賦說:配合中脘穴,治療各種心痛。

太乙歌說:搭配豐隆穴,針刺治療心痛嘔吐、傷寒吐蛔蟲。

百證賦說:配合神門穴,治療發狂奔走。

捷徑說:治療風癇熱病、蛔蟲引起的心痛。

巨闕穴,在鳩尾穴下一寸。是心的募穴。針刺六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七壯。另一種說法是針刺三分深,艾灸七七壯。

主要治療氣喘咳嗽、胸悶氣短、各種心痛、冷痛牽引到下腹部、蛔蟲痛、痰飲咳嗽、霍亂腹脹、精神恍惚發狂、黃疸、胸膈不暢、煩悶突然心痛、昏厥、中毒、息賁嘔血、吐痢不止、癲癇。

千金方說:治療嘔吐不進食,灸五十壯。氣喘胸悶牽引背痛,灸五十壯。如果是霍亂心痛先吐,灸二七壯,沒有好轉,再灸二七壯。又治療突然昏倒,灸一百壯。

神農經說:治療心腹積氣,可以灸十四壯。又說:治療小兒各種癲癇病,如口中吐沫,可以灸三壯,艾炷如小麥大小。

百證賦說:配合針刺膻中穴,能夠消除胸膈疼痛、痰飲積聚難以排除的狀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