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八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2)

1. 任脈穴

主治衝脈生病,從少腹衝心而痛,不得小便,疝痛陰汗濕癢,奔豚,腰膝拘攣,婦人月事不調,崩中帶下,陰癢,產後惡露不止,繞臍冷痛。

神農經云:治臍下冷疼,可灸二十一壯。

千金云:大小便不通,灸三壯。轉胞,灸隨年壯。又治水腫氣上下,灸百壯。

玉龍賦云:兼三里、水分,治鼓脹。

席弘賦云:兼照海、曲泉、關元、氣海同瀉,治七疝小腹痛如神。又云:治小腸氣撮痛連臍,急瀉此穴,更於湧泉取氣甚妙。又云:兼百會、太衝、照海,治咽喉疾。

標幽賦云:陰交陽別定血暈。

百證賦云:兼三里,治中邪霍亂。又云:無子取陰交、石關之鄉。

一傳治腹內風寒走痛脹疼。

神闕(一名氣舍),當臍中。灸三壯,禁刺,刺之令人惡瘍潰矢,死不治。一曰納炒乾淨鹽滿臍,上加厚姜一片蓋定,灸百壯,或以川椒代鹽亦妙。

主治陰證傷寒中風,不省人事,腹中虛冷傷憊,腸鳴泄瀉不止,水腫鼓脹,小兒乳痢不止,腹大風癇,角弓反張,脫肛。婦人血冷不受胎者,灸此永不脫胎。此穴在諸傢俱不言灸,只云禁針。銅人云:宜灸百壯。有徐伻者,卒中不省,得桃源簿為灸臍中百壯始蘇,更數月復不起。

鄭糾云:有一親卒中風,醫者為灸五百壯而赤,後年逾八十。向使徐伻灸至三五百壯,安知其不永年耶?故神闕之灸,須填細鹽,然後灸之,以多為良。若灸之三五百壯,不惟愈疾,亦且延年;若灸少,則時或暫愈,後恐復發,必難救矣。但夏月人神在臍,乃不宜灸。

千金云:納鹽臍中灸三壯,治淋病。又云:凡霍亂,納鹽臍中,灸二七壯,並治脹滿。

水分(一名分水,一名中守),在下脘下一寸,臍上一寸。當小腸下口,至是而泌別清濁,水液入膀胱,渣滓入大腸,故曰水分。禁刺,灸五壯。甲乙經曰:刺一寸。孕婦不可灸。

主治水病腹堅,黃腫如鼓,沖胸不得息,繞臍痛,腸鳴泄瀉,小便不通,小兒陷囟。若水病脹滿堅硬不能食,灸之大良,日七壯,至四百壯止;但不可刺,刺而水盡即死。

神農經云:腹脹水腫,可灸十四壯至二十一壯。

千金云:治反胃吐食,灸二十壯。又治腹脹繞臍結痛堅,不能食,灸百壯。又霍亂轉筋入腹欲死,用四人持其手足,灸四五壯自不動,即勿持之,灸至十四壯。

太乙歌云:腹脹瀉此,兼三里、陰谷,利水消腫。

玉龍賦云:兼陰交、三里,治鼓脹。

百證賦云:兼陰陵,能去水腫盈臍。

席弘賦云:兼氣海,治水腫。

天星秘訣云:兼建里,治肚腹浮腫脹膨膨。

下脘,在建里下一寸,臍上二寸。當胃下口,小腸上口。足太陰任脈之會。刺八分,灸五壯。一曰二七壯至百壯。孕婦不可灸。

主治臍上厥氣堅痛,腹脹滿,寒穀不化,虛腫癖塊連臍,瘦弱少食,翻胃,小便赤。

白話文:

任脈穴

主要治療衝脈引起的疾病,像是小腹到心口的疼痛、小便困難、疝氣疼痛、陰部潮濕搔癢、奔豚(氣從腹部上衝的病症)、腰部和膝蓋僵硬攣縮、婦女月經不調、崩漏(非經期出血過多或持續不斷)、白帶過多、陰部搔癢、產後惡露不止、以及肚臍周圍的冰冷疼痛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說:治療肚臍下方寒冷疼痛,可以灸二十一壯。

《千金方》說:治療大小便不通,灸三壯。治療轉胞(膀胱尿液排出不暢),灸的次數和年齡相同。又說治療水腫和氣往上下的病症,灸一百壯。

《玉龍賦》說:搭配足三里穴和水分穴,治療腹部脹大。

《席弘賦》說:搭配照海穴、曲泉穴、關元穴、氣海穴一起洩熱,治療七種疝氣導致的小腹疼痛,效果非常好。又說:治療小腸氣引起的絞痛連到肚臍,應當立即瀉這個穴位,再配合湧泉穴取氣效果更好。又說:搭配百會穴、太衝穴、照海穴,可以治療咽喉疾病。

《標幽賦》說:陰交穴和陽別穴可以治療血暈。

《百證賦》說:搭配足三里穴,可以治療中邪引起的霍亂。又說:不孕的婦女可以取陰交穴和石關穴附近。

有個傳說是說可以治療腹部內因風寒引起的遊走性疼痛和脹痛。

神闕穴(又名氣舍),在肚臍正中。灸三壯,禁止針刺,如果針刺會引起嚴重潰爛,導致死亡無法醫治。有個說法是將炒乾淨的鹽填滿肚臍,上面放一片厚薑蓋住,灸一百壯,或者用川椒代替鹽效果也很好。

主要治療陰證傷寒、中風昏迷不醒人事、腹部虛冷傷損、腸鳴腹瀉不止、水腫腹脹、嬰兒痢疾不止、腹部脹大、小兒驚風角弓反張、脫肛。婦女因為血寒而不易受孕,灸這個穴位可以避免流產。這個穴位在各家醫書中都很少提到灸法,只說禁止針刺。《銅人針灸經》說:應該灸一百壯。有個叫徐伻的人,突然中風昏迷,後來有人告訴他用桃源秘方灸臍中一百壯才甦醒,但過幾個月後又不行了。

鄭糾說:有個親戚中風,醫生為他灸五百壯,皮膚都紅了,後來活到八十多歲。如果徐漮灸到三五百壯,怎麼知道他不會長壽呢?所以神闕穴的灸法,必須填細鹽,然後再灸,多灸為好。如果灸到三五百壯,不但可以治病,還可以延年益壽;如果灸得少,可能暫時好轉,之後又復發,很難救治。但夏天人神在肚臍,不適合灸。

《千金方》說:在肚臍裡放鹽灸三壯,可以治療淋病。又說:凡是霍亂,在肚臍裡放鹽灸十四壯,可以治療腹脹。

水分穴(又名分水、中守),在下脘穴下一寸,肚臍上一寸。在小腸的下出口,這裡區分清濁,水液進入膀胱,糟粕進入大腸,所以叫水分。禁止針刺,灸五壯。《甲乙經》說:可以針刺一寸。孕婦不可灸。

主要治療水腫腹部堅硬,黃疸腫脹像鼓一樣,胸悶氣短,肚臍周圍疼痛,腸鳴腹瀉,小便不通,嬰兒囟門凹陷。如果水腫腹脹堅硬無法進食,灸這個穴位效果非常好,每天灸七壯,到四百壯為止;但不可針刺,如果針刺,水液排盡人就會死亡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說:腹脹水腫,可以灸十四壯到二十一壯。

《千金方》說:治療反胃嘔吐,灸二十壯。又說:治療腹脹肚臍周圍疼痛堅硬,無法進食,灸一百壯。又說霍亂轉筋入腹快要死亡,用四個人抓住手腳,灸四五壯身體就不動了,就不要再抓著,灸到十四壯。

《太乙歌》說:腹脹腹瀉,灸這個穴位,搭配足三里穴和陰谷穴,可以利尿消腫。

《玉龍賦》說:搭配陰交穴和足三里穴,可以治療腹脹。

《百證賦》說:搭配陰陵泉穴,可以去除腹部水腫。

《席弘賦》說:搭配氣海穴,可以治療水腫。

《天星秘訣》說:搭配建里穴,可以治療肚子浮腫脹大。

下脘穴,在建里穴下一寸,肚臍上二寸。在胃的下出口,小腸的上出口。是足太陰經和任脈的交會穴。針刺八分,灸五壯。另一說是灸十四壯到一百壯。孕婦不可灸。

主要治療肚臍以上氣逆疼痛,腹部脹滿,寒食不化,虛腫腹部腫塊連到肚臍,身體瘦弱食慾不佳,翻胃,小便發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