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
1. 類經附翼卷二
2. 律原
宮音,五音之首,其聲極長極下極濁。徵音宮所生,其聲次短次高次清。商音徵所生,其聲次長次下次濁。羽音商所生,其聲極短極高極清。角音羽所生,其聲在長短高下清濁之間。
此圖長律下生短律,短律上生長律。下生者皆左旋隔八,上生者皆右旋隔六。
白話文:
宮音是五音之首,聲音低沉渾厚而悠長。徵音由宮音衍生,聲音比宮音短、高、清亮一些。商音由徵音衍生,聲音比徵音長、低、渾厚一些。羽音由商音衍生,聲音高亢清亮而短促。角音由羽音衍生,聲音介於宮、徵、商、羽之間,長短、高低、清濁都居中。
這個圖表顯示,長音律向下衍生出短音律,短音律向上衍生出長音律。向下衍生的音律,都向左旋轉,相隔八個音階;向上衍生的音律,都向右旋轉,相隔六個音階。
3. 律解
樂者,天地之和氣也。律呂者,樂之聲音也。蓋人有性情則有詩辭,有詩辭則有歌詠,歌詠生則被之五音而為樂,音樂生必調之律呂而和聲。書曰:詩言志,歌永言,聲依永,律和聲。此之謂也。是律也者,出乎聲音而為正樂之具也。樂記曰:樂者音之所由生也,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。
是故其哀心感者,其聲噍以殺;其樂心感者,其聲嘽以緩;其喜心感者,其聲發以散;其怒心感者,其聲粗以厲;其敬心感者,其聲直以廉;其愛心感者,其聲和以柔。六者非性也,感於物而後動也。又曰:治世之音安以樂,其政和;亂世之音怨以怒,其政乖;亡國之音哀以思,其民困。
聲音之道,與政通矣。是故知律呂聲音之道者,可以行天地人事也。律呂相感而聲音生,天地萬物之情,見於此矣。(噍音焦。殺音賽。嘽,昌展切。)
白話文:
音樂是天地間和諧之氣的表現。律呂是音樂的音律。人有情志就會有詩詞,有詩詞就會有歌唱,歌唱產生後,便運用五音而成為音樂;音樂產生後,必須調和律呂才能使聲音協調。古書說:「詩歌表達情志,歌唱表達思想,聲音依附思想,律呂使聲音協調。」這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說,律呂是從聲音中產生,是使音樂正確的工具。
《樂記》說:音樂是聲音的來源,其根本在於人心受到外物感動。
因此,哀傷的心情所產生聲音尖銳而悲戚;喜悅的心情所產生聲音低沉而舒緩;快樂的心情所產生聲音輕快而流暢;憤怒的心情所產生聲音粗獷而急促;恭敬的心情所產生聲音端正而莊重;慈愛的心情所產生聲音平和而溫柔。這六種聲音並非人的本性,而是受到外物感動後才產生的。又說:太平盛世的音樂安定而快樂,政治清明;亂世的音樂怨憤而暴躁,政治混亂;亡國的音樂悲傷而憂愁,人民困苦。
聲音之道,與政治息息相關。所以了解律呂和聲音之道的人,就能夠處理天地人事。律呂互相感應而產生聲音,天地萬物的情感,都體現在其中。
4. 律原
律乃天地之正氣,人之中聲也。律由聲出,音以聲生,禮曰:聲成文謂之音。音之數五,律之數六,分陰分陽,則音以宮商角徵羽分太少而為十,故音以應日;律以黃鐘、太簇、姑洗、蕤賓、夷則、無射為陽,是為六律,林鐘、南呂、應鐘、大呂、夾鍾、仲呂為陰,是為六呂,合而言之,是為十二律,故律以應辰。
一律所生,各有五音,十二律而生六十音,因而六之,六六三百六十音以當一歲之日,故曰律歷之數,天地之道也。然律呂皆生於黃鐘,而黃鐘為萬事之本,一陽之律也。黃者土德之色,鍾者氣之所種,所以言其本也;律生於冬至,氣起於一陽,所以言其始也。故黃鐘之聲中而正,合德於土也;黃鐘之音重而濁,發聲於初也。
觀康節先生冬至吟曰:冬至子之半,天心無改移。一陽初起處,萬物未生時。玄酒味方淡,太音聲正希。此言如不信,更請問庖犧。夫玄酒方淡,指天一之初生;太音正希,謂黃鐘之將起。知乎此,則知黃鐘之為義矣。
白話文:
律是天地間的正氣,也是人體內的中正之聲。律從聲音產生,音由聲而生,禮記說:「聲音有條理就稱為音」。音的數量是五,律的數量是六,分陰分陽,則音以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分太少而成為十個音,所以音與日相對應;律以黃鐘、太簇、姑洗、蕤賓、夷則、無射為陽,稱為六律;林鐘、南呂、應鐘、大呂、夾鐘、仲呂為陰,稱為六呂,合起來就是十二律,所以律與辰相對應。
每個律都產生五個音,十二律就產生六十個音,再乘以六,得到三百六十個音,正好對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(古時或以三百六十日計),所以說律歷的數目,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。然而,律呂都產生於黃鐘,而黃鐘是一切萬物的根本,是初生的陽氣之律。黃色是土的德性之色,鐘是氣的根本所在,所以說它是根本;律產生於冬至,氣從一陽之氣開始,所以說它是起始。因此,黃鐘的聲音中正平和,符合土的德性;黃鐘的音調低沉渾厚,是聲音的初始狀態。
參考邵雍先生冬至的詩句:「冬至是子時的正中央,天心沒有改變。一陽之氣開始萌動之處,萬物都還沒有誕生。玄酒的味道還很淡,太音(黃鐘)的聲音也很微弱。如果你不信,可以去問問伏羲氏。」 「玄酒味道還很淡」,指的是天一之氣剛開始產生;「太音聲音很微弱」,指的是黃鐘之氣即將開始運作。了解了這些,就明白了黃鐘的意義。
5. 黃鐘為萬事本
歐陽子曰:造律者以黍。一黍之廣,積為分寸以著於度;一黍多少,積為圭合以著於量;一黍銖兩,積為輕重以著於權衡。三者皆起於黃鐘,故曰萬事之本。
鄭世子曰:夫度量權量,所以取法於黃鐘者,蓋貴其與天地之氣相應也。朱子所謂與先天圖一般者,夫先天圖者,河圖雒書也。河圖之位十,天地之體數也;雒書之位九,天地之用數也。蓋一切萬事。不離陰陽。圖書二義,則陰陽之道盡矣,是為律歷之本原,數學之鼻祖也,故古人筭律之妙,惟此二種而已。
一以縱黍之長為分,九分為寸,九寸為黃鐘,九而九之,得八十一分,取象雒書之九自相乘之數也,是為律本,此載於淮南子者。一以橫黍之廣為分,十分為寸,十寸為黃鐘,十而十之,得百分,取象河圖之十自相乘之數也,是為度母,此載於太史公者。
二術雖異,其律則同,蓋縱黍之八十一分,適當橫黍之百分,而橫黍之廣,適與縱黍之長相合耳,此河圖之偶,雒書之奇,參伍錯綜而律度方備,誠天地自然之妙,非由人力安排者也。二法之外,本無九十分為黃鐘者,至於劉歆班固,乃以九十分為黃鐘,是又合於斜黍度者。
推原其誤,蓋自京房始。房時去古未遠,明知古法九分為寸,以其布算頗煩,初學難曉,乃創為之法而變九為十,故前後漢志,皆云九寸。今人宗九寸不宗余法者,惑於漢志之偏見耳。苟能變通而不惑於一偏,則縱橫斜黍,皆合黃鐘之律矣。
白話文:
黃鐘為萬事本
歐陽子說:制定律法的人,以黍作為單位。一黍的寬度,累積起來成為分寸,用於度量衡的長度;一黍的多少,累積起來成為圭合,用於度量衡的容量;一黍的重量,累積起來成為銖兩,用於度量衡的重量。這三種度量衡都起源於黃鐘,所以說它是萬事之根本。
鄭世子說:度量衡之所以要取法於黃鐘,是因為它珍貴之處在於與天地之氣相應。朱熹所謂與先天圖一樣的,就是先天圖,也就是河圖洛書。河圖的數位是十,代表天地之體的數;洛書的數位是九,代表天地之用的數。一切萬事萬物,都不脫離陰陽。河圖洛書這兩種圖書,包含了陰陽的道理,是律歷的根本,數學的鼻祖。所以古人計算律法的精妙之處,只有這兩種方法而已。
一種方法是以黍的長度為一分,九分為一寸,九寸為黃鐘,九乘以九,得到八十一分,取法於洛書九自相乘的數,這是律法的根本,這記載在《淮南子》裡。另一種方法是以黍的寬度為一分,十分為一寸,十寸為黃鐘,十乘以十,得到一百分,取法於河圖十自相乘的數,這是度量的母數,這記載在《史記》裡。
這兩種方法雖然不同,但律法卻相同。因為縱向黍的八十一分,恰好等於橫向黍的一百分,而橫向黍的寬度,恰好與縱向黍的長度相合。這就是河圖的偶數,洛書的奇數,參差錯綜,律法和度量才完善。這是天地自然的奇妙之處,不是人力所能安排的。除了這兩種方法之外,本來沒有九十分為黃鐘的說法。到了劉歆、班固時,才用九十分為黃鐘,這又符合斜向黍的測量方法。
追溯其錯誤,是由京房開始的。京房的時代距離古代不遠,他清楚知道古代的方法是九分為一寸,但他覺得計算方法太過繁瑣,初學者難以理解,於是創造了新的方法,把九改為十。所以《漢書》都說九寸。現在的人遵循九寸而不遵循其他方法,是因為被《漢書》的片面觀點迷惑了。如果能夠變通而不被單一的觀點迷惑,那麼縱向、橫向、斜向黍的測量方法,都能符合黃鐘的律法。
6. 辨黍
唐禮樂志曰:聲無形而樂有器。古之作樂者,知夫器之必有敝,而聲不可以言傳,懼夫器失而聲遂忘也,乃多為之法以著之,故求聲者以律,而造律者以黍。自一黍之廣,積而為分寸,一黍之多,積而為龠合,一黍之重,積而為銖兩,是三物者亦必有時而敝,則又總其法而著之於數,使其分寸龠合銖兩皆起於黃鐘,然後律度量衡相用為表裡,使得律者可以制度量衡,因度量衡亦可以制律,此古君子知物之終始,而憂世之慮深,其多為之法而丁寧纖悉,可為至矣。然黃鐘之律生於尺,而尺乃生於黍,累黍造尺,不過三法,皆自古有之。
曰橫黍者,一黍之廣為一分也;曰縱黍者,一黍之長為一分也;曰斜黍者,非縱非橫而斜倚相排也。凡黃鐘之長,以橫黍言之,則為一百分,太史公所謂子一分是也;以縱黍言之,則為八十一分,淮南子所謂其數八十一是也;以斜黍言之,則為九十分,前後漢志所謂九十分是也。三法雖異而律則同也。
擇黍之法,以上黨境內土地肥處產者為佳,即今之糯小米,俗名黃米者是也。鄭世子曰:古上黨郡,即今山西潞安州,境內產五色黍。其黑色黍亦有數種:軟黍堪釀酒者名秬,硬黍堪炊飯者名穄,一稃內兩顆黍名秠。律家所用,惟秬而已。古云取秬黍中者,蓋謂中用之黍,非中等之謂,如俗語選物曰中用不中用,亦非指中等也。
或曰中字讀去聲,謂中式也,其義亦通。詩曰:誕降嘉種,惟秬惟秠。既用一嘉字,其義可見,則知異常者方為嘉種,且秬之為言巨也,蓋謂最大者為佳。黍大則尺大而黃鐘之聲遂濁,黍小則尺小而黃鐘之聲遂清,夫黃鐘之音宮音也,最長最濁,是其本體,然則黍之最大者乃為真秬黍耳。
後人不知此理而泥於漢志中黍之文,遂致所累之尺短,所造之樂哀,非中和之音矣,此不可不辨也。(龠音藥。秬音巨。穄音祭。稃音夫。秠,飄米切。)
白話文:
辨黍
古代製作樂器的人,知道樂器會損壞,而聲音又無法用言語傳遞,擔心樂器損壞後聲音便會遺失,所以就制定了很多方法記錄下來。因此,尋找聲音的標準用律管,而製造律管則用黍米。黍米的寬度累積起來成為分寸,數量累積起來成為龠(音藥)合,重量累積起來成為銖兩。這三種東西也都會隨著時間損壞,於是又將它們的規律記錄下來,使分寸、龠合、銖兩都起始於黃鐘律管,這樣律管、度量衡就能互相參照,用律管可以製作度量衡,而用度量衡也可以製作律管。這是古代君子通曉事物始末,憂國憂民的表現,他們制定了許多方法,非常細緻周到,實在是令人敬佩。而黃鐘律管的長度源於尺,尺的長度又源於黍米,用黍米製作尺,不過三種方法,這些方法都是自古以來就有的。
橫著排列黍米,一粒黍米的寬度為一分;豎著排列黍米,一粒黍米的長度為一分;斜著排列黍米,既不是橫著也不是豎著,而是斜著排列。黃鐘律管的長度,用橫著排列的黍米計算,是100分,這是司馬遷說的;用豎著排列的黍米計算,是81分,這是《淮南子》上說的;用斜著排列的黍米計算,是90分,這是《前漢書》、《後漢書》上說的。雖然三種方法不同,但律管的音律卻是一致的。
選擇黍米的標準,以產自上黨地區肥沃土地上的黍米為最佳,就是現在的糯小米,俗稱黃米。鄭玄的兒子說:古代的上黨郡,就是現在山西潞安州,當地出產五種顏色的黍米。黑色的黍米也有幾種:柔軟的可以釀酒,叫做秬(音巨);堅硬的可以煮飯,叫做穄(音祭);一粒穀殼裡有兩顆黍米的,叫做秠(音飄)。律管製作只使用秬黍。古人說取秬黍中的,是指最適合使用的黍米,並不是指中等大小的黍米,就像俗話說選東西要選「中用的」而不是「不中用的」,也不是指中等的意思。
有人說「中」字讀去聲,意思是「中式」的,這個意思也通。詩經裡說:「誕降嘉種,惟秬惟秠。」既然用了「嘉」字,就可以看出,只有不普通的才算是好種子。而且「秬」的意思就是「大」,所以說最大的最好。黍米大,尺就大,黃鐘律管的聲音就渾濁;黍米小,尺就小,黃鐘律管的聲音就清脆。黃鐘音是宮音,最長也最渾濁,這是它的本質。因此,最大的黍米才是真正的秬黍。
後人不懂這個道理,拘泥於《漢書》中關於黍米的記載,導致製作出來的尺短,製作出來的樂器音調悲傷,不是中和之音。這一點必須要辨明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