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八 (5)
卷八 (5)
1. 足少陽膽經穴
席弘賦云:睛明治眼未效時,合谷、光明不可缺。
標幽賦云:兼地五會,治眼癢痛。
陽輔(一名分肉),在足外踝上,除骨四寸,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。刺腰痛篇注曰:如後二分,去丘墟七寸,筋肉分間。氣穴論注曰:陽維脈氣所發。足少陽所行為經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主治腰溶溶如水浸,膝下膚腫筋攣,百節痠疼痿痹,馬刀厥逆,頭項痛喉痹,汗不出,及汗出振寒痎瘧,腰胻痠痛,不能行立。
神農經云:治膝胻痠疼,偏風不隨,可灸十四壯。
懸鐘(一名絕骨),在足外踝上三寸,當骨尖前動脈中,尋按取之。針灸經曰:尋摸尖骨者,乃是絕骨兩分開,為足三陽之大絡,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。為髓之會。刺六分,留七呼,灸五壯。
主治心腹脹滿,胃熱不食,喉痹咳逆,頭疽,中風虛勞,頸項痛,手足不收,腰膝痛,腳氣筋骨攣。
玉龍賦云:兼三里陰交,治連延腳氣。又云:兼風池,療傴僂。
席弘賦云:腳氣膝腫針三里,又須此穴兼二陵、三陰交,及太衝行氣。
標幽賦云:兼環跳,華佗刺躄足而立行。
天星秘訣云:兼條口、衝陽,治足緩難行。
丘墟,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,去臨泣三寸。足少陽所過為原。刺五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主治胸脅滿痛不得息,寒熱,目生翳膜,頸腫,久瘧振寒,痿厥腰腿痠痛,髀樞中痛,轉筋足脛偏細,小腹堅卒疝。
神農經云:治肋下疼不得息,小腹腎痛,腳腕疼,可灸七壯。
玉龍賦云:兼商丘、解谿,堪追腳痛。
靈光賦云:髀樞疼痛瀉丘墟。
百證賦云:兼金門,能醫轉筋。
臨泣,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,去俠谿一寸五分。足少陽所注為腧。刺二分,留五呼,灸三壯。
主治胸滿氣喘,目眩心痛,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,痹痛無常,厥逆,痎瘧日西發者,淫濼胻酸,灑淅振寒,婦人月經不利,季脅支滿,乳癰。
一云木有餘者宜瀉此,或兼陽輔,使火虛而木自平。
千金云:頸漏腋下馬刀,灸百壯。
玉龍賦云:兼內庭,能理小腹之䐜。
捷法云:治足跗腫痛不消,手足麻痹不知痛庠,手足顫掉不能握物行動,手足指拘攣疼痛,足心足踝足跗膝胻發熱或為紅腫,兩手發熱,臂膊痛連肩背,腰脊腿胯疼痛,白虎歷節走注遊風疼痛,浮風渾身瘙癢,頭項紅腫強痛,腎虛挫閃,腰痛舉動艱難,諸虛百損,濕滯四肢行動無力,脅下肝積氣塊刺痛。以上諸證,先以臨泣為主,後隨證分穴治之。
地五會,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,去俠谿一寸。刺一分,禁灸。甲乙經曰:灸之令人瘦,不出三年死。
主治腋痛,內損吐血,足外無膏脂,乳癰。
席弘賦云:兼三里,治耳內蟬鳴腰欲折。
標幽賦云:兼光明,治眼癢眼疼。
天星秘訣云:耳內蟬鳴先五會,次針耳門、三里內。
白話文:
足少陽膽經穴
席弘賦說: 如果眼睛疾病,使用「睛明穴」治療效果不佳時,「合谷穴」和「光明穴」是不可或缺的穴位。
標幽賦說: 搭配「地五會穴」,可以治療眼睛的發癢和疼痛。
陽輔穴(又名分肉穴): 位置在腳踝外側上方四寸,腓骨前緣末端往前約三分的地方。刺腰痛篇注釋說:應該往後約二分,離「丘墟穴」七寸,在肌肉分開的地方。氣穴論注釋說:這是陽維脈氣發出的地方,也是足少陽經脈所行經的路線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灸三壯。
主治: 腰部像浸泡在水中的鬆軟無力感,膝蓋以下皮膚腫脹、筋脈攣縮,全身關節痠痛、麻木無力,像馬刀一樣的厥逆症狀(肢體冰冷、昏厥),頭部、頸部疼痛,咽喉腫痛,不出汗或者出汗後發冷發抖,瘧疾,腰部和小腿痠痛,無法行走站立。
神農經說: 可以治療膝蓋和小腿痠痛、半身不遂,可以用艾灸十四壯。
懸鐘穴(又名絕骨穴): 位置在腳踝外側上方三寸,在骨尖前方的動脈搏動處,按壓尋找。針灸經說:摸索尖骨,可以找到兩個分開的絕骨,這裡為足三陽經絡的大絡穴,按壓時會感覺到陽明脈的脈氣斷絕。此處為髓之會。針刺六分深,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灸五壯。
主治: 心腹脹滿,胃部有熱而不想吃東西,咽喉腫痛、咳嗽氣逆,頭部癰疽,中風虛弱,頸項疼痛,手腳活動不便,腰膝疼痛,腳氣(腳部疾病)導致筋骨攣縮。
玉龍賦說: 搭配「足三里穴」和「陰交穴」,可以治療久久不癒的腳氣。又說:搭配「風池穴」,可以治療駝背。
席弘賦說: 治療腳氣和膝蓋腫脹,可以針刺「足三里穴」,同時還要配合「陰陵泉穴」、「三陰交穴」以及「太衝穴」來疏通行氣。
標幽賦說: 搭配「環跳穴」,可以讓原本癱瘓的人能站立行走。
天星秘訣說: 搭配「條口穴」和「衝陽穴」,可以治療腿腳無力難以行走。
丘墟穴: 位置在腳踝外側下方,在前方凹陷處,離「臨泣穴」三寸。是足少陽經所經過的原穴。針刺五分深,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灸三壯。
主治: 胸脅脹滿疼痛,呼吸困難,發冷發熱,眼睛出現翳膜(眼角膜混濁),頸部腫脹,久病不癒的瘧疾發冷顫抖,肢體麻木無力,腰腿痠痛,髖關節疼痛,腳部筋攣,小腿偏細,小腹腫脹、突然發生的疝氣。
神農經說: 可以治療肋骨下疼痛、呼吸困難,小腹腎臟疼痛,腳踝疼痛,可以用艾灸七壯。
玉龍賦說: 搭配「商丘穴」和「解谿穴」,可以治療腳痛。
靈光賦說: 治療髖關節疼痛,可以瀉「丘墟穴」。
百證賦說: 搭配「金門穴」,可以治療轉筋(抽筋)。
臨泣穴: 位置在腳小趾和次趾本節後方的凹陷處,離「俠谿穴」一寸五分。是足少陽經所注入的腧穴。針刺二分深,留針約五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灸三壯。
主治: 胸部脹滿、氣喘,頭暈目眩,心痛,鎖骨上窩和腋下淋巴結結核(馬刀瘡),痺痛游走不定,厥逆(肢體冰冷、昏厥),瘧疾在傍晚發作,腿部痠痛,發冷顫抖,婦女月經不順,肋骨下脹滿,乳癰(乳房膿腫)。
有人說: 肝木過旺,應該瀉此穴,或者搭配「陽輔穴」,使肝火衰退,肝木自然平靜。
千金方說: 治療頸部淋巴結核和腋下淋巴結核(馬刀瘡),可以用艾灸一百壯。
玉龍賦說: 搭配「內庭穴」,可以治療小腹脹痛。
捷法說: 可以治療腳背腫痛不消退,手腳麻木不知痛癢,手腳顫抖不能握物行走,手指腳趾拘攣疼痛,腳心、腳踝、腳背、膝蓋、小腿發熱或者紅腫,兩手發熱,手臂疼痛牽連到肩背,腰背腿胯疼痛,像白虎歷節病一樣的遊走性疼痛,全身皮膚發癢,頭頸紅腫強痛,腎虛導致的扭傷閃腰,腰痛難以活動,各種虛弱百病,濕氣阻滯四肢無力,肋下肝臟積氣塊疼痛。以上這些病症,先以「臨泣穴」為主,然後根據不同的症狀搭配其他穴位治療。
地五會穴: 位置在腳小趾和次趾本節後方的凹陷處,離「俠谿穴」一寸。針刺一分深,禁止艾灸。《甲乙經》說:灸這個穴位會使人消瘦,不出三年就會死亡。
主治: 腋下疼痛,內傷導致吐血,腳外側沒有脂肪,乳癰。
席弘賦說: 搭配「足三里穴」,可以治療耳鳴如蟬叫和腰部疼痛好像要折斷一樣。
標幽賦說: 搭配「光明穴」,可以治療眼睛發癢和疼痛。
天星秘訣說: 耳朵裡像蟬鳴,先針刺「地五會穴」,然後再針刺「耳門穴」和「足三里穴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