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八 (4)
卷八 (4)
1. 足少陽膽經穴
主治肩引胸臂攣急不得舉,腰引小腹痛。
玉龍賦云:兼環跳、委中,治腿風濕痛。
環跳,在髀樞中。側臥,伸下足,屈上足取之。足少陽太陽之會。刺一寸,留十呼,灸三壯。甲乙經云:留二十呼,灸五十壯。
主治冷風濕痹不仁,胸脅相引,半身不遂,腰胯痠痛,膝不得伸,遍身風疹。
太乙歌云:兼風池、間使,能除冷風膝痹並瘧疾。
玉龍賦云:兼居髎、委中,治腿風濕痛。
天星秘訣云:兼陽陵,治冷風濕痹。
百證賦云:兼後谿,刺腿痛。
標幽賦云:中風宜刺此。又云:華佗兼絕骨,刺躄足而立行。
席弘賦云:兼腰俞,用燒針,治冷風冷痹。
千金十一穴云:兼陽陵,治膝間並腋脅病。
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:能針偏廢軀,折腰莫能顧,冷風並濕痹,身體似繩拘,腿胯連腨痛,屈轉重欷吁,若人能針灸,頃刻病消除。增治法云:治偏風半身不遂,胸脅相引,急痛不能屈伸。
中瀆,在髀骨外,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。足少陽絡,別走厥陰。刺五分,留七呼,灸五壯。
主治寒氣客於分肉間,攻痛上下,筋痹不仁。
陽關,在陽陵泉上三寸,犢鼻外陷中。刺五分,禁灸。
主治風痹不仁,股膝冷痛,不可屈伸。
陽陵泉,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,尖骨前筋骨間,蹲坐取之。足少陽所入為合。為筋之會。刺六分,留十呼,灸七壯至七七壯。
主治偏風,半身不遂,足膝冷痹不仁,無血色,腳氣筋攣。
神農經云:治足膝冷痹不仁,屈伸不得,半身不遂,脅肋疼痛,可灸十四壯至二十一壯。
玉龍賦云:兼陰陵,驅膝腫之難消。
席弘賦云:專治膝間疼痛,宜用針燒。又云:腳痛膝腫,針三里,又須絕骨、二陵、三陰交,更兼太衝以行氣。
百證賦云:遠達曲池,治半身不遂。
通玄賦云:治脅下肋邊疾。
天星秘訣云:兼環跳,治冷風濕痹。又云:兼肩井、三里,治腳氣痠痛。
千金十一穴云:環跳與陽陵,治膝前兼腋脅病。
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:治膝腫並麻木,冷痹及偏風,起坐腰背重,面腫滿胸中,舉足不能起,坐臥似衰翁,刺入六分止,神功妙不同。增治法云:治筋軟筋縮筋疼,寒熱頭疼,口舌咽喉中及頭面腫,胸脅脹滿,心中怵惕。此為筋會,故治筋病。
陽交(一名別陽,一名足髎),在足外踝上七寸,斜屬三陽分肉間。陽維之郄。刺六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主治胸滿喉痹,膝痛足不仁,寒厥,驚狂面腫。
外丘,在外踝上七寸。甲乙經曰:足少陽郄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
主治頸項痛,胸滿,痿痹癲風,惡犬傷毒不出。
百證賦云:能收大腸。
光明,在外踝上五寸。足少陽絡,別走厥陰。刺六分,留七呼,灸五壯。
主治熱病汗不出,卒狂齧頰,淫濼脛胻痛,不能久立,虛則痿痹偏細,坐不能起,實則足胻熱膝痛,身體不仁。
白話文:
足少陽膽經穴
這個經脈上的穴道主要治療肩膀連帶胸部、手臂的肌肉痙攣,導致手臂無法抬舉,以及腰部連帶小腹的疼痛。
有人說,搭配環跳穴和委中穴,可以治療腿部的風濕疼痛。
環跳穴,位於髖關節處。取穴方法是側躺,將下方腿伸直,上方腿彎曲。這個穴道是足少陽經和足太陽經的交會點。針刺一寸深,留針約十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灸三壯。也有書上說留針二十個呼吸的時間,灸五十壯。
這個穴道主要治療因寒冷引起的風濕麻木、身體不靈活,以及胸部和肋骨之間的疼痛牽引,半身不遂,腰部和髖部痠痛,膝蓋無法伸直,全身起風疹。
有人說,搭配風池穴和間使穴,可以去除因寒冷引起的膝關節麻木,以及治療瘧疾。
有人說,搭配居髎穴和委中穴,可以治療腿部的風濕疼痛。
還有人說,搭配陽陵泉穴,可以治療因寒冷引起的風濕麻木。
又有人說,搭配後谿穴,可以治療腿部疼痛。
有人說,中風適合針刺這個穴道。還有人說,華佗搭配絕骨穴,可以治療癱瘓,使人站立行走。
有人說,搭配腰俞穴,使用燒針,可以治療因寒冷引起的麻痺。
有人說,搭配陽陵泉穴,可以治療膝蓋和腋下、脅肋的疾病。
有人說,這個穴道能治療偏癱,腰部無法彎曲,因寒冷引起的麻痺,身體像被繩子捆住一樣,腿部、髖部連帶小腿疼痛,彎腰轉身都感到痛苦,如果能針灸,很快就能消除病痛。另外,它還可以治療偏風導致的半身不遂,胸部、肋骨之間疼痛牽引,導致身體無法彎曲或伸直。
中瀆穴,位於大腿骨外側,膝蓋上方五寸的地方,肌肉之間的凹陷處。這個穴道是足少陽經的絡穴,通向足厥陰經。針刺五分深,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灸五壯。
這個穴道主要治療因寒氣停留在肌肉之間,導致上下疼痛,肌肉麻木不仁。
陽關穴,位於陽陵泉穴上方三寸,小腿骨外側的凹陷處。針刺五分深,不能灸。
這個穴道主要治療因風邪引起的麻木不仁,大腿和膝蓋發冷疼痛,無法彎曲伸直。
陽陵泉穴,位於膝蓋下方一寸,小腿外側的凹陷處,腓骨頭前方,肌腱和骨頭之間的凹陷處。取穴方法是蹲坐。這個穴道是足少陽經的合穴,也是筋的匯集處。針刺六分深,留針約十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灸七壯到四十九壯。
這個穴道主要治療偏癱,半身不遂,腳和膝蓋發冷麻木、不靈活,沒有血色,腳氣病導致的肌肉痙攣。
有人說,這個穴道可以治療腳和膝蓋因寒冷引起的麻木不仁,無法彎曲伸直,半身不遂,肋骨疼痛,可以灸十四到二十一壯。
有人說,搭配陰陵泉穴,可以消除膝蓋腫脹。
有人說,這個穴道專門治療膝蓋疼痛,適合使用燒針。還有人說,治療腳痛膝蓋腫脹,要針刺足三里穴,還要搭配絕骨穴、陰陵泉穴、三陰交穴,以及太衝穴來運行氣血。
有人說,這個穴道遠端可以達到曲池穴,治療半身不遂。
還有人說,治療肋骨下方的疾病。
有人說,搭配環跳穴,可以治療因寒冷引起的風濕麻木。還有人說,搭配肩井穴和足三里穴,可以治療腳氣痠痛。
有人說,環跳穴和陽陵泉穴可以治療膝蓋前方以及腋下、脅肋的疾病。
有人說,這個穴道能治療膝蓋腫脹和麻木,因寒冷引起的麻痺以及偏癱,起身或坐下時腰背感到沉重,面部腫脹充滿胸腔,抬腳無法行走,坐臥時像老弱之人,針刺六分深就可停止,效果神奇。另外,它還能治療肌肉軟弱、肌肉萎縮、肌肉疼痛、寒熱頭痛、口舌咽喉疾病,以及頭面部腫脹,胸部和肋骨脹滿,心中恐懼。由於這裡是筋的匯集處,所以可以治療筋的疾病。
陽交穴(也叫別陽穴或足髎穴),位於外踝上方七寸,在三陽經肌肉之間的斜向部位。這個穴道是陽維脈的郄穴。針刺六分深,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灸三壯。
這個穴道主要治療胸悶、咽喉腫痛、膝蓋疼痛、腳麻木、因寒冷引起的厥逆、驚恐狂躁、面部腫脹。
外丘穴,位於外踝上方七寸。有人說,這個穴道是足少陽經的郄穴。針刺三分深,可以灸三壯。
這個穴道主要治療頸項疼痛、胸悶、肌肉萎縮麻痹、癲癇、狂犬咬傷導致的毒素無法排出。
有人說,這個穴道可以調整大腸的功能。
光明穴,位於外踝上方五寸。這個穴道是足少陽經的絡穴,通向足厥陰經。針刺六分深,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灸五壯。
這個穴道主要治療發熱性疾病導致的不出汗,突然狂躁咬人,小腿疼痛,無法久站;虛弱時會導致肌肉萎縮麻痹,無法坐起;實證時會導致腳和小腿發熱、膝蓋疼痛、身體麻木不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