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八 (3)
卷八 (3)
1. 足少陽膽經穴
肩井(一名膊井),在肩上陷解中,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,以三指按取之,當中指下陷者中。手足少陽足陽明陽維之會。刺五分,灸三壯。孕婦禁針。一曰此足陽明之會,連五臟氣,若刺深令人悶倒,速補三里,須臾平復。凡針肩井者,皆以三里下其氣。一曰此臟氣所聚之處,不宜補。
主治中風氣塞,涎上不語,氣逆,五勞七傷,頭項頸痛,臂不能舉,或因撲傷腰痛,腳氣上攻。若婦人難產墜胎後手足厥逆,針之立愈,若灸更勝。
千金云:凡產難針兩肩井一寸瀉之,須臾即生。又云:臂重不舉,灸隨年壯至百壯,刺五分補之。又治卒忤,灸百壯。又治上氣咳逆短氣風勞百病,灸二百壯。又灸㿗疝隨年壯。
席弘賦云:針肩井,須針三里,方可使氣調。
百證賦云:治乳癰極效。
通玄賦云:除兩臂之不勝。
標幽賦云:兼曲池,甄權刺臂痛而復射。
天星秘訣云:兼三里、陽陵,治腳氣痠痛。
淵腋(一名泉腋),在腋下三寸宛宛中,舉臂取之。刺三分,禁灸,灸之不幸生腫蝕馬刀瘍,內潰者死。
主治寒熱馬刀瘍,胸滿無力,臂不舉。
輒筋,在腋下三寸,復前行一寸著脅。刺六分,灸三壯。
主治太息多唾善悲,言語不正,四肢不收,嘔吐宿汁吞酸,胸中暴滿,不得臥。
日月(一名神光),在期門下五分。氣府論注曰:在第三肋端,橫直心蔽骨旁各同身寸之二寸五分,上直兩乳。膽之募也。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。刺七分,灸五壯。
主治太息善悲,小腹熱,欲走多唾,言語不正,四肢不收。
千金云:嘔吐宿汁吞酸,灸神光百壯,三報之。
京門(一名氣俞,一名氣府),在監骨腰中季脅本夾脊。一云在臍上五分,旁九寸半,季肋本夾脊。倒臥,屈上足,伸下足,舉臂取之。腎之募也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一云刺八分。
主治腸鳴洞泄,水道不利,少腹急痛,寒熱䐜脹,肩背腰髀引痛,不得俯仰久立。
帶脈,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。一云在臍旁八寸半,肥人九寸,瘦人八寸。如帶繞身,管束諸經。足少陽帶脈之會。刺六分,灸五壯。
主治腰腹縱水狀,婦人小腹痛急,瘛瘲,月經不調,帶下赤白,兩脅氣引背痛。
玉龍賦云:合關元多灸,堪攻腎敗。
五樞,在帶脈下三寸。一曰在水道旁一寸半陷中。足少陽帶脈之會。刺一寸,灸五壯。
主治痃癖,小腸膀胱氣,攻兩脅小腹痛,腰腿痛,陰疝睪丸上入腹,婦人赤白帶下。
玉龍賦云:兼背縫,治肩脊痛。
維道(一名外樞),在章門下五寸三分。一曰在中極旁八寸五分。足少陽帶脈之會。刺八分,灸三壯。
主治嘔逆不止,三焦不調,不食,水腫。
居髎,在章門下八寸三分,監骨上陷中。足少陽陽蹺之會。刺八分,灸三壯。
白話文:
肩井穴:
位置在肩膀上凹陷的地方,大約在鎖骨上窩向上約一寸半的位置,用三根手指按壓,中指指腹下陷之處就是穴位。這個穴位是手少陽膽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陽明胃經和陽維脈交會的穴位。針刺五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孕婦禁止針刺。有人說這個穴位是足陽明胃經的交會處,與五臟的氣息相連,如果針刺太深,會使人昏厥,要趕快補足三里穴,才能很快恢復。凡是針刺肩井穴的,都要用三里穴來引導氣往下走。也有人說這個穴位是臟氣聚集的地方,不適合用補法。
主要治療中風導致的氣塞、流口水說不出話、氣逆、五勞七傷、頭頸疼痛、手臂抬不起來,或是因為跌撲摔傷導致的腰痛,以及腳氣病向上侵襲。如果婦女難產或墮胎後出現手腳冰冷,針刺此穴可以立即見效,艾灸效果更好。
《千金方》說:凡是難產,針刺兩側肩井穴一寸深,泄瀉其氣,很快就能生產。又說:手臂沉重抬不起來,艾灸的壯數與年齡相同,直到百壯,再針刺五分深,用補法。又治療突然昏厥,艾灸百壯。又治療氣喘咳嗽、呼吸短促、虛勞等各種疾病,艾灸二百壯。還可以用艾灸治療疝氣,艾灸的壯數與年齡相同。
《席弘賦》說:針刺肩井穴時,必須同時針刺三里穴,才能使氣調和順暢。
《百證賦》說:治療乳癰效果極佳。
《通玄賦》說:可以解除兩臂無力的情況。
《標幽賦》說:與曲池穴合用,可以治療手臂疼痛,就像甄權曾經治療臂痛一樣。
《天星秘訣》說:與三里穴、陽陵泉穴合用,可以治療腳氣酸痛。
淵腋穴:
位置在腋下三寸,凹陷的地方,抬起手臂取穴。針刺三分深,禁止艾灸,如果艾灸,不幸會產生腫脹,變成蝕瘡,如果膿腫潰爛,會導致死亡。
主要治療寒熱病、蝕瘡、胸悶無力、手臂抬不起來。
輒筋穴:
位置在腋下三寸,再向前一寸,靠近脅部的地方。針刺六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
主要治療嘆息、多唾液、容易悲傷、說話不清楚、四肢無力、嘔吐宿食酸水、胸部突然脹滿、無法躺臥。
日月穴:
位置在期門穴下五分處。《氣府論》注說:在第三肋骨末端,左右兩側與心蔽骨邊緣相距各二寸五分,垂直向上與兩乳相對。是膽經的募穴。是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穴位。針刺七分深,可以艾灸五壯。
主要治療嘆息、容易悲傷、小腹發熱、想走路、多唾液、說話不清楚、四肢無力。
《千金方》說:治療嘔吐宿食酸水,艾灸日月穴一百壯,可以重複三次。
京門穴:
位置在監骨腰部,季肋的末端,靠近脊椎的地方。也有人說在肚臍上五分,旁邊九寸半,季肋末端靠近脊椎的地方。取穴時,要倒臥,屈上側的腿,伸下側的腿,舉起手臂取穴。是腎經的募穴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壯。也有人說針刺八分深。
主要治療腸鳴腹瀉、小便不順暢、小腹急痛、寒熱症狀、腹部脹滿、肩背腰部和大腿牽引疼痛,不能彎腰後仰或久站。
帶脈穴:
位置在季肋下一寸八分凹陷的地方。也有人說在肚臍旁八寸半,肥胖的人取九寸,瘦的人取八寸。像帶子一樣環繞腰部,約束各條經脈。是足少陽膽經和帶脈交會的穴位。針刺六分深,可以艾灸五壯。
主要治療腰腹部有水腫的症狀、婦女小腹疼痛急迫、抽搐、月經不調、白帶赤帶、兩脅部氣引背部疼痛。
《玉龍賦》說:與關元穴合用多艾灸,可以治療腎氣衰敗。
五樞穴:
位置在帶脈穴下三寸。也有人說在水道穴旁一寸半凹陷處。是足少陽膽經和帶脈交會的穴位。針刺一寸深,可以艾灸五壯。
主要治療脅肋部腫塊、小腸膀胱氣疾、攻擊兩脅小腹疼痛、腰腿痛、陰疝睪丸向上入腹、婦女赤白帶下。
《玉龍賦》說:與背部縫隙的穴位合用,可以治療肩背疼痛。
維道穴:
位置在章門穴下五寸三分。也有人說在中極穴旁八寸五分。是足少陽膽經和帶脈交會的穴位。針刺八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
主要治療嘔吐不止、三焦功能失調、食慾不振、水腫。
居髎穴:
位置在章門穴下八寸三分,在監骨的上方凹陷處。是足少陽膽經和陽蹺脈交會的穴位。針刺八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