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七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3)

1. 足少陰腎經穴

席弘賦云:此穴專治氣滯在腰。

靈光賦云:治腫如神。

交信,在足內踝上二寸,少陰前,太陰後,筋骨間。陰蹺之郄。刺四分,留五呼,灸三壯。

主治五淋㿉疝,陰急股腨內廉引痛,瀉痢赤白,大小便難,女子漏血不止,陰挺,月事不調,小腹痛,盜汗。

百證賦云:兼合陽,治女子少氣漏血。

築賓,在足內踝後,上腨分中。陰維之郄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

主治小兒胎疝,癲疾吐舌發狂罵詈,腹痛嘔吐涎沫,足腨痛。

陰谷,在膝下內輔骨後,大筋下,小筋上,按之應手,屈膝乃得之。足少陰所入為合。刺四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
主治舌縱涎下,腹脹煩滿,溺難,小腹疝急引陰,陰股內廉痛,為痿為痹,膝痛不可屈伸,女人漏下不止,少妊。

太乙歌云:兼水分、三里,利小便,消腫脹。

通玄賦云:治臍腹痛。

橫骨(一名下極),在大赫下一寸,肓俞下五寸,去中行五分,陰上橫骨中。(按少腹下尖自橫骨上行,不可概用腹中分寸,當以太陰之衝門,起自橫骨兩端,以至陽明之氣衝,少陰之橫骨,至中行之曲骨穴,通計折量,始得其準。凡上至腹中,皆當以此類推。)衝脈足少陰之會。刺五分,灸三壯、五壯。甲乙經曰:刺一寸。

主治五淋小便不通,陰器下縱引痛,小腹滿,目眥赤痛,五臟虛。

百證賦云:兼肓俞,瀉五淋久積。

席弘賦云:兼大都,治氣滯腰疼不能立。

大赫(一名陰維,一名陰關),在氣穴下一寸,去中行五分。衝脈足少陰之會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千金云:三十壯。甲乙經作刺一寸。

主治虛勞失精,陰痿上縮,莖中痛,目赤痛,女子赤帶。

氣穴(一名胞門,一名子戶),在四滿下一寸,去中行五分。衝脈足少陰之會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甲乙經作刺一寸。

主治奔豚痛引腰脊,瀉痢,經不調。

四滿(一名髓府),在中注下一寸,去中行五分。衝脈足少陰之會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甲乙經云:刺一寸。千金云:灸百壯。

主治積聚疝瘕,腸癖切痛,石水奔豚臍下痛,女人月經不調,惡血㽲痛,並無子,可灸三十壯。

中注,在肓俞下一寸,去中行五分。衝脈足少陰之會。刺一寸,灸五壯。一云刺五分。

主治小腹熱,大便堅燥,腰脊痛,目眥痛,女子月事不調。

肓俞,在商曲下一寸,(當作二寸。)直臍旁,去臍中五分。衝脈足少陰之會。刺一寸,灸五壯。一云刺五分。

主治腹痛寒疝,大便燥,目赤痛從內眥始。

百證賦云:兼橫骨,瀉五淋之久積。

商曲,在石關下一寸,去中行五分。衝脈足少陰之會。刺一寸,灸五壯。一云刺五分。

主治腹中切痛,積聚不嗜食,目赤痛內眥始。

石關,在陰都下一寸,去中行五分。衝脈足少陰之會。刺一寸,灸三壯。一云刺五分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陰腎經穴

席弘賦說:這個穴位專門治療氣滯在腰部的情況。

靈光賦說:治療腫脹效果神奇。

交信穴,在腳內踝向上兩寸的地方,在足少陰經的前面,足太陰經的後面,位於筋骨之間。是陰蹺脈的郄穴。針刺四分深,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三壯。

主要治療:五種淋病、疝氣、陰部或大腿內側疼痛、腹瀉或痢疾、大小便困難、女性漏血不止、子宮脫垂、月經不調、小腹痛、盜汗。

《百證賦》說:與陽經穴位合用,治療女性氣虛漏血。

築賓穴,在腳內踝後方,向上到小腿肚中間的位置。是陰維脈的郄穴。針刺三分深,艾灸五壯。

主要治療:小兒疝氣、癲癇、吐舌頭、發狂罵人、腹痛、嘔吐、口水多、小腿疼痛。

陰谷穴,在膝蓋內側下方,內輔骨後方,大筋的下方,小筋的上方,按壓有感覺的地方,彎曲膝蓋才能找到。是足少陰經氣血匯入的合穴。針刺四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三壯。

主要治療:舌頭伸出、流口水、腹脹、煩躁、小便困難、小腹疝氣、陰部或大腿內側疼痛、肌肉萎縮或麻木、膝蓋疼痛不能彎曲伸直、女性漏血不止、不易懷孕。

太乙歌說:與水分穴、足三里穴合用,可利小便、消腫脹。

《通玄賦》說:治療肚臍周圍的腹痛。

橫骨穴(又名下極穴),在大赫穴下一寸,肓俞穴下五寸,距離身體中線五分,在陰部橫骨的中間。(按壓小腹下方的尖端,從橫骨向上摸,不能用腹部的分寸來量,要以足太陰經的衝門穴起自橫骨兩端,到足陽明經的氣衝穴,足少陰經的橫骨穴到身體中線的曲骨穴,這樣測量才能準確。凡是向上到腹部,都要以此類推。)是衝脈與足少陰經交會的穴位。針刺五分深,艾灸三壯或五壯。《甲乙經》說:針刺一寸深。

主要治療:五種淋病、小便不通、陰部下垂疼痛、小腹脹滿、眼角發紅疼痛、五臟虛弱。

《百證賦》說:與肓俞穴合用,治療久積的淋病。

席弘賦說:與大都穴合用,治療氣滯腰痛不能站立。

大赫穴(又名陰維穴、陰關穴),在氣穴穴下一寸,距離身體中線五分。是衝脈與足少陰經交會的穴位。針刺三分深,艾灸五壯。《千金方》說:艾灸三十壯。《甲乙經》記載針刺一寸深。

主要治療:虛勞導致的遺精、陰莖萎縮上縮、陰莖疼痛、眼角發紅疼痛、女性白帶或赤帶。

氣穴(又名胞門穴、子戶穴),在四滿穴下一寸,距離身體中線五分。是衝脈與足少陰經交會的穴位。針刺三分深,艾灸五壯。《甲乙經》記載針刺一寸深。

主要治療:奔豚氣痛牽引腰背、腹瀉或痢疾、月經不調。

四滿穴(又名髓府穴),在中注穴下一寸,距離身體中線五分。是衝脈與足少陰經交會的穴位。針刺三分深,艾灸三壯。《甲乙經》說:針刺一寸深。《千金方》說:艾灸一百壯。

主要治療:腹腔腫塊、疝氣、腸道疾病導致的腹痛、腹水、奔豚氣痛、肚臍下方疼痛、女性月經不調、惡血積聚疼痛、不孕,可艾灸三十壯。

中注穴,在肓俞穴下一寸,距離身體中線五分。是衝脈與足少陰經交會的穴位。針刺一寸深,艾灸五壯。也有說針刺五分深。

主要治療:小腹發熱、大便乾硬、腰背疼痛、眼角疼痛、女性月經不調。

肓俞穴,在商曲穴下一寸(應該是兩寸),在肚臍旁邊,距離肚臍五分。是衝脈與足少陰經交會的穴位。針刺一寸深,艾灸五壯。也有說針刺五分深。

主要治療:腹痛、寒疝、大便乾燥、眼角發紅疼痛。

《百證賦》說:與橫骨穴合用,治療久積的淋病。

商曲穴,在石關穴下一寸,距離身體中線五分。是衝脈與足少陰經交會的穴位。針刺一寸深,艾灸五壯。也有說針刺五分深。

主要治療:腹中劇烈疼痛、腹部腫塊、不想吃東西、眼角發紅疼痛。

石關穴,在陰都穴下一寸,距離身體中線五分。是衝脈與足少陰經交會的穴位。針刺一寸深,艾灸三壯。也有說針刺五分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