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七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2)

1. 足少陰腎經穴

標幽賦云:兼陽維、內關,能下胎衣。又云:治喉中之閉塞。

捷法云:治小便頻數、淋瀝不通,小腹冷痛,膀胱七疝,奔豚偏墜,木腎腫大如升,發時疼痛衝心,小便淋血,陰痛,遺精白濁,夜夢鬼交不禁,婦人難產,子掬母心不下,女子大便不通,產後腹痛惡露不已,婦人脾病血蠱水蠱氣蠱石蠱單蠱,女人血氣虛倦,五心煩熱,支體盡痛,頭目昏沉,老人虛損,手足轉筋不能舉動,霍亂吐瀉,寒濕腳氣發熱大痛,腎虛腳氣紅腫,乾腳氣膝頭內踝五指疼痛,渾身脹滿,水蠱喘脹,四肢面目浮腫,婦人瘦損,赤白帶下,子宮久冷,不受胎孕,經水正行,頭眩小腹空痛,月水不調,臍腹疼痛,及淋漏不斷等證。以上諸證,先以照海為主,後隨證加穴分治。

太谿(一名呂細),在足內踝後五分,跟骨上動脈陷中。足少陰所注為腧,即原也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
主治熱病汗不出,傷寒手足逆冷嗜臥,咳嗽咽腫,衄血唾血,溺赤,消癉大便難,久瘧咳逆煩心不眠,脈沉手足寒,嘔吐不嗜食善噫,腹疼瘠瘦,寒疝痃癖。

神農經云:治牙疼,可灸七壯。

一云牙疼紅腫者,瀉之。陰股內濕癢生瘡便毒,先補後瀉。一云腎瘧嘔吐多寒,閉戶而處,其病難已,太谿、大鐘主之。腰脊痛,大便難,手足寒,並刺委中、大鐘。

玉龍賦云:合崑崙、申脈,善療足腫之迍。

百證賦云:兼商陽,治寒瘧有驗。

水泉,在足內踝下,太谿下一寸。足少陰郄。刺四分,灸五壯。

主治目䀮䀮不能遠視,女子月事不來,來即多,心下悶痛,小腹痛,小便淋,陰挺出。

百證賦云:兼天樞,治月潮違限。

大鐘,在足跟後沖中,大骨上兩筋間。水熱穴論注曰:在足內踝後沖中。足少陰絡,別走太陽。刺二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

主治氣逆煩悶,實則小便淋閉,洒洒腰脊強痛,大便秘澀,嗜臥,口中熱,虛則嘔逆多寒,欲閉戶而處,少氣不足,胸脹喘息舌乾,食噎不得下,善驚恐不樂,喉中鳴,咳唾血。

百證賦云:兼通里,治倦言嗜臥。

標幽賦云:治心性之呆癡。

復溜(一名伏白,一名昌陽),在足內踝後上,除踝二寸陷者中。前旁骨是復溜,後旁筋是交信,二穴止隔一筋。足少陰所行為經。刺三分,留三呼,灸五壯、七壯。

主治腸澼痔疾,腰脊內引痛不得俯仰,善怒多言,舌乾涎出,足痿胻寒不得履,目視䀮䀮,腸鳴腹痛,四肢腫,十種水病,五淋盜汗,齒齲,脈微細。

神農經云:治盜汗不收及面色痿黃,可灸七壯。

千金云:血淋,灸五十壯。

太乙歌云:刺治腰脊閃挫疼痛,遊風遍體。

玉龍賦云:傷寒無汗宜瀉。又云:起六脈之沉匿。

攔江賦云:傷寒無汗,先補合谷,次瀉此穴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陰腎經穴

《標幽賦》說:結合陽維脈、內關穴,可以幫助產婦排出胎盤。又說:能治療喉嚨堵塞的症狀。

《捷法》說:能治療小便次數頻繁、排尿困難、小腹冷痛、膀胱疝氣、奔豚氣(腹部氣體上衝)、陰囊偏墜、腎臟腫大如升、發作時疼痛衝心、小便帶血、陰部疼痛、遺精白濁、夜夢性交、難以控制、婦女難產、胎兒卡在母體內無法順利產出、女子便秘、產後腹痛惡露不斷、婦女因脾臟疾病導致的血蠱、水蠱、氣蠱、石蠱、單蠱等疾病、女性血氣虛弱疲倦、五心煩熱、全身疼痛、頭暈眼花、老年人虛弱、手腳抽筋無法活動、霍亂上吐下瀉、寒濕腳氣發熱劇痛、腎虛腳氣紅腫、乾腳氣膝蓋內踝腳趾疼痛、全身脹滿、水腫喘不過氣、四肢臉部浮腫、婦女消瘦、赤白帶下、子宮寒冷不易受孕、經期來潮時頭暈小腹空痛、月經不調、肚臍腹部疼痛以及淋漓不盡等症狀。以上這些症狀,先以照海穴為主,再根據不同的症狀加用其他穴位進行治療。

太谿穴(又名呂細),在足內踝後方五分,跟骨上動脈凹陷處。是足少陰腎經所注的輸穴,也是原穴。針刺三分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三壯。

主治熱病不出汗、傷寒手腳冰冷想睡覺、咳嗽咽喉腫痛、流鼻血吐血、小便赤黃、消渴症、大便困難、久病瘧疾、咳嗽氣逆、心煩失眠、脈象沉弱、手腳冰冷、嘔吐不想吃東西、打嗝、腹痛消瘦、寒疝(睪丸疼痛)以及痃癖(腹部腫塊)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:能治療牙痛,可以艾灸七壯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牙痛紅腫,要用瀉法。陰股內側濕癢生瘡或感染性疾病,要先補後瀉。還有一種說法是腎瘧導致嘔吐且怕冷,喜歡關門獨處,這種病難以治癒,可以針刺太谿、大鐘穴。腰背疼痛、大便困難、手腳冰冷,可以針刺委中、大鐘穴。

《玉龍賦》說:結合崑崙穴、申脈穴,能有效治療腳腫的疾病。

《百證賦》說:結合商陽穴,能有效治療寒性瘧疾。

水泉穴,在足內踝下方,太谿穴下一寸的地方。是足少陰腎經的郄穴。針刺四分,艾灸五壯。

主治視力模糊看不清遠處、女子月經不來或來量過多、心下悶痛、小腹痛、小便淋漓不盡、子宮脫垂。

《百證賦》說:結合天樞穴,能治療月經週期不規律。

大鐘穴,在腳跟後側凹陷處,大骨頭上兩條筋之間。《水熱穴論》說:在足內踝後凹陷處。是足少陰腎經的絡穴,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通。針刺二分,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三壯。

主治氣逆煩悶、實證時小便不暢、腰背僵硬疼痛、大便乾澀、嗜睡、口中發熱、虛證時嘔吐怕冷想關門獨處、氣短不足、胸悶氣喘、口乾舌燥、吃不下東西、容易驚恐不安、喉嚨發出鳴響、咳嗽吐血。

《百證賦》說:結合通里穴,能治療倦怠嗜睡。

《標幽賦》說:能治療心智遲鈍。

復溜穴(又名伏白,又名昌陽),在足內踝後上方,除去內踝高點兩寸的凹陷處。前旁是骨頭,後旁是筋,復溜與交信穴之間只隔一條筋。是足少陰腎經的經穴。針刺三分,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五壯、七壯。

主治痢疾、痔瘡、腰背內側牽引疼痛無法彎腰後仰、容易發怒多說話、口乾流口水、腳痿腿寒無法行走、視力模糊、腸鳴腹痛、四肢腫脹、各種水腫疾病、五淋(淋病)盜汗、牙齒蛀牙、脈象微弱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:能治療盜汗不止及面色萎黃,可以艾灸七壯。

《千金方》記載:血淋,艾灸五十壯。

《太乙歌》記載:針刺能治療腰部扭傷疼痛、遊走性風痛。

《玉龍賦》說:傷寒無汗要用瀉法。又說:能喚起沉伏的六脈。

《攔江賦》說:傷寒無汗,要先補合谷穴,再瀉復溜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