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一 (6)
卷一 (6)
1. 每日氣數百刻六千分解
每日十二時,每時得八刻二十分,每刻分為六十分。分八刻為前後,則前四刻為初四刻,後四刻為正四刻。分二十分為前後,則前十分為初初刻,後十分為正初刻。二十分者,即每刻六十分之二十也。
按周禮總義,每刻分為六十分,正合天元紀大論所謂天以六為節也。今遵此數推衍之,則每日百刻,總計六千分。分六千分為十二時,則每時各得五百分。又分百刻於十二時,則每時各得八刻二十分。總計歲有六步二十四氣,則每氣得十五日二時五刻十二分半。計數得九萬一千三百一十二分半。
積四氣而成步,則每步得六十日十時四刻一十分,計數得三十六萬五千二百五十分,即六微旨大論所謂六十日八十七刻半者是也。又積六步而成歲,則每歲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,計數得二百一十九萬一千五百分,乃為一歲之定數。然以每月三十日計之,則每歲止三百六十日,又除小月六日,則止三百五十四日,共少於前數者十一日。乃積餘日,大約六十五氣有零,當得一閏,統十九年以成七閏,而歲氣成矣。
故六節藏象論曰: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,積氣余而盈閏矣。(六節藏象論義,詳運氣類第一章。)
白話文:
每日共有百刻,總共六千分。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,每個時辰有八刻二十分,每刻有六十分。將八刻分成前後兩部分,前四刻稱為初四刻,後四刻稱為正四刻;將二十分分成前後兩部分,前十分稱為初初刻,後十分稱為正初刻。二十分是每刻六十分中的二十分之一。
根據《周禮》的總義,每刻分為六十分,這與《天元紀大論》中“天以六為節”的說法相符。按照這個計算方法,每天一百刻,總共六千分。將六千分平均分配到十二個時辰,每個時辰就各有五百分。將一百刻平均分配到十二個時辰,每個時辰就各有八刻二十分。一年有六步二十四氣,每氣約十五日二時五刻十二分半,總計九萬一千三百一十二分半。
四個氣組成一步,每步有六十日十時四刻一十分,總計三十六萬五千二百五十分,這與《六微旨大論》中所說的“六十日八十七刻半”相符。六步組成一年,一年共有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,總計二百一十九萬一千五百分,這是每年固定的數值。然而,如果以每月三十日計算,一年只有三百六十日;如果再減去小月共六日,一年只有三百五十四日,比前述計算結果少了十一日。這些剩下的日子累積起來,大約每六十五個氣就需要增加一個閏月,十九年七閏,才能使歲氣完整。
因此,《六節藏象論》說:大小月共三百六十五日為一年,積累多餘的氣數而產生閏月。(《六節藏象論》的詳細解釋,請參閱《運氣類》第一章)。
2. 四季日躔宿度晝夜長短刻數
冬至十一月中,日躔箕四度,出辰初初刻,入申正四刻,晝長四十一刻,夜長五十九刻。
小寒十二月節,日躔鬥十度,入酉初初刻,後六日日出卯正四刻,晝四十二刻,夜五十八刻。
大寒十二月中,日躔牛三度,後四日晝四十三刻,夜五十七刻,後十一日日入酉初一刻,後十三日日出卯正三刻,晝四十四刻,夜五十六刻。
立春正月節,日躔虛一度,後六日晝四十五刻,夜五十五刻,後十二日日入酉初二刻,後十三日日出卯正二刻,晝四十六刻,夜五十四刻。
雨水正月中,日躔危六度,後六日晝四十七刻,夜五十三刻,後十二日日入酉初三刻,十三日日出卯正一刻,晝四十八刻,夜五十二刻。
驚蟄二月節,日躔室六度,後六日晝四十九刻,夜五十一刻,後十二日日入酉初四刻,十三日出卯正初刻,十四日入酉正初刻,晝五十刻,夜五十刻。
春分二月中,日躔壁三度,出卯初四刻,後七日晝五十一刻,夜四十九刻,後十五日日入酉正一刻,晝五十二刻,夜四十八刻。
清明三月節,日躔奎九度,出卯初三刻,後七日晝五十三刻,夜四十七刻,後十五日日入酉正二刻,晝五十四刻,夜四十六刻。
穀雨三月中,日躔婁六度,出卯初二刻,後七日晝五十五刻,夜四十五刻。
立夏四月節,日躔胃九度,入酉正三刻,晝五十六刻,夜四十四刻,後三日日出卯初一刻,後十一日晝五十七刻,夜四十三刻。
小滿四月中,日躔昴八度,後十日日入酉正四刻,晝五十八刻,夜四十二刻。
芒種五月節,日躔畢十一度,出卯初初刻。
夏至五月中,日躔參九度,出寅正四刻,入戌初初刻,晝五十九刻,夜四十一刻。
小暑六月節,日躔井十三度,出卯初初刻,後七日日入酉正四刻,晝五十八刻,夜四十二刻。
大暑六月中,日躔井二十八度,後六日晝五十七刻,夜四十三刻,後十三日日出卯初一刻。
立秋七月節,日躔柳十度,入酉正三刻,晝五十六刻,夜四十四刻,後十日晝五十五刻,夜四十五刻。
處暑七月中,日躔張五度,出卯初二刻,後二日入酉正二刻,晝五十四刻,夜四十六刻,十一日晝五十三刻,夜四十七刻,十五日日出卯初三刻。
白露八月節,日躔翼二度,後二日日入酉正一刻,晝五十二刻,夜四十八刻,後十日晝五十一刻,夜四十九刻。
秋分八月中,日躔翼十七度,出卯初四刻,後二日日入酉正初刻,三日日出卯正初刻,晝五十刻,夜五十刻,後五日入酉初四刻,後十日晝四十九刻,夜五十一刻。
寒露九月節,日躔軫十三度,後三日日出卯正一刻,晝四十八刻,夜五十二刻,後五日日入酉初三刻,後十日晝四十七刻,夜五十三刻。
五日謂之一候,積三候十五日有零謂之一氣,積六氣九十日有零為一時,積四時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為一歲。
白話文:
這份文本記載了古代中國二十四節氣中,每日太陽運行所處星宿、日出日落時間(以刻為單位)以及晝夜長短。
冬至:十一月,太陽在箕宿四度,日出辰時初刻,日落申時四刻,晝長四十一刻,夜長五十九刻。
小寒:十二月節,太陽在斗宿十度,日落酉時初刻,六日後日出卯時四刻,晝長四十二刻,夜長五十八刻。
大寒:十二月,太陽在牛宿三度,四日後晝長四十三刻,夜長五十七刻;十一日後日落酉時一刻;十三日後日出卯時三刻,晝長四十四刻,夜長五十六刻。
立春:正月節,太陽在虛宿一度,六日後晝長四十五刻,夜長五十五刻;十二日後日落酉時二刻;十三日後日出卯時二刻,晝長四十六刻,夜長五十四刻。
雨水:正月,太陽在危宿六度,六日後晝長四十七刻,夜長五十三刻;十二日後日落酉時三刻;十三日後日出卯時一刻,晝長四十八刻,夜長五十二刻。
驚蟄:二月節,太陽在室宿六度,六日後晝長四十九刻,夜長五十一刻;十二日後日落酉時四刻;十三日後日出卯時初刻;十四日後日落酉時初刻,晝夜各五十刻。
春分:二月,太陽在壁宿三度,日出卯時四刻,七日後晝長五十一刻,夜長四十九刻;十五日後日落酉時一刻,晝長五十二刻,夜長四十八刻。
清明:三月節,太陽在奎宿九度,日出卯時三刻,七日後晝長五十三刻,夜長四十七刻;十五日後日落酉時二刻,晝長五十四刻,夜長四十六刻。
穀雨:三月,太陽在婁宿六度,日出卯時二刻,七日後晝長五十五刻,夜長四十五刻。
立夏:四月節,太陽在胃宿九度,日落酉時三刻,晝長五十六刻,夜長四十四刻;三日後日出卯時一刻;十一日後晝長五十七刻,夜長四十三刻。
小滿:四月,太陽在昴宿八度,十日後日落酉時四刻,晝長五十八刻,夜長四十二刻。
芒種:五月節,太陽在畢宿十一度,日出卯時初刻。
夏至:五月,太陽在參宿九度,日出寅時四刻,日落戌時初刻,晝長五十九刻,夜長四十一刻。
小暑:六月節,太陽在井宿十三度,日出卯時初刻,七日後日落酉時四刻,晝長五十八刻,夜長四十二刻。
大暑:六月,太陽在井宿二十八度,六日後晝長五十七刻,夜長四十三刻;十三日後日出卯時一刻。
立秋:七月節,太陽在柳宿十度,日落酉時三刻,晝長五十六刻,夜長四十四刻;十日後晝長五十五刻,夜長四十五刻。
處暑:七月,太陽在張宿五度,日出卯時二刻,二日後日落酉時二刻,晝長五十四刻,夜長四十六刻;十一日後晝長五十三刻,夜長四十七刻;十五日後日出卯時三刻。
白露:八月節,太陽在翼宿二度,二日後日落酉時一刻,晝長五十二刻,夜長四十八刻;十日後晝長五十一刻,夜長四十九刻。
秋分:八月,太陽在翼宿十七度,日出卯時四刻,二日後日落酉時初刻;三日後日出卯時初刻,晝夜各五十刻;五日後日落酉時四刻;十日後晝長四十九刻,夜長五十一刻。
寒露:九月節,太陽在軫宿十三度,三日後日出卯時一刻,晝長四十八刻,夜長五十二刻;五日後日落酉時三刻;十日後晝長四十七刻,夜長五十三刻。
霜降:九月,太陽在角宿九度,三日後日出卯時二刻,晝長四十六刻,夜長五十四刻;五日後日落酉時二刻;十一日後晝長四十五刻,夜長五十五刻。
立冬:十月節,太陽在氐宿二度,五日後日出卯時二刻,晝長四十四刻,夜長五十六刻;六日後日落酉時一刻;十三日後晝長四十三刻,夜長五十七刻。
小雪:十月,太陽在房宿一度,十一日後日出卯時四刻,晝長四十二刻,夜長五十八刻。
大雪:十一月節,太陽在尾宿六度,日落酉時初刻。
- 五日為一候,三候十五日(約)為一氣,六氣九十日(約)為一時,四季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為一年。
這份資料說明了古代以星宿位置來推算節氣時間和晝夜長短的方法,精確度受限於當時的觀測技術。 需要注意的是,「刻」的長度在不同時代可能略有差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