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六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0)

1. 手少陰心經穴

主治熱病煩滿,上氣,心火炎上,眼赤,血少嘔吐血沫,及心痛冷痰少氣,悲恐善驚,口熱咽酸,胸脅痛,乍寒乍熱,臑臂內後廉痛,手攣不伸。

玉龍賦云:可治心虛熱壅。

百證賦云:兼曲池,治發熱。

乾坤生意云:此為十井穴,凡初中風跌倒,卒暴昏沉,痰涎壅滿,不省人事,牙關緊閉,藥水不下,急以三稜針刺少商、商陽、中衝、關衝、少澤及此穴,使氣血流通,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。

白話文:

主要治療發熱引起的煩躁、胸悶、氣喘,心火旺盛引起的眼睛紅腫,因血虛導致的嘔吐帶血絲或泡沫,以及心痛、寒痰少氣、容易悲傷恐懼、容易受到驚嚇、口乾發熱、咽喉酸澀、胸部及肋部疼痛、忽冷忽熱、上臂內側後緣疼痛、手指彎曲難以伸直等症狀。

《玉龍賦》說: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因心虛導致的熱邪壅塞。

《百證賦》說:這個穴位配合曲池穴,可以治療發熱。

《乾坤生意》說:這個穴位是十個井穴之一,凡是遇到中風跌倒、突然昏迷、痰液阻塞、人事不省、牙關緊閉、藥物無法吞服的情況,應立即用三稜針刺少商、商陽、中衝、關衝、少澤以及這個穴位,使氣血流通,是起死回生的急救妙穴。

2. 手太陽小腸經穴

小腸經穴歌

手太陽經小腸穴,少澤先於小指設,前谷、後谿、腕骨間,陽谷須同養老列,支正、小海上肩貞,臑俞、天宗、秉風合,曲垣、肩外復肩中,天窗循次上天容,此經穴數一十九,還有顴髎入聽宮。

少澤(一名小吉),在手小指外側端,去爪甲角一分陷中。甲乙經曰:在小指之端,去爪甲一分陷中。手太陽所出為井。刺一分,留二呼,灸一壯。

主治痎瘧寒熱汗不出,喉痹舌強,心煩咳嗽,瘛瘲臂痛,頸項痛不可顧,目生翳,及療婦人無乳,先瀉後補。

千金云:耳聾不得眠,刺小指外側端近甲,入一分半補之。

玉龍賦云:治婦人乳腫。

百證賦云:兼肝俞,可治攀睛。

靈光賦云:除心下寒。

乾坤生意云:此為十井穴,凡初中風卒暴昏沉,痰涎壅盛,不省人事,急以三稜針刺少商、商陽、中衝、少衝及此穴,使氣血流通,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。

前谷,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。手太陽所溜為滎。刺一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

主治熱病汗不出,痎瘧癲疾,耳鳴喉痹,頸項頰腫引耳後,咳嗽目翳,鼻塞吐衄,臂痛不得舉,婦人產後無乳。

後谿,在手小指本節後,外側橫文尖上陷中,仰手握拳取之。一云在手腕前外側,拳尖起骨下陷中。手太陽所注為腧。刺一分,留二呼,灸一壯。一云三壯。

主治痎瘧寒熱,目翳鼻衄耳聾,胸滿項強癲癇,臂肘攣急,五指盡痛。

神農經云:治項強不得回顧,脾寒肘疼,灸七壯。

玉龍賦云:專治時疫痎瘧。

攔江賦云:專治督脈病癲狂。

百證賦云:兼環跳,治腿痛。又云:偕勞宮,可治消疸。又云:同陰郄,治盜汗之多出。

通玄賦云:治頭頂痛立安。

千金十一穴云:兼列缺,治胸項有痛。

一傳治早食午吐,午食晚吐,灸此左右二穴九壯立愈。

捷法云:療手足攣急,屈伸艱難,手足俱顫,不能行步握物,頸項強痛,不能回顧,腮頰紅腫,咽喉閉塞,水飲不下,心肺二經熱病,雙蛾喉痛,肺與三焦熱病,單蛾咽腫,上下牙兩頰疼痛,牙關緊急不開,頸項紅腫,耳聾氣痞疼痛,耳內或鳴或癢或痛,雷頭風,眩暈,嘔吐痰涎,腎虛頭痛,頭重不舉,肝厥頭暈,及頭目昏沉,偏正頭風疼痛,兩額顱眉角疼痛,太陽痛,頭項拘急,痛引肩背,醉後頭風,嘔吐不止,惡聞人言,眼赤痛,衝風淚下不已,破傷風因他事觸發,渾身發熱,癲狂。以上凡三十餘證,先以後溪主治,後隨證加各穴分治之。

腕骨,在手外側,腕前起骨下陷中。手太陽所過為原。刺二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

主治熱病汗不出,脅下痛,不得息,頸項腫,寒熱耳鳴,目出冷淚生翳,狂惕偏枯,臂肘不得屈伸,瘧疾煩悶,頭痛驚風瘛瘲,五指掣攣。凡心與小腸火盛者,當瀉此。渾身熱盛,先補後瀉;肩背冷痛,先瀉後補。

白話文:

手太陽小腸經穴

小腸經穴歌訣描述了小腸經的十九個穴位,以及顴髎和聽宮穴。歌訣中提到的穴位位置和主治病症如下:少澤、前谷、後谿、腕骨、陽谷、養老、支正、小海、肩貞、臑俞、天宗、秉風、曲垣、肩外俞、肩中俞、天窗、天容。此外,顴髎和聽宮也與小腸經相關。

少澤穴位於小指外側指甲角旁一分處的凹陷中,是井穴,主治瘧疾寒熱、汗出不暢、喉嚨阻塞、舌頭僵硬、心煩咳嗽、抽搐、手臂疼痛、頸項疼痛、眼睛生翳以及婦女無乳等症。許多古代醫籍都記載了少澤穴的功效,例如治療耳聾失眠、婦人乳腫、心下寒症,以及作為急救穴位治療中風昏迷等。

前谷穴位於小指外側指節前方的凹陷中,是滎穴,主治熱病汗出不暢、瘧疾、癲癇、耳鳴、喉嚨阻塞、頸項頰部腫脹、咳嗽、眼睛生翳、鼻塞、流鼻血、手臂疼痛、產後無乳等症。

後谿穴位於小指末節後方外側橫紋尖端凹陷處,是腧穴,主治瘧疾寒熱、眼睛生翳、鼻出血、耳聾、胸悶、頸項僵硬、癲癇、手臂肘部攣縮、手指疼痛等。古代醫籍記載其可治療項強、脾寒肘痛、時疫瘧疾、督脈病癲狂、腿痛、消渴、盜汗、頭痛等。更被認為是治療多種疾病的要穴,例如手足攣縮、頸項強痛、腮頰紅腫、咽喉閉塞、心肺熱病、牙痛、耳聾、眩暈、嘔吐、頭痛、癲狂等。

腕骨穴位於手腕外側,腕前骨下方的凹陷處,是原穴,主治熱病汗出不暢、脅肋疼痛、呼吸困難、頸項腫脹、寒熱、耳鳴、流淚、眼睛生翳、狂躁、半身不遂、手臂肘部不能屈伸、瘧疾、煩悶、頭痛、驚風、抽搐、手指攣縮等。心小腸火盛者宜瀉此穴。

總之,小腸經的穴位具有治療多種疾病的功效,其應用範圍廣泛,但需根據具體病情和穴位特性進行正確的選穴和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