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六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1)

1. 手太陽小腸經穴

玉龍賦云:又兼中脘,治脾虛黃疸。

通玄賦云:腕骨祛黃。

陽谷,在手外側腕中,銳骨下陷中。手太陽所行為經。刺二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

主治癲疾發狂,妄言左右顧,熱病汗不出,脅痛項腫,寒熱耳聾耳鳴齒痛,臂不舉,小兒瘛瘲舌強。

百證賦云:兼俠谿,治頷腫口噤。

養老,在手外踝骨上一空,腕後一寸陷中。手太陽郄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

主治肩臂痠痛,肩欲折,臂如拔,手不能上下,目視不明。

百證賦云:兼天柱,治目視䀮䀮。

張仲文傳灸治仙法:療腰重痛不可轉側,起坐艱難,及筋攣腳痹不可屈伸。

支正,在腕後外廉五寸。手太陽絡,別走少陰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
主治五勞癲狂,驚風寒熱,頷腫項強,頭痛目眩,風虛驚恐悲憂,腰背痠,四肢乏弱,肘臂不能屈伸,手指痛不能握。

百證賦云:兼飛陽,可治目眩。

小海,在肘內大骨外,去肘端五分陷中,屈手向頭取之。手太陽所入為合。刺二分,留七呼,灸五壯、七壯。

主治肘臂肩臑頸項痛,寒熱,齒根腫,風眩,瘍腫,小腹痛,五癇瘛瘲。

肩貞,在肩曲胛下,兩骨解間,肩髃後陷中。刺五分,灸三壯。

主治傷寒寒熱,頷腫耳鳴耳聾,缺盆肩中熱痛,風痹手足不舉。

臑俞,在肩髎後,大骨下胛上廉陷中,舉臂取之。手足太陽陽維陽蹺之會。刺八分,灸三壯。

主治臂酸無力,肩痛引胛,寒熱氣腫痠痛。

天宗,在秉風后,大骨下陷中。刺五分,留六呼,灸三壯。

主治肩臂痠疼,肘外後廉痛,頰頷腫。

秉風,在肩上,天髎外小髃骨,舉臂有空。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之會。刺五分,灸三壯。

主治肩痛不可舉。

曲垣,在肩中央,曲胛陷中,按之應手痛。刺五分,灸三壯。甲乙經曰:十壯。

主治肩臂熱痛,拘急周痹。

肩外俞,在肩胛上廉,去脊三寸陷中,與大杼平。刺六分,灸三壯。

主治肩胛痛,發寒熱,引項攣急,周痹寒至肘。

肩中俞,在肩胛內廉,去脊大椎旁二寸陷中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十壯。甲乙經作三壯。

主治咳嗽上氣,唾血寒熱,目視不明。

天窗(一名窗籠),在頸大筋前,曲頰下,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甲乙經作刺六分。

主治頸癭腫痛,肩胛引項不得回顧,頰腫齒噤,耳聾喉痛暴喑。

千金云:狂邪鬼語,灸九壯。癮疹,灸七壯。

天容,在耳下曲頰後。刺一分,灸三壯。

主治癭氣頸癰,不可回顧,不能言,齒噤耳鳴耳聾,喉痹咽中如梗,寒熱胸滿,嘔逆吐沫。

顴髎(—名兌骨),在面頄骨下廉,銳骨端陷中。手少陽太陽之會。刺二分,禁灸。

主治口喎面赤目黃,眼瞤不止,䪼腫齒痛。

百證賦云:兼大迎,治目眩妙。

聽宮(一名多所聞),在耳中珠子,大如赤小豆。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手太陽小腸經穴

《玉龍賦》說:配合中脘穴,可以治療脾虛引起的黃疸。

《通玄賦》說:腕骨穴能消除黃疸。

陽谷穴,在手腕外側,腕骨下方凹陷處。是手太陽經的穴位。針刺二分深,留針約三口氣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次。

主要治療癲癇發作、精神錯亂、胡言亂語、眼睛東張西望、發熱不出汗、脅肋疼痛、脖子腫脹、忽冷忽熱、耳聾耳鳴、牙痛、手臂抬不起來、小兒抽搐、舌頭僵硬等病症。
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俠谿穴,可以治療下巴腫脹、口噤不開。

養老穴,在手腕外側的骨頭突起上方一寸的凹陷處。是手太陽經的郄穴。針刺三分深,可以艾灸三次。

主要治療肩膀和手臂痠痛、感覺肩膀要斷裂、手臂像被拔掉一樣、手抬不起來、視力模糊等病症。
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天柱穴,可以治療眼睛昏花。

張仲文傳授的灸法:治療腰部沉重疼痛、無法轉身、坐起困難,以及筋攣腿麻、無法彎曲伸直等病症。

支正穴,在手腕後外側五寸處。是手太陽經的絡穴,與手少陰經相連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約七口氣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次。

主要治療身體虛弱、癲狂、驚風、忽冷忽熱、下巴腫脹、脖子僵硬、頭痛頭暈、風虛導致的驚恐悲傷、腰背痠痛、四肢乏力、肘部和手臂不能彎曲伸直、手指疼痛無法握拳等病症。
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飛揚穴,可以治療頭暈。

小海穴,在肘部內側大骨頭外側,離肘尖五分處的凹陷處,彎曲手向頭部取穴。是手太陽經的合穴。針刺二分深,留針約七口氣的時間,可以艾灸五次或七次。

主要治療肘部、手臂、肩膀、頸部疼痛,忽冷忽熱,牙齦腫脹,頭暈,癰腫,小腹疼痛,五種癲癇抽搐等病症。

肩貞穴,在肩膀下方,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,肩髃穴的後面。針刺五分深,可以艾灸三次。

主要治療傷寒導致的忽冷忽熱,下巴腫脹、耳鳴耳聾,鎖骨上窩、肩部疼痛發熱,風濕導致的手腳不能舉起等病症。

臑俞穴,在肩髎穴後方,大骨頭下方,肩胛骨上緣的凹陷處,舉起手臂取穴。是手足太陽經、陽維脈、陽蹺脈交會的穴位。針刺八分深,可以艾灸三次。

主要治療手臂痠軟無力,肩膀疼痛牽引到肩胛骨,忽冷忽熱,氣腫痠痛等病症。

天宗穴,在秉風穴後方,大骨頭下方的凹陷處。針刺五分深,留針約六口氣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次。

主要治療肩膀和手臂痠痛,肘部外側後方疼痛,面頰和下巴腫脹等病症。

秉風穴,在肩膀上方,天髎穴外側的小骨頭處,舉起手臂時會有凹陷。是手太陽經、手陽明經、手足少陽經交會的穴位。針刺五分深,可以艾灸三次。

主要治療肩膀疼痛,手臂無法舉起。

曲垣穴,在肩膀中央,肩胛骨凹陷處,按壓會有明顯痛感。針刺五分深,可以艾灸三次,《甲乙經》記載可以艾灸十次。

主要治療肩膀和手臂發熱疼痛,肌肉痙攣,關節周圍麻木等病症。

肩外俞穴,在肩胛骨上緣,距離背部脊椎三寸的凹陷處,與大杼穴齊平。針刺六分深,可以艾灸三次。

主要治療肩胛骨疼痛,發冷發熱,牽引到脖子導致肌肉痙攣,關節周圍麻木,寒冷感傳到肘部等病症。

肩中俞穴,在肩胛骨內緣,距離背部脊椎大椎穴旁邊二寸的凹陷處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約七口氣的時間,可以艾灸十次,《甲乙經》記載可以艾灸三次。

主要治療咳嗽、氣喘、咳血、忽冷忽熱、視力模糊等病症。

天窗穴(又名窗籠穴),在頸部大筋的前方,下巴彎曲處下方,扶突穴後方的動脈搏動處的凹陷處。針刺三分深,可以艾灸三次,《甲乙經》記載可以針刺六分深。

主要治療頸部腫瘤疼痛,肩胛骨牽引到脖子不能回頭,面頰腫脹、牙關緊閉、耳聾、喉嚨痛、突然失聲等病症。

《千金方》說:治療精神錯亂、胡言亂語,可以艾灸九次。治療皮膚蕁麻疹,可以艾灸七次。

天容穴,在耳朵下方,下巴彎曲處的後面。針刺一分深,可以艾灸三次。

主要治療癭氣、頸部癰腫、不能回頭、不能說話、牙關緊閉、耳鳴耳聾、咽喉腫痛、感覺像有東西梗住、忽冷忽熱、胸悶、噁心嘔吐等病症。

顴髎穴(又名兌骨穴),在面部顴骨下方,骨頭尖端的凹陷處。是手少陽經和手太陽經交會的穴位。針刺二分深,禁止艾灸。

主要治療口眼歪斜、面部潮紅、眼睛發黃、眼皮跳動不止、面頰腫脹、牙痛等病症。
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大迎穴,可以有效地治療頭暈。

聽宮穴(又名多所聞穴),在耳朵中間,像紅豆一樣大的突起處。是手足少陽經和手太陽經交會的穴位。針刺三分深,可以艾灸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