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)

1. 手陽明大腸經穴

大腸經穴歌

手陽明穴起商陽,二間、三間、合谷藏。陽谿、偏歷歷溫溜,下廉、上廉、三里長。曲池、肘髎迎五里,臂臑、肩髃、巨骨起。天鼎、扶突接禾髎,終以迎香二十止。

白話文:

手陽明經的穴位從商陽開始,依序是二間、三間、合谷,接著是陽谿、偏歷、歷溫、溜、下廉、上廉、三里,然後是曲池、肘髎、五里,最後是臂臑、肩髃、巨骨,經由天鼎、扶突連接禾髎,最後到迎香穴,一共二十個穴位。

商陽(一名絕陽),在手食指內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。手陽明所出為井。刺一分,留一呼,灸三壯。

主治胸中氣滿喘咳,熱病汗不出,耳鳴耳聾,寒熱痎瘧,口乾頤腫,齒痛目盲,惡寒,肩背肢臂腫痛相引缺盆中痛。灸三壯,左取右,右取左,如食頃立已。

白話文:

本療法適用於以下症狀:

  • 胸悶氣喘咳嗽
  • 熱病不出汗
  • 耳鳴耳聾
  • 寒熱交替發作的瘧疾
  • 口乾舌腫
  • 牙痛眼瞎
  • 惡寒
  • 肩背四肢腫痛,疼痛相連至腋下痛

治療方法:

灸三壯,左邊取右邊的穴位,右邊取左邊的穴位。施灸後,症狀會在短時間內消失。

百證賦云:兼太谿,治寒瘧有驗。

乾坤生意云:此為十井穴,凡初中風跌倒,卒暴昏沉,痰盛不省人事,牙關緊閉,藥水不下,急以三稜針刺此穴及少商、中衝、少衝,使血氣流通,乃急救回生之妙穴。

白話文:

生意好的不得了

二間(一名間谷),在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。手陽明所溜為滎。刺三分,留六呼,灸三壯。

主治頷腫喉痹,肩背臑痛,鼽衄齒痛,目黃口乾,口眼歪斜,飲食不通,振寒傷寒水結。

玉龍賦云:治牙疼妙。

席弘賦云:兼陽谿,治牙疼腰痛咽痹。

百證賦云:兼陰郄,能疏通寒慄惡寒。

通玄賦云:治目昏不見。

天星秘訣云:兼三里,治牙疼頭痛喉痹。

三間(一名少谷),在食指本節後,內側陷中。手陽明所注為腧。刺三分,留三呼,灸二壯。

主治鼽衄熱病,喉痹咽中如梗,下齒齲痛,嗜臥,胸腹滿,腸鳴洞泄,寒熱瘧,唇焦口乾,氣喘目眥痛,善驚,寒熱結水多唾。

白話文:

治療中風熱病、喉嚨腫痛、咽喉有異物感、下排牙齒蛀痛、嗜睡、胸腹脹滿、腸鳴腹瀉、寒熱交替發作、嘴脣乾裂口渴、氣喘眼皮疼痛、容易受驚嚇、寒熱結水、多唾液等症狀。

席弘賦云:兼腎俞,善除背痛風勞。

百證賦云:兼攢竹,治目中之漠漠。

捷徑云:治身熱氣喘,口乾目急。

合谷(一名虎口),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。手陽明所過為原。刺三分,留六呼,灸三壯。

主治傷寒大渴,脈浮在表,發熱惡寒,頭痛脊強,風疹,寒熱痎瘧,熱病汗不出,偏正頭痛,面腫目翳,唇吻不收,喑不能言,口噤不開,腰脊引痛痿躄,小兒乳蛾。一云:能下死胎。婦人妊娠,補合谷,即墮胎。千金云:產後脈絕不還,刺合谷入三分,急補之。

白話文:

本穴主治:

  • 傷寒導致嚴重口渴、脈浮於體表、發熱惡寒、頭痛背部僵硬、風疹、寒熱瘧疾、熱病不出汗、偏正頭痛、面部浮腫眼目昏花、口脣不能閉合、聲音嘶啞不能說話、口部緊閉不能張開、腰脊疼痛導致癱瘓、小兒乳蛾。
  • 又有說法:能使死胎排出。
  • 婦人懷孕時,針刺合谷穴,就能導致流產。
  • 《千金方》記載:產後脈搏消失,針刺合谷穴深度三分,立即補救。

神農經云:治鼻衄目痛不明,牙疼喉痹疥瘡,可灸三壯至七壯。

攔江賦云:傷寒無汗,瀉合谷,補復溜;若汗多不止,便補合谷,瀉復溜,神效。

席弘賦云:兼太衝,治手連肩脊痛難忍。又兼曲池,治兩手不如意。又云:睛明治眼若未效,合谷、光明不可缺。又云:冷嗽先宜補合谷,又須針瀉三陰交。

白話文:

  • 席弘賦說:同時針刺太衝穴,可以治療從手連接到肩背的劇烈疼痛。再同時針刺曲池穴,可以治療雙手活動不便。
  • 席弘賦又說:如果針刺睛明穴治療眼睛疾病效果不佳,一定要搭配針刺合谷穴和明光穴。
  • 席弘賦還說:治療風寒咳嗽,首先應該補強合谷穴,同時需要針刺三陰交穴放血。

百證賦云:兼天府,治鼻衄。

天星秘訣云:兼三陰交,治脾病血氣。又云:兼內庭,治寒瘧面腫及腸鳴。

四總穴云:面口合谷收。

千金十一穴云:曲池兼合谷,可徹頭疼。

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:頭疼並面腫,瘧病熱還寒,體熱身汗出,目暗視茫然,齒齲鼻衄血,口噤不開言,針入五分深,能令病自安。

白話文:

元朝馬丹陽《天星十二穴》中記載:

頭疼又面部浮腫,瘧疾發作時先寒後熱,身體發熱大量出汗,眼睛昏花看不清,牙齒蛀痛鼻子出血,嘴巴緊閉無法說話,針刺五分深度,可以讓疾病自行痊癒。

陽谿(一名中魁)在手腕中上側,兩筋間陷中。手陽明所行為經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
主治狂言喜笑見鬼,熱病煩心,掌中熱,汗不出,目赤爛翳,厥逆頭痛,胸滿不得息,寒熱痰瘧嘔沫,喉痹耳鳴齒痛,驚掣肘臂不舉,痂疥。

白話文:

主治症狀:

  • 胡言亂語、喜笑、見鬼
  • 發燒、心煩
  • 手掌發熱、不出汗
  • 眼睛發紅、潰爛
  • 抽搐、逆氣、頭痛
  • 胸悶、喘不過氣
  • 發冷發熱、痰涎、瘧疾、嘔吐嘔沫
  • 喉嚨痛、耳鳴、牙痛
  • 抽搐、肘臂無法抬起
  • 痂瘡、疥瘡

席弘賦云:兼二間,治牙疼腰痛喉痹。

百證賦云:兼解谿,治驚悸怔忡。又云:兼肩髃,能消癮風之熱極。

偏歷,在手腕後三寸,手陽明絡,別走太陰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
主治痎瘧寒熱,癲疾多言,目視䀮䀮,耳鳴喉痹,口喎咽乾,鼻衄齒痛,汗不出。

標幽賦云:刺偏歷利小便,治大人水蠱。

溫溜(一名逆注,一名蛇頭),在手腕後,小士五寸,大士六寸。(大士小士,謂大人小兒也。)明堂云:腕後五寸、六寸間。手陽明郄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溫溜穴(別名逆注、蛇頭穴),位於手腕後方,手掌側橫紋上5寸(小兒)或6寸(成人)。根據《明堂》記載,此穴位於腕後5寸至6寸之間,屬於手陽明經的郄穴。針灸治療時,針刺深度為三分,艾灸三壯。

主治傷寒噦逆,噫隔氣閉,寒熱頭痛,喜笑狂言見鬼,吐沫,口舌腫痛,喉痹面虛腫,腸鳴腹痛,四肢腫疼,肩不得舉。

白話文:

本方主要治療以下症狀:

  • 感冒嘔吐、打嗝
  • 胸中發悶、氣息不通
  • 寒熱頭痛
  • 精神亢奮、胡言亂語、見鬼
  • 吐沫
  • 口舌腫痛
  • 咽喉腫痛、面部浮腫
  • 腸鳴腹痛
  • 四肢腫脹疼痛
  • 肩部疼痛不能舉起

百證賦云:兼期門,治傷寒項強。

下廉,在曲池下四寸,輔骨下,去上廉一寸,輔兌肉其分外斜。刺五分,留五呼,灸三壯。

主治勞瘵狂言,頭風痹痛,飧泄,小腹滿,小便血,小腸氣,面無顏色,痃癖腹痛不可忍,食不化,氣喘涎出,乳癰。此穴主瀉胃中之熱,與氣衝、三里、巨虛上廉治同。

白話文:

此穴主治:

  • 消耗性疾病導致的虛弱和精神錯亂
  • 頭痛、風濕疼痛
  • 腹瀉、小腹脹滿
  • 小便出血
  • 腸胃脹氣
  • 面色蒼白
  • 腹部劇烈疼痛
  • 消化不良
  • 氣喘、流口水
  • 乳腺炎

此穴主要用於瀉掉胃中的熱量,與氣衝穴、三里穴、巨虛穴上廉的治療作用相同。

上廉,在三里下一寸,曲池下三寸,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斜。刺五分,灸五壯。

主治腦風頭痛,胸痛喘息,半身不遂,腸鳴小便澀,大腸氣滯,手足不仁。此穴主瀉胃中之熱,與氣衝、三里、巨虛下廉治同。

白話文:

這個穴位主要治療腦中風引起的頭痛、胸痛喘息、半身不遂、腸鳴小便困難、大腸氣滯,以及手腳麻木。

它能瀉掉胃中的熱氣,與氣衝穴、三里穴、巨虛穴、下廉穴等穴位同類使用。

三里(一名手三里),在曲池下二寸,兌肉之端,按之肉起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

主治中風口僻,手足不隨,五勞虛乏羸瘦,霍亂遺失,失音,齒痛頰腫,瘰癧,手痹不仁。

席弘賦云:此穴治腰背痛,連臍不休,下針麻重須瀉,得氣不用留。又云:手足上下針三里,食癖氣塊憑此取。

百證賦云:兼少海,治手臂麻頑。

通玄賦云:專治肩背痛。

曲池,在肘外輔骨,屈肘曲骨之中,以手拱胸取之。手陽明所入為合。刺七分,留七呼,灸三壯,一云百壯。

主治傷寒振寒,餘熱不盡,胸中煩滿熱渴,目眩耳痛,瘰癧喉痹不能言,瘛瘲癲疾,繞踝風,手臂紅腫,肘中痛,偏風半身不遂,風邪泣出,臂膊痛,筋緩無力,屈伸不便,皮膚乾燥痂疥,婦人經脈不通。

白話文:

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身體顫抖、餘熱未清、胸中煩悶發熱口渴、頭暈耳痛、淋巴結腫大、喉嚨阻塞無法言語、抽搐痙攣、癲癇、腳踝周圍風濕疼痛、關節紅腫、手肘疼痛、中風偏癱導致肢體不聽使喚、風邪引起流淚、手臂疼痛、筋骨鬆弛無力、彎曲伸展不便、面板長膿皰或疥瘡、婦女經絡不通。

神農經云:治手肘臂膊疼細無力,半身不遂,發熱,胸前煩滿,可灸十四壯。

玉龍賦云:兼人中,可治痿僕。兼尺澤,治肘痛。

標幽賦云:兼肩井,甄權刺臂痛而復射。

百證賦云:遠達陽陵,治半身不遂。又云:兼少衝,治發熱驗。

席弘賦云:兼合谷,治兩手不如意。

千金云:治癭惡氣諸癮疹,灸隨年壯。又十三鬼穴,此名鬼臣,若遇百邪癲狂,當於第十二次,下火針。

千金十一穴云:此與合谷可徹頭疼。

秦承祖明堂云:主大人小兒遍身風疹痂疥。

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:善治肘中痛,偏風手不收,挽弓開不得,臂瘓莫梳頭,喉痹促欲死,發熱更無休,遍身風癬癩,針著即時瘳。

白話文:

馬丹陽在「天星十二穴」中提到,這些穴位很適合治療肘部疼痛、中風導致的手部收縮不良、拉弓時受阻,手臂癱瘓導致無法梳頭,喉嚨痛到快窒息、發熱且持續不退、全身風疹和癩痢,只要針灸這些穴位,就能立即痊癒。

肘髎,在肘大骨外廉陷中,與天井相併,相去一寸四分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

主治肘節風痹,臂痛不舉,麻木不仁,嗜臥。

五里,在肘上三寸,行向里大脈中央。一云在天府下五寸。禁刺,灸三壯,一曰十壯。玉版篇曰:迎之五里,中道而止,五至而已,五往而臟之氣盡矣。小針解曰:奪陰者死,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。皆謂此穴。

白話文:

「五里穴」,位於肘關節上方三寸處,深入大脈之中間。另一種說法認為它在天府穴下方五寸。這個穴位禁忌針刺,可灸三壯或十壯。

《玉版篇》中記載:「迎著五里穴向下,走到一半就停止,扎五針就可以了。扎超過五針,臟腑之氣就會耗盡。」《小針解》中說:「奪取陰氣的人會死亡。」指的是扎尺澤穴五里穴,連續扎五針。以上文獻所指的都是五里穴。

主治風勞驚恐,吐血咳嗽,嗜臥,肘臂疼痛難動,脹滿氣逆,寒熱瘰癧,目視䀮䀮,痎瘧。

百證賦云:兼臂臑,能愈瘰癧。

臂臑,在肘上七寸,䐃肉端,肩髃下一寸,兩筋兩骨罅宛宛陷中,平手取之。手陽明絡也,絡手少陽之臑會。一曰手足太陽陽維之會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明堂禁刺,灸七壯。一曰灸至百壯。

白話文:

臂臑穴,位於肘部上方七寸處,肱二頭肌外側凹陷處,肩髃穴下方一寸處,兩條肌腱和兩根骨頭之間的凹陷處,手掌伸平取穴。

屬於手陽明經絡,與手少陽經的臑會交會。也有人認為是手足太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。

針刺深度三分,艾灸三壯。明堂穴不能針刺,但可以艾灸七壯。也有人認為艾灸至百壯。

主治臂痛無力,寒熱瘰癧,頸項拘急。

千金云:治癭氣,灸隨年壯。

百證賦云:兼五里,能愈瘰癧。

肩髃(一名中肩井,一名偏肩),在膊骨頭肩端上,兩骨罅陷中,舉臂取之有空。手太陽陽明陽蹺之會。一曰足少陽陽蹺之會。刺六分,留六呼,灸三壯至七七壯,以瘥為度。

白話文:

肩髃穴(又名中肩井、偏肩),位於肩胛骨頂端,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。抬起手臂就能感受到空隙。屬於手太陽經、手陽明經、手少陽經的交匯穴。也有人說屬於足少陽經、手少陽經的交匯穴。針灸深度六分,留針六次呼吸,艾灸三到七壯,以病癒為準。

主治中風偏風半身不遂,肩臂筋骨痠痛不能上頭,傷寒作熱不已,勞氣泄精憔悴,四肢熱,諸癭氣瘰癧。昔有病風痹,臂痛無力,不能挽弓,甄權於此進針即可射。此穴若灸偏風不遂,自七壯至七七壯止,不可過多,恐致臂細。若風病筋骨無力,久不瘥,當多灸,不畏細也;然灸不如刺。忌酒肉五辛漿水。此穴主瀉四肢之熱,與雲門、委中、腰俞治同。

白話文:

此穴位主治中風偏癱、半身不遂、肩臂筋骨痠痛無法舉高、傷寒發熱不止、勞累耗氣、精神憔悴、四肢發熱、各種瘰癧腫瘤。以前曾有一位風痹病患者,手臂疼痛無力,無法拉弓。甄權在此處針灸後,就能射箭了。

如果針灸這個穴位治療偏風不遂,從7壯到77壯不等,不要過量,以免手臂變細。如果風疾導致筋骨無力,久治不癒,就應該多灸,不要擔心手臂變細;但是灸不如針刺的效果好。

忌食酒、肉、五辛、漿水。此穴位主治四肢發熱,與雲門、委中、腰俞穴治療效果相同。

千金云:灸癭氣左右相當,男左十八、右十七壯,女右十八、左十七壯,再三,以瘥止。

玉龍賦云:可療風濕摶於兩肩。

天星秘訣云:手臂攣痛,取肩髃。

百證賦云:兼陽谿,能消癮風之熱極。

巨骨,在肩尖上行兩叉骨間陷中。手陽明陽蹺之會。刺一寸五分,灸三壯、五壯。一曰禁刺。

主治驚癇吐血,胸中有瘀血,臂痛不得屈伸。

天鼎,在頸中缺盆上,直扶突後一寸。甲乙經曰:直扶突氣舍後一寸五分。氣府論注曰:在扶突後半寸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天鼎穴,位於頸部的頸後溝上,距扶突穴直後一寸處。根據《甲乙經》,其位置距扶突穴的氣血聚集處後一寸五分。根據《氣府論注》,則位於扶突穴後半寸。針刺深度為三分,艾灸三壯。

主治喉痹嗌腫不得食,暴喑氣哽。

百證賦云:兼間使,治失音。

扶突(一名水穴),在頸,當曲頰下一寸。甲乙經曰:在人迎後一寸五分,仰而取之。一雲氣舍後一寸五分。由此上貫頰,入下齒中。刺四分,灸三壯。甲乙經曰:刺三分。

白話文:

扶突穴(又稱水穴),位於頸部,在耳垂與下顎骨交會點下方一寸。

《甲乙經》記載:位於人迎穴後一寸五分,仰首取。另一說法是在氣舍穴後一寸五分。

扶突穴由上貫穿臉頰,進入下排牙齒內。

針刺深度四分,艾灸三壯。《甲乙經》記載:針刺深度三分。

主治咳嗽多唾,上氣喘息,喉中如水雞,暴喑氣破項癭。

禾髎(一名長頻),直鼻孔下,夾水溝旁五分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

主治屍厥口不可開,鼻瘡息肉,鼻塞鼽衄。

靈光賦云:刺兩鼻⿰鼻翁衄。

迎香(一名衝陽),在禾髎上一寸,鼻孔旁五分。手足陽明之會。刺三分,禁灸。

主治鼻塞不聞香臭,瘜肉多涕,有瘡鼽衄,喘息不利,偏風喎斜,浮腫,風動面癢,狀如蟲行。

玉龍賦云:能消眼熱之紅。又攻鼻窒為最。

席弘賦云:耳聾氣痞針聽會,更瀉此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