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六 (1)
卷六 (1)
1. 手太陰肺經穴
肺經穴歌
手太陰經十一穴,中府、雲門、天府列。俠白、尺澤、孔最存,列缺、經渠、太淵涉。魚際直出大指端,內側少商如韭葉。
白話文:
手太陰肺經的腧穴,有中府、雲門、天府。列缺、經渠、太淵通過。魚際穴直達拇指末端,內側少商穴像荷葉。
中府(一名膺中俞)在雲門下一寸,去任脈中行六寸,乳上三肋間,陷中動脈應手,仰而取之。肺之募也。(募,結募也,經氣之所聚。他仿此。)手足太陰之會。刺三分,留五呼,灸三壯、五壯。(埤雅云:壯者,言以壯人為法也。)
白話文:
中府穴(又名膺中俞)位於雲門穴下方一寸,離開任脈中線六寸,在乳頭上方第三肋間,按壓時能感覺到脈搏跳動,仰躺取穴。它是肺經的募穴(募穴:經絡之氣匯聚的部位)。同時是手足太陰經的交會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五呼的時間,艾灸三或五壯。(《埤雅》中說:壯,指用灸法使人強壯。)
主治肺急胸滿,喘逆善噎,食不下,肺膽寒熱,咳嘔膿血,肺風面腫,汗出肩息背痛,涕濁喉痹,少氣不得臥,飛屍遁注,癭瘤。此穴主瀉胸中之熱,其治多與大杼、缺盆、風府同。
白話文:
本穴位主要治療肺部急促,胸部脹滿,呼吸不順,經常噎食,飲食困難,肺部和膽部寒熱交替,咳嗽嘔吐膿血,肺部有風導致面部腫脹,出汗後肩部和背部疼痛,鼻涕渾濁,喉嚨腫痛,呼吸急促,無法平躺,飛屍逃逸,癭瘤。
本穴位主要作用是疏瀉胸中的熱氣,其治療作用通常與大杼穴、缺盆穴和風府穴結合使用。
千金云:身體煩熱,刺中府。又云:上氣咳逆短氣,氣滿食不下,灸五十壯。
百證賦云:同意舍,能治胸滿哽噎。
白話文:
《千金方》說:如果身體感到煩熱,應該針刺中府穴。又說:如果有上氣、咳嗽、呼吸急促、氣悶或吃不下東西的情況,應施灸五十壯。
《百證賦》說:針刺同意舍穴,能夠治療胸脹和吞咽困難。
雲門,在巨骨下,挾氣戶旁二寸,去中行六寸,陷中動脈應手,舉臂取之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甲乙經云:刺太深令人逆息。千金云:灸五十壯。
白話文:
雲門穴,位於巨骨(顴骨)下方,靠近氣戶旁兩寸,距離中行穴六寸。按壓此穴時有陷入的感覺,且動脈會跳動,抬起手臂取穴。刺入三分,灸五壯。
《甲乙經》記載:刺得太深會令人呼吸困難。
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灸五十壯。
主治傷寒四肢熱不已,咳逆短氣,上衝心胸,脅肋煩滿徹痛,喉痹癭氣,臂不得舉。此穴主瀉四肢之熱,其治與肩髃、委中、腰俞大同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,四肢發熱不止,咳嗽逆氣,胸悶氣短,上衝心肺,肋脅煩熱脹滿疼痛,喉嚨腫痛,脖子腫大,手臂難以抬起。此穴主瀉四肢之熱,其治療作用與肩髃穴、委中穴、腰俞穴基本相同。
千金云:病癭上氣胸滿,灸百壯。
天府,在胸臑內廉,腋下三寸,動脈陷中,以鼻取之。刺四分,留三呼。禁灸,灸之令人氣逆。
白話文:
《千金方》說:患有甲状腺腫大、上氣、胸悶的症狀,可以使用艾灸治療,灸數為一百壯。
天府穴位於胸部上臂內側,腋下三寸處,動脈凹陷中,可用鼻子去嗅定位。針刺深度為四分,留針時間為三個呼吸。禁止使用艾灸,因為艾灸會使人氣逆。
主治暴痹內逆,肝邪相搏,卒中惡風邪氣,血溢口鼻,飛屍鬼注,惡語悲泣,善忘喘息,不得安臥,痎瘧寒熱,目眩癭氣。
白話文:
主治證狀:
- 急性中風,氣血逆亂。
- 肝氣旺盛與邪氣相搏擊。
- 突然中風,風邪邪氣侵入。
- 鼻口出血。
- 精神恍惚,行為像鬼魅。
- 惡語咒罵、悲傷哭泣。
- 健忘、喘息。
- 心神不寧,無法安睡。
- 發作性發冷發熱(瘧疾)
- 頭暈目眩
- 頸部腫脹(癭)
千金翼云:身重嗜臥不自覺,灸五十壯,刺三分補之。又病癭惡氣,灸五十壯。
百證賦云:兼合谷,可追鼻中衄血。
俠白,在天府下,去肘上五寸動脈中。手太陰之別。刺四分,留三呼,灸五壯。
主治心痛氣短,乾嘔煩滿。
白話文:
《千金翼》中提到:如果身體沉重、嗜睡且不自覺,可以用艾灸五十壯,針刺三分補法。另外,如果患有癭病或惡氣,也可以用艾灸五十壯治療。
《百證賦》中記載:配合合谷穴針灸,可以治療鼻衄。
俠白穴位於天府穴下方,肘上五寸動脈處,屬於手太陰經的別絡。針刺四分,留針三呼,艾灸五壯。
俠白穴主要治療心痛、氣短、乾嘔、腹脹等症状。
尺澤,在肘中約文上,屈肘橫文,筋骨罅中動脈。手太陰所入為合,肺實瀉之。刺三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、五壯。甄權云:臂屈伸橫文間筋骨罅中,不宜灸。
白話文:
尺澤穴位於肘部中間偏上的位置,當手臂彎曲時形成橫紋,在肌肉與骨骼之間,有動脈跳動。手太陰肺經的氣血輸注於此穴,故為合穴,肺氣有實時可以瀉之。針刺深度為三分,保留三口氣的時間,灸壯三至五次。
甄權說:手臂屈伸形成橫紋的肌肉與骨骼之間,不適合施灸。
主治嘔吐上氣,喉痹鼓頷,心煩身痛不得汗,舌乾咳唾膿血,心痛氣短,肺積息賁,痎瘧汗出,中風肩背痛,灑淅寒熱,風痹肘攣,四肢腫痛不得舉,脅痛腹脹,小便數溺色變,遺失無度,面白善嚏,悲愁不樂,及小兒慢驚風,可灸一壯。
白話文:
用於治療:
- 嘔吐上氣,喉嚨腫痛,心煩身痛發不出汗。
- 舌頭乾燥,咳嗽出血痰。
- 心痛氣短,肺部積液,呼吸困難。
- 瘧疾出汗,中風後肩背疼痛。
- 忽冷忽熱,風寒濕痹導致的肘部攣縮。
- 四肢腫痛不能活動,脅痛腹脹。
- 小便次數多,顏色異常,遺精或遺尿失禁。
- 面色蒼白,經常打噴嚏,鬱悶不樂。
- 小兒慢性抽搐。
可灸一壯以治療以上症狀。
千金翼云:邪病四肢重痛諸雜候,尺澤主之,一名鬼堂。又治嘔吐上氣,灸三壯、七壯。又治氣短不語,灸百壯。
白話文:
千金翼方記載:邪氣引起的四肢劇烈疼痛和各種症狀,可以通過針灸尺澤穴來治療,又稱鬼堂穴。此外,還可以治療嘔吐、上氣,施灸三壯或七壯。還能夠治療氣短不語,施灸一百壯。
玉龍賦云:理筋急。又云:兼曲池,療肘臂攣痛。
靈光賦云:吐血定喘,須補此穴。
席弘賦云:治五般肘痛,又須針清冷淵以收功。
孔最,在腕上七寸陷中。手太陰之郄。刺三分,留三呼,灸五壯。
主治熱病汗不出,灸三壯即汗出,及咳逆,肘臂痛,屈伸難,吐血失音,頭疼咽痛。
白話文:
玉龍賦記載:
理筋急。又說:配合曲池穴,可以治療肘臂攣痛。
靈光賦記載:
吐血定喘,需要補這個穴位。
席弘賦記載:
治療五種肘痛,還需要針刺清冷淵穴來收功。
孔最穴:
位於手腕上七寸凹陷處,是手太陰肺經的郄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三呼,灸艾五壯。
主治:
熱病汗不出,灸三壯即可出汗;以及咳嗽逆氣、肘臂疼痛、屈伸困難、吐血失聲、頭痛咽痛。
列缺,在腕後側上一寸五分。滑氏曰:以手交叉,當食指末筋骨罅中是穴。此手太陰之絡,從腕後別走陽明,直出食指內廉出其端。凡人有反關脈者,寸關尺三部正脈不見,而見於列缺、陽谿,此經脈虛而絡脈滿,千金翼謂陽脈逆,反大於寸口三倍者是也。刺二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慎酒面生冷等物。
白話文:
列缺穴,位於手腕後方偏上約一寸五分處。滑氏說:將雙手交叉,食指末端的骨縫中就是此穴。此穴屬於手太陰肺經的絡脈,從手腕後方分支出來,循行陽明大腸經,直接通向食指內側,延伸到食指尖端。
凡是出現反關脈的人,在寸、關、尺三部正脈上看不到脈象,而在列缺穴和陽谿穴上能看到脈象。這是因為正經脈氣虛弱,而絡脈脈氣充盈所致。千金翼方說,陽脈逆行,在寸口脈上比正脈大三倍的人,就是這種情況。
針刺列缺穴深度為二分,留針時間為三呼,灸三壯。刺灸後注意忌口,避免飲酒、食用生冷寒涼的食物。
主治偏風口眼喎斜,手肘痛無力,半身不遂,口噤不開,痎瘧寒熱,煩躁咳嗽,喉痹嘔沫縱唇,健忘驚癇善笑,妄言妄見,面目四肢癰腫,小便熱痛,實則肩背暴腫汗出,虛則肩背寒慄,少氣不足以息,四肢厥逆,瘛瘲屍厥,若患偏風灸至百壯,若患腕勞灸七七壯甚妙。
白話文:
主要治療:
- 面部偏癱,導致嘴巴歪斜、眼睛歪斜
- 手肘疼痛無力
- 半身不遂,肢體活動障礙
- 口不能開
- 瘧疾,出現寒熱交替
- 煩躁咳嗽
- 咽喉腫痛吐出膿痰,並流到嘴脣之外
- 健忘、驚厥、愛笑
- 胡言亂語、幻覺
- 面部和四肢癰腫
- 小便灼熱疼痛
- 熱性體質:肩背部突然腫脹,並出汗
- 寒性體質:肩背部寒顫,呼吸困難,四肢冰冷
- 抽搐、昏迷、類似於死狀
- 若患有中風偏癱,灸至百壯
- 若患有腕部筋骨勞損,灸七七壯效果非常好
千金云:男子陰中疼痛,尿血精出,灸五十壯。
玉龍賦云:兼太淵,治咳嗽風痰。
攔江賦云:頭部痛須尋之,痰涎壅塞咽乾宜此。
席弘賦云:氣刺兩乳求太淵,未應須瀉此穴。偏正頭疼求此,又須重瀉太淵無不應。
通玄賦云:堪治咳嗽寒痰。
四總穴云:頭項須尋列缺。
千金十一穴云:後谿並列缺,治胸項有痛。
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:此穴,善療偏頭患,遍身風痹麻,痰涎頻上壅,口噤不開牙,若能明補瀉,應手疾如拿。
經渠,在寸口陷中。手太陰所行為經。刺三分,留三呼。禁灸,灸則傷人神明。
主治痎瘧寒熱,胸背拘急膨脹,喉痹咳逆,上氣數欠,傷寒熱病汗不出,心痛嘔吐。
百證賦云:兼大都,治熱病汗不出。
白話文:
《千金方》記載:男子陰部疼痛、尿血、精液外流,可灸五十壯。
《玉龍賦》記載:配合太淵穴,可治療咳嗽風痰。
《攔江賦》記載:頭部疼痛時應尋找此穴,痰涎阻塞咽喉乾燥時也適合。
《席弘賦》記載:兩乳疼痛時應尋找太淵穴,若無效則應瀉此穴。偏頭痛或正頭痛時應尋找此穴,並需重瀉太淵穴,必有效果。
《通玄賦》記載:可治療咳嗽寒痰。
《四總穴》記載:頭頸疼痛時應尋找列缺穴。
《千金十一穴》記載:後谿穴和列缺穴配合使用,可治療胸項疼痛。
《馬丹陽天星十二穴》記載:此穴擅長治療偏頭痛、全身風痺麻木、痰涎頻頻上涌、口緊閉不能張開等症。若能明辨補瀉手法,效果立竿見影。
經渠穴位於寸口陷中,是手太陰肺經循行的部位。針刺三分,留針三呼。禁止灸,灸會傷人性神。
經渠穴主要治療痎瘧寒熱、胸背拘急膨脹、喉痺咳嗽逆、上氣喘促、傷寒發熱不出汗、心痛嘔吐等症。
《百證賦》記載:配合大都穴,可治療熱病不出汗。
太淵,在手掌後陷中。手太陰所注為腧,即原也。脈會太淵,每日平旦寅時,脈從此始,故一難曰:寸口者脈之大會。刺二分,留二呼,灸三壯。
白話文:
太淵穴位,位於手掌後緣凹陷中。手太陰肺經的氣血在此匯聚,是穴道的原點。脈氣聚集於太淵穴,每天黎明寅時(上午3-5點),脈氣從這裡開始流動。因此,寸口脈被稱為「脈之大會」。針刺太淵穴時,針入二分,留針兩口氣的時間,再灸三壯。
主治胸痹氣逆,咳嗽嘔噦,飲水肺脹,喘息不休,噫氣咳血,心痛咽乾,煩躁狂言,不得臥,目痛生翳赤筋,口噼,缺盆痛,肩背痛引臂髆,溺色變,遺失無度。
神農經曰:治牙疼,手腕無力疼痛,可灸七壯。
玉龍賦云:兼列缺,治咳嗽風痰。
白話文:
治療胸中氣血不通,呼吸困難,咳嗽嘔吐,喝水後肺部發脹,喘息不止,打嗝咳嗽咳血,心臟疼痛喉嚨乾澀,煩躁亂說話,不能入眠,眼睛疼痛,生有眼翳和紅血絲,嘴脣乾裂,頭部兩側疼痛,肩膀和背部疼痛延伸至手臂和頸部,小便顏色改變,小便失禁。
席弘賦云:氣刺兩乳求太淵,未應之時針列缺。又云:偏正頭疼尋列缺,重瀉太淵無不應。又云:五般肘痛尋尺澤,太淵針後卻收功。
魚際,在手大指本節後,內側陷中。又云:散脈中白肉際。手太陰所溜為滎。刺二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
白話文:
席弘賦說:乳房脹痛,刺太淵穴;如果沒有效果,再針列缺穴。
偏頭痛或正直頭痛,找列缺穴;重瀉太淵穴,無不應驗。
五類肘關節疼痛,找尺澤穴;太淵穴針後,收取更好的效果。
主治酒病,身熱惡風寒,虛熱,舌上黃,頭痛咳噦,傷寒汗不出,痹走胸背痛不得息,目眩煩心,少氣寒慄,喉咽乾燥,嘔血唾血,心痹悲恐,腹痛食不下,乳癰,肢滿肘攣,溺出,及瘧方欲寒,刺手足太陰陽明出血。
白話文:
用於治療酗酒引起的疾病,包括:
- 身體發熱,惡寒惡風
- 虛火上炎
- 舌苔發黃
- 頭痛咳嗽
- 風寒感冒,汗不出
- 風濕痹痛,胸背疼痛難耐
- 頭暈心煩
- 氣虛畏寒
- 喉嚨乾燥
- 嘔吐咳血
- 心絞痛,恐懼不安
- 腹痛,食慾不振
- 乳癰
- 肢體沉重,抽搐
- 小便失禁
- 瘧疾發作時欲發寒
- 針刺手足太陰、陽明經絡出血
席弘賦云:此穴兼承山崑崙,治轉筋目眩。
百證賦云:兼液門能治喉痛。
一傳此穴兼經渠、通里,可治汗不出者,便得淋漓,更兼三間、三里,便得汗至遍身。
一傳齒痛不能食飲,左患灸左,右患灸右,男三女四。
白話文:
席弘賦說:這個穴位加上承山和昆侖,可以治療轉筋和頭暈。
百證賦說:加上液門可以治療喉嚨痛。
有傳說這個穴位加上經渠和通里,可以治療不出汗的情況,讓汗水流得暢快,再配上三間和三里,就能讓汗水遍布全身。
另有傳說牙痛到無法飲食時,如果是左邊牙痛就灸左邊,右邊牙痛就灸右邊,男性灸三次,女性灸四次。
少商,在手大指內側端,去爪甲角如韭葉,白肉際宛宛中。手太陰所出為井。刺一分,留三呼五吸,宜用三稜針刺,微出血,泄諸臟之熱。不宜灸。甲乙經云:灸一壯。一云三壯。忌生冷。
白話文:
少商穴位於拇指內側端,距離指甲縫隙約一公分,在白色嫩肉的凹陷處。它是手太陰肺經的井穴。
刺入穴位深約一分,停留三呼五吸後拔針。宜用三棱針刺入,稍有出血,可以宣泄體內各臟腑的熱氣。不適合灸。
《甲乙經》中記載:可艾灸一壯。另一種說法是艾灸三壯。刺後忌食生冷食物。
主治項腫喉痹,煩心嘔噦,心下滿,汗出咳逆,痎瘧振寒,腹脹腸滿,雀目不明,唇乾唾沫引飲,食不下,寒慄鼓頷,手攣指痛,小兒乳蛾。唐刺史成君綽忽項腫如升,喉閉水粒不下,甄權以三稜針刺之,微出血立愈。
白話文:
此藥方主要用於治療:
- 脖子腫大、喉嚨疼痛
- 心煩意亂、想嘔吐
- 心口灼熱、出汗、打嗝
- 瘧疾發作、寒戰
- 腹部脹氣、腸胃脹滿
- 視力模糊
- 嘴脣乾裂、唾液少、口渴
- 食慾不振
- 怕冷、下巴發抖
- 手指抽筋疼痛
- 小孩喉嚨長瘡
傳說唐朝刺史成君綽,脖子突然腫得像碗一樣大,喉嚨被堵塞,連水都喝不下去。名醫甄權用三稜針刺他,讓他出了點血,立刻就治好了。
乾坤生意云:此為十井穴,凡初中風,卒暴昏沉,痰涎壅盛,不省人事,牙關緊閉,藥水不下,急以三稜針刺此穴及少衝、中衝、關衝、少澤、商陽,使血氣流行,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。
太乙歌云:男子痃癖取少商。
百證賦云:兼曲澤,治血虛口乾。
天星秘訣云:專治指痛攣急。
白話文:
《乾坤生意》記載:這是十井穴,凡是中風初起、突然昏迷不醒、痰液阻塞、不省人事、牙關緊閉、服藥或飲水無法下嚥時,緊急用三稜針刺這個穴位以及少衝穴、中衝穴、關衝穴、少澤穴、商陽穴,讓血氣運行,是急救回陽救醒病人的要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