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類經附翼卷三 (2)
類經附翼卷三 (2)
1. 大寶論
為人不可不知醫,以命為重也,而命之所繫,惟陰與陽,不識陰陽,焉知醫理?此陰陽之不可不論也。夫陰陽之體,曰乾與坤;陰陽之用,曰水與火;陰陽之化,曰形與氣。以生殺言,則陽主生,陰主殺;以寒熱言,則熱為陽,寒為陰。若其生化之機,則陽先陰後,陽施陰受。
白話文:
人們不能不懂醫術,因為性命最重要,而性命所依賴的,就是陰陽。不瞭解陰陽,怎麼能懂醫理?所以討論陰陽是不可避免的。陰陽的本體,稱為乾和坤;陰陽的作用,稱為水和火;陰陽的變化,稱為形和氣。從生殺的角度來看,陽主生,陰主殺;從寒熱的角度來看,熱為陽,寒為陰。至於陰陽生化的原理,則是陽先陰後,陽發揮作用影響陰。
先天因氣以化形,陽生陰也;後天因形以化氣,陰生陽也。形即精也,精即水也;神即氣也,氣即火也。陰陽二氣,最不宜偏,不偏則氣和而生物,偏則氣乖而殺物。經曰: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;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。此先王憫生民之夭厄,因創明醫道,以垂惠萬世者,在教人以察陰陽、保生氣而已也。
白話文:
在一個人出生前,由於氣的變化而形成身體,陽氣產生陰氣;而在出生後,由於身體的存在而化生氣,陰氣又產生陽氣。身體就是精氣,精氣就是水;精神就是氣,氣就是火。陰陽二氣,最忌諱偏頗,不偏頗則氣血調和而滋養萬物,偏頗則氣血失調而損害萬物。經書上說:陰氣平和,陽氣隱藏,精神才能健全;陰陽分離,精氣就會斷絕。這是古代君主憐憫百姓短命夭折,因此創立了醫術,惠及後世萬代,目的在於教導人們察看陰陽變化,保全生命之氣。
故內經於陰陽之理,惟恐人之不明,而切切諄諄,言之再四。奈何後學,猶未能明,余請先言其二,而後言其一。夫二者陰也,後天之形也;一者陽也,先天之氣也。神由氣化,而氣本乎天,所以發生吾身者,即真陽之氣也;形以精成,而精生於氣,所以成立吾身者,即真陰之氣也。觀上古天真論曰:女子二七而後天癸至,男子二八而後天癸至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對陰陽的道理反覆強調,生怕人們不明白。然而,後學之人仍然未能理解。我先說「二」,再說「一」。所謂「二」,是指陰,代表後天的形體;「一」則是指陽,代表先天的氣。神由氣化而生,氣來自於天,因此使我們得以生長的就是先天的真陽之氣。形體由精氣凝聚而成,精又源自氣,因此使我們身體形成的是先天的真陰之氣。《上古天真論》說,女子十四歲後天癸水來潮,男子十六歲後天癸水至。
非若陰生在後而陰成之難乎?又陰陽應象大論曰: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。非若陰衰在前而陰雕之易乎?所謂陰者,即吾之精而造吾之形也。夫無形則無患,有形必有毀。故人生全盛之數,惟二八之後,以至四旬之外,前後止二十餘年而形體漸衰矣,此誠陰虛之象也。由此觀之,即謂之陽道實、陰道虛若無不可。
白話文:
所以朱丹溪引用日月的盈虧變化,認為陽經常有餘而陰經常不足,於是創立了補陰、大補等藥丸,以黃柏、知母作為神丹妙藥,家傳戶曉地服用,其危害之大,難以估量。殊不知天癸未至,本屬氣虛;陰氣過半,也是氣虛所致。也就是說,人體雖然屬於陰性體質,但其氣則仍然遵循陽性運作規律。這是生死存亡的關鍵,不可不分辨清楚。我所說的首先要講清的兩個問題,就是指這個。什麼是一個?這個一個就是陽。陽的涵義非常廣泛。
故丹溪引日月之盈虧,以為陽常有餘、陰常不足之論,而立補陰、大補等丸,以黃柏、知母為神丹,家傳戶用,其害孰甚?殊不知天癸之未至,本由乎氣;而陰氣之自半,亦由乎氣。是形雖在陰,而氣則仍從陽也。此死生之機,不可不辨。余所謂先言其二者,即此是也。何謂其一?一即陽也,陽之為義大矣。
夫陰以陽為主,所關於造化之原,而為性命之本者,惟斯而已。何以見之?姑舉其最要者,有三義焉:一曰形氣之辨,二曰寒熱之辨,三曰水火之辨。夫形氣者,陽化氣,陰成形,是形本屬陰,而凡通體之溫者,陽氣也;一生之活者,陽氣也;五官五臟之神明不測者,陽氣也。
白話文:
陰陽相互依存,關係到天地的創生,是生命之本。怎麼證明呢?姑且舉出最重要的三個論點:
一、形與氣的區別:陽氣化生為氣,陰氣形成形體。因此,形體本屬陰性,但全身的溫暖是由陽氣造成的;生命的活力也是由陽氣帶來的;五官五臟的靈敏神妙也是由陽氣促成的。
及其既死,則身冷如冰,靈覺盡滅,形固存而氣則去,此以陽脫在前,而陰留在後,是形氣陰陽之辨也,非陰多於陽乎?二曰寒熱者,熱為陽,寒為陰;春夏之暖為陽,秋冬之冷為陰。當長夏之暑,萬國如爐,其時也,凡草木昆蟲,鹹苦煎炙;然愈熱則愈繁,不熱則不盛。及乎一夕風霜,即僵枯遍野。
白話文:
當一個人死亡後,身體會變冷如冰,靈魂意識消失,身體的存在而氣息已經離去,這是因為陽氣先離開,陰氣後留下的緣故,這是區分陽氣和陰氣的方式。難道陰氣比陽氣多嗎?
此外,寒熱是指熱屬陽,寒屬陰;春夏溫暖屬陽,秋冬寒冷屬陰。在炎熱的盛夏,大地如同火爐,這時所有的草木昆蟲都受到煎熬和炙烤;然而越熱它們就越繁盛,越不熱就越不生長。等到一場大風伴著霜降之後,它們就會凋零枯萎,漫山遍野都是。
是熱能生物,而過熱者惟病;寒無生意,而過寒則伐盡。然則熱無傷而寒可畏,此寒熱陰陽之辨也,非寒強於熱乎?三曰水火者,水為陰,火為陽也。造化之權,全在水火,而水火之象有四,則日為太陽,火為少陽,水為太陰,月為少陰,此四象之真形而人所未達也。
白話文:
熱能是生命之本,過度發熱才生病;寒冷會阻礙生命,過度寒冷則會耗盡。所以熱不會傷身,寒卻令人畏懼,這是寒熱陰陽的分別,難道寒比熱更厲害嗎?三種特性是水火,水屬陰,火屬陽。大自然的運行法則全在於水火,而水火的表現有四種,分別是:太陽為陽,少陽為火,太陰為水,少陰為月,這四種狀態是真實的存在,但一般人還無法理解。
余言未竟,適一耽醫之客過余者,聞而異之曰:月本太陰,火豈少陽?古無是說,何據云然?亦有所謂乎?曰:陽主乎外,陰主乎內,此陰陽之定位也;陽中無太陰,陰中無太陽,此陰陽之專主也。
白話文:
我的話還沒說完,恰好一位愛好醫術的客人路過我家,聽了以後感到奇怪地說:「月亮原本屬於太陰,火怎麼會是少陽?古人沒有這種說法,你根據什麼這麼說的?難道有什麼典故嗎?」我回答道:「陽氣主管體表,陰氣主管體內,這是陰陽確定的位置;陽中沒有太陰,陰中沒有太陽,這是陰陽各自主管的專職。」
日麗乎天,此陽中之陽也,非太陽乎?月之在天,陽中之陰也,非少陰乎?水行於地,陰中之陰也,非太陰乎?火之在地,陰中之陽也,非少陽乎?此等大義,誠丹溪所未知,故引日月盈虧,以證陰陽虛實。亦焉知水大於月,獨不慮陽之不足、陰之太過乎?客曰:陰陽太少之說,固若有理;至於水大於月,便是陰之有餘,則凡天下之火不少也,陽豈獨在於日乎?曰:是更有妙理存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照耀天空,它是陽中之陽,難道不就是太陽嗎?月亮懸掛於天際,它是陽中之陰,難道不就是少陰嗎?水在地面流淌,它是陰中之陰,難道不就是太陰嗎?火在地底燃燒,它是陰中之陽,難道不就是少陽嗎?這些道理,丹溪子竟然不懂,所以他才用日月盈虧來證明陰陽虛實。他又怎麼知道水比月亮大,卻不考慮陽氣不足、陰氣過盛的情況呢?有人說:陰陽太少之說,好像有道理;至於水比月亮大,就是陰氣有餘,那麼天下之火不是也不少嗎,陽氣豈止在太陽身上?我說:這裡面還有更微妙的道理存在。
夫陰陽之性,太者氣剛,故日不可滅,水不可竭,此日為火之本,水為月之根也;少者氣柔,故火有時息,月有時缺,此火是日之餘,月是水之餘也。惟其不滅者,方為真火;而時作時止者,豈即元陽?,故惟真陽之火,乃能生物;而燎原之凡火,但能焦物病物。未聞有以烘炙而生物者,是安可以火喻日也?客曰:若如此言,則水誠太陰矣;然何以雲天一生水?水非陽乎?又何以雲水能生萬物,水非生氣乎?曰:此問更妙。夫天一者,天之一也,一即陽也,無一則止於六耳。
白話文:
天地陰陽之性質,強盛的氣息剛烈,所以說太陽不能熄滅,水也不能耗盡,這正是因為太陽是火的根本,月亮是水的根源。而氣息較弱的,火有時會熄滅,月亮有時會虧損,這是因為火是太陽的餘燼,月亮是水的餘留。只有永不熄滅的火,纔是真正的元陽之火;而時有時無的火,怎麼可能是元陽之火呢?因此,只有真正的元陽之火,才能生化萬物;而一般的凡火,只能焚燒物體,損害物體。沒有聽說過用烘烤的方式來生化萬物的,所以怎麼能用凡火來比喻太陽呢?
一位客人說:如果你這麼說,那麼水確實是太陰之氣了;但是為什麼又說「雲天一生水」呢?水不屬於陽氣嗎?而且為什麼又說水能生化萬物,水不是生氣嗎?
我說:你的這個問題提得很好。所謂「天一」,指的不是數字一,而是陽氣,沒有陽氣,世界就止於混沌了。
故水之生物者,賴此一也;水之化氣者,亦賴此一也。不觀乎春夏之水,土得之而能生能長者,非有此一乎?秋冬之水,土得之而不生不長者,非無此一乎?不惟不生而自且為凍,是水亦死矣。可見水之所以生,水之所以行,孰非陽氣所主?此水中有陽耳,非水即為陽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水中的生物,依靠的是這股陽氣;水氣的變化,也依靠這股陽氣。難道沒有觀察到春夏時的水,土地得到它就能生長嗎?這不是因為有這股陽氣嗎?秋冬時的水,土地得到它卻不能生長嗎?這不是因為沒有這股陽氣嗎?不只不能生長,還會自行結冰,這就是水死了。可見水之所以能生長,水之所以能流動,哪一樣不是由陽氣所主導的呢?這是因為水中含有陽氣,而不是水本身就是陽氣。
客曰:然則生化之權,皆由陽氣,彼言陽有餘者,誠非謬也,而子反慮其不足,非過慮乎?曰:余為此論,正為此耳。惟恐人之不悟,故首言形氣,次言寒熱,此言水火,總欲辨明陽非有餘,不可不顧之義。夫陽主生,陰主殺。凡陽氣不充,則生意不廣,而況於無陽乎?故陽惟畏其衰,陰惟畏其盛,非陰能自盛也,陽衰則陰盛矣。凡萬物之生由乎陽,萬物之死亦由乎陽,非陽能死物也,陽來則生,陽去則死矣。
白話文:
客人說:那麼,生長和化生的力量,都掌握在陽氣手中,那人說陽氣有餘,確實不錯,但你卻反過來考慮陽氣不足,豈不是多慮了?
我回答說:我作這個論述,正是為了這個原因。唯恐人們不明白,所以先談形與氣,其次談寒與熱,現在談水與火,總是想說明陽氣並非有餘,不可不顧這個道理。
陽氣主管生長,陰氣主管死亡。凡是陽氣不足,那麼生機就不能廣布,何況是沒有陽氣呢?所以陽氣只恐怕它衰弱,陰氣只恐怕它增盛,不是陰氣本身能自我增盛,而是陽氣衰弱,陰氣就增盛了。
凡是萬物的產生是由於陽氣,萬物的死亡也是由於陽氣,不是陽氣能使萬物死亡,而是陽氣到來萬物就生存,陽氣離開萬物就死亡了。
試以太陽證之,可得其象。夫日行南陸,在時為冬,斯時也,非無日也,第稍遠耳,便見嚴寒難御之若此,萬物凋零之若此。然則天地之和者,惟此日也;萬物之生者,亦惟此日也。設無此日,則天地雖大,一寒質耳,豈非六合盡冰壺,乾坤皆地獄乎?人是小乾坤,得陽則生,失陽則死。陽衰者,即亡陽之漸也;恃強者,即致衰之兆也。
白話文:
以太陽證來驗證,就可以體會到太陽的重要性。太陽運行在南方的冬季,這段時間雖然不是沒有太陽,但因為距離較遠,所以才會有如此嚴寒難耐、萬物凋零的景象。
然而,天地間的和諧,全靠太陽;萬物的生長,也依賴太陽。如果沒有太陽,即使天地再廣大,也只是一個冰冷的物質,難道不是天地如同冰窖,乾坤猶如地獄嗎?
人體就像一個小天地,得到陽氣就能生長,失去陽氣就會死亡。陽氣衰弱,就是逐漸失去陽氣的徵兆;過度依賴強陽,就是導致陽氣衰弱的徵兆。
可不畏哉!故伏羲作易,首制一爻,此立元陽之祖也。文王衍易,凡六十四卦,皆以陽喻君子,陰喻小人,此明陽氣之德也。乾之彖曰: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,乃統天。此言元貫四德,陽為發育之首也。坤之初六曰:履霜堅冰至。此慮陰之漸長,防其有妨化育也。大有之彖曰:大有元亨,火在天上。
白話文:
別那麼著急!所以傅伏羲撰寫《易經》,首先創造了一畫,這是建立元陽之源。周文王研習《易經》,共六十四卦,全部以陽卦代表君子,陰卦代表小人的道理,這是闡明陽氣的德性。乾卦的彖辭說:「太大的元氣是乾,萬物都仰賴它開始,它統率著天。」這句話說的是元氣貫通四種德性,陽氣是發育萬物的開始。坤卦的初六爻說:「踩到霜就知道冰快來了。」這句話是要提防陰氣漸長,避免對萬物生長造成危害。大有的卦象說:「大有元氣,火在天上。」
此言陽德之亨,無所不照也。繫辭曰:天地之大德曰生。此切重生生之本也。內經曰:凡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。此言陰之所恃者,惟陽為主也。又曰:陽氣者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,故天運當以日光明。此言天之運,人之命,元元根本,總在太陽無兩也。凡此經訓,蓋自伏羲、黃帝、文王、岐伯、周公、孔子,六大聖人,千古相傳,若出一口,豈果余之私慮哉?由此言之,可見天之大寶,只此一丸紅曰;人之大寶,只此一息真陽。
白話文:
這句話說,陽光普照,遍灑大地。古籍《繫辭》中說:天地的最大恩惠就是生養萬物。這正是強調了生生不息的根本道理。古醫書《內經》說:陰陽關係的關鍵在於,陽氣充足則能固守精氣。這說明陰氣依賴的主要是陽氣。古醫書又說: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,如果陽氣失去所在,那麼人的壽命就會減短,光輝也不會顯現。所以,天體運行應當以太陽的光明為依據。這說明天體的運行、人的生命,都是以太陽為根本、唯一的。所有這些經書上的教導,都是自伏羲、黃帝、文王、岐伯、周公、孔子這六位聖人以來,歷經千古傳承下來的,就像出自同一個人的口中,難道僅是個人的想法嗎?由此可見,天上的最大寶物,只有一個明亮的太陽;人體的最大寶物,也只有一個真陽之氣。
孰謂陽常有餘,而欲以苦寒之物,伐此陽氣,欲保生者,可如是乎?客曰:至哉!余得聞所生之自矣。然既有其道,豈無其法,欲固此陽,計從安出?曰:但知根本,即其要也。曰:何為根本?曰:命門是也。曰:余聞土生萬物,故脾胃為五臟六腑之本;子言命門,余未解也。
白話文:
誰說陽氣總是過盛,想要用苦寒的藥物來消除陽氣?想要保全生命,能這樣做嗎?客人說:你的話太精闢了!我終於明白怎樣保全生命了。既然有了這個道理,難道沒有相應的方法嗎?想要固住陽氣,該從哪方面著手?醫生說:只要知道根本所在,就是最重要的了。客人說:什麼是根本?醫生說:命門就是根本。客人說:我聽說土生萬物,所以脾胃是五臟六腑的根本;你說命門是根本,我還不明白。
曰:不觀人之初生,生由臍帶,臍接丹田,是為氣海,即命門也。所謂命門者,先天之生我者,由此而受;後天之我生者,由此而栽也。夫生之門即死之戶,所以人之盛衰安危,皆繫於此者,以其為生氣之源,而氣強則強,氣衰則病,此雖至陰之地,而實元陽之宅。若彼脾胃者,乃後天水穀之本,猶屬元陽之子耳。
子欲知醫,其母忽此所生之母焉。言難盡意,請再著真陰論以悉之何如?客忻然曰:願再聞其義。
白話文:
人出生時,由臍帶連接到丹田,這就是氣海,也就是命門。命門代表著先天賦予的生命力,以及後天滋養的生命之源。生命之門也是死亡之門,因此人的盛衰安危都繫於此,因為它是生氣的根源,氣強則人強,氣衰則生病。雖然命門位於至陰之地,卻是元陽之所在。而脾胃則是後天水穀的根本,只是元陽之子而已。
想要了解醫術,就必須重視這個生命之源。這些道理很難用語言完全表達,不如再寫一篇關於真陰的論述,讓你能更加了解?對方高興地說,我很樂意再聽您講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