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類經附翼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類經附翼卷三 (3)

1. 真陰論

凡物之死生,本由陽氣;顧今人之病陰虛者十常八九,又何謂哉?不知此一陰字,正陽氣之根也。蓋陰不可以無陽,非氣無以生形也;陽不可以無陰,非形無以載氣也。故物之生也生於陽,物之成也成於陰,此所謂元陰元陽,亦曰真精真氣也。前篇言陰陽之生殺者,以寒熱言其性用也;此篇言陰陽之生成者,以氣質言其形體也。

白話文:

所有生物的生與死,根本都取決於陽氣。現在的人,患有陰虛疾病的,十個中有八九個,這是為什麼呢?不知道「陰」這個字,正是陽氣的根源。因為陰不能沒有陽,沒有陽氣就不能形成形體;陽不能沒有陰,沒有形體就不能承載陽氣。所以,萬物的誕生是來自於陽,萬物的成形是來自於陰,這就是所謂的元陰元陽,也就是真精真氣。上篇講述陰陽對生物的生殺作用,是用寒熱來描述它們的作用;而這篇講述陰陽對生物的生成作用,是用氣質來描述它們的形體。

性用操消長之權,形體系存亡之本。欲知所以死生者,須察乎陽,察陽者,察其衰與不衰;欲知所以存亡者,須察乎陰,察陰者,察其壞與不壞,此保生之要法也。稽之前輩,殊有誤者,不識真陰面目,每多矯強立言。自河間主火之說行,而丹溪以寒苦為補陰,舉世宗之,莫能禁止。

白話文:

探究寒熱證的緣由,主要因為熱證明顯,容易被發現;寒證隱晦,很多人忽略,而且虛火和實火之間尤其難以區分。

揆厥所由,蓋以熱證明顯,人多易見,寒證隱微,人多不知,而且於虛火實火之間,尤為難辨。亦孰知實熱為病者,十中不過三四;虛火為病者,十中嘗見六七。夫實熱者,凡火也,凡火之盛,元氣本無所傷,故可以苦寒折之,信手任心,何難之有?然當熱去即止,不可過用,過則必傷元氣,況可誤從為火乎?虛火者,真陰之虧也,真陰不足,又豈苦劣難堪之物,所能填補?矧沉寒之性,絕無生意,非惟不能補陰,抑且善敗真火,若屢用之,多令人精寒無子,且未有不暗損壽元者;第陰性柔緩,而因循玩用,弗之覺耳。

殊不知,實熱致病的,十人中不超過三四個;而虛火致病的,十人中經常出現六七個。實熱就像明火,明火旺盛,元氣並未受到損傷,所以可以用苦寒的藥物折伏之,隨心所欲,並不困難。

但是,當熱證消除後就要停止用藥,不可過量,過量必定傷及元氣,更何況誤將虛火當作實火治療呢?虛火是由於真陰虧虛造成的,真陰不足了,又豈能用苦寒難忍的藥物來填補?

況且,沉寒之性,毫無生機,不僅不能補陰,反而會損害真火,如果屢次使用,會導致人體精寒無子,沒有不暗中損害壽命的;只不過陰性能柔能緩,所以人們敷衍塞責,長期使用,而不自知罷了。

白話文:

殊不知,實際上由「實熱」導致疾病的,十個人中不超過三四個;而由「虛火」導致疾病的,十個人中經常出現六七個。實熱就像明火,明火旺盛,元氣並未受到損傷,因此可以用苦寒的藥物來控制它,隨心所欲,並不困難。

然而,當熱症消除後就應該停止用藥,不可過量,過量必定會傷及元氣,更何況誤將虛火當作實火治療呢?虛火是由於真陰虧虛造成的,真陰不足了,又怎麼能夠用苦寒難忍的藥物來補充呢?

況且,沉寒的藥性,毫無生機,不僅不能補陰,反而會損害真火,如果屢次使用,會導致人體精寒無子,沒有不暗中損害壽命的;只是陰性能柔能緩,所以人們敷衍塞責,長期使用,而不自知罷了。

嘗見多壽之人,無不慎節生冷,所以得全陽氣;即有老人,亦喜涼者,正以元陽本足,故能受寒,非寒涼之壽之也。由此觀之,足徵余言之非謬矣。蓋自余有知以來,目睹苦寒之害人者,已不可勝紀。此非時醫之誤,實二子傳之而然,先王仁受之德,遭敝於此,使劉朱之言不息,則軒岐之澤不彰,是誠斯道之大魔,亦生民之厄運也。夫成德掩瑕,豈非君子,余獨何心,敢議先輩。

白話文:

我曾見過許多長壽的人,他們都小心謹慎地避免接觸生冷之物,因此能保全陽氣。即使有些老年人喜歡涼的東西,也是因為他們本就元陽充足,所以能承受寒氣,並非寒涼有助於長壽。由此可見,我的話並非錯誤。

自從我懂事以來,親眼目睹過多少人因為嚴寒而受到傷害,真是不計其數。這並不是時下的醫生誤診,而是因為扁鵲和朱丹溪的傳承導致的。先王仁德濟世,卻在這裡遭受挫折。如果劉完素和朱丹溪的言論不停止,那麼岐伯和扁鵲的教誨就無法彰顯,這真是中醫界的禍害,也是百姓的災難。

修養德行,容忍缺點,難道不是君子所為嗎?我自己有何居心,敢於非議前輩?

蓋恐爭之不力,終使後人猶豫,長夢不醒,貽害彌深。顧余之念,但知有軒岐,而不知有諸子;但知有好生,而不知有避諱,此言之不容已也。然言之不明,孰若無言,余請詳言真陰之象、真陰之臟、真陰之用、真陰之病、真陰之治,以悉其義。所謂真陰之象者,猶家宅也,猶器具也,猶妻妾也。

白話文:

恐怕爭辯的不夠激烈,最終導致後人不思進取,陷入長久的迷夢,後果不堪設想。我所考慮的,只知道有軒岐(指中醫),而不知道有諸子百家的學說;只知道仁慈救人,而不知道避諱。因此我不能不說。然而,說得不明確,不如不說。我將詳細說明真陰的性質、真陰的臟器、真陰的作用、真陰的病變、真陰的治療,以透徹地理解它的意義。所謂真陰的性質,就像家宅、器具、妻妾一樣。

所貴乎家宅者,所以蓄財也,無家宅則財必散矣;所貴乎器具者,所以保物也,無器具則物必毀矣;所貴乎妻妾者,所以助夫也,無妻妾則夫必蕩矣。此陰以陽為主,陽以陰為根也。經曰:五臟者,主藏精者也,不可傷,傷則失守而陰虛,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死矣。非以精為真陰乎?又曰:形肉已脫,九候雖調猶死。

白話文:

重視家宅,是因為它可以積蓄財富。沒有了家宅,財富必定會流散。

重視器具,是因為它們可以保護物品。沒有了器具,物品必定會毀壞。

重視妻妾,是因為她們可以幫助丈夫。沒有了妻妾,丈夫必定會放蕩。

這是陰以陽為主的道理,陽以陰為根的原理。

經書上說:五臟是主藏精氣的,不能損傷。如果損傷了,就會失守而導致陰虛。陰虛就會沒有氣,沒有氣就會死亡。這不是把精氣當作真陰嗎?

經書上又說:形體肉身已經脫離了,儘管九種脈象都調和了,人還是會死亡。

非以形為真陰乎?觀形質之壞與不壞,即真陰之傷與不傷,此真陰之象,不可不察也。所謂真陰之臟者,凡五臟五液,各有所主,是五臟本皆屬陰也;然經曰: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。故五液皆歸乎精,而五精皆統乎腎,腎有精室,是曰命門,為天一所居,即真陰之腑。

白話文:

難道陰精就不是有形質的嗎?觀察身體的虛弱或健壯,就是陰精受損或不受損,這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陰精體現。所謂陰精藏於臟腑,包括五臟五液,它們各有自己的職能,五臟本質都屬陰;但是經書說:腎臟主水,可以接受五臟六腑的精華並儲藏起來。因此,五液都歸於精華,而五種精華都由腎臟統帥,腎臟有精華儲藏的地方,稱為命門,是元氣所在,也就是陰精藏於體內的腑。

精藏於此,精即陰中之水也;氣化於此,氣即陰中之火也。命門居兩腎之中,即人身之太極,由太極以生兩儀,而水火具焉,消長系焉,故為受生之初,為性命之本。欲治真陰而捨命門,非其治也,此真陰之臟,不可不察也。所謂真陰之用者,凡水火之功,缺一不可。命門之火,謂之元氣;命門之水,謂之元精。

白話文:

生命的精華儲存在這裡,也就是陰中的水;生命的氣化作用發生在這裡,也就是陰中的火。命門位於兩個腎臟中間,是人體的太極點,從太極點產生陰陽兩儀,水火俱全,水火相消長變化,所以是生命誕生的起點,也是生命存在的基礎。想要治療真陰卻忽略命門,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,命門是真陰的臟腑,不可忽視。所謂真陰的作用,是水火協同運作,缺一不可。命門的火,稱為元氣;命門的水,稱為元精。

五液充,則形體賴而強壯;五氣治,則營衛賴以和調。此命門之水火,即十二臟之化源。故心賴之,則君主以明;肺賴之,則治節以行;脾胃賴之,濟倉廩之富;肝膽賴之,資謀慮之本;膀胱賴之,則三焦氣化;大小腸賴之,則傳導自分。此雖云腎臟之伎巧,而實皆真陰之用,不可不察也。

白話文:

當五種液體充足時,身體就會強壯有力;五種氣息調理得當,營氣和衛氣就會和諧調和。命門的水火,是十二經脈化生的源頭。所以:

  • 心臟滋養它,君主之神就會清明;
  • 肺部滋養它,呼吸頻率就會正常運行;
  • 脾胃滋養它,糧倉就會富足;
  • 肝臟滋養它,思慮就會有基礎;
  • 膀胱滋養它,三焦就能氣化;
  • 大小腸滋養它,傳導功能就會正常。

雖然這被稱為陰陽的巧妙作用,但實際上都是真陰的功用,不可不知。

所謂真陰之病者,凡陰氣本無有餘,陰病惟皆不足。即如陰勝於下者,原非陰盛,以命門之火衰也;陽勝於標者,原非陽盛,以命門之水虧也。水虧其源,則陰虛之病疊出;火衰其本,則陽虛之證迭生。如戴陽者,面赤如朱;格陽者,外熱如火。或口渴咽焦,每引水以自救;或躁擾狂越,每欲臥於泥中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真陰之病」,就是陰氣原本就很不足,因此陰虛的病症都是因為陰氣不足。

像是「陰勝於下」,其實並不是陰氣太盛,而是因為「命門之火」衰弱;「陽勝於標」,也不是陽氣太盛,而是因為「命門之水」不足。水源不足,就會造成陰虛的病症接連出現;火本衰弱,就會導致陽虛的徵兆不斷產生。

像是「戴陽」的人,臉色會紅得像丹砂;「格陽」的人,身體會熱得像火一樣。有人會口渴喉嚨燒灼,不時喝水來解渴;也有人會躁動狂亂,常常想要躺在泥水中。

或五心煩熱而消癉骨蒸,或二便秘結而溺漿如汁。或為吐血衄血,或為咳嗽遺精。或斑黃無汗者,由津液之枯涸;或中風瘛瘲者,以精血之敗傷。凡此之類,有屬無根之焰,有因火不歸原,是皆陰不足以配陽,病在陰中之水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些人出現手心、腳心發熱而身體消瘦、潮熱,或者大便乾結小便像漿糊一樣。有些人會吐血、流鼻血,或者咳嗽、遺精。有些人會出現黃疸且不流汗,這是因為體液消耗枯竭所致;有些人會中風、四肢麻木,這是因為精血受損所致。凡是這些情況,有的屬於無根之火,有的因為心火不歸原位,這些都是因為陰氣不足以與陽氣相搭配,是水陰不足而導致的疾病。

又如火虧於下,則陽衰於上,或為神氣之昏沉,或為動履之困倦,其有頭目眩暈而七竅偏廢者,有咽喉哽咽而嘔惡氣短者,皆上焦之陽虛也;有飲食不化而吞酸反胃者,有痞滿隔塞而水泛為痰者,皆中焦之陽虛也;有清濁不分而腸鳴滑泄者,有陽痿精寒而臍腹多痛者,皆下焦之陽虛也。

白話文:

此外,如果下焦陽氣不足,則上焦陽氣也會衰弱,可能出現精神昏沉、行動遲緩等情況。如果頭暈目眩、七竅受損,或咽喉哽塞、嘔吐氣短,這些都是上焦陽虛的表現;如果飲食難以消化、反胃嘔酸,或胸悶腹脹、水氣聚積形成痰液,這些都是中焦陽虛的表現;如果大小便不分、腹鳴腹瀉,或陽痿精冷、臍腹經常疼痛,這些都是下焦陽虛的表現。

又或畏寒洒洒者,以火臟之陽虛,不能禦寒也;或肌肉臌脹者,以土臟之陽虛,不能制水也;或拘攣痛痹者,以木臟之陽虛,不能營筋也;或寒嗽虛喘,身涼自汗者,以金臟之陽虛,不能保肺也;或精遺血泄,二便失禁,腰脊如折,骨痛之極者,以水臟之陽虛,精髓內竭也。凡此之類,或以陰強之反克,或由元氣之被傷,皆陽不足以勝陰,病在陰中之火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覺得寒冷且發抖,是因為火臟(心)的陽氣虛弱,無法抵禦寒氣;

如果肌肉腫脹,是因為土臟(脾)的陽氣虛弱,無法控制水分;

如果抽筋疼痛麻痺,是因為木臟(肝)的陽氣虛弱,無法滋養筋骨;

如果咳嗽虛喘,身體發冷自汗,是因為金臟(肺)的陽氣虛弱,無法保護肺部;

如果遺精、血便,大小便失禁,腰脊如折,骨頭疼痛劇烈,是因為水臟(腎)的陽氣虛弱,精髓極度衰竭。

以上這些情況,有的可能是陰氣過強反過來剋制陽氣,有的可能是元氣受傷。總之都是因為陽氣不足以勝過陰氣,導致陰中之火旺盛而導致疾病。

王太僕曰:寒之不寒,責其無水;熱之不熱,責其無火。無火無水,皆在命門,總曰陰虛之病,不可不察也。所謂真陰之治者,凡亂有所由起,病有所由生,故治病必當求本。蓋五臟之本,本在命門,神氣之本,本在元精,此即真陰之謂也。王太僕曰: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;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。

白話文:

王太僕說:寒症不寒,是因為水不足;熱症不熱,是因為火不足。水火不足,都出自命門,總稱之為陰虛之病,不可不加以重視。所謂真陰的治療,首先要找出疾病的根源,因為疾病的產生皆有其原因。所以治療疾病一定要探求其根本。五臟的根本,在於命門;神氣的根本,在於元精,這就是真陰所指。壯水之主,用來約束陽氣;益火之源,用來消除陰翳。

正此謂也。許學士曰:補脾不如補腎。亦此謂也。近惟我明薛立齋,獨得其妙,而常用仲景八味丸,即益火之劑也;錢氏六味丸,即壯水之劑也。每以濟人,多收奇效,誠然善矣;第真陰既虛,則不宜再泄,二方俱用茯苓澤瀉,滲利太過,即仲景金匱,亦為利水而設,雖曰於大補之中,加此何害,然未免減去補力,而奏功為難矣。

白話文:

這就是所謂的「陰陽平衡,寒熱調和」。許學士說:「補脾不如補腎」,也是這個意思。最近,只有明朝的薛立齋,獨得這個奧妙,他經常使用仲景的八味丸(補火之劑)和錢仲陽的六味丸(壯水之劑)。他用這些藥方救人,取得了很多奇效,確實很好。但是,如果真陰已經虛弱,就不適合作進一步的瀉利。這兩個藥方都使用了茯苓和澤瀉,利水滲濕的作用過於強烈,即使是仲景的《金匱要略》,也主要是用於利水的。雖然有人說,在大量補益藥物中加入利水藥物有什麼危害呢?然而,這不可避免地會減弱補益的作用,也讓藥效發揮變得困難。

使或陰氣雖弱,未至大傷,或臟氣微滯,而兼痰濕水邪者,則正宜用此;若精氣大損,年力俱衰,真陰內乏,虛痰假火等證,即從純補,猶嫌不足,若加滲利,如實漏卮矣。故當察微甚緩急,而用隨其人,斯為盡善。余及中年,方悟補陰之理,因推廣其義,用六味之意,而不用六味之方,活人應手之效,真有不能盡述者。夫病變非一,何獨重陰?有弗達者,必哂為謬,姑再陳之,以見其略。

白話文:

對於陰氣雖然虛弱,但還沒有到嚴重受損的地步,或者臟腑氣機稍微鬱滯,又兼有痰濕水邪的患者,使用六味地黃丸很適合。但如果精氣嚴重虧損、年老體衰、真陰不足,出現虛痰假火等症狀,即使純粹使用補益藥物仍然不夠,如果再加入滲利藥物,就像在破漏的罈子裡倒水一樣。所以,在使用六味地黃丸時,要仔細觀察患者的病情輕重緩急,根據不同情況個別使用,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。我到中年以後,才領悟到補陰的道理,因此擴展了六味地黃丸的用法,雖然不用六味地黃丸的方劑,但是救治病人的效果立竿見影,確實有許多難以盡述的。疾病的變化複雜多樣,為什麼我特別重視補陰呢?有人不理解,一定會譏笑我謬誤,我再詳細陳述一下我的觀點,讓大家瞭解大概。

如寒邪中人,本為表證,而汗液之化,必由乎陰也;中風為病,身多偏枯,而筋脈之敗,必由乎陰也。虛勞生火,非壯水何以救其燎原?瀉泄正陰,非補腎何以固其門戶?臌脹由乎水邪,主水者須求水臟;關格本乎陰虛,欲強陰舍陰不可。此數者,乃疾病中最大之綱領,明者覺之,可因斯而三反矣。

白話文:

例如:如果寒邪侵犯人體,本來是表症,而汗液的產生,必定是依賴於陰氣;中風是一種疾病,身體常常偏癱,而筋脈的損傷,必定是依賴於陰氣。虛弱勞損導致虛火上炎,不強壯水氣怎麼能夠撲滅這場大火?腹瀉泄漏正氣的陰分,不補腎怎麼能夠鞏固它的門戶?臌脹是因為水邪,主宰水氣的必須尋求腎臟;關格(經絡不通)本來是陰虛所致,想要強盛陰氣,必須養陰不可。這幾種疾病,是疾病中最大的綱領,明白的人意識到這一點,就可以因著這個原則而反覆思考。

故治水治火,皆從腎氣,此正重在命門,而陽以陰為基也。老子曰:知其雄,守其雌。夫雄動而作,雌靜而守,然動必歸靜,雄必歸雌,此雄之不可不知,雌之不可不守也。邵子曰:三月春光留不住,春歸春意難分付。凡言歸者必歸家,為問春家在何處?夫陽春有腳,能去能來,識其所歸,則可藏可留,而長春在我矣。此二子之教我,真我之大宗師也。

人能知雄之有雌,春之有家,則知真陰之為義矣。余因制二歸丸方,願與知本知音者共之。

白話文:

因此,治療水氣和火氣,都要著重於腎氣。這正是重視命門,因為陽氣以陰氣為基礎。老子說:「知道它的陽盛,保持它的陰收。」陽氣動而作用,陰氣靜而守候,但是動一定要歸於靜,陽一定要歸於陰。這說明陽氣不可不知,陰氣不可不守。邵雍說:「三月的春光留不住,春天去了,春意難以傳遞。」凡是說歸,一定歸於家。問問春天的家在哪裡?陽春有腳,可以去可以來。知道它的歸處,就可以藏住留住,而長春就在我這裡。這兩位老師的教導,真是我的大宗師啊!

左歸丸,治真陰腎水不足,不能滋溉營衛,漸至衰羸,或虛熱往來,自汗盜汗,或神不守舍,血不歸原,或勞損傷陰,或遺淋不禁,或氣虛昏運,或眼花耳聾,或口燥舌乾,或腰痠腿軟。凡精髓內竭,津液枯涸等證,俱速宜壯水之主,以培左腎之元陰,此方主之。

白話文:

左歸丸適用於真陰腎水不足的情況,導致無法滋養身體組織和防衛系統,逐漸虛弱,或虛熱交替、自發性盜汗,或神志不集中、氣血不循正常運行,或因勞力或疾病損傷陰氣,或遺精、尿失禁,或氣虛昏眩,或視力模糊、耳聾,或口乾舌燥,或腰痠腿軟。凡是精元耗竭、體液枯竭等症狀,都宜及時用左歸丸等藥物補腎陰,滋養元氣,本方正是此目的。

大杯熟地(八兩。),山藥(炒,四兩。),山茱萸肉(四兩。),龜膠(切碎炒珠,四兩。),川牛膝(酒洗蒸熟,三兩。),鹿角膠(敲碎炒珠,二兩。),菟絲子(制熟,三兩。),枸杞子(三兩。)

上先將熟地杵膏,加煉蜜和丸桐子大,每食前用滾白湯送下百餘丸。

白話文:

大杯 熟地(400克),炒 山藥(200克),山茱萸肉(200克),切碎後炒過的 龜膠(200克),用酒洗過並蒸熟的 川牛膝(150克),敲碎後炒過的 鹿角膠(100克),經過製作處理的 菟絲子(150克),枸杞子(150克)。

如真陰失守,虛火炎上者,宜用純陰至靜之荊,於本方去枸杞、鹿膠,加女貞子三兩,麥門冬三兩。若火爍肺金,乾枯多嗽者,仍加百合三兩。如夜熱骨蒸,加地骨皮三兩。小水不利,加茯苓三兩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真陰不足,虛火上炎,應該使用純陰至靜的荊芥。在原方中去掉枸杞和鹿膠,加入女貞子三兩,麥門冬三兩。如果虛火灼傷肺金,導致乾枯咳嗽較多,再加入百合三兩。如果出現夜間發熱、骨蒸潮熱,加入地骨皮三兩。如果小便不利,加入茯苓三兩。

如大便燥澀,去菟絲,加肉蓯蓉酒洗三兩。

如血虛有滯者,於本方加當歸四兩。

凡五液皆主於腎,故凡屬陰分之藥,亦無不皆能走腎,有謂必須引導者,皆見之不明耳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大便乾燥難解,就去除菟絲子,再加入肉蓯蓉酒洗淨三兩。若有血虛積滯的症狀,則在原方中加入當歸四兩。所有五液都由腎臟主導,因此所有陰性藥材都能直接作用於腎臟,那些聲稱必須引導藥物作用於腎臟的人,顯然是不了解藥性。

右歸丸,治元陽不足,或先天稟衰,或勞傷過度,以致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,而為脾胃虛寒,飲食少進,或嘔惡膨脹,或反胃隔塞,或怯寒畏冷,或臍腹多痛,或大便不實,瀉利頻作,或小水自遺,虛淋寒疝,或以寒侵溪谷,而為肢節痹痛,或以寒在下焦,而為水邪浮腫。

白話文:

右歸丸用於治療元陽不足的情況。可能是由於天生體質虛弱,或是過度勞累,導致生命之火衰弱,無法生養脾胃,從而導致脾胃虛寒。症狀包括食慾不振,或嘔吐、腹脹,或胃食道逆流、胸悶,或畏寒怕冷,或臍腹疼痛,或大便稀溏,腹瀉不止,或尿失禁,或虛寒引起的腰痛、小腹疝氣,或寒氣侵犯關節導致關節疼痛,或寒氣在下焦導致水腫。

總之真陽不足者,必神疲氣怯,或心跳不寧,或四體不收,或眼見邪魔,或陽衰無子等證,俱速宜益火之源,以培右腎之元陽,此方主之。

白話文:

總而言之,陽氣不足的人,必定會出現精神疲倦、怯懦,或心悸不安,或四肢無力,或看到幻覺,或陽氣衰弱、無法生育等症狀。這些情況都應及時採取益補腎陽的方法,以培育腎臟中的陽氣,而這個方子就是主治這些症狀的。

大懷熟地(八兩。),山藥(炒,四兩。),山茱萸(微炒,三兩。),枸杞(微炒,四兩。),鹿角膠(炒珠,四兩。),菟絲子(制熟,四兩。),杜仲(淡薑湯炒,四兩。),當歸(三兩,便溏者勿用之。),大附子(自二兩漸可加至六兩,因人而用。),肉桂(自二兩漸可加至四兩,因人而用。)

上丸法如前,或丸如彈子大,每嚼服二三丸,以滾白湯送下,則效速更妙。

白話文:


懷熟地黃(八兩)

淮山藥(炒製,四兩)

山茱萸(微炒,三兩)

枸杞(微炒,四兩)

鹿角膠(炒珠,四兩)

菟絲子(制熟,四兩)

杜仲(淡薑湯炒,四兩)

當歸(三兩,大便溏瀉的人勿用)

大附子(從二兩逐漸加至六兩,因人而異使用)

肉桂(從二兩逐漸加至四兩,因人而異使用)

如陽衰氣虛,必加人參以為之主,或二三兩,或五六兩,隨人虛實以為增減。蓋人參之功,隨陽藥則入陽分,隨陰藥則入陰分。故欲補命門之陽,非此不能速效。

白話文:

如果陽氣衰弱,氣虛乏力,一定要加入人參作為主藥。人參的用量可以根據不同的虛弱程度調整,少則兩三兩,多則五六兩。因為人參具有隨陽藥進入陽經,隨陰藥進入陰經的特性。因此,如果想要補益命門的陽氣,不使用人參是無法快速奏效的。

如陽虛精滑,或帶濁便溏,加補骨脂酒炒三兩。或飧泄、腎泄不止,仍加肉豆蔻,用麵炒去油三兩。

白話文:

如果陽氣虛弱、精氣外泄,或伴隨有混濁便溏,則加入炒過的補骨脂三兩。如果仍然腹瀉、腎虛引起的腹瀉無法止住,則再加入肉豆蔻三兩,用麵粉炒過後去除油脂。

如嘔惡吞酸,可加乾薑三兩。

如腹痛不止,可加吳茱萸二兩,湯泡三次炒用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噁心吐酸的情況,可以加入乾薑三兩。

如果腹痛持續不止,可以加入吳茱萸二兩,用湯浸泡三次後炒製使用。

製附子法,擇大附子重兩許者,半斤可得制淨附子六兩,先用大甘草四兩,煎濃湯,浸附子至二三日,剝去薄皮,切四塊,又浸一日,俟其極透,取起少涼即切為片,用微火徐炒,至七分熟意,即可用矣;若炒至太過,恐全失其性。

左歸飲,此壯水之劑也,凡命門之陰衰陽勝者,宜用此飲加減主之。

白話文:

製作乾粉正方法術,需要煮的牛肉文,再根據您的說明,第部分,可是簡精

熟地(自二三錢可加至一二兩,隨輕重用之。),山藥(二錢。),山茱萸(一二錢,畏酸者少用之。),炙甘草(一錢,妙在此味。),枸杞(二錢,相火盛者去之。),茯苓(一錢五分。)

白話文:

**熟地:**使用 2-3 錢,可根據病情加量至 1-2 兩。

山藥: 2 錢。

山茱萸: 1-2 錢,怕酸的人酌量減少使用。

炙甘草: 1 錢,此味精妙。

枸杞: 2 錢,相火旺盛的人不使用。

茯苓: 1 錢 5 分。

水二鍾,煎七八分,食遠溫服。

如肺熱而煩者,可加麥門冬二錢。

如肺熱多嗽者,可加百合二錢。

如血少者,可加當歸二錢。血滯而熱者,可加丹皮二錢。陰虛不寧者,加女貞子二錢。

如血熱妄動者,可加生地二三錢。

如脾熱易飢者,及多汗傷陰者,可加芍藥二錢。

如心熱多躁者,可加玄參二錢。

如腎熱骨蒸者,可加地骨皮二錢。

如津枯熱渴者,可加天花粉二錢。

如上實下虛者,可加牛膝二錢以導之。

右歸飲,此益火之劑也,凡命門之陽衰陰勝者,宜用此飲加減主之。

白話文:

取水兩碗,煎煮至七分之八,待涼後飲用。若肺熱煩躁,可加麥門冬兩錢;若肺熱咳嗽,可加百合兩錢;若血少,可加當歸兩錢;若血瘀而熱,可加丹皮兩錢;若陰虛不安,可加女貞子兩錢;若血熱妄動,可加生地二至三錢;若脾熱易飢,或多汗傷陰,可加芍藥兩錢;若心熱躁動,可加玄參兩錢;若腎熱骨蒸,可加地骨皮兩錢;若津液枯竭口渴,可加天花粉兩錢;若上實下虛,可加牛膝兩錢引導藥力下行。此方名為右歸飲,屬於補火之藥,凡命門陽氣衰弱陰氣過盛者,宜用此方加減治療。

大懷熟地(用法如前。),山藥(炒,二錢。),山茱萸肉(一錢五分,凡吞酸畏酸者,當少用之。),炙甘草(一錢。),枸杞(二錢。),杜仲(薑湯炒,二錢。),肉桂(自一錢用至二錢。),製附子(隨宜用之,至三錢止。)

白話文:

大懷熟地(用法同前)

山藥 (炒熟,二錢) 山茱萸肉 (一錢五分,凡是吞酸或者畏酸的人,應少用) 炙甘草 (一錢) 枸杞 (二錢) 杜仲 (薑湯炒,二錢) 肉桂 (從一錢用到二錢) 製附子 (隨意用,最多到三錢)

水二鍾,煎七八分,食遠溫服。

如氣虛血脫,或厥或昏,或汗或運,或虛狂,或短氣者,可加人參,自一二錢以至一二兩。

如火衰不能生土,而或為嘔惡,或為吞酸者,可加炮姜一二三錢。

如陽衰中寒而泄瀉不止,腹痛無休,所用製附子,自一錢以至二三錢,亦須人參兼用,或再加肉豆蔻二錢。

如小腹疼痛,加至桂附仍不止者,再加吳茱萸一錢許以佐之。

如淋遺白帶,臍腹疼痛者,加補骨脂一二錢炒熟搗碎用。

如血凝血少者,可加當歸二三錢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用兩杯水煎煮,煮至剩下七到八分,等藥湯稍微溫涼後,在飯後服用。

如果出現氣虛血脫的症狀,像是昏厥、昏迷、出汗、盜汗、神志恍惚、呼吸短促等,可以加入人參,用量從一到二錢到一到二兩不等。

如果出現火衰不能生土的症狀,像是嘔吐、噁心、反胃、吞酸等,可以加入炮姜,用量為一到三錢。

如果出現陽衰中寒的症狀,像是腹瀉不止、腹痛不止,可以加入製附子,用量從一錢到二到三錢不等,同時也要加入人參,也可以再加入肉豆蔻兩錢。

如果出現小腹疼痛,加入桂枝、附子仍然無法緩解,可以再加入吳茱萸一錢左右來輔助治療。

如果出現淋漓不盡、白帶過多、臍腹疼痛的症狀,可以加入補骨脂一到二錢,炒熟後搗碎服用。

如果出現血凝血少的症狀,可以加入當歸二到三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