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類經附翼卷三 (4)
類經附翼卷三 (4)
1. 十二臟脈候部位論
脈為四診之一,所關最切,兼之俗弊,每多諱其因,隱其色,不出一聲,單用脈以試醫之高下,此雖病家之自誤,然醫當此際,苟脈理甚明,不得聲色病緣之相合,尚恐其有逆順真假、脈證相反之誤,而矧夫並經絡部位之俱錯,其誤又當何如?!此脈理之不明,而醫之所以矇昧至今者,是皆誤於宋之高陽生。雖高陽生附以己見而著為脈訣,若其臟腑所配部位,則實本於西晉之脈經。
白話文:
脈診是中醫四診法之一,關係最為緊密。加上世俗陋習,病人常常避諱說出病因,隱瞞症狀,不發一言。只憑脈象來考驗醫生的水平,雖然這是病人自作之誤,但是醫生遇到這種情況時,即使脈理很清晰,如果不配合症狀和病因,仍可能會出現順逆真假、脈證相反的錯誤,更何況把經絡部位都搞錯,那錯誤將會更加嚴重!脈理不明晰,導致醫術矇昧至今,都是被宋代的高陽生所誤導。雖然高陽生加入了自己的見解撰寫脈訣,但臟腑對應的部位,其實源自於西晉的《脈經》。
云心部在左手關前,寸口是也,與手太陽為表裡,以小腸合為腑,合於上焦。肺部在右手關前,寸口是也,與手陽明為表裡,以大腸合為腑,合於上焦。以致高陽生遂有左心小腸肝膽腎,右肺大腸脾胃命之說,竟將心主、三焦之一合,謂其無形而俱遺之。
白話文:
雲心部位於左手手關節前方的寸口,屬於手太陽經的範圍,與小腸相應,屬於上焦。肺部位於右手手關節前方的寸口,屬於手陽明經的範圍,與大腸相應,也屬於上焦。
後來出現了「左心小腸肝膽腎,右肺大腸脾胃命」的說法,竟然將心主經絡和三焦經絡合為一類,認為它們沒有具體形狀而被遺漏。
若此兩經者,內經顯然有大經絡,豈有有經絡而無脈者?亦豈有大小腸位居極下,而脈見於兩寸至高之地者?自戴同甫而下,既已歷言其非,然未免甲此乙彼,向無歸一之論,學者何所宗據?今遵內經本文,參之以理,酌定部位,庶無差謬。然經文雖無五行所屬之分,而後世諸賢以左尺為水,生左關木,木生左寸火,君火類從於右尺而為相火,火生右關土,土生右寸金而止,甚屬有理。
白話文:
如果這兩條經脈,內經顯然有大經絡,難道會有有經絡卻沒有脈搏的現象嗎?或者有大腸和小腸位於極低的位置,但脈搏卻在兩寸以上高的地方出現?從戴同甫開始,已經歷程地指出這些問題不對,然而對於這兩種理論並存,沒有統一的論述,學習者該如何依循?現在遵循內經的原文,結合理論,斟酌定位,期望避免錯誤。然而,經文雖然沒有五行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的分類,但後世的各位賢士認為左尺代表水,生長在左關為木,木生在左寸為火,君火類似從右尺而出為相火,火生在右關為土,土生在右寸為金,這種說法確實有道理。
今既有此五行之分,則小腸在下,當候於右尺,所以從火也;大腸在下,當候於左尺,以金從水也。正合母隱子胎之義。三焦雖當候於上中下,然靈樞本藏篇曰:腎合三焦膀胱。今腎脈候於兩尺,是三焦亦當候於尺。且三焦為五臟六腑之總司,腎為五臟六腑之根本,故靈樞論疾診尺篇,獨取尺脈以定人之病形,其義蓋亦在此。但膀胱屬水,故候於左;三焦屬火,故候於右。
白話文:
現在既然有了五行之分,那麼小腸在下部,應候在右尺脈上,所以小腸屬火;大腸在下部,應候在左尺脈上,因為金屬水,大腸屬金。這正好符合母親懷胎的道理。三焦雖然應候在上下中,但《靈樞·本藏篇》中說:腎與三焦膀胱相通。現在腎脈候在兩尺脈上,所以三焦也應候在尺脈上。而且三焦是五臟六腑的總管,腎是五臟六腑的根本,所以《靈樞·論疾診尺篇》中,只取尺脈來判斷人的病情,其道理大概也在此。但膀胱屬水,故候在左尺脈上;三焦屬火,故候在右尺脈上。
若心主之脈,正當候於左寸,蓋以膈膜之上,獨惟心肺兩臟居之,而心包為護心之膜,附於膈上,故脈當候於左寸。至若命門者,為腎之所屬,故脈候當隨於腎。腎一也,而何以候於兩尺?腎中之元陰,當候於左尺;腎中之元陽,當候於右尺。陰宜靜,故左嫌浮豁;陽畏衰,故右嫌細微。
白話文:
如果心臟的脈搏,正確的位置在左手的寸口,這是因為在橫隔膜的上方,只有心臟和肺臟兩個器官,而心包是保護心臟的膜,附著在橫隔膜上,所以脈搏應該在左手的寸口測量。
至於命門,它是屬於腎臟的,所以脈搏的測量位置應該隨著腎臟的位置。腎臟只有一處,為何卻要測量兩個尺脈呢?因為腎臟中的元陰,應該在左尺脈測量;腎臟中的元陽,應該在右尺脈測量。陰氣宜於靜止,所以左尺脈忌諱浮動;陽氣怕衰弱,所以右尺脈忌諱細小。
然命門之氣,以陽為主,故當附候於右尺,以察其衰旺甚驗。部位若此,似不可易。合而觀之,則左寸心臟之火,通於右尺小腸命門之火,自右尺火土相生而上右寸;右寸肺臟之金,通於左尺大腸之金,自左尺金水相生而上左寸。左右上下,終始無端,正合十二經流注循環之妙,而診候庶無差也。
白話文:
命門之氣以陽氣為主,所以應該配合右寸脈,以此來觀察命門之氣的盛衰,這種方法非常靈驗。這些部位的關係,似乎不能隨意更改。如果將它們綜合起來觀察,就會發現:左側寸脈對應心臟之火,與右側尺脈對應的小腸命門之火相通,命門之火從右側尺脈的火土之氣上升到右側寸脈;右側寸脈對應肺臟之金,與左側尺脈對應的大腸之金相通,金水之氣從左側尺脈上升到左側寸脈。這些部位環繞上下,循環往復,與經絡氣血的流注循環相符合,如此診脈就能避免錯誤。
故內經脈要精微論曰:尺內兩旁,則季脅也,尺外以候腎,尺裡以候腹。中附上,左外以候肝,內以候膈;右外以候胃,內以候脾。上附上,右外以候肺,內以候胸中;左外以候心,內以候膻中。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。上竟上者,胸喉中事也;下竟下者,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中對脈象的細微論述中說:尺脈的兩側靠近手掌,反映季脅(肋骨下緣)的狀況;尺脈的外部反映腎臟,內側反映腹腔。
脈絡向上附著於胸腹部:左邊脈絡的外側反映肝臟,內側反映膈膜;右邊脈絡的外側反映胃,內側反映脾臟。
脈絡向上附著於胸部:右邊脈絡的外側反映肺,內側反映胸中;左邊脈絡的外側反映心,內側反映膻中。
脈絡在前側反映前身,後側反映後身。
脈絡向上延伸到頭部,反映胸喉部的狀況;向下延伸到下肢,反映少腹、腰股、膝脛、足部的狀況。
味此經文,則左右上下之序,自不可紊,無待於辯;惟是六腑之候,雖無明訓,而但以上下陰陽之義測之,則已暗藏之矣。習醫立訓者,不本內經之意,吾知其皆杜撰鑿空耳,觀者其詳辨焉。
白話文:
閱讀這段經文,就會發現左右上下這些順序,自然不能混亂,不待爭辯。只有六腑的次序,雖然沒有明文規定,但只要根據「陰陽上下」的道理去推測,也就包含在其中了。那些研究醫學制定理論的人,如果不能掌握《內經》的精神,我知道他們都是憑空杜撰的。各位讀者可以細細地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