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四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6)

1. 九針圖(出九針論)

鑱針:其頭大,其末銳,取法於巾針,去末寸半漸銳之,長一寸六分,主熱在頭身用之。

圓針:筒其身,卵其鋒,取法於絮針,長一寸六分,主治分肉間氣滿身用之。

鍉針:其身大,其末圓,取法於黍粟之銳,長三寸半,主按脈取氣,令邪氣出。

鋒針:筒其身,鋒其末,取法於絮針,長一寸六分,主癰熱出血用之。九針十二原篇曰:刃三隅,以發痼疾。

鈹針:其末如劍鋒,可以取大膿,廣二分半,長四寸,主大癰膿,兩熱爭者用之。

圓利針:尖如犛,且圓且銳,微大其末,反小其身,取法於犛,針長一寸六分,主取癰痹。

毫針:尖如蚊虻喙,取法於毫毛,長一寸六分,主寒熱痛痹在絡。

長針:長其身,鋒其末,取法於綦針,長七寸,,主取深邪遠痹。

大針:其鋒微圓,取法於鋒針,長四寸,主取大氣不出關節。

白話文:

九針圖

鑱針:針頭較大,末端尖銳,製作方法參考巾針,末端一寸半逐漸變尖,全長一寸六分,主要用於治療頭部和身體的熱症。

圓針:針身圓筒狀,針尖呈卵形,製作方法參考絮針,全長一寸六分,主要用於治療肌肉之間氣滯脹滿的病症。

鍉針:針身較粗,末端圓鈍,製作方法參考黍米或粟米的尖端,全長三寸半,主要用於按壓脈搏,疏通經絡,排出邪氣。

鋒針:針身圓筒狀,針尖鋒利,製作方法參考絮針,全長一寸六分,主要用於治療癰腫熱毒引起的出血。 《九針十二原篇》記載:針尖呈三棱形,用於治療頑固性疾病。

鈹針:針尖如同劍鋒,可以引流大量膿液,寬度二分半,全長四寸,主要用於治療大面積癰腫膿瘡,以及兩種熱邪相互爭奪的情況。

圓利針:針尖像犛牛角一樣,既圓又尖銳,針尖略粗,針身較細,製作方法參考犛牛角,全長一寸六分,主要用於治療癰疽和痹症。

毫針:針尖如同蚊蟲的口器,製作方法參考毫毛,全長一寸六分,主要用於治療寒熱、疼痛以及經絡痹阻的病症。

長針:針身較長,針尖鋒利,製作方法參考綦針,全長七寸,主要用於治療深層邪氣和遠端痹症。

大針:針尖略微圓鈍,製作方法參考鋒針,全長四寸,主要用於治療氣滯不通,導致關節疼痛的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