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7)

1. 主氣圖解

此逐年主氣之位次也。六氣分主四時,歲歲如常,故曰主氣。

主氣者,地氣也,在地成形,靜而守位,謂木火土金水,分主四時而司地化,以為春夏秋冬,歲之常令者是也。然主氣以五行相生為序,而太陰土所以居少陰火之後也。如厥陰木之所以主初氣者,以春木為方生之始也,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,自鬥建醜中起,至卯中止,天度至此,風氣乃行。

春木生火,故少陰君火為二氣,主春分後六十日有奇,自鬥建卯中起,至巳中止,天度至此,暄淑乃行。君相以同氣相隨,故少陽相火,繼君火而為三氣,主夏至前後各三十日有奇,自鬥建巳中起,至未中止,天度至此,炎熱乃行。夏火生土,故太陰濕土為四氣,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,自鬥建未中起,至酉中止,天度至此,雲雨乃盛,濕蒸乃作。

長夏之土生金,故陽明燥金為五氣,主秋分後六十日有奇,自鬥建酉中起,至亥中止,天度至此,清氣乃行,萬物皆燥。秋金生水,故太陽寒水為終氣,主冬至前後各三十日有奇,自鬥建亥中起至醜中止,天度至此,寒氣乃行。此為一歲之主氣,有常而無變者也。至於年神有太少之異,六步有正對之殊,客氣布行天令,以加臨於主氣之上,斯上下相召而變生矣。主客二圖當參看。

白話文:

主氣圖解

這說明了每年主氣的順序。六氣主宰四季,年年如此,所以稱為主氣。

主氣是地氣,在地下形成,靜止而佔據一定位置。指的是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分別主宰四季,掌管地氣的變化,使之成為春夏秋冬,一年四季正常氣候的運行規律。然而,主氣按照五行相生的順序排列,所以太陰土位於少陰火之後。例如,厥陰木之所以主宰初氣,是因為春季的木氣代表萬物生長的開始,它主宰春分前約六十天,從斗建醜開始,到卯結束,天象運行到這裡,和風就開始吹拂了。

春木生火,所以少陰君火為第二氣,主宰春分後約六十天,從斗建卯開始,到巳結束,天象運行到這裡,天氣就開始溫暖和煦了。君火與相火同氣相隨,所以少陽相火接著君火成為第三氣,主宰夏至前後各約三十天,從斗建巳開始,到未結束,天象運行到這裡,炎熱的天氣就開始了。夏火生土,所以太陰濕土為第四氣,主宰秋分前約六十天,從斗建未開始,到酉結束,天象運行到這裡,雲雨就開始盛行,濕熱之氣也開始出現了。

長夏的土生金,所以陽明燥金為第五氣,主宰秋分後約六十天,從斗建酉開始,到亥結束,天象運行到這裡,清爽的氣息開始出現,萬物都變得乾燥了。秋金生水,所以太陽寒水為終氣,主宰冬至前後各約三十天,從斗建亥開始,到醜結束,天象運行到這裡,寒冷的氣息就開始了。這就是一年中的主氣,是恆常不變的。至於年神有太少之分,六步有正對之別,客氣運行,影響天時,加臨於主氣之上,於是天地氣息相感召而產生變化。主客二圖需參考對照。

2. 客氣圖解

此逐年客氣也。如子午年則太陽為初氣,厥陰為二氣,少陰為司天為三氣,太陰為四氣,少陽為五氣,陽明為在泉為六氣。丑未則厥陰為初氣,以次而轉。余可仿此類推也。

客氣者,天氣也,在天為氣,動而不息,乃為天之陰陽,分司天在泉左右四間之六氣者是也。故三陰三陽之氣,更迭主時而行天令,以加臨於主氣之上,而為一歲之變化。然客氣以陰陽先後之數為序,故太陰土所以居少陽火之前也。如三陰之序,以厥陰為始者一陰也,次少陰者二陰也,又次太陰者三陰也;三陽之序,以少陽為始者一陽也,次陽明者二陽也,又次太陽者三陽也。

濕土一也,而客氣之濕居火前,主氣之土居火後,雖若前後有不同,而實皆處乎六者之中,正以見土德之位也。凡客令所至,則有寒暑燥濕風火非常之化,,故冬有爍石之熱,夏有淒凔之涼,和則為生化,不和則為災傷,此蓋以客氣所加,乃為勝制郁發之變耳。故五運行大論曰:五氣更立,各有所先,非其位則邪,當其位則正。

氣相得則微,不相得則甚。又曰:氣有餘,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;氣不及,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,己所勝輕而侮之。侮反受邪,侮而受邪,寡於畏也。此客氣有不時之加臨,而主氣則只當奉行天令耳。故凡客主之氣,則但有勝而無復也。總而言之,司天通主上半年,在泉通主下半年,此客氣之概也;析而言之,則六氣各有所主,此分六氣之詳也。司天在上,在泉在下,中運居中,通主一歲。

如司天生克中運,謂之以上臨下為順;運氣生克司天,謂之以下臨上為逆。在泉亦然。順分生克之殊,逆有大小之別。此古人舉運氣之端倪耳。若其二氣相合,象變迥異,千變萬化,何有窮盡?如四時有非常之化,常外更有非常;四方有高下之殊,殊中又分高下。百步之內,晴雨不同;千里之外,寒暄非類。

故察氣候者必因諸天,察方宜者必因諸地。圓機之士,又當因常以察變,因此以察彼,庶得古人未發之玄,而盡其不言之妙歟。

白話文:

客氣圖解

一年之中,客氣的運行是有規律的。例如,子午年,太陽為第一個客氣,厥陰為第二個,少陰(司天)為第三個,太陰為第四個,少陽為第五個,陽明(在泉)為第六個。丑未年則以厥陰為第一個客氣,其餘依次類推。

客氣是天上的氣,在天運行,不停息地運動,它就是天的陰陽,分司天和在泉,統攝左右四間的六氣。因此,三陰三陽之氣交替主宰時令,執行天命,加臨於主氣之上,造成一年四季的變化。客氣的陰陽順序是固定的,所以太陰土在少陽火之前。三陰的順序是:厥陰、少陰、太陰;三陽的順序是:少陽、陽明、太陽。

濕土只有一種,但客氣中的濕在火之前,主氣中的土在火之後,雖然看似前後順序不同,但實際上都在六氣之中,這正體現了土的特性。客氣運行到哪裡,就會產生寒暑燥濕風火的變化,所以冬天會有酷熱,夏天會有寒冷。氣候調和則萬物生長,氣候失調則會造成災害。這是因為客氣的影響,造成氣候的變化。就像《五運行大論》所說:五氣交替出現,各有先後順序,不在其位就是邪氣,在其位就是正氣。

氣候相合則影響較小,不相合則影響較大。氣候過盛,則會克制它所克制的,而侵犯它所不能克制的;氣候不足,則會被它所不能克制的侵犯,而它所克制的也會被輕視而受到侵犯。輕視而受侵犯,是因為缺乏警惕。客氣的運行是不固定的,而主氣則只負責執行天命。所以,客氣和主氣之間,只有克制,而沒有相互滋養。總而言之,司天主宰上半年,在泉主宰下半年,這是客氣的大致情況;詳細來說,六氣各有主宰的時令,這是六氣的詳細說明。司天在上,在泉在下,中運居中,共同主宰一年。

如果司天克制中運,稱為上臨下,是順勢;如果中運克制司天,稱為下臨上,是逆勢。在泉也是如此。順勢和逆勢各有不同,逆勢又有大小之分。這是古代人關於氣候運行的初步認識。如果兩種氣候相合,景象就會大相逕庭,變化多端,難以窮盡。四季有正常的變化,也有異常的變化;四方有高低之分,高低之中又有高低之別。百步之內,陰晴可能不同;千里之外,氣候可能差異很大。

所以,觀察氣候必須依據天象,觀察地域適宜性必須依據地理位置。聰明的人,應該根據常規觀察變化,根據此推斷彼,才能領悟古人未曾言明的奧妙,體會其含蓄深遠的意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