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類經附翼卷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類經附翼卷二 (8)

1. 黃鐘生度

又曰:岐伯云八尺之士,與周禮云人長八尺相符,則是上自黃帝,下至成周,數千年間,人與尺度,未嘗有異,此蓋言魁偉丈夫之身,非眾人之度也,故黃帝問於伯高曰眾人之度長七尺五寸是也,外臺亦作七尺五寸,正與此同。

梁陶弘景撰本草序錄,一用累黍之法,孫思邈從而用之,其書言尺則用夏家古尺,而又參諸司馬法六尺為步以互證之,其立意之精,豈尋常醫家者所及?但孫氏云夏尺古尺,即江淮吳越所用八寸小尺是也,當唐尺八寸。唐會要云:唐高祖武德四年,行開元通寶錢,徑八分,蓋唐尺之八分也。

夫一錢徑八分,十錢徑八寸,即孫氏所謂夏家古尺之一尺也。開元錢今固有之,以錢考尺,則尺可知矣。近世醫家,取同身寸法,其說一出,無復考古,幸孫氏之方及唐會要可證耳。

眾人身度,當以黍尺七尺五寸為準,其如曹交之長,九尺為有餘,晏子之短,六尺為不足,二者折衷之,亦得七尺五寸,故孔子荀子,皆謂七尺之體為中人之率,黍尺七尺五寸,蓋今曲尺六尺也。素問、周禮所謂八尺者,黍尺八尺,比今曲尺六尺四寸也,其偉人之度歟?故素有八尺及七尺五寸二說。而庸俗弗曉古今尺度不同,乃謂古今人品有異,豈不謬哉?!

白話文:

另外一種說法是:岐伯說身高八尺的壯士,跟《周禮》說人身高八尺相符,這表示從黃帝到周朝建立這數千年來,人和尺度的標準並沒有不同。這裡說的是高大魁梧的男子的身材,並不是一般人的身高。所以黃帝問伯高,一般人的身高是七尺五寸,這才是正確的。《外臺秘要》也記載是七尺五寸,和這裡說的一樣。

梁朝的陶弘景撰寫《本草經集注》序錄時,使用累黍的方法來確定長度,孫思邈也跟著用這個方法。孫思邈的書中說,尺是用夏朝的古尺,又參考《司馬法》六尺為一步的說法來互相驗證。他立意的精確,哪是一般醫家能比的?但孫思邈說的夏朝古尺,就是江淮吳越地區使用的八寸小尺,相當於唐朝的八寸。唐朝的《唐會要》記載:唐高祖武德四年,開始使用開元通寶錢,直徑八分,這就是唐尺的八分。

一個錢幣的直徑是八分,十個錢幣的直徑就是八寸,也就是孫思邈所說的夏朝古尺的一尺。現在還能找到開元通寶錢,用錢幣來測量尺,尺的長度就可以知道了。近代的醫家,都用同身寸的方法來量度,這種說法一出現,就沒有人再去考證古代的尺度了,幸好有孫思邈的藥方和《唐會要》可以作為證明。

一般人的身高,應該以黍尺七尺五寸為標準。像曹交身高九尺,就太高了;晏子身高六尺,就太矮了。把這兩者折衷一下,也差不多是七尺五寸。所以孔子和荀子都說,身高七尺是普通人的標準。黍尺的七尺五寸,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曲尺六尺。而《黃帝內經》和《周禮》所說的八尺,是黍尺的八尺,相當於現在的曲尺六尺四寸,那可能是高大偉岸的人的身高。所以才有八尺和七尺五寸兩種說法。但那些庸俗的人不了解古代和現代尺度的不同,就說古人和現代人身高不一樣,這不是很荒謬嗎?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