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三 (1)
卷三 (1)
1. 經絡(一)
十二經歌
太陽小腸足膀胱,陽明大腸足胃當,少陽三焦足膽配,太陰手肺足脾鄉,少陰心經足為腎,厥陰包絡足肝方。此歌上者為手。
白話文:
太陽經由小腸和膀胱;
陽明經由大腸和胃;
少陽經由三焦和膽;
太陰經由肺和脾;
少陰經由心和腎;
厥陰經由包絡和肝。這首歌訣中,上方指的是手部經脈。
2. 十二經納甲歌
(此歌諸腑配陽,諸臟配陰。)
甲膽乙肝丙小腸,丁心戊胃己脾鄉。庚屬大腸辛屬肺,壬屬膀胱癸腎臟。三焦陽腑須歸丙,包絡從陰丁火旁。
白話文:
(這首歌訣是將六腑配屬陽經,五臟配屬陰經。)
甲對應膽,乙對應肝,丙對應小腸,丁對應心,戊對應胃,己對應脾。庚對應大腸,辛對應肺,壬對應膀胱,癸對應腎。三焦作為陽性腑,歸屬於丙,心包絡則屬於陰,與丁相配。
舊云:三焦亦向壬中寄,包絡同歸入癸方。雖三焦為決瀆,猶可言壬;而包絡附心主,安得云癸?且二臟表裡,皆相火也。今改正之。
白話文:
古人說:三焦也被寄放在壬方,包絡歸屬癸方。雖然三焦是水道,還能說是壬方;而包絡屬於心主,怎麼能說是癸方呢?再說,這兩個臟腑是表裡關係,都是相火。現在加以改正。
3. 十二經氣血多少歌
多氣多血惟陽明,少氣太陽同厥陰。二少太陰常少血,六經氣血須分明。
白話文:
多氣多血的是陽明經,少氣的是太陽經和厥陰經。太陰經通常是少氣少血的,六經的氣血必須要區分清楚。
4. 周身骨部名目
巔(頂巔也。)腦(頭中髓也。)囟(音信,腦蓋骨也。嬰兒腦骨未合,軟而跳動之處,謂之囟門。)額顱(囟前為髮際,髮際前為額顱。)顏(額上曰顏。說文曰:眉目之間也。)頞(音遏,鼻梁,亦名下極,即山根也。)䪼(音拙。目下為䪼。)顳顬(顳,柔涉切。顬,音如。
白話文:
巔: 頭頂。
腦: 頭部包裹大腦的髓。
囟: 頭蓋骨尚未癒合時,柔軟且跳動的部位,稱為囟門。
額顱: 囟門前的髮際,髮際前的部分稱為額顱。
顏: 額頭上方稱為顏。
頞: 鼻樑,也稱為下極,即山根。
䪼: 眼睛下方稱為䪼。
顳顬: 太陽穴,又稱顬。
耳前動處。蓋即俗所云兩太陽也。一曰鬢骨。)顑(音坎,又海敢切。釋義曰:飢而面黃。與經義未合。詳見經絡類十三。)頄(音求,顴頰間骨。)頰(耳下曲處為頰。)頤(音移,頷中為頤。)頷(何敢切,腮下也。虎頭燕頷義即此。)目系(目內深處脈也。)目內眥(目內角也。
白話文:
耳前動處:就是俗稱的兩太陽穴。也有稱為鬢骨。
顑 (音坎):原意是飢餓而臉色發黃,與經絡義不合。詳見經絡類第十三條。
頄 (音求):顴骨和臉頰之間的骨頭。
頰 :耳下的彎曲處叫做頰。
頤 (音移):下巴中間叫做頤。
頷 (音罕):腮下也。成語「虎頭燕頷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目系 :眼睛內部的深層血管。
目內眥 :眼睛內角。
)目銳眥(目外角也。)人中(唇之上,鼻之下也。)齒牙(前小者曰齒,後大者曰牙。)舌本(舌根也。)咽(所以通飲食,居喉之後。)喉(所以通呼吸,居咽之前。)嗌(音益,喉也。)會厭(在喉間,為音聲啟閉之戶。)肺系(喉嚨也。)頏顙(頏,音杭,又上去二聲。
白話文:
眼睛:
- 眼角尖利(指眼睛外角)。
鼻子與嘴巴之間:
- 人中(指嘴脣上方、鼻子下方)。
嘴巴:
- 牙齒(前面小的是牙齒,後面大的是牙齒)。
舌頭:
- 舌根(指舌頭的根部)。
喉部:
- 喉管(用來吞食食物的管道,位於喉結)。
- 喉結(用來發聲的器官,位於喉管處)。
- 喉部(指喉結所在的區域)。
- 會聲門(位於喉間,是聲音開啓和關閉的開關)。
- 肺系(指喉部)。
下巴:
- 頏顙(又稱頏,讀作“杭”,也讀作“二聲”)。
顙,思黨切。咽顙也。)頸項(頭莖之側曰頸,頭莖之後為項。又腦後曰項。)天柱骨(肩骨上際,頸骨之根也。)肩解(膂上兩角為肩解。)肩胛(胛,音甲,肩解下成片骨也。亦名肩髆。)巨骨(膺上橫骨。)膺(音英,胸前為膺。一曰:胸兩旁高處為膺。)胸中(兩乳之間也。
白話文:
顙:唸作「思黨」,指喉嚨。
頸項:頭部兩側稱為頸,後側稱為項。又名腦後為項。
天柱骨:在肩膀骨頭上方,是頸骨的根部。
肩解:在背部上方左右兩角的骨頭。
肩胛骨:唸作「甲」,是肩解下方的一片扁骨。又名肩髆。
巨骨:在胸前橫著的骨頭。
膺:唸作「英」,胸前部位稱為膺。另有一說,胸部兩側較高處稱為膺。
胸中:兩乳之間的部位。
)膈(膈膜也。義詳經絡三。膈上為宗氣之所聚,是為膻中。)腋(脅之上際。)腹(臍之上下皆曰腹。臍下為少腹。)季脅(脅下小肋。)胠(區去二音,腋之下,脅之上也。)鳩尾(蔽心骨也。)𩩲骬(音結於,即鳩尾別名。)䏚中(䏚音秒,季脅下兩旁空軟處也。)脊骨(脊,音即。
白話文:
**膈:**隔膜。詳細說明請參考經絡第三篇。膈膜上方是宗氣聚集的地方,稱為膻中穴。
腋: 脇部的上部邊緣。
腹: 以肚臍為中心,上下都稱為腹。肚臍以下稱為小腹。
季脅: 脇部下方的短肋骨。
胠: 讀音如「區」,位於腋窩下方,肋骨上方。
鳩尾: 位於心骨前面,將其遮蔽。
𩩲骬: 讀音如「結於」,是鳩尾穴的別名。
䏚中: 讀音如「秒」,位於季脅下方兩側,空軟的地方。
脊骨: 脊骨,讀音如「即」。
椎骨也。)胂(音申,膂內曰胂,夾脊肉也。)膂(呂同,脊骨曰呂,象形也。又曰:夾脊兩旁肉也。)髃骨(髃,音魚,端也。肩端之骨。)腰骨(尻上橫骨也。)腰髁(髁,苦瓦切,中原雅音作去聲,即腰骻骨,自十六椎而下,挾脊附著之處也。)毛際(曲骨兩旁為毛際,其動脈即足陽明之氣衝也。
白話文:
椎骨。
胂(脊柱內側的肌肉,夾在脊椎兩側)。
膂(脊椎,象形字。又稱夾在脊椎兩旁的肌肉)。
髃骨(肩端骨頭)。
腰骨(臀部上方的橫骨)。
腰髁(腰上的關節骨,從第 16 椎以下,附著在脊椎兩側)。
毛際(曲骨兩旁,足陽明氣脈通過之處)。
)睪(音高,陰丸也。)篡(初貫切,屏翳兩筋間為篡。篡內深處為下極。)下極(兩陰之間,屏翳處也。即會陰穴。)臀(音屯,機後為臀,尻旁大肉也。)機(挾腰臗骨兩旁為機。)髖(音寬,尻臀也,曰兩股間也。)尻(開高切,尾骶骨也,亦名窮骨。)肛(音工,又好綱切,俗作綱,大腸門也。
白話文:
睾(音:高,指男性的陰囊。)
篡 (音:初貫,在兩條屏翳筋之間的區域稱作篡。篡的深處就是下極。)
下極 (在兩條陰筋之間,屏翳筋所在的地方,也就是會陰穴。)
臀 (音:屯,屁股後面的部位,屁股旁邊的大塊肌肉。)
機 (夾在腰部和臗骨兩側的部位稱作機。)
髖 (音:寬,屁股和臀部,也指兩腿之間的部位。)
尻 (音:開高,尾骨和骶骨的部位,也叫窮骨。)
肛 (音:工,又音:好綱,俗稱綱,指大腸的出口。)
)臑(儒、軟二音,又奴刀切,肩髆下內側對腋處,高起耎白肉也。)肘(手臂中節也。一曰:自曲池以上為肘。)臂(肘之上下皆名為臂。一曰:自曲池以下為臂。)腕(臂掌之交也。)兌骨(手外踝也。)寸口(關前後兩手動脈,皆曰寸口。)關(手掌後動脈高骨處曰關。
白話文:
**臑(儒、軟二音,或奴刀切):**肩胛骨下方內側對腋窩處,凸起的白肉。
肘: 手臂中間的關節。又說:從曲池穴以上稱肘。
臂: 肘部上下都稱為臂。又說:從曲池穴以下稱臂。
腕: 臂與掌交接處。
兌骨: 手外踝。
寸口: 關前和關後的兩條手動脈,都稱為寸口。
關: 手掌後方,動脈與橈骨相交的高處稱為關。
)魚際(在手腕之前,其肥肉隆起處形如魚者統謂之魚。寸之前,魚之後,曰魚際穴。)大指次指(謂大指之次指,即食指也。足亦同。)小指次指(謂小指之次指,即無名指也。足同。)髀(比、婢二音,股也。一曰股骨。)髀關(伏兔上交絞處曰髀關。)髀厭(捷骨之下為髀厭,即髀樞中也。
白話文:
魚際穴:在手腕前面,肌肉隆起像魚的地方。在寸口穴前面,魚穴後面,稱為魚際穴。
食指 :大拇指旁邊的手指,也就是食指。腳上的食指也是如此。
無名指 :小拇指旁邊的手指,也就是無名指。腳上的無名指也是如此。
股骨 :大腿骨,也稱股骨。
髀關穴 :伏兔穴上交錯的地方稱為髀關穴。
髀樞穴 :股骨下方稱為髀厭穴,也稱為髀樞穴。
)髀樞(捷骨之下,髀之上,曰髀樞,當環跳穴。)股(大腿也。)伏兔(髀前膝上起肉處曰伏兔。)臏(頻、牝二音,膝蓋骨也。)膕(音國,膝後曲處曰膕。)輔骨(膝下內外側大骨也。)成骨(膝外廉之骨獨起者。)腨(音篆,一名腓腸,下腿肚也。)腓腸(腓,音肥,足肚也。
白話文:
**髀樞:**大腿後側,臀部上方,也就是環跳穴的位置。
股: 大腿。
伏兔: 大腿前側,膝蓋上方凸起的肌肉。
臏: 膝蓋骨。
膕: 膝蓋後側的彎曲處。
輔骨: 膝蓋下方內外側的大骨頭。
成骨: 膝蓋外側邊緣突出的骨頭。
腨: 小腿肚,又叫腓腸。
腓腸: 足肚。
)胻骨(胻音杭,又形敬切,足脛骨也。)骭(音干,足脛骨也。)脛(形景、形敬二切,足脛骨也。)絕骨(外踝上尖骨曰絕骨。)䐃(劬允切,筋肉結聚之處也。直音云:腸中脂。王氏曰:肘膝後肉如塊者。)踝骨(踝,胡寡切。足跗後兩旁圓骨,內曰內踝,外曰外踝,俗名孤拐骨。
白話文:
胻骨(又稱「敬骨」):小腿骨。
骭 (又稱「幹骨」):小腿骨。 脛 (又稱「景骨」或「敬骨」):小腿骨。 絕骨 :外踝上方突出的尖骨。
(又稱「劬允」):肌肉結聚的地方。
踝骨 :腳踝骨。位於腳後跟後方兩側的圓形骨頭,內側為內踝骨,外側為外踝骨,俗稱「孤拐骨」。
手腕兩旁圓骨,亦名踝骨。)跗(附、敷二音,足面也。內筋內踝上大筋,在太陰後,上踝二寸所。)足岐骨(大指本節後曰岐骨。)跟骨(跟音根,足根也。)覈骨(覈,亥陌切,又胡骨、亥不二切。一作核骨,足大指本節後,內側圓骨也。)踵(足跟也。)踹(音煅,足跟也。
白話文:
手腕兩側突出的圓形骨頭,也叫踝骨。
跗骨:足背的骨頭。
內踝:內踝骨上大筋,位於足太陰經後方,距踝骨兩寸處。
足岐骨:大拇指第一節後面的骨頭。
跟骨:足跟。
覈骨:大拇指第一節後,內側的圓形骨頭。
踵:足跟。
踹:足跟。
本經與腨通用。)臚(閭、盧二音,皮也。一曰:腹前曰臚。)三毛(足大指爪甲後為三毛,毛後橫紋為藂毛。)
白話文:
本經絡與筋肉通用於腹部(腹部:又稱閭、盧,指皮;有一種說法,腹前稱為臚,屬於三毛的範疇【腳拇指指甲後的毛稱為三毛,毛後的橫紋稱為藂毛】。
5. 骨度
(下文皆骨度篇古數,然骨之大者則太過,小者則不及,此亦言其則耳。)
〔頭部〕
頭之大骨,圍二尺六寸。
發所覆者,顱至項一尺二寸。(顱,額顱。覆者,言前髮際至後項髮際也。)
發以下至頤長一尺。(頷中為頤,頷,腮也。)
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。(耳上側旁曰角。肩胛上際頸根曰柱骨。)
兩顴相去七寸。
耳前當耳門者,廣一尺三寸。
耳後當完骨者,廣九寸。(完骨,耳後髮際高骨也。)
項發以下至背骨,長三寸半。(自後髮際以至大椎,項骨三節處也)。
白話文:
頭部的骨骼,圍繞一周長度是二尺六寸。頭髮覆蓋的範圍,從額頭到後頸部,長度是 一尺二寸。從頭髮邊緣往下到下巴,長度是一尺。從耳朵上側的角骨往下到肩胛骨上方靠近頸根的柱骨,長度是一尺。兩頰骨之間的距離是七寸。耳朵前方靠近耳門的位置,寬度是一尺三寸。耳朵後方靠近完骨的位置,寬度是九寸。後腦勺的頭髮邊緣往下到脊椎骨,長度是三寸半。
頭部折法,以前髮際至後髮際,折為一尺二寸。如髮際不明,則取眉心直上後至大杼骨,折作一尺八寸。此為直寸。橫寸法,以眼內角至外角比為一寸。頭部橫直寸法並依此。
白話文:
頭部長度測量法:
- 從前額髮際線到後額髮際線,測量為一尺二寸(約 43 公分)。
- 如果髮際線不明顯,則從眉毛正上方直線向上到「大杼骨」(肩胛骨內緣正中),測量為一尺八寸(約 64 公分)。
頭部寬度測量法:
- 從眼睛內角到外角,測量為一寸。
- 頭部的橫向和縱向尺寸都根據上述方法測量。
督脈神庭至太陽曲差,曲差至少陽本神,本神至陽明頭維,各開一寸半。自神庭至頭維,共開四寸半。
〔胸腹部〕
結喉以下至缺盆中,長四寸。(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,即天突穴處。)
缺盆以下至𩩲𩨗之中,長九寸。
𩩲𩨗中下至天樞長八寸。(天樞,足陽明穴名,在臍旁。此指平臍而言。)
白話文:
督脈從神庭穴到太陽曲穴,相距一寸半;太陽曲穴到少陽本神穴,也相距一寸半;少陽本神穴到陽明頭維穴,同樣相距一寸半。從神庭穴到頭維穴,總共相距四寸半。
胸腹部方面,從結喉以下到缺盆中,長四寸,這裡指的是巨骨上陷中,也就是天突穴的位置。
從缺盆以下到兩乳之間,長九寸。
從兩乳之間往下到天樞穴,長八寸。天樞穴是足陽明經的穴位,位於臍旁,這裡指的是平臍的位置。
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,橫骨橫長六寸半。(毛際下骨曰橫骨。按此古數,以今用上下穴法參較,多有未合,宜從後胸腹折法為當。)
白話文:
從天樞穴以下到橫骨的距離為六寸半,橫骨橫向長六寸半。(毛際下方的骨頭稱為橫骨。根據這段古文中的尺寸,與現代上下穴位法相比較,有許多不符,應以後胸腹折法為準。)
胸圍四尺五寸。
腰圍四尺二寸。
兩乳之間廣九寸半。(當折八寸為當。)
兩髀之間廣六寸半。(此當兩股之中,橫骨兩頭之處,俗名髀縫。)
白話文:
胸部周長是四尺五寸。
腰部周長是四尺二寸。
两乳之间的宽度是九寸半。(应当以八寸作为标准。)
两髀之间的宽度是六寸半。(这里是指两腿根部中间,横骨两端的地方,通常称为髀缝。)
胸腹折法,直寸以中行為主,自缺盆中天突穴起,至岐骨際上中庭穴止,折作八寸四分。自𩩲骬上岐骨際,下至臍心,折作八寸。臍心下至毛際曲骨穴,折作五寸。橫寸以兩乳相去,折作八寸。胸腹橫直寸法並依此。
〔背部〕
白話文:
胸腹部位的尺寸
垂直的尺寸:以中行為基準。從缺盆(胸骨上窩)正中的天突穴開始,到胸骨柄與劍突交界處的中庭穴結束,長八寸四分。從劍突上緣與胸骨柄交界處開始,到肚臍處結束,長八寸。肚臍向下到小腹曲骨穴結束,長五寸。
水平的尺寸:以兩邊乳頭間的距離為基準。長八寸。
胸腹部位的水平和垂直尺寸都按照這個方法測定。
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,長三尺。(膂骨,脊骨也。脊骨外小而內巨,人之所以能負任者,以是骨之巨也。脊骨二十四節,今云二十一節者,除項骨三節不在內。尾骶骨男子者尖,女人者平。)
白話文:
脊椎骨從上面開始,到尾骨共有二十一節,長三尺。(脊骨就是脊椎骨。脊椎骨外面小,裡面大,人之所以能負擔重任,是因為這個骨骼很大。脊椎骨有二十四節,現在說二十一節,是因為除去了不在內部的三個頸椎骨。男子的尾骨尖,女子的尾骨平。)
背部折法,自大椎至尾骶通折三尺。上七節各長一寸四分一釐,共九寸八分七釐;中七節各一寸六分一釐,共一尺一寸二分七釐,第十四節與臍平;下七節各一寸二分六釐,共八寸八分二釐,總共二尺九寸九分六釐。不足四釐者,有零未盡也。直寸依此,橫寸用中指同身寸法。
白話文:
社與同同。多釐
脊骨內闊一寸。凡云第二行挾脊一寸半,三行挾脊三寸者,皆除脊一寸外,淨以寸半三寸論,故在二行當為二寸,在三行當為三寸半。
白話文:
脊椎骨內部寬度為一寸。凡是說第二行距離脊椎骨一寸半,第三行距離脊椎骨三寸的,都是先除去脊椎骨的一寸寬度,再以一寸半、三寸計算。所以,在第二行實際寬度應為二寸,在第三行實際寬度應為三寸半。
〔側部〕
自柱骨下行腋中不見者,長四寸。(柱骨,頸項根骨也。)
腋以下至季脅,長一尺二寸。(季脅,小肋也。)
白話文:
從脖子根部的骨骼往下到腋下的部位,長度是四寸。(脖子根部的骨骼,是指頸部後方的骨骼。)
從腋下到季肋的長度是一尺二寸。(季肋,是指最下面的肋骨。)
季脅以下至髀樞,長六寸。(大腿曰股。股上曰髀。捷骨之下,大股之上,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,當足少陽環跳穴處也。)髀樞下至膝中,長一尺九寸。
〔四肢部〕
白話文:
從腰部以下到股骨大轉子,長六寸。(大腿稱為股。股的上半部稱為髀。膝蓋骨的下方,大腿骨的上方,兩塊骨頭接縫的地方稱為股骨大轉子,大約就是足少陽經的環跳穴所在的位置。)從股骨大轉子到膝蓋的中間,長一尺九寸。
肩至肘,長一尺七寸。肘至腕,長一尺二寸半。(臂之中節曰肘。)腕至中指本節,長四寸。(臂掌之交曰腕。)本節至其末,長四寸半。(指之後節曰本節。)
白話文:
從肩到肘的長度為一尺七寸。從肘到手腕的長度為一尺二寸半。(手臂的中間關節稱為肘)從手腕到中指的第一個關節的長度為四寸。(手臂和手掌的交接處稱為腕)從第一個關節到中指的末端長度為四寸半。(手指的第二個關節稱為本節)
橫骨上廉下至內輔之上廉,長一尺八寸。(骨際曰廉。膝旁之骨突出者曰輔骨,內曰內輔,外曰外輔。)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,長三寸半。(上廉,下廉,可摸而得。)內輔下廉,下至內踝,長一尺三寸。(踝骨,足掌後兩旁高骨也,俗名孤拐骨,內曰內踝。外曰外踝。)內踝以下至地,長三寸。
白話文:
從膝蓋上方的邊緣往下到膝蓋內側突出的骨頭上方,長度為一尺八寸。(骨頭的邊緣稱為「廉」。膝蓋旁邊突出的骨頭稱為「輔骨」,內側的叫做「內輔」,外側的叫做「外輔」。)內輔骨上方往下到下方,長度為三寸半。(上方和下方可以用手摸得到。)內輔骨下方往下到腳踝內側,長度為一尺三寸。(腳踝骨,也就是腳掌後面兩側突出的骨頭,俗稱「孤拐骨」,內側的叫做「內踝」,外側的叫做「外踝」。)內踝下方往下到地面,長度為三寸。
膝以下至外踝,長一尺六寸。外踝以下至京骨,長三寸。京骨以下至地,長一寸。膝膕以下至跗屬,長一尺二寸。(膕,腿彎也。跗,足面也。膝在前,膕在後。跗屬者,凡兩踝前後脛掌所交之處皆為跗之屬也。)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。足長一尺二寸,廣四寸半。
手足折量,並用後中指同身寸法。
白話文:
從膝蓋以下到外腳踝,長一尺六寸。外腳踝以下到京骨,長三寸。京骨以下到地面,長一寸。大腿後側彎曲處(膕)以下到腳後跟(跗),長一尺二寸。腳後跟以下到地面,長三寸。腳長一尺二寸,寬四寸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