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一 (11)
卷一 (11)
1. 氣數統論
由四季而分為八節,則春秋有立而有分,夏冬有立而有至。四季何以言立?立者建也,謂一季之氣,建立於此也。春秋何以言分?分者半也,謂陰陽氣數,中分於此也。故以刻數之多寡言,則此時晝夜各得五十刻,是為晝夜百刻之中分。以陰陽之寒暄言,則春分前寒而後熱,秋分前熱而後寒,是為陰陽寒熱之中分。
以日行之度數言,則春分後,日就赤道之北,(赤道者,天之平線,居兩極之中,各去九十一度三分度之一,橫絡天腹,以紀經緯之度數也。日行之路,謂之黃道。月行之路,謂之白道。)秋分後,日就赤道之南,是為日行南北之中分。故春分曰陽中,秋分曰陰中也。夏冬何以言至?至者極也,言陰陽氣數,消長之極也。
故以刻數之多寡言,則夏至晝長五十九刻,夜長四十一刻,冬至晝長四十一刻,夜長五十九刻,是為晝夜長短之至極。以陰陽之寒暄言,則冬至陰極而陽生,夏至陽極而陰生,是為陰陽寒熱之至極。以日行之度數言,則冬至日南極而北返,夏至日北極而南返,是為日行南北之至極。
故冬至曰陽始,夏至曰陰始也。至真要大論曰,氣分謂之分,氣至謂之至,至則氣同,分則氣異者是也。由四季而分為二十四氣,則每季各得六氣。如立春、雨水、驚蟄、春分、清明、穀雨,為春之六氣,而四季各六也。由二十四氣而分為七十二候,則每氣各得三候,如禮記。
月令及呂氏春秋云,立春節,初五日東風解凍為初候,次五日蟄蟲始振為二候,後五日魚陟負冰為三候也。候之所以五日者,天數五以竟五行之氣也。六節藏象論曰,五日謂之候,三候謂之氣,六氣謂之時,四時謂之歲也。然而一歲之中,復又有大六氣以統之者,曰風熱暑濕燥寒,分司天在泉,左右間氣,以行客主之令。斯天地之氣,如環無端,周而復始,而億萬斯年,運行不息矣。
然而既有其氣,亦必有其數,數非氣不行,氣非數不立,故易傳曰,天地之數,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者。然太極未動,氣未見也,數何有焉?及自動而生陽,便有一數,自動而靜,便是二數,靜極復動,便是三數,動極復靜,便是四數。朱子曰:兩儀者,始為一面以分陰陽;四象者,次為二面以分太少也。
是數之所起,亦惟陰陽而已。(老子曰: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夫一者太極也,二者陰陽也,三者陰陽之交也,陰陽交而萬物生矣。)陽數奇而屬天,陰數偶而屬地。天圓徑一而圍三,三各一奇,故曰參天,三三而九,陽數從此而流行;地方徑一而圍四,四為二偶,故曰兩地,二四合六,陰數從此而凝定。三二相合,是為五數,故圖書之數,皆以五居中也。
河圖以天一生水,一得五而六,故地以六成之而居北;地二生火,二得五而七,故天以七成之而居南;天三生木,三得五而八,故地以八成之而居東;地四生金,四得五而九,故天以九成之而居西;天以五生土,五得五為十,故地以十成之而居中。生數為主而居內,成數為配而居外,此則河圖之定數也。
白話文:
一年四季分為八個節氣,其中春秋兩季各有「立」和「分」的節氣,而夏冬兩季則有「立」和「至」的節氣。
四季為何稱「立」?「立」的意思是開始建立,表示一個季節的氣息,從這個節氣開始建立。春秋兩季為何稱「分」?「分」的意思是平分,表示陰陽之氣,在這個節氣達到平均分配。所以從計時的角度來說,此時白天和夜晚各有五十刻,剛好是晝夜一百刻的一半。從陰陽寒熱的角度來看,春分前天氣寒冷,之後轉熱;秋分前天氣炎熱,之後轉寒,這是陰陽寒熱平均分配的時刻。
從太陽運行的度數來說,春分之後,太陽運行到赤道的北方(赤道是天體的水平線,位於南北兩極的中間,距離兩極都是九十一度三分之一,橫向環繞天體的中心,用來記錄經緯度的位置。太陽運行的軌跡稱為黃道,月亮運行的軌跡稱為白道)。秋分之後,太陽運行到赤道的南方,這是太陽運行南北的中間點。因此,春分稱為「陽中」,秋分稱為「陰中」。夏冬兩季為何稱「至」?「至」的意思是極限,表示陰陽之氣,消長變化到了極點。
所以從計時的角度來看,夏至白天長達五十九刻,夜晚長達四十一刻;冬至白天長達四十一刻,夜晚長達五十九刻,這是晝夜長短的極致。從陰陽寒熱的角度來看,冬至時陰氣達到極盛,陽氣開始萌發;夏至時陽氣達到極盛,陰氣開始萌發,這是陰陽寒熱的極致。從太陽運行的度數來說,冬至時太陽運行到最南邊,然後開始往北返回;夏至時太陽運行到最北邊,然後開始往南返回,這是太陽運行南北的極致。
因此,冬至稱為「陽始」,夏至稱為「陰始」。《至真要大論》中說,氣平均分配的時候稱為「分」,氣達到極點的時候稱為「至」,到達極點時氣的性質相同,平均分配時氣的性質不同,就是這個意思。一年四季分為二十四個節氣,每個季節各有六個節氣。例如立春、雨水、驚蟄、春分、清明、穀雨,是春季的六個節氣,其他季節也是如此。二十四個節氣又分為七十二候,每個節氣各有三候,例如《禮記·月令》和《呂氏春秋》記載,立春這個節氣,開始的五天東風吹來,冰雪融化,是為初候;接著的五天冬眠的蟲子開始活動,是為二候;最後的五天魚開始向上游到冰面附近,是為三候。每一候之所以是五天,是因為天數以五為單位,運行著五行的氣息。《六節藏象論》說,五天稱為一候,三候稱為一氣,六氣稱為一時,四時稱為一歲。然而一年之中,又有六種大的氣來統管,它們是風、熱、暑、濕、燥、寒,分別由司天、在泉、左右間氣來主導,執行著主客氣的運行。天地之氣就像一個循環的圓環,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,周而復始,億萬年來,不停地運行。
然而,既然有了氣,就必然有數,數離不開氣,氣也離不開數。所以《易傳》說,天地之數,可以促成萬物變化,並讓鬼神運行。當太極還沒開始運轉時,氣還沒出現,又哪來的數呢?等到太極開始運轉,產生陽氣,就有了數字一;當陽氣運轉到靜止,就有了數字二;當靜止到極點又開始運轉,就有了數字三;當運轉到極點又開始靜止,就有了數字四。朱熹說:兩儀是指開始分成陰陽的兩個方面;四象是指接下來分成太陰、太陽、少陰、少陽的四個方面。
數字的產生,只是陰陽的變化而已。(老子說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其中一指的是太極,二指的是陰陽,三指的是陰陽交合,陰陽交合就產生了萬物。)陽數是奇數,屬於天;陰數是偶數,屬於地。天是圓的,直徑是一,圓周是三,三的每一份都是奇數,所以稱為「參天」,三三得九,陽數由此運行;地是方的,直徑是一,周長是四,四是兩個偶數,所以稱為「兩地」,二四得六,陰數由此凝聚。三和二相加,就成為五,所以圖書上的數字,都以五為中心。
河圖中說天一生水,一加上五等於六,所以地以六為成數,位於北方;地二生火,二加上五等於七,所以天以七為成數,位於南方;天三生木,三加上五等於八,所以地以八為成數,位於東方;地四生金,四加上五等於九,所以天以九為成數,位於西方;天以五生土,五加上五等於十,所以地以十為成數,位於中央。生數是根本,位於內部;成數是配合,位於外部,這就是河圖的定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