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三 (2)
卷三 (2)
1. 同身寸說
同身寸者,謂同於人身之尺寸也。人之長短肥瘦各自不同,而穴之橫直尺寸亦不能一,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,則人瘦而指長,人肥而指短,豈不謬誤?故必因其形而取之,方得其當。如標幽賦曰: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,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。蓋謂並鄰經而正一經,聯鄰穴而正一穴。
譬之切字之法,上用一音,下用一韻,而夾其聲於中。則其經穴之情,自無所遁矣。故頭必因於頭,腹必因於腹,背必因於背,手足必因於手足,總其長短大小而折中之,庶得謂之同身寸法。法附前各條之下。而後之所謂中指同身寸法者,雖不可混用,而亦有當用之處,並列於後。
白話文:
同身寸說
同身寸指的是根據個人身體尺寸來測量穴位的方法。每個人的身高體重都不同,穴位的橫向和縱向尺寸也不盡相同。如果都用中指同身寸法,那麼瘦的人手指長,胖的人手指短,豈不是會產生錯誤?所以必須根據個人的體型來取穴,才能準確無誤。就像《標幽賦》說的:「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,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。」意思是說,要參考鄰近的經脈和穴位來確定準確的經脈和穴位。
比方說,切字的方法,上面用一個音,下面用一個韻,夾在中間的是聲調,這樣就能準確地切出字音。同樣道理,測量經穴也應該如此,頭部的穴位要根據頭部的尺寸來測量,腹部、背部、手腳的穴位也都要根據各自的尺寸來測量,綜合考慮長短大小,取其平均值,這樣才能算是正確的同身寸法。具體方法詳見前面各條。至於後來流行的中指同身寸法,雖然不能混用,但也有其適用的場合,後續會列出。
2. 中指同身寸法
以男左女右手大指中指圓曲交接如環,取中指中節橫紋兩頭盡處,比為一寸。凡手足尺寸,及背部橫寸,無折法之處,乃用此法,其他不必混用。
白話文:
中指同身寸法:用左手大拇指與中指(男性用左手,女性用右手)彎曲成環狀相接,取中指第二指節(中節)橫紋兩端為一寸的長度。凡是測量手、足及背部橫向尺寸,不需要折彎計算的地方,都用這種方法,其他情況不要混用。
3. 古今尺寸不同說
骨度篇曰:人長七尺五寸者,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?伯高曰: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。蓋古之尺小,大約古之一尺,得今之八寸。其言七尺五寸者,得今之六尺;其言二尺六寸者,得今之二尺零八分也。其餘仿此。然骨大者必有太過,骨小者必有不及。凡用折法者,但隨人之大小而為盈縮,庶盡其善。
白話文:
古今尺寸不同說
《骨度篇》說:一個人身高七尺五寸,他的骨骼大小長短各是多少呢?伯高回答說:頭部的最大骨圍是二尺六寸。因為古代的尺度較小,大約古代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八寸。所以說七尺五寸,相當於現在的六尺;說二尺六寸,相當於現在的二尺零八分。其他的也以此類推。然而骨骼大的必定超過這個標準,骨骼小的必定達不到這個標準。凡是用折法(推算方法)的人,只需根據個人的大小來增減尺寸,才能做到最好。
4. 經絡周流解
人身正脈,十有二經。每於平旦寅時,營氣始於中焦,上注手太陰肺經,自胸中而出於中府,至於少商,以次行於手陽明大腸等十二經,終於足厥陰肝經,而復始於太陰之肺也。凡手之三陰,從臟走手;手之三陽,從手走頭。足之三陽,從頭走足;足之三陰,從足走腹。周流不息,如環無端。前三圖者,誦後十二經營行次序逆順歌,則其首尾一貫,按圖可悉矣。
白話文:
經絡周流解
人體有十二條主要的經脈。每天清晨寅時(約凌晨3-5點),營氣從中焦(腹部)開始運行,向上到達手太陰肺經,從胸部(中府穴)出來,經過少商穴,依次流經十二條經脈,最終到達足厥陰肝經,然後再回到手太陰肺經,循環往復,周而復始。手部的三條陰經,從臟腑出發走向手部;手部三條陽經,從手部走向頭部;足部三條陽經,從頭部走向足部;足部三條陰經,從足部走向腹部。它們循環運行,永不停歇,如同環狀,沒有終點。前面三幅圖(原文未提供圖,此處推測為經絡圖)配合十二經脈運行順序歌訣,就能完整理解經脈的運行路線。
5. 十二經營行次序逆順歌
肺大胃脾心小腸,膀腎包焦膽肝續。手陰藏手陽手頭,足陰足腹陽頭足。(此臟腑相傳之序,及上下所行之次也。)
白話文:
肺、胃、脾、心、小腸、膀胱、腎、三焦、膽、肝,依此順序運作。手少陰經、手厥陰經、手太陰經,從手走上;足少陰經、足厥陰經、足太陽經,從足走上。(這是臟腑氣血運行的順序,以及上下傳輸的路線。)
6. 經絡次序
(出十四經發揮。)
十二經絡,始於手太陰,其支者,從腕後出次指端,而交於手陽明。手陽明之支者,從缺盆上挾口鼻,而交於足陽明。足陽明之支者,從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陰。足太陰之支者,從胃別上膈,注心中,而交於手少陰。手少陰無支者,直自本經少衝穴而交於手太陽。手太陽之支者,別頰上至目內眥,而交於足太陽。
足太陽之支者,從髆內左右別下合膕中,下至小指外側端,而交於足少陰。足少陰之支者,從肺出注胸中,而交於手厥陰。手厥陰之支者,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,而交於手少陽。手少陽之支者,從耳後出至目銳眥,而交於足少陽。足少陽之支者,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,而交於足厥陰。
足厥陰之支者,從肝別貫膈,上注肺,入喉嚨之後,上額循巔,行督脈,絡陰器,過毛中,行任脈,入缺盆,下注肺中而復交於手太陰也。
白話文:
經絡次序
十二經絡的循行順序,開始於手太陰肺經,它的分支從手腕後方,經過手指末端,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交。手陽明大腸經的分支,從鎖骨上緣經過口鼻,與足陽明胃經相交。足陽明胃經的分支,從足跗部(腳背)經過大拇指末端,與足太陰脾經相交。足太陰脾經的分支,從胃部分支上行,通過膈肌,到達心臟,與手少陰心經相交。手少陰心經沒有分支,直接從本經的少衝穴,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交。手太陽小腸經的分支,經過面頰上行至目內眥(眼角內側),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。
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,從髖骨內側分出,左右下行會合於膝窩,下行至小指外側末端,與足少陰腎經相交。足少陰腎經的分支,從肺臟出來,注入胸腔,與手厥陰心包經相交。手厥陰心包經的分支,從手掌中心,沿著小指方向,到達小指末端,與手少陽三焦經相交。手少陽三焦經的分支,從耳後出來,到達目銳眥(眼角外側),與足少陽膽經相交。足少陽膽經的分支,從足跗部進入大拇指指甲旁的三毛穴,與足厥陰肝經相交。
足厥陰肝經的分支,從肝臟分支穿過膈肌,上行到達肺臟,進入喉嚨後方,上行至前額,沿著督脈,連繫到生殖器,經過毛髮中間,沿著任脈,到達鎖骨上窩,下行注入肺臟,最終又與手太陰肺經相交。
7. 十二經脈起止歌
經始太陰而厥陰最後,穴先中府而終則期門。原夫肺脈,胸中始生;出腋下而行於少商,絡食指而接乎陽明。大腸起自商陽,終迎香於鼻外;胃歷承泣而降,尋厲兌於足經。脾自足之隱白,趨大包於腋下;心由極泉而出,注小指之少衝。小腸兮,起端於少澤;維肩後,上絡乎聽宮。
膀胱穴自睛明,出至陰於足外;腎以湧泉發脈,通俞府於前胸。心包起乳後之天池,絡中衝於手中指;三焦始名指之外側,從關衝而絲竹空。膽從瞳子髎穴,連竅陰於足之四指;肝因大敦而上,至期門而復於太陰肺經。
白話文:
十二經脈起止歌
肺經始於中府穴,終於期門穴。肺經的經脈起源於胸中,從腋下出來,經過少商穴,連繫食指,與大腸經相接。
大腸經起於商陽穴,終於迎香穴(鼻翼旁)。
胃經經過承泣穴(眼眶下),向下循行,到達厲兌穴(足部)。
脾經起於隱白穴(足大趾內側),向上循行到達大包穴(腋下)。
心經起於極泉穴(腋下),到達少衝穴(小指尖)。
小腸經起於少澤穴(小指外側),向上循行,到達聽宮穴(耳前)。
膀胱經起於睛明穴(眼內角),向下循行,終於至陰穴(足小趾外側)。
腎經起於湧泉穴(足底),向上循行,到達俞府穴(胸部)。
心包經起於天池穴(胸部),到達中衝穴(中指尖)。
三焦經起於關衝穴(小指外側),到達絲竹空穴(食指末節)。
膽經起於瞳子髎穴(眼外角),向下循行,終於竅陰穴(足第四趾外側)。
肝經起於大敦穴(足大趾內側),向上循行,到達期門穴,然後與肺經相連。
8. 周身經絡部位歌
脈絡周身十四經,六經表裡督和任。陰陽手足經皆六,督總諸陽任總陰。諸陽行外陰行里,四肢腹背皆如此。督由脊骨過齦交,臍腹中行任脈是。足太陽經小指藏,從跟入膕會尻旁。上行挾脊行分四,前系睛明脈最長。少陽四指端前起,外踝陽關環跳里。從脅貫肩行曲髩,耳前耳後連眥尾。
大指次指足陽明,三里天樞貫乳行。腹第三行通上齒,環唇俠鼻目顴迎。足有三陰行內廉,厥中少後太交前。腎出足心從內踝,俠任胸腹上廉泉。太厥兩陰皆足拇,內側外側非相聯。太陰內側衝門去,腹四行兮挨次編。厥陰毛際循陰器,斜絡期門乳肋間。手外三陽誰在上,陽明食指肩髃向。
頰中鑽入下牙床,相逢鼻外迎香旁。三焦名指陽明後,貼耳周迴眉竹湊。太陽小指下行低,肩後盤旋耳顴遘。還有三陰行臂內,太陰大指肩前配。厥從中指腋連胸,極泉小內心經位。手足三陽俱上頭,三陰穴止乳胸遊。唯有厥陰由顙後,上巔會督下任流。經脈從來皆直行,絡從本部絡他經。
經凡十四絡十六,請君切記須分明。
十六絡者,自十五絡之外,復有胃之大絡名曰虛里也。
白話文:
周身經絡部位歌
人體有十四條經脈,六條經脈表裡相連,再加上督脈和任脈。陰陽經脈,手足各六條。督脈貫通全身陽經,任脈貫通全身陰經。陽經在外側運行,陰經在內側運行,四肢、腹部、背部都是如此。督脈從脊椎骨沿著身體後方往上走,經過齦交穴,經過腹部正中,任脈則在腹部正中運行。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小趾外側,從腳跟往上走,經過膕窩,經過臀部旁邊,沿著脊椎兩旁往上走,分佈到頭部,最後到達睛明穴。足少陽膽經起於第四趾外側,經過外踝、陽關穴、環跳穴,沿著脅肋,貫穿肩膀,到達耳後,最後連接到目外眥。足陽明胃經起於大拇指和食指之間,經過三里穴、天樞穴,貫穿胸部,到達上齒,環繞嘴唇、鼻翼、面頰。足三陰經在內側運行,分別是脾經、肝經、腎經。腎經起於足心,沿著內踝,經過腹部,到達廉泉穴。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都起於大腳趾,但位置不同,脾經在內側,肝經在外側。足太陰脾經沿著腹部內側往上走。足厥陰肝經經過陰部,斜著穿過期門穴、乳房、肋骨之間。手三陽經在手外側,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,經過肩髃穴,經過面頰,到達鼻翼旁的迎香穴。手少陽三焦經在陽明經之後,經過耳後,環繞頭部,到達眉梢。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小指,經過肩後,環繞耳後,到達顴骨。手三陰經在手臂內側,手太陰肺經起於大拇指,經過肩前。手厥陰心包經起於中指,經過腋下,到達胸部。手少陰心經在心包經的內側。手足三陽經都上行到頭部,手足三陰經則止於胸腹部。只有手厥陰心包經從額頭後方上行到頭頂,然後下行與任脈相通。經脈一般都是直行,而絡脈則從經脈分出,連接其他經脈。
共有十四條經脈和十六條絡脈,請務必記住它們的區別。
十六條絡脈包括十五條絡脈,以及胃經的獨特絡脈——虛里。
9. 十二經流注時序歌
肺寅大卯胃辰宮,脾巳心午小未中。膀申腎酉心包戌,亥三子膽醜肝通。
此歌出子午流注等書,及張世賢等註釋。其以十二時分配十二經,似乎近理;然而經之長短,穴之多寡,大相懸絕,又安能按時分配?且失五十周於身之義,今亦錄之以俟辨正。
白話文:
肺經在寅時(早上3-5點)最旺,大腸經在卯時(早上5-7點)最旺,胃經在辰時(早上7-9點)最旺,脾經在巳時(早上9-11點)最旺,心經在午時(中午11點-下午1點)最旺,小腸經在未時(下午1-3點)最旺,膀胱經在申時(下午3-5點)最旺,腎經在酉時(下午5-7點)最旺,心包經在戌時(晚上7-9點)最旺,三焦經在亥時(晚上9-11點)最旺,膽經在子時(晚上11點-凌晨1點)最旺,肝經在醜時(凌晨1-3點)最旺。
這首歌出自《子午流注》等書籍,以及張世賢等人的註釋。它將十二個時辰分配給十二經絡,看似有道理;但是,經絡的長短、穴位的多少差異很大,怎麼可能按時辰平均分配呢?而且也忽略了經絡在身體運行週期五十周的意義。 這裡也記錄下來,等待後人考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