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任督解

任督二脈,為人身陰陽之綱領。任行於腹,總諸陰之會,故為陰脈之海;督行於背,統諸陽之綱,故為陽脈之海。二脈皆起於會陰。啟玄子曰:甲乙經、圖經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,自少腹上者謂之任脈,亦謂之督脈,則是以背腹陰陽別為名目耳。然衝脈亦起於胞中,並足少陰而上行,是任脈督脈衝脈,乃一源而三歧者。

白話文:

任督二脈是人體陰陽的總綱領。任脈在腹部運行,總領所有陰脈,因此被稱為「陰脈之海」;督脈在背部運行,統領所有陽脈,因此被稱為「陽脈之海」。兩條脈絡都起源於會陰。啟玄子說:「《甲乙經》和《圖經》將循背的脈絡稱為督脈,將從小腹部上行的脈絡稱為任脈,也稱之為督脈,這是以背中腹部的陰陽屬性來分別命名。但是,衝脈也起於胞中,並沿著足少陰脈向上運行,所以任脈、督脈和衝脈是同源而三支的脈絡。

故人身之有腹背,猶天地之有子午;任督之有前後,猶二陸之分陰陽也。

心系七節。七節之旁,中有小心,以腎系十四椎下,由下而上,亦七節也。

舊圖有精道循脊背、過肛門者,甚屬非理,而且無子宮命門之象,皆大失也,今改正之。

2. 唇口喉舌腸胃尺寸數

唇至齒,長九分。齒至會厭深三寸半,大容五合。舌重十兩,長七寸,廣二寸半。咽門重十兩,廣二寸半,至胃長一尺六寸。(難經曰:重十二兩。)喉嚨,難經曰:重十二兩,廣二寸,長一尺二寸,計九節。腸胃,自胃至腸總長五丈八尺四寸,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。

白話文:

脣到牙齒,長九分。牙齒到會厭深三寸半,容量約五合。舌頭重十兩,長七寸,寬二寸半。咽喉重十兩,寬二寸半,到胃長一尺六寸。(《難經》說:重十二兩)喉嚨,《難經》說:重十二兩,寬二寸,長一尺二寸,計九節。腸胃,從胃到腸總長五丈八尺四寸,能容納水穀九鬥二升一合的一半多。

自唇所入,至肛所出,共長六丈四寸四分,小大回腸,共三十二曲。(上義俱出腸胃篇,詳藏象類二十六。)

3. 內景賦

嘗計夫人生根本兮由乎元氣。表裡陽陽兮升降沉浮。出入運行兮周而復始,神機氣立兮生化無休。經絡兮行乎肌表,臟腑兮通於咽喉。咽在前,其形堅健;喉在後,其質和柔。喉通呼吸之氣,氣行五臟;咽為飲食之道,六腑源頭。氣食兮何能不亂,主宰者會厭分流。從此兮下咽入膈,臟腑兮陰陽不侔。

白話文:

我嘗試計算人命的根本起源於元氣。表裡充盈陽氣,氣血運行順暢。出入往來循環,周而復始,生機勃發,生生不息。經絡運行於肌膚表面,臟腑相通於咽喉。咽喉在前,結構堅實;喉嚨在後,質地柔軟。喉嚨通暢呼吸之氣,氣息貫通五臟;咽喉是飲食的通道,是六腑的源頭。氣息和食物怎麼能不混亂,會厭起了分流的主導作用。從此,食物經咽喉進入食道,再進入胃中,臟腑陰陽對立。

五臟者,肺為華蓋而上連喉管;肺之下,心包所護而君主可求。此即膻中,宗氣所從。膈膜周蔽,清虛上宮。脾居膈下,中州胃同。膜聯胃左,運化乃功。肝葉障於脾後,膽腑附於葉東。兩腎又居脊下,腰間有脈相通。主閉蟄封藏之本,為二陰天一之宗。此屬喉之前竅,精神須賴氣充。

白話文:

五臟中的肺部,就像一個華蓋,它的上端與喉嚨相連;肺的下方,是包裹着心臟的心包,心臟是人體的主宰。這裡就是膻中,宗氣由此產生。膈膜將肺部與腹部隔開,上面形成了一個空空的空間。脾臟位於膈膜下方,與胃部相連。胃的左側與膈膜相連,用來運化食物。肝臟位於脾臟的後方,膽囊附着在肝臟的東側。兩腎位於脊椎下方,腰間有脈絡與它們相通。它們負責封藏陽氣,是陰陽之氣的根源。這些器官都位於喉嚨之前方的空洞處,精神的充沛有賴於它們的氣血充足。

又如六腑,陽明胃先。熟腐水穀,胃脘通咽。上口稱為賁門,穀氣從而散宣。輸脾經而達肺,誠臟腑之大源。歷幽門之下口,聯小腸而盤旋。再小腸之下際,有闌門者在焉。此泌別之關隘,分清濁於後前。大腸接其右,導渣穢於大便;膀胱無上竅,由滲泄而通泉。羨二陰之和暢,皆氣化之自然。

白話文:

此外,六腑中,陽明胃居首。它將熟爛的食物和水穀輸送至胃脘,與咽喉相通。胃的上口稱為賁門,穀氣經由這裡散佈宣發。然後通過脾經輸送至肺,是五臟六腑最大的來源。再經過幽門,與小腸相連並盤繞。小腸之下方有闌門。它是泌別的關隘,將清濁分別開來。大腸緊接在右邊,將渣滓污穢導至大便排出體外。膀胱沒有上口,通過滲透排出尿液。陰陽二氣的調和暢通,都是氣化的自然規律。

再詳夫臟腑略備,三焦未言。號孤獨之府,擅總司之權。體三才而定位,法六合而象天。上焦如霧兮,靄氤氳之天氣;中焦如漚兮,化營血之新鮮。下焦如瀆兮,主宣通乎壅滯;此所以上焦主內而不出,下焦主出而如川。又總諸臟之所居,隔高低之非類。求脈氣之往來,果何如而相濟。

白話文:

臟腑的概況已大致說明,但三焦卻未提及。三焦被稱為「孤獨之府」,擁有統轄全局的權力。它安置於三才體系之中,效法六合運轉,象徵著天地。上焦猶如霧氣,充滿著運化天地的陽氣;中焦猶如水泡,負責將營養轉化為新鮮的血液。下焦猶如河流,主管疏通滯塞不通之處;因此上焦主導體內而不外出,下焦主導排泄如川流不息。三焦又總攬各臟腑的居所,隔開了高低不同的臟腑類別。如果探求脈氣的流通,三焦之間究竟如何相互補益呢?

以心主之為君,朝諸經之維繫。是故怒動於心,肝從而熾。欲念方萌,腎經精沸。構難釋之苦思,枯脾中之生意。肺脈澀而氣沉,為悲憂於心內。惟脈絡有以相通,故氣得從心而至。雖諸臟之歸心,實上系之聯肺。肺氣何生?根從脾胃。賴水穀於敖倉,化精微而為氣。氣旺則精盈,精盈則氣盛。

白話文:

心臟是身體的主宰,就像君主一樣,負責管理和維持各個經絡。

因此,當心臟受到憤怒的刺激時,肝臟也會跟著亢奮。當慾望萌生時,腎臟的精氣就會沸騰。長時間苦思冥想,會消耗脾臟的生機。悲傷憂愁會讓肺部氣血不通暢,氣息沉重。

由於經絡相通,氣血可以從心臟流向其他臟腑。雖然各個臟腑都歸屬於心臟,但心臟最重要的聯繫對象是肺臟。

肺氣從何而來?根源在於脾胃。脾胃負責消化吸收水穀,轉化成精微的氣。氣旺盛則精氣充足,精氣充足則氣血旺盛。

此是化源根,坎里藏真命。雖內景之緣由,尚根苗之當究。既云兩腎之前,又曰膀胱之後。出大腸之上左,居小腸之下右。其中果何所藏?蓄坎離之交姤。為生氣之海,為元陽之竇。闢精血於子宮,司人生之夭壽。稱命門者是也,號天根者非謬。使能知地下有雷聲,方悟得春光彌宇宙。

白話文:

這是人體的化生之源,坎水之中藏有真正的生命。雖然是人體內部的起源,但還要追究其根苗。前面說在兩個腎的前面,後面又說在膀胱的後面;從大腸的左上方出現,位於小腸的右下方。這裡面究竟藏著什麼呢?蘊藏著陰陽交合的玄妙。既是生氣的海洋,也是元陽的巢穴。它向子宮輸送精血,掌管著人的生死壽命。稱為命門是恰當的,稱作天根也並非錯誤。如果能知道地下有雷鳴,才能體會到春光灑滿天地間。

經脈篇止千五絡,平人氣象論曰,胃之大絡,名曰虛里,是共十六絡也。然足太陰絡曰公孫,而復有脾之大絡曰大包,足陽明絡曰豐隆,而復有胃之大絡曰虛里,故諸經之絡皆一,而惟脾胃之絡皆二。

白話文:

經脈之文提到,人體有 1500 條絡脈。根據「平人氣象論」記載,胃經有 16 條大絡脈,稱為「虛裏」。然而,足太陰脾經還有一條大絡脈稱為「公孫」,而足陽明胃經除了「虛裏」外,還有一條大絡脈稱為「豐隆」。因此,其他經絡都只有一條大絡脈,只有脾胃兩經有兩條大絡脈。

4. 宗營衛三氣解

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脈而行呼吸。決氣篇曰: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充身澤毛,若霧露之溉者,是謂宗氣。宗之為言大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中有一份重要的氣,我們稱它為「宗氣」,它聚集在胸部,通過喉嚨,沿著心臟的脈絡運行,參與呼吸。

《決氣篇》中記載:「上焦開放時,宗氣會運化五穀中的營養,滋養皮膚,使毛髮光澤,就像霧氣和露水滋潤大地一樣。這就是宗氣的作用。之所以稱之為『宗氣』,是因為它的作用非常重要,就像家族的宗族首領一樣。」

營氣者,陰氣也,水穀之精氣也。其精氣之行於經者,為營氣。營氣出於中焦,並胃中出上焦之後,上注於肺,受氣取汁化而為血,以奉生身,莫貴於此。其行始於太陰肺經,漸降而下,而終於厥陰肝經,隨宗氣而行於十二經隧之中,故曰清者為營,營行脈中。

白話文:

營氣是陰性的氣,是食物的精華氣。在經絡中運行的精氣,就是營氣。營氣從中焦產生,從胃中出去經由上焦後,上升到肺,與空氣結合後轉化為血液,用於滋養身體,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。

營氣的運行起始於太陰肺經,逐漸向下運行,最終結束於厥陰肝經,跟著宗氣在十二經脈中運行,所以說清淡的氣體是營氣,營氣在脈絡中運行。

衛氣者,陽氣也,水穀之悍氣也。其浮氣之慓疾滑利而不循於經者,為衛氣。衛氣出於下焦,漸升而上,每日平旦陰盡,陽氣出於目之睛明穴,上行於頭,晝自足太陽始,行於六陽經以下陰分,夜自足少陰始,行於六陰經復注於腎,晝夜各二十五周,不隨宗氣而自行於各經皮膚分肉之間,故曰濁者為衛,衛行脈外。

白話文:

衛氣,就是人體的陽氣,是水穀中精華的一部分。其中最浮動的、活躍靈敏的、滑利而不在經絡中循行的部分,就是衛氣。

衛氣從下焦產生,逐漸上升到頭部。每天清晨,陰氣消退,陽氣從眼睛的「睛明穴」升出,到達頭部,白天從足太陽經開始,運行於六陽經和六陰經的分支之間,晚上從足少陰經開始,運行於六陰經,並回到腎臟,晝夜各運轉 25 周。衛氣不隨著宗氣在各經絡中運行,而是在皮肉之間自行運行,所以稱為「濁氣」,衛氣運行在脈絡之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