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一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3)

1. 氣數統論

天元紀大論曰: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,應天之氣,動而不息,故五歲而右遷;應地之氣,靜而守位,故六期而環會。五六相合,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。得非天地之氣,總皆五六之所生成者歟?試舉一歲之氣及干支之數而言,從天用干,則五日一候,五陰五陽而天之所以有十干,甲戊以陽變,己癸以陰變,五之變也;從地用支,則六日一變,六剛六柔而地之所以有十二支,子巳以陽變,午亥以陰變,六之變也。十干以應日,十二支以應月。

故一年之月兩其六,一月之日六其五,一年之氣四其六,一氣之候三其五。總計一年之數,三十六甲而周以天之五,三十子而周以地之六。故為十二月、(以二因六,得此。)二十四氣、(以十五日,歸三百六十,得此。)七十二候、(以五日,歸三百六十,得此。)三百六十日、(以三十日,因十二月,得此。

)四千三百二十辰、(以十二辰,因三百六十日,得此。)十二萬九千六百分,(以三百六十日,因三百六十分,得此。)何非五六之所化?一歲之數如此,而元會運世之數亦如此。如一歲之統十二月,一月之統三十日,一日之統十二時,一時之統三十分;故一元之統十二會,一會之統三十運,一運之統十二世,一世之統三十年,而天地氣運之道,概乎此矣。惟是數之為學,圓通萬變,大則彌綸宇宙,小則纖悉秋毫。

若夫拆一為二,拆二為四,拆四為八,拆八而十六,拆之到底,何有窮已。譬之因根而干,因干而枝,愈多則愈細,愈細則愈繁,固茫然莫可測其徼,而實則各得其一耳。故凡象之在天下,形之在地上,鬼神居幽冥之間,無不麗乎數。

而先王所以察河洛之圖書,垂奇偶之名目,數天以度,數地以里,數神鬼以陰陽,數氣候以律呂,輕重者數以權衡,方圓者數以規矩,長短者數之以度,淺深者數之以量,歸除可以數消,因乘可以數長。然則仰而觀,俯而察,上而蒼天,下而黃泉,大含元氣,細入無倫,亦有能逃於數之外者否乎?故以天地而觀人,則人實太倉之一粟;以數而觀天地,則天地特數中之一物耳。

數之為學,豈易言哉!苟能通之,則幽顯高下,無不會通,而天地之大,象數之多,可因一而推矣。明乎此者,自列聖而下,惟康節先生一人哉。

白話文:

《氣數統論》主要探討天地運行的規律,以及這些規律與數字之間的關聯性。

文中提到,天之氣是動態不息的,所以每五年向右偏移;地之氣是靜態固守位置的,所以每六年循環一周。天地之氣交錯運行,每經過五個五年和六個六年,也就是720個氣候週期為一個循環週期。這說明天地的氣是由五和六的結合所產生。

如果以一年為例,從天的角度來看,以天干計算,每五天為一候,有五個陰和五個陽,因此產生了十天干,其中甲和戊屬於陽氣的變化,己和癸屬於陰氣的變化,這是五的變化。從地的角度來看,以地支計算,每六天為一變,有六個剛和六個柔,因此產生了十二地支,其中子和巳屬於陽氣的變化,午和亥屬於陰氣的變化,這是六的變化。十天干對應每天,十二地支對應每月。

一年有十二個月,每個月分為兩個六(共十二個),一個月有三十天(六乘以五)。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(一天是十五度),七十二個候(一候是五天)。一年總共有三百六十天(十二個月乘以三十天),四千三百二十個時辰(三百六十天乘以十二時辰),十二萬九千六百個分(三百六十天乘以三百六十分)。這些數字都和五和六有關,並且天地之間的運轉,從一年到元、會、運、世的計算方式都是相同的。例如,一年統管十二個月,一個月統管三十天,一天統管十二個時辰,一個時辰統管三十分;因此,一元統管十二會,一會統管三十運,一運統管十二世,一世統管三十年。天地的氣運之道,大致就是這樣。

數的研究是變化無窮的,範圍可以大到涵蓋整個宇宙,也可以小到像秋毫之末,非常細微。如果將一個分成兩個,兩個分成四個,依此類推,可以無限分割下去。就像從樹根延伸到樹幹,再從樹幹延伸到樹枝一樣,越分越多、越分越細,看起來好像無法測量,但實際上每個部分都有其獨立性。因此,所有存在於天下的現象,存在於地上的形體,以及鬼神所居之幽冥世界,都與數字息息相關。

古代的聖王觀察河圖洛書,建立了奇數和偶數的概念,用數字來計算天的度數,地的距離,神鬼的陰陽,氣候的變化,用數字來衡量輕重,測量方圓,量度長短,計算深淺。總之,數字可以減少,也可以增加。所以,無論是仰望天空,還是俯視大地,從無邊無際的天空到幽深的黃泉,任何事物,無論大小,都無法逃脫數字的範疇。所以,從天地的角度來看人,人不過是渺小的存在,如同太倉中的一粒米;從數字的角度來看天地,天地也只是數字中的一個具體事物而已。

數的研究,哪裡是簡單的事情!如果能理解其中的奧妙,就能夠通曉幽明和高低,了解天地的廣闊和數字的多樣,並且可以從一個數字推演到許多數字。自古聖先賢以來,只有邵雍先生真正領悟了其中的奧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