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9)

1. 鬥綱解

一歲四時之候,皆統於十二辰。十二辰者,以鬥綱所指之地,即節氣所在之處也。正月指寅,二月指卯,三月指辰,四月指巳,五月指午,六月指未,七月指申,八月指酉,九月指戌,十月指亥,十一月指子,十二月指醜,謂之月建。天之元氣,無形可觀,觀鬥建之辰,即可知矣。

鬥有七星,第一曰魁,第五曰衡,第七曰杓,此三星謂之鬥綱。假如正月建寅,昏則杓指寅,夜半衡指寅,平旦魁指寅,余月仿此。

白話文:

鬥綱解:一年四季的變化,都掌握在十二地支裡。這十二地支,指的是北斗星斗柄所指向的位置,也就是節氣所在的地方。正月指向寅(虎),二月指向卯(兔),三月指向辰(龍),四月指向巳(蛇),五月指向午(馬),六月指向未(羊),七月指向申(猴),八月指向酉(雞),九月指向戌(狗),十月指向亥(豬),十一月指向子(鼠),十二月指向醜(牛),這些稱為「月建」。天地的元氣雖然看不見摸不著,但觀察北斗星斗柄所指的地支,就能知道了。

北斗星有七顆星,第一顆叫魁,第五顆叫衡,第七顆叫杓,這三顆星合稱「鬥綱」。例如正月建寅,傍晚時斗杓指向寅,半夜時斗衡指向寅,天亮時斗魁指向寅,其他月份也以此類推。

2. 十二辰次六合解

十二辰次者,如星紀、析木之類,十二次也;斗杓所指之月,十二建也;日月所會之次,十二辰也。如子月日月會於星紀,乃在牛宿度中;丑月日月會於玄枵,乃在虛宿度中。天地之氣建在子,會在醜;建在醜,會在子;建在寅,會在亥;建在亥,會在寅。十二宮相合皆然,所以謂之六合。前二圖當參看。

白話文:

十二辰次的排列,如同星紀、析木等十二星次一樣;斗柄所指向的月份,就是十二建;日月交會所在的星次,就是十二辰。例如,子月時日月交會於星紀,位於牛宿的度數範圍內;丑月時日月交會於玄枵,位於虛宿的度數範圍內。天地之氣在子月建立,在丑月交會;在丑月建立,在子月交會;在寅月建立,在亥月交會;在亥月建立,在寅月交會。十二宮的互相配合都是如此,所以稱為六合。前面兩圖應該參考一下。

3. 二十八宿過宮歌

奎二過戌胃四酉,畢七從申未井九。柳四方才過午行,張十五度歸蛇首。軫十過辰氐二卯,尾三到寅鬥四醜。女星二度入子宮,危十三兮從亥走。

白話文:

二十八宿過宮歌

奎宿經過戌宮二度,胃宿經過酉宮四度;畢宿從申宮七度開始運行,井宿則從未宮九度開始運行。柳宿經過午宮四度,張宿則運行十五度到達蛇首。軫宿經過辰宮十度,氐宿經過卯宮二度。尾宿運行三度到達寅宮,鬥宿運行四度到達醜宮。女宿運行二度進入子宮,危宿則從亥宮開始運行十三度。

4. 二十八宿說

二十八宿,史記作二十八舍。如角亢氐房心尾箕,為東方七宿,位應蒼龍,共計七十五度。鬥牛女虛危室壁,為北方七宿,位應玄武,共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。奎婁胃昴畢觜參,為西方七宿,位應白虎,共八十度。井鬼柳星張翼軫,為南方七宿,位應朱雀,共一百一十二度。

自房至畢十四宿為陽主晝,自昴至心十四宿為陰主夜,此經星之不動而分主四方晝夜者,總計一百六十八星,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,以成周天之額數,而凡陰陽氣數之變化,莫不昭著於此,醫家不可不知。

白話文:

二十八宿說

二十八宿,古書上也稱為二十八舍。例如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,是東方七宿,代表蒼龍,總共佔據七十五度。鬥、牛、女、虛、危、室、壁,是北方七宿,代表玄武,總共佔據九十八又四分之一度。奎、婁、胃、昴、畢、觜、參,是西方七宿,代表白虎,總共佔據八十度。井、鬼、柳、星、張、翼、軫,是南方七宿,代表朱雀,總共佔據一百一十二度。

從房宿到畢宿這十四個星宿屬陽,主宰白晝;從昴宿到心宿這十四個星宿屬陰,主宰黑夜。這些恆星不動,卻能劃分四方和晝夜,總共有星一百六十八顆,總共佔據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,正好構成一個周天。陰陽氣數的變化,都清楚地體現在這些星宿上,醫家不能不知道。

5. 中星歲差考

中星者,所以驗歲時之氣候,每於平旦初昏,見於南方正午之位者是也,四時十二月以次而轉。第在堯時天心建子,甲辰冬至,日次虛鼠;漢太初冬至,日次牽牛;唐大衍冬至,日次南鬥;宋至今冬至,日次南箕。又堯時中星昏中昴,今則昏中近奎矣。古今不同如此,始見歲差有度也。

歲差者,以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,歲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,天度行四分之一而稍有餘,日行四分之一而頗不足,故天度常舒,日度常縮,天漸差而西,日漸差而東,此所以古今有導,自堯時至今已差五十餘度。

東晉虞喜謂約以五十年差一度,何承天以為太過,乃倍其年而又覺不及,至隋劉焯取二家之說而折中之,謂七十五年差一度,自後諸說不同,至元世祖用郭守敬所造授時歷,謂六十六年有奇差一度者,似為近之;然歲久時更,恐尚有未能必者。茲並錄之,以見歲差之概。

白話文:

中星歲差考

中星是用來驗證一年四季氣候的星,每天清晨和傍晚,出現在南方正午位置的那顆星就是。一年四季十二個月,中星的位置依次轉換。例如,堯帝時期,天極指向子位(子位是二十八宿的起始位置),冬至時太陽位於虛宿和危宿之間;漢朝太初年間,冬至時太陽位於牽牛星附近;唐朝大衍年間,冬至時太陽位於南斗附近;宋朝至今,冬至時太陽位於南箕附近。此外,堯帝時期,中星在傍晚出現在昴宿附近,現在則出現在奎宿附近了。古今不同,由此可見歲差的存在和程度。

歲差是指,天球有365.25度,一年有365.25天,天球每天運行0.9856度,而太陽每天運行不到0.9856度,所以天球的度數總在慢慢增加,太陽的度數總在慢慢減少,天球慢慢地向西偏移,太陽慢慢地向東偏移,這就是古今星象位置不同的原因。從堯帝時期至今,歲差已經累積了五十多度。

東晉的虞喜認為大約五十年差一度,何承天認為這個數值過大,將年數加倍後又覺得不夠準確。到了隋朝,劉焯綜合兩家的說法,認為七十五年差一度,此後各種說法不一。元世祖忽必烈採用郭守敬制定的授時曆,認為大約六十六年差一度,這個說法比較接近實際情況;但時間久遠,情況不斷變化,恐怕仍然不能完全確定。這裡把這些不同的說法都記錄下來,以說明歲差的大致情況。

6. 奎壁角軫天地之門戶說

五運行大論曰:所謂戊己分者,奎壁角軫,則天地之門戶也。夫奎壁臨乾,當戊土之位;角軫臨巽,當己土之位。遁甲經亦曰:六戊為天門,六己為地戶。然而曰門曰戶,必有所謂,先賢俱未詳及。

予嘗考周天七政躔度,則春分二月中,日躔壁初,以次而南,三月入奎類,四月入胃昴畢,五月入觜參,六月入井鬼,七月入柳星張;秋分八月中,日躔翼末,以交於軫,循次而北,九月入角亢,十月入氐房心,十一月入尾箕,十二月入鬥牛,正月入女虛危,至二月復交於春分而入奎壁矣。

是日之長也,時之暖也,萬物之發生也,皆從奎壁始;日之短也,時之寒也,萬物之收藏也,皆從角軫始。故曰春分司啟,秋分司閉。夫既司啟閉,要非門戶而何?然自奎壁而南,日就陽道,故曰天門;角軫而北,日就陰道,故曰地戶。又如春分日躔壁初,故言奎壁;秋分日躔翼末,何以不言翼軫而言角軫?蓋自角以後十四宿,計一百七十三度四分度之一;自奎以後十四宿,計一百九十二度。度有不齊,此秋之所以在翼末,而經言角軫者,正以翼度將完而角軫正當其令。

且奎壁角軫為對待之宿,而奎壁為西北之交,角軫為東南之交,故經云奎壁角軫,天地之門戶也。是以伏羲六十四卦方圖,以乾居西北,坤居東南,正合天門地戶之義。凡候之所始,即道之所生,有不可不通也。

白話文:

奎壁角軫天地之門戶說

《五運大論》說:所謂戊己分開的,奎、壁、角、軫就是天地的大門。奎、壁在乾卦方位,對應戊土;角、軫在巽卦方位,對應己土。《遁甲經》也說:六戊為天門,六己為地戶。然而稱之為門戶,必然有其道理,前賢都未詳細說明。

我曾經研究過周天七政的運行軌跡,發現春分時節(二月中旬),太陽運行到壁宿之初,然後依次往南運行,三月進入奎宿,四月進入胃、昴、畢宿,五月進入觜、參宿,六月進入井、鬼宿,七月進入柳、星、張宿;秋分時節(八月),太陽運行到翼宿末尾,然後交接於軫宿,依次往北運行,九月進入角、亢宿,十月進入氐、房、心宿,十一月進入尾、箕宿,十二月進入鬥、牛宿,正月進入女、虛、危宿,到二月又回到春分,進入奎、壁宿。

太陽運行軌跡的長短,季節的溫寒變化,以及萬物的生長收藏,都從奎、壁、角、軫開始。所以說春分主掌開啟,秋分主掌關閉。既然主掌開啟和關閉,必定是門戶。從奎、壁往南,太陽運行於陽道,所以稱為天門;從角、軫往北,太陽運行於陰道,所以稱為地戶。又比如春分時太陽運行到壁宿之初,所以說是奎、壁;秋分時太陽運行到翼宿末尾,為什麼不說翼、軫而說角、軫呢?這是因為從角宿開始的十四個星宿,共計一百七十三又四分之一度;從奎宿開始的十四個星宿,共計一百九十二度。度數不完全相同,所以秋分時太陽在翼宿末尾,而經文中卻說角、軫,是因為翼宿的度數將要結束,而角、軫正當其時。

此外,奎、壁、角、軫是相對應的星宿,奎、壁位於西北交界,角、軫位於東南交界,所以經文中說奎、壁、角、軫是天地之門戶。因此伏羲的六十四卦方位圖,乾卦在西北,坤卦在東南,正好符合天門地戶的意義。凡是天象變化的起始點,就是道理的產生之處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