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十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 (9)

1. 邪祟

凡……暴厥不省人事,若四肢雖冷無氣,但覺目中神采不變,心腹尚溫,口中無涎,舌不卷,囊不縮。及未出一時者,尚可刺之復甦也。五邪皆然。此下治法,出素問遺篇。

〔肺虛者……〕

肺俞,刺入一寸半,得氣則補,留三呼,次進一分,留一呼,徐徐出針。

合谷,刺三分,得氣則補,留三呼,退一分,留一呼,徐徐出針。

〔心虛者……〕

心俞,以毫針刺之,得氣留補即蘇。

陽池,刺同。

〔肝虛者……〕

肝俞,以毫針刺三分,得氣留補。

丘墟,以毫針刺三分,得氣則補,留三呼,腹中鳴者可治也。

〔脾虛者……〕

脾俞,刺三分,留二呼,進二分,氣至徐徐退針即蘇。

衝陽,以毫針刺三分,得氣則補,留三呼,次進一分,留一呼,徐徐退針,以手摸之。

〔腎虛者……〕

腎俞,刺三分,得氣則補,留三呼,又進二分,留三呼,徐徐出針。一云在十五椎下兩旁,疑是奇俞類氣海俞也。

以上刺法,必先以口含針,令溫暖而刺之,則經脈之氣無拒逆也。

〔鬼魅〕

上星,水溝(鬼擊卒死。)

秦承祖灸鬼法,見前奇俞類四肢部中。

〔夢魘鬼擊〕

人中(七壯。),足鬼眼穴(在奇俞類。)

白話文:

邪祟

凡是突然昏迷不醒,四肢雖然冰冷無氣,但眼睛裡神采依然,心腹部仍然溫暖,口中沒有唾液,舌頭不卷曲,陰囊也不縮小,而且昏迷時間還不到一個小時的,仍然可以用針灸使其甦醒。五種邪氣引起的昏迷都一樣。以下的治療方法,出自《素問》遺篇。

肺氣虛弱者:

在肺俞穴刺入一寸半深,針感到達則補氣,停留三個呼吸的時間,然後再進針一分,停留一個呼吸,慢慢地拔出針。

在合谷穴刺入三分深,針感到達則補氣,停留三個呼吸的時間,然後退針一分,停留一個呼吸,慢慢地拔出針。

心氣虛弱者:

在心俞穴用毫針刺入,針感到達後持續補氣即可甦醒。

在陽池穴,針灸方法相同。

肝氣虛弱者:

在肝俞穴用毫針刺入三分深,針感到達後持續補氣。

在丘墟穴用毫針刺入三分深,針感到達則補氣,停留三個呼吸的時間,如果腹部發出響聲,則表示治療有效。

脾氣虛弱者:

在脾俞穴刺入三分深,停留兩個呼吸的時間,然後再進針二分,氣至後慢慢退針即可甦醒。

在衝陽穴用毫針刺入三分深,針感到達則補氣,停留三個呼吸的時間,然後再進針一分,停留一個呼吸,慢慢地退針,並用手觸摸該處。

腎氣虛弱者:

在腎俞穴刺入三分深,針感到達則補氣,停留三個呼吸的時間,然後再進針二分,停留三個呼吸的時間,慢慢地拔出針。也有人說在第十五個椎骨下方兩側,懷疑是奇穴類氣海俞穴。

以上針灸方法,必須先用嘴巴含著針,使針溫暖后再刺入,這樣經脈之氣就不會阻礙針灸了。

鬼魅作祟:

在百會穴和水溝穴(鬼擊猝死)。

秦承祖的灸法治鬼,詳見前面奇穴類四肢部分。

夢魘鬼擊:

在人中穴(七壯針法),足鬼眼穴(在奇穴類)。

2. 婦人病

〔血結月事不調〕

氣海,中極,照海(月事不行。)

〔血崩不止〕

膈俞,肝俞,腎俞,命門,氣海,中極(下元虛冷,血崩白濁。),間使,血海,復溜,行間

〔淋帶赤白〕

命門,神闕,中極(七壯,冶白帶極效。)

余用前五淋穴。

〔癥瘕〕

三焦俞,腎俞,中極,會陰

子宮子戶,左子宮,右子戶,在關元旁各開三寸,千金翼以三寸為氣門穴,詳奇俞類。

復溜

〔不孕〕

命門,腎俞,氣海,中極,關元(七壯至百壯,或三百壯。),胞門子戶(二穴詳奇俞類。),陰廉,然谷,照海(子宮泠。)

一法灸神闕穴,先以淨干鹽填臍中,灸七壯,後去鹽,換川椒二十一粒,上以薑片蓋定,又灸十四壯,灸畢即用膏貼之,艾炷須如指大,長五六分許。

〔胎屢墮〕

命門,腎命,中極,交信,然谷

〔產難橫生〕

合谷,三陰交

一治橫逆難產,危在頃刻,符藥不靈者,急於本婦右腳小指尖,灸三壯,炷如小麥,下火立產如神,蓋此即至陰穴也。

〔子鞠不能下〕

巨闕,合谷,三陰交

至陰,三稜針出血,橫者即轉直。

〔胎衣不下〕

三陰交,崑崙

〔下死胎〕

合谷(刺補之即下。)

〔欲取胎〕

肩井,合谷,三陰交

〔產後惡露不止〕

中極

〔欲絕產〕臍下二寸三分,灸三壯,或至七七壯,即終身絕孕。

白話文:

婦人病

月經不調: 氣海、中極、照海穴位(月經停止時使用)。

崩漏不止: 膈俞、肝俞、腎俞、命門、氣海、中極穴位(下元虛寒,伴隨崩漏及白帶時使用)。間使、血海、復溜、行間穴位也可用。

赤白帶下: 命門、神闕、中極穴位(七壯艾灸,治療白帶非常有效)。也可使用前五個淋穴(原文未列出)。

癥瘕: 三焦俞、腎俞、中極、會陰穴位。 子宮、子戶穴位(位於關元穴旁各開三寸,詳見奇經八脈相關記載),復溜穴位。

不孕: 命門、腎俞、氣海、中極、關元穴位(艾灸七壯至百壯,甚至三百壯)。胞門、子戶穴位(詳見奇經八脈相關記載)、陰廉、然谷、照海穴位(子宮虛寒時使用)。 另有一法:灸神闕穴,先以乾淨乾燥的鹽填滿肚臍,灸七壯,然後取出鹽,換上二十一粒川椒,用薑片蓋住,再灸十四壯,灸完後貼上藥膏。艾炷大小如手指,長約五六分。

習慣性流產: 命門、腎俞、中極、交信、然谷穴位。

難產(胎位不正): 合谷、三陰交穴位。 若為危急難產,藥物無效時,可在產婦右腳小指尖(至陰穴)灸三壯,艾炷如小麥粒大小,即可迅速解決難產。

胎盤不下: 巨闕、合谷、三陰交穴位。 至陰穴位可用三稜針放血,使胎兒轉正。

胎盤不下: 三陰交、崑崙穴位。

死胎不下: 合谷穴位(針刺並灸)。

引產: 肩井、合谷、三陰交穴位。

產後惡露不止: 中極穴位。

絕育: 臍下二寸三分處艾灸三壯,或灸至七七四十九壯,可達到終身不孕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