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十一 (8)
卷十一 (8)
1. 手足病
〔肩臂冷痛〕
凡人肩冷臂痛者,每遇風寒,肩上多冷,或日須熱手撫摩,夜須多被擁蓋,庶可支持,此以陽氣不足,氣血衰少而然,若不預為之治,恐中風不遂等證,由此而成也。須灸肩髃二穴,方免此患,蓋肩髃系兩手之安否,環跳系兩足之安否,此不可不灸之,輕者七壯,風寒盛者十四壯為率,或分二三次報之,但不可過多,恐臂細也。若灸環跳,則四五十壯無害。
〔臂痛不舉〕
肩井,肩髃,淵腋,曲池,曲澤,後谿(項強肘痛。),太淵(手腕痛。)
〔受濕手足拘攣〕
曲池,尺澤,腕骨,外關,中渚
〔五痹〕
曲池,外關,合谷,中渚
〔腿叉風〕
腎俞,環跳,陽陵泉,懸鐘,崑崙
〔膝風腫痛〕
天樞,梁丘,膝眼(可刺,詳奇俞類。),膝關,足三里,陽陵泉,陰陵泉,太衝(寒濕。)
〔腳氣〕
肩井,足三里,陽陵泉,陽輔,崑崙,照海,太衝
〔白虎歷節風〕
膝關
〔轉筋〕
照海
〔足內廉腫痛〕
肩井,三陰交(三七壯。),大敦
〔足腕腫痛〕
解谿,丘墟
〔寒濕腳瘡〕
取足跗上二寸許,足腕正中陷處是穴,灸七壯神效,此穴當即解谿也。照海
白話文:
手足病
肩臂冷痛:
肩膀和手臂冰冷疼痛的人,大多是因為遇到風寒,肩膀特別冷,白天需要不停地用手按摩取暖,晚上需要蓋很多被子才能勉強忍受。這是因為陽氣不足,氣血衰弱造成的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恐怕會導致中風癱瘓等疾病。因此,必須灸刺肩髃穴,才能避免這些疾病。因為肩髃穴關係著雙手的健康,環跳穴關係著雙腳的健康,這兩個穴位都不可不灸。輕症灸七壯,風寒盛者灸十四壯,或者分二三次施灸,但不可灸太多,以免手臂變細。如果灸環跳穴,灸四五十壯則無妨。
臂痛不舉:
可用肩井、肩髃、淵腋、曲池、曲澤、後谿(項強肘痛)、太淵(手腕痛)等穴位。
受濕手足拘攣:
可用曲池、尺澤、腕骨、外關、中渚等穴位。
五痹:
可用曲池、外關、合谷、中渚等穴位。
腿叉風:
可用腎俞、環跳、陽陵泉、懸鐘、崑崙等穴位。
膝風腫痛:
可用天樞、梁丘、膝眼(可針刺,詳見奇穴類)、膝關、足三里、陽陵泉、陰陵泉、太衝(寒濕)等穴位。
腳氣:
可用肩井、足三里、陽陵泉、陽輔、崑崙、照海、太衝等穴位。
白虎歷節風:
可用膝關穴。
轉筋:
可用照海穴。
足內廉腫痛:
可用肩井、三陰交(灸三七壯)、大敦等穴位。
足腕腫痛:
可用解谿、丘墟等穴位。
寒濕腳瘡:
在足跗上二寸左右,足腕正中凹陷處(即解谿穴)灸七壯,效果神奇。
2. 二陰病
〔夢遺精滑鬼交〕,(春秋冬可灸。)
心俞(灸不宜多。),膏肓,腎俞(灸隨年壯,其效立見。),命門(遺精不禁者,五壯,立效。),白環俞(五十壯。),中極(隨年壯。),三陰交,中封,然谷
〔失精膝脛冷疼〕
曲泉
〔白濁〕
脾俞,小腸俞,章門,氣海(五壯。),關元,中極,中封
〔五淋〕
膈俞,肝俞,脾俞,腎俞,氣海,石門(血淋。),關元,間使(能攝心包之血。),血海,三陰交(勞淋。),復溜(血淋。),然谷,大敦
〔小便不利不通〕
三焦俞,小腸俞,陰交,中極(兼腹痛。),中封,太衝,至陰
〔小便不禁〕
氣海(兼治小兒遺尿。),關元,陰陵泉,大敦,行間(治失尿。)
〔大便秘結〕
章門(二七壯。),陰交,氣海(刺。),石門,足三里,三陰交,照海(刺。),太白(刺。),大敦,大都
〔疝氣〕,大都痛甚者,為肝疝。
肩井(㿗疝。),章門,氣海,歸來,關元(主㿗疝偏大,灸百壯。),衝門,急脈,會陰,三陰交(肝脾。),太谿(寒疝。),太衝,大敦,隱白(脾疝。)
闌門,在陰莖根兩旁,各開三寸是穴,針一寸半,灸二七壯,治木腎偏墜。
一法於關元兩旁,相去各三寸青脈上,灸七壯即愈。
一法令病者合口,以草橫量兩口角為一折,照此再加二折,共為三折,屈成三角如△樣,以上角安臍中心,兩角安臍下兩旁,當兩角處是穴,左患灸右,右患灸左,左右俱患,即兩穴俱灸,艾炷如麥粒,灸十四壯,或二十一壯即安。
〔陽不起〕
命門,腎俞,氣海,然谷
〔陰挺〕
曲泉,太衝,然谷,照海
〔莖中痛〕
列缺(陰痛尿血。),行間
〔痔漏〕
命門,腎俞,長強(五痔便血最效,隨年壯灸之。),三陰交(痔血。),承山(久痔。)
凡痔疾腫大勢甚者,先以槐柳枝煎湯,乘熱熏洗過後用壯盛男子篦下頭垢,捻成小餅約厚一分,置痔上,又切獨蒜片厚如錢者置垢上,用艾灸二七壯或三七壯,無不消散。
又法,單用生薑切薄片,放痔痛處,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,黃水即出,自消散矣。若有兩三個者,過三五日照依前法逐一灸之,神效。
〔脫肛〕
百會(三壯。)此穴屬督脈,居巔頂,為陽脈之都綱,統一身之陽氣。凡脫肛者,皆因陽氣下陷。經曰:下者舉之。故當借火力以提下陷之氣,則脾氣可升而門戶固矣。小兒亦然。
胃俞,長強
又有洞泄寒中脫肛者,須灸水分穴百壯,內服溫補藥自愈。
白話文:
二陰病
夢遺精滑或鬼交:春秋冬可灸。心俞(灸不宜多)、膏肓、腎俞(灸的壯數應隨年齡增長而增加,效果立即顯現)、命門(遺精不止者,灸五壯,立即見效)、白環俞(灸五十壯)、中極(灸的壯數應隨年齡增長而增加)、三陰交、中封、然谷。
失精膝脛冷痛:曲泉。
白濁:脾俞、小腸俞、章門、氣海(灸五壯)、關元、中極、中封。
五淋:膈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、氣海、石門(血淋)、關元、間使(能收攝心包的血)、血海、三陰交(勞淋)、復溜(血淋)、然谷、大敦。
小便不利不通:三焦俞、小腸俞、陰交、中極(伴隨腹痛)、中封、太衝、至陰。
小便失禁:氣海(也治療小兒遺尿)、關元、陰陵泉、大敦、行間(治療尿失禁)。
大便秘結:章門(灸十四壯)、陰交、氣海(針刺)、石門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、照海(針刺)、太白(針刺)、大敦、大都。
疝氣:大都疼痛嚴重者,為肝疝。肩井(氣疝)、章門、氣海、歸來、關元(主要治療疝氣較大,灸一百壯)、衝門、急脈、會陰、三陰交(肝脾)、太谿(寒疝)、太衝、大敦、隱白(脾疝)。闌門(位於陰莖根部兩旁,各開三寸處是穴位,針刺一寸半,灸十四壯),治療腎虛下垂。另一方法在關元兩旁,各距三寸的青筋上,灸七壯即可痊癒。另一方法讓患者閉口,以草橫量兩嘴角為一折,再加二折,共三折,屈成三角形,將三角形上角放在肚臍中央,兩角放在肚臍下方兩旁,兩角處即為穴位,左側患病灸右側,右側患病灸左側,左右都患病則兩穴都灸,艾炷如麥粒大小,灸十四壯或二十一壯即可。
陽痿:命門、腎俞、氣海、然谷。
陰挺:曲泉、太衝、然谷、照海。
莖中疼痛:列缺(陰部疼痛伴尿血)、行間。
痔漏:命門、腎俞、長強(五痔便血最有效,灸的壯數應隨年齡增長而增加)、三陰交(痔瘡出血)、承山(久治不癒的痔瘡)。凡痔瘡腫大嚴重者,先用槐樹枝、柳枝煎湯,趁熱熏洗,然後用壯年男子篦下的頭垢捻成約一分厚的小餅,敷在痔瘡上,再放上切成錢幣厚的獨蒜片在頭垢上,用艾灸十四壯或二十一壯,沒有不消散的。另一方法,單用生薑切薄片,放在痔瘡痛處,在薑片上用艾炷灸三壯,黃水流出,自然消散。如有兩三個痔瘡,隔三五日再按上述方法逐個灸治,效果神奇。
脫肛:百會(灸三壯)。此穴屬督脈,位於頭頂,為陽脈之總綱,統攝一身陽氣。凡脫肛者,都是陽氣下陷所致。經書說:下陷者應提舉之。因此應該借助火力來提升下陷的氣,則脾氣可以上升,門戶就能固守了。小兒也一樣。胃俞、長強。還有因寒邪內侵導致的脫肛,需要灸水分穴一百壯,內服溫補藥物即可自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