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十一 (10)
卷十一 (10)
1. 小兒病
忌灸三里,年三十外,方可灸此。
〔羸瘦骨立〕
百勞,胃俞,腰俞,長強
〔急慢驚風〕
百會(五七壯。),囟會,上星,率谷(三壯。),水溝,尺澤(慢驚。),間使,合谷,太衝(五壯。)
〔臍風撮口〕,在母腹中氣逆所致,或產時不慎,受寒而然。
承漿,然谷
一法,以小艾炷隔蒜灸臍中,俟口中覺有艾氣,亦得生者。
又法,凡臍風若成,必有青筋一道,自下上行至腹而生兩岔,即灸青筋之頭三壯截住,若見兩岔,即灸兩處筋頭各三壯,十活五六,不則上行攻心而死矣。
〔食積肚大〕
脾俞,胃俞,腎俞
〔泄瀉〕
胃俞,水分,天樞,神闕(腹痛乳痢甚妙。)
〔霍亂〕
水分(轉筋入腹。),外踝上尖(三壯。)
〔夜啼心氣不足〕
中衝(三壯。)
〔疳眼〕
合谷(五壯。)
〔重舌〕
行間
〔小兒氣弱數歲不語〕
心俞
〔口中轉屎〕,因母食寒涼所致。
中脘,九壯,大人十四壯。
〔陰腫〕
崑崙
〔疝氣〕
會陰,大敦
〔五癇〕
神庭,治風癇吐舌,角弓反張,灸三壯。
前頂,治小兒一切驚癇證,灸三壯。
長強,治諸驚癇,灸七壯。
囟會,巨闕,章門,天井,少海,內關,少衝
一法云:癇為小兒惡證,古云驚風三發便為癇,癇證有五,即牛羊豬馬雞之類也。治法俟其病發之時,將患者兩手大拇指相併,以綿繩縛定,當兩指爪甲角,是名手鬼眼穴,用艾灸七壯,須甲肉四處著火方效。又二穴在足大拇指,亦如取手穴法,是名足鬼眼穴,如前灸之大效。大人病此則名為癲,灸亦如之最良。
〔牛癇〕
大杼,鳩尾(尖下五分,炙三壯,不可多。)
〔羊癇〕,目直,作羊聲。
百會,神庭,心俞,肝俞,天井,神門,太衝
〔豬癇〕,痰涎如綿,作豬聲。
百會,巨闕,心俞,神門
〔馬癇〕,張口搖頭,角弓反張。
百會,心俞,命門,神門,僕參,太衝,照海
〔雞癇〕,張手前僕,提住即醒。
申脈
白話文:
小兒病
忌灸三里穴,小孩三十歲以上才能灸此穴。
羸瘦骨立:百勞、胃俞、腰俞、長強穴。
急慢驚風:百會(五壯)、囟會、上星、率谷(三壯)、水溝、尺澤(慢驚)、間使、合谷、太衝(五壯)穴。
臍風撮口:因母體懷孕時氣逆或生產時受寒引起。承漿、然谷穴。另法:以小艾炷隔著蒜頭灸臍中,等到口中感覺到艾草氣味即可。另一方法,臍風若已形成,必有一條青筋自下往上延伸至腹部再分岔,灸青筋的頂端三壯,若見到分岔,則灸兩處青筋的頂端各三壯,十個孩子能救活五到六個,否則青筋會往上攻心致死。
食積肚大:脾俞、胃俞、腎俞穴。
泄瀉:胃俞、水分、天樞、神闕(腹痛、乳痢效果甚佳)穴。
霍亂:水分(轉筋入腹)、外踝上尖(三壯)穴。
夜啼心氣不足:中衝(三壯)穴。
疳眼:合谷(五壯)穴。
重舌:行間穴。
小兒氣弱數歲不語:心俞穴。
口中轉屎:因母親飲食寒涼引起。中脘穴,九壯(成人十四壯)。
陰腫:崑崙穴。
疝氣:會陰、大敦穴。
五癇:神庭(治風癇、吐舌、角弓反張,灸三壯);前頂(治小兒一切驚癇,灸三壯);長強(治各種驚癇,灸七壯);囟會、巨闕、章門、天井、少海、內關、少衝穴。另一方法:癇症是小兒的嚴重疾病,古語云:「驚風三次就成癇症」,癇症分五種,即牛、羊、豬、馬、雞等症狀。治療方法是等發病時,將患者的雙手拇指併攏,用棉繩綁住兩拇指指甲角,此為手鬼眼穴,艾灸七壯,指甲和肉都要著火才有效。另有兩個穴位在大拇指,取穴方法同手穴,稱為足鬼眼穴,灸法同上,效果很好。大人患此病則稱為癲癇,灸法相同,效果最佳。
牛癇:大杼、鳩尾(尖下五分,灸三壯,不可過多)。
羊癇(目直,作羊聲):百會、神庭、心俞、肝俞、天井、神門、太衝穴。
豬癇(痰涎如綿,作豬聲):百會、巨闕、心俞、神門穴。
馬癇(張口搖頭,角弓反張):百會、心俞、命門、神門、僕參、太衝、照海穴。
雞癇(張手前仆,提住即醒):申脈穴。
2. 外科
〔發背〕
心俞(疽。),委陽(一曰在尻臀下一寸六分,大腿上有縫。)
騎竹馬穴
左右搭手,加會陽。
癰疽隔蒜灸法
凡患背疽惡毒,肉色不變,背如負石,漫腫無頭者,勢必重大。尋頭之法,用濕紙拓在腫處,看有一點先乾者,即是癰頭結聚之處。用大獨頭蒜,切作三分厚片,貼疽頂,以艾於蒜上灸之,每三壯一換其蒜。又有背上初發赤腫,中間有如黃小米一粒者,有十數粒一片者,尤宜隔蒜灸之。
青囊書云:外形如粟,內可容谷;外狀如錢,里可著拳。慎勿視為微小,致成莫大之患。設或瘡頭開大,則以紫皮大蒜十餘頭,淡豆豉半合,乳香二錢,同搗成膏,照毒大小拍成薄餅,置毒上鋪艾灸之。務要痛者灸至不痛,不痛者灸至知痛。蓋痛者為良肉,不痛者為毒氣。先不痛而後覺痛者,其毒輕淺;先痛而後反不痛者,其毒深重。
故灸者必令火氣直達毒處,不可拘定壯數,昔人有灸至八百壯而愈者。灸後須隨人虛實,服補中托裡助胃壯氣等藥,萬無一失。蓋未潰而灸,則能拔散郁毒,不令開大;已潰而灸,則能補接陽氣,易於收斂。然惟早覺早灸,方為上策。淵然劉真人曰:毒發一二日者,十灸十愈;三四日者,六七愈;五六日者,三四愈;過七日,則雖灸不能消散矣。緣其內膿已成,必須針去方得寬鬆也。
雖然,疽之為病,有五善七惡,臨證之時,先須識此。前哲云:五善見三則吉,七惡見四則凶,倘見七惡,慎勿為灸,徒召謗耳。
又有疔瘡一證,其形不一,其色不同,或如小癗,或如水泡,或痛不可當,或癢而難忍,或皮肉麻木,或寒熱頭疼,或噁心嘔吐,或肢體拘急,其候多端,難以盡狀。皆須用前灸法,甚則以蒜膏遍塗四圍,只露毒頂,用艾著肉灸之,以爆為度,如不爆者難愈。更宜多灸,百壯以上,無弗愈者。
〔乳癰,乳疽,乳岩,乳氣,乳毒,侵囊〕(近膻中者是。)
肩髃,靈道(二七壯。),溫溜(小人七壯,大人二七壯。),足三里,條口(乳癰。),下巨虛(各二七壯。)
〔熱毒〕
大陵
〔肺癰〕,吐膿。
腎俞(三七壯。),合谷(二七壯。),太淵(二七壯。)
〔頂上偏枕〕
風門(二七壯。)
〔胃癰〕,生於左者胃口疽,生於右者胃口癰。
曲池(二穴各三七壯。),內關(七壯。)
〔腎癰〕,自腎俞穴起。
會陽(二七壯。)
〔附骨疽〕,環跳穴痛,恐生附骨疽也。
大陵,懸鐘(三七壯。)
〔骨旋〕
肘尖(七七壯,不愈百壯。)
〔瘰癧〕,蜂窠癧自左邊起,七七竅皆出膿。
肩髃(七壯、九壯。),曲池,此二穴,乃治癧秘法也。
天池,天井(二七壯。),三間(三七壯。)
〔錐銳癧〕,右邊生起。
肩髃,曲池,天井
白話文:
[外科]
發背:
心俞穴(疽病)。委陽穴(一說在臀部下一寸六分,大腿上有縫的地方)。騎竹馬穴。左右搭手穴,加上會陽穴。
癰疽隔蒜灸法:
凡是患有背部疽病,毒性很惡劣,肉色沒有改變,背部像背著石頭一樣沉重,腫脹範圍很大而且沒有明顯膿頭的,病情一定很嚴重。尋找膿頭的方法,是用濕紙貼在腫脹處,觀察哪個地方先變乾,那就是癰疽膿頭聚集的地方。用大個的獨頭蒜,切成三分厚薄的片,貼在膿頭上,用艾灸灸蒜片,每灸三壯就換一片蒜。如果背上剛開始出現發紅腫脹,中間出現像黃小米一樣大小的膿點,十幾個膿點連成一片的,更適合用隔蒜灸的方法。
《青囊書》記載:外面看起來像小米粒,裡面卻能容納穀物;外面看起來像銅錢大小,裡面卻能容納拳頭。千萬不要認為它很小,而導致更大的禍患。如果瘡頭裂開很大,就用紫皮大蒜十幾頭,淡豆豉半合,乳香二錢,一起搗成膏狀,根據瘡毒的大小製成薄餅,放在瘡毒上,再用艾灸灸它。一定要灸到痛的地方灸到不痛,不痛的地方灸到感覺痛。因為痛的地方是好的肌肉組織,不痛的地方是毒氣聚集的地方。先不痛後感覺痛的,毒性較淺;先痛後又不痛的,毒性較深。
所以灸的時候,一定要讓灸火的熱氣直達毒素聚集的地方,不能拘泥於灸的壯數,古人曾有灸到八百壯才痊癒的例子。灸後需要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,服用補益中氣、托毒外出、助胃壯氣的藥物,這樣就萬無一失了。因為瘡瘍還沒潰爛就灸,就能疏散鬱結的毒氣,不讓它擴大;瘡瘍已經潰爛了再灸,就能補充陽氣,更容易癒合。但是,必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才是最好的方法。淵然劉真人說:毒發一、兩天的,十次灸治十次痊癒;三、四天的,六七次痊癒;五、六天的,三四次痊癒;超過七天,即使灸治也不能消散了。因為膿液已經形成,必須用針排出膿液才能減輕病情。
但是,疽病的病理變化有好有壞,臨床診斷時,必須先了解這些。前輩說:五善之症出現三種就吉利,七惡之症出現四種就凶險,如果出現七惡之症,就不要用灸法治療,免得招致批評。
還有一種疔瘡,形狀各異,顏色不同,有的像小疙瘩,有的像水泡,有的痛得難以忍受,有的癢得難以忍受,有的皮膚肌肉麻木,有的寒熱頭痛,有的噁心嘔吐,有的四肢拘急,症狀多樣,很難一一列舉。都應該用前面的灸法,病情嚴重的話,就用蒜膏塗滿瘡周圍,只露出瘡頭,用艾灸灸在肉上,灸到皮膚起泡為度,如果灸後不起泡就難以痊癒。更應該多灸,一百壯以上,沒有不痊癒的。
乳癰、乳疽、乳岩、乳氣、乳毒、侵囊:(靠近膻中穴的。)
肩髃穴、靈道穴(二七壯)、溫溜穴(小孩七壯,大人二七壯)、足三里穴、條口穴(乳癰)、下巨虛穴(各二七壯)。
熱毒:
大陵穴。
肺癰,吐膿:
腎俞穴(三七壯)、合谷穴(二七壯)、太淵穴(二七壯)。
頂上偏枕:
風門穴(二七壯)。
胃癰,生在左側的是胃口疽,生在右側的是胃口癰。
曲池穴(兩個穴位各三七壯)、內關穴(七壯)。
腎癰,從腎俞穴開始。
會陽穴(二七壯)。
附骨疽,環跳穴疼痛,恐怕會生附骨疽。
大陵穴、懸鐘穴(三七壯)。
骨旋:
肘尖穴(七七壯,不癒則灸一百壯)。
瘰癧,蜂窩狀瘰癧從左側開始,七七個竅都流膿。
肩髃穴(七壯、九壯)、曲池穴,這兩個穴位是治療瘰癧的秘方。
天池穴、天井穴(二七壯)、三間穴(三七壯)。
錐銳癧,從右側開始。
肩髃穴、曲池穴、天井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