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七 (9)
卷七 (9)
1. 足太陽膀胱經穴
主治腰尻腳氣,足腨腫痛不能步立,頭痛鼽衄,肩背拘急,咳喘目眩,陰腫痛,產難胞衣不下,小兒發癇瘛瘲。
玉龍賦云:兼申脈、太谿,善療足腫之迍。
靈光賦云:能住喘,愈腳氣。
神農經云:治腰尻痛,足痛不能履地,肩背拘急,可灸七壯。又治小兒陰腫,可灸三壯,炷如小麥。
席弘賦云:兼魚際、承山,治轉筋目眩立消。
千金云胞衣不出,針足太陽入四分,穴在外踝下後一寸宛宛中者,意必此穴。又云:瘧多汗,腰痛不能俯仰,目如脫,項似拔,崑崙主之。
千金十一穴云:兼委中,治腰背痛相連。
捷徑云:治偏風。
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:轉筋腰尻痛,膊重更連陰,頭疼脊背急,暴喘滿衝心,舉步行不得,動足即呻吟,若欲求安樂,須尋此穴針。增治法云:治目䀮䀮如脫,頭熱鼻衄,肚脹痛不得息,霍亂大便泄,風癇口噤不開,小兒陰腫,頭眩轉筋吐逆,屍厥中惡,膝蓋暴痛。
僕參(一名安邪),在跟骨下陷中,拱足得之。足太陽陽蹺之會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七壯。
主治腰痛足痿不收,足跟痛,霍亂轉筋吐逆,屍厥癲癇,狂言見鬼,膝痛。
靈光賦云:後跟痛在僕參求。
申脈,在足外踝下五分陷中,容爪甲許白肉際。陽蹺脈所生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主治風眩癲疾,腰腳痛,膝胻寒酸不能坐立,如在舟車中,氣逆,腿足不能屈伸,婦人氣血痛。一云腳氣紅腫,瀉之;若麻木無力,先瀉後補。
神農經曰:治腰痛,可灸五壯。
玉龍賦云:兼太谿、崑崙,善療足腫之迍。
標幽賦云:兼金門,治頭風頭痛。
攔江賦云:能除寒與熱,偏正頭風及心驚,耳鳴鼻衄胸中滿,遇麻木者虛當補,逢疼痛者瀉而迎。
靈光賦云:陽蹺、陰蹺及陽陵、陰陵四穴,治腳氣取之。又兼三里,同治腳氣。亦去在腰諸疾。
千金方十三鬼穴云:此名鬼路,當在第五次下火針,治百邪癲狂。
捷法云:治腰背強不可俯仰,肢節煩痛,牽引腰腳,中風不省人事,中風不語,中風半身癱瘓,偏枯疼痛無時,中風四肢麻木不仁,手足瘙癢,不能握物,中風口眼喎斜,牽連不已,角弓反張,眼目盲視,口噤不開,語言蹇澀,腰脊肩背疼痛,頭項強痛,不得回顧,腰痛起止艱難,手足背生毒,臂背生毒。以上凡二十餘證,先以申脈主治,後隨證加各穴分治之。
金門(一名關梁),在足外踝下一寸。足太陽郄,陽維別屬也。刺一分,灸三壯。一云刺三分,灸七壯,炷如小麥。
主治霍亂轉筋,屍厥癲癇疝氣,膝胻酸不能立,小兒張口搖頭身反。
百證賦云:兼丘墟,可醫轉筋。
通玄賦云:兼申脈,治頭風頭痛。
京骨,在足小指外側,本節後大骨下,赤白肉際陷中,可按而得。足太陽所過為原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七壯。
白話文:
足太陽膀胱經穴
主要治療腰部、臀部、腳氣等疾病,以及小腿腫痛導致無法站立行走、頭痛鼻出血、肩背僵硬、咳嗽氣喘、頭暈目眩、陰部腫痛、難產胎盤不下、小兒癲癇抽搐等症狀。
玉龍賦提到,搭配申脈穴和太谿穴,能有效治療腳腫。
靈光賦提到,可以止喘,治腳氣。
神農經提到,治療腰部臀部疼痛、腳痛無法站立行走、肩背僵硬,可灸七壯。也治療小兒陰部腫痛,可灸三壯,艾炷像小麥粒大小。
席弘賦提到,搭配魚際穴和承山穴,能立即消除轉筋和頭暈目眩。
千金方提到,胎盤不下時,針刺足太陽經,在腳外踝下方後方一寸的凹陷處,此處必為穴位。又說,瘧疾多汗、腰痛不能彎腰抬頭、眼睛像要掉出來、脖子像要斷掉,可取崑崙穴治療。
千金十一穴提到,搭配委中穴,治療腰背連帶疼痛。
捷徑提到,可治療偏癱。
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提到,可治轉筋、腰部臀部疼痛、肩膀沉重連帶陰部不適、頭痛、脊背僵硬、突然氣喘、胸悶心悸、走路困難、腳動就呻吟等症狀,要達到安樂,必須針刺此穴。增加療法提到,可治眼睛模糊像要掉出來、頭部發熱鼻出血、肚子脹痛無法呼吸、霍亂腹瀉、風癇口噤不開、小兒陰部腫痛、頭暈轉筋嘔吐、昏厥、突然膝蓋疼痛。
僕參穴(又名安邪),在腳跟骨下方凹陷處,拱起腳掌時可觸摸到。是足太陽經和陽蹺脈的交會處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時間,可灸七壯。
主要治療腰痛、腳萎軟無力、腳跟痛、霍亂轉筋嘔吐、昏厥、癲癇、狂躁說胡話、見鬼、膝蓋疼痛。
靈光賦提到,後腳跟疼痛可在僕參穴尋求治療。
申脈穴,在腳外踝下方五分凹陷處,指甲大小的白肉邊緣。是陽蹺脈所發出的穴位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時間,可灸三壯。
主要治療頭暈眼花、癲癇、腰腳疼痛、膝蓋和小腿寒冷痠痛無法坐立、感覺像在船或車上晃動、氣逆、腿腳不能彎曲伸直、婦女氣血痛。有說,腳氣紅腫,要瀉法治療;若麻木無力,要先瀉後補。
神農經說,治療腰痛,可灸五壯。
玉龍賦提到,搭配太谿穴、崑崙穴,能有效治療腳腫。
標幽賦提到,搭配金門穴,可治療頭風頭痛。
攔江賦提到,可去除寒熱、治療偏頭痛和正頭痛、心悸、耳鳴、鼻出血、胸悶,遇到麻木要補,遇到疼痛要瀉。
靈光賦提到,陽蹺、陰蹺及陽陵、陰陵四個穴位,可治療腳氣。又說,搭配足三里穴,一同治療腳氣。也可以去除腰部各種疾病。
千金方十三鬼穴提到,此穴又名鬼路,當用火針在第五次針刺時,治療各種邪病和癲狂。
捷法提到,可治療腰背僵硬無法彎腰抬頭、肢體關節煩躁疼痛、牽引腰腳疼痛、中風昏迷不醒、中風無法說話、中風半身不遂、偏癱疼痛不定時、中風四肢麻木不仁、手腳搔癢、無法握持物品、中風口眼歪斜、持續抽搐、角弓反張、眼睛失明、口噤不開、說話困難、腰脊肩背疼痛、頭頸僵硬無法轉頭、腰痛難以起身、手腳背部長毒、手臂背部長毒等二十多種症狀,先以申脈穴為主治療,再根據不同症狀搭配其他穴位進行治療。
金門穴(又名關梁),在腳外踝下方一寸處。是足太陽經的郄穴,也屬於陽維脈的支脈。針刺一分深,灸三壯。有說針刺三分深,灸七壯,艾炷如小麥粒大小。
主要治療霍亂轉筋、昏厥、癲癇、疝氣、膝蓋和小腿痠痛不能站立、小兒張口搖頭身體反弓。
百證賦提到,搭配丘墟穴,可治療轉筋。
通玄賦提到,搭配申脈穴,可治療頭風頭痛。
京骨穴,在腳小趾外側,第五趾骨後大骨下方,紅白色肉的交界凹陷處,按壓可以找到。是足太陽經所過的原穴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時間,可灸七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