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七 (8)
卷七 (8)
1. 足太陽膀胱經穴
主治大風眉發脫落,太陽瘧從背起,先寒後熱,熇熇然汗出難已,頭重轉筋,腰脊背痛,半身不遂,遺溺,小腹堅,風痹髀樞痛膝痛,足軟無力。凡腎與膀胱實而腰痛者刺出血妙,虛者不宜刺,慎之!此穴主瀉四肢之熱。委中者,血郄也,凡熱病汗不出,小便難,衄血不止,脊強反折,瘛瘲癲疾,足熱厥逆不得屈伸,取其經血立愈。
太乙歌云:虛汗盜汗補委中。
玉龍賦云:合人中,除腰脊痛閃之難制。又云:兼居髎、環跳,除腿風濕痛。
百證賦云:兼白環俞,治背連腰痛。
千金十一穴云:委中、崑崙,治腰背痛相連。
四總穴云:腰背委中求。
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:腰痛不能舉,沉引脊梁酸,風癇及轉筋,疼痛難移展,風痹復無常,熱病不能當,膝頭難伸屈,針入即安康。
合陽,在膝膕約文下二寸。刺六分,灸五壯。
主治腰脊強,引腹痛,陰股熱,胻酸腫,寒疝偏墜,女子崩帶不止。
百證賦云:兼交信,治女子少氣下血。
承筋(一名腨腸,一名直腸),在腨腸中央陷中,腳跟上七寸。灸三壯,禁刺。
主治寒痹腰背拘急,腋腫,大便閉,五痔,腨酸,腳跟痛引少腹,轉筋霍亂鼽衄。
千金云:霍亂轉筋,灸五十壯。
承山(一名肉柱,一名魚腹),在兌腨腸下分肉間陷中。一雲腿肚下尖分肉間。刺七分,灸五壯至七七壯。然灸不及針。
主治頭熱鼻衄,寒熱癲疾,疝氣腹痛,痔腫便血,腰背痛,膝腫脛酸眼痛,霍亂轉筋,戰慄不能行立。凡有邪熱者,可瀉之。
千金云:灸轉筋隨年壯神驗,霍亂灸百壯。
玉龍賦云:兼長強,灸痔最妙。
席弘賦云:陰陵泉治心胸滿,兼此穴而飲食自思。又云:兼魚際、崑崙,治轉筋目眩立消。
靈光賦云:治轉筋並久痔。
百證賦云:刺長強兼承山,善主腸風新下血。
天星秘訣云:兼內踝尖,治轉筋並眼花。又云:兼陰交,治胸膈痞滿,自喜飲食。
馬丹陽云:善治腰疼痛,痔疾大便難,腳氣並膝腫,兩足盡寒酸,展轉成時疫,故慄瘧憎寒,霍亂及轉筋,刺之立便安。
今時多用此穴,治傷寒立效,亦有初發瘧疾者,灸之立已。
飛揚(一名厥陽),在足外踝上七寸後陷中。足太陽絡,別走少陰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
主治痔痛不得起坐,腳痠腫不能立,歷節風不得屈伸,癲疾寒瘧,頭目眩,逆氣。
千金云:瘧實則腰背痛,虛則鼻衄,飛陽主之。
百證賦云:兼支正,可治目眩。
跗陽,在足外踝上三寸,太陽前,少陽後,筋骨之間。陽蹺之郄。刺五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一云七壯。
主治霍亂轉筋,腰痛不能立,髀樞股胻痛,痿厥風痹不仁,頭重䪼痛,時有寒熱,四肢不舉,屈伸不能。
崑崙,在足外踝後五分,跟骨上陷中,細動脈應手。足太陽所行為經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白話文:
足太陽膀胱經穴
主要治療大風引起的眉毛和頭髮脫落,太陽瘧疾從背部開始發作,先感到寒冷後發熱,持續發熱且難以停止出汗,頭部沉重、抽筋,腰背疼痛,半身不遂,小便失禁,小腹脹硬,風濕痹痛導致髖關節和膝蓋疼痛,以及腿腳軟弱無力。凡是腎和膀胱功能亢進導致的腰痛,針刺放血效果好,但如果是虛弱引起的則不宜針刺,要小心!這個穴位主要用於瀉除四肢的熱邪。委中穴是血郄穴,凡是熱病導致不出汗、小便困難、流鼻血不止、脊椎僵硬、抽搐、癲癇、腳發熱逆冷、無法彎曲伸展,取其經絡血即能立即痊癒。
有歌訣說:「虛汗盜汗要補委中穴。」
又有歌訣說:「配合人中穴,能消除難以控制的腰脊閃挫疼痛。」又說:「與居髎穴、環跳穴同時使用,能消除腿部風濕疼痛。」
還有歌訣說:「配合白環俞穴,能治療背部連及腰部的疼痛。」
《千金方》的十一穴歌訣說:「委中穴、崑崙穴,治療腰背相連的疼痛。」
四總穴歌訣說:「腰背的病痛要找委中穴。」
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歌訣說:「腰痛無法抬舉,沉重且牽引脊椎酸痛,風癇和抽筋,疼痛難以移動和伸展,風痹時好時壞,熱病難以忍受,膝蓋難以伸直彎曲,針刺後立刻能感到舒適。」
合陽穴,位於膝蓋後方彎曲處橫紋下兩寸。針刺六分深,艾灸五壯。
主要治療腰脊僵硬,牽引腹部疼痛,大腿內側發熱,小腿酸痛腫脹,寒疝和陰囊偏墜,以及女性崩漏帶下不止。
有歌訣說:「配合交信穴,能治療女性氣虛下血。」
承筋穴(又名腨腸、直腸),位於小腿肚中央凹陷處,腳跟向上七寸。艾灸三壯,禁止針刺。
主要治療寒痹導致腰背拘急,腋下腫脹,大便不通,痔瘡,小腿肚酸痛,腳跟疼痛牽引至小腹,抽筋、霍亂、鼻塞和流鼻血。
《千金方》說:「治療霍亂抽筋,艾灸五十壯。」
承山穴(又名肉柱、魚腹),位於小腿肚下方肌肉分開的凹陷處。另一說法是在小腿肚下端肌肉分開的地方。針刺七分深,艾灸五至七壯,最多可灸四十九壯。但艾灸效果不如針刺。
主要治療頭部發熱、流鼻血,寒熱癲癇,疝氣腹痛,痔瘡腫痛便血,腰背疼痛,膝蓋腫脹,小腿酸痛,眼痛,霍亂抽筋,顫抖無法站立行走。凡是有熱邪的,都可以用此穴瀉熱。
《千金方》說:「治療抽筋,艾灸隨年齡的壯數,效果顯著;治療霍亂,艾灸一百壯。」
有歌訣說:「配合長強穴,艾灸治療痔瘡效果最好。」
又有歌訣說:「陰陵泉穴治療胸悶腹脹,配合此穴能恢復食慾。」又說:「配合魚際穴、崑崙穴,能立即消除抽筋和眼睛眩暈。」
還有歌訣說:「治療抽筋和久治不癒的痔瘡。」
有歌訣說:「針刺長強穴並配合承山穴,擅長治療腸風下血。」
《天星秘訣》說:「配合內踝尖穴,能治療抽筋和眼花。」又說:「配合陰交穴,能治療胸膈痞滿,增進食慾。」
馬丹陽說:「善於治療腰痛,痔瘡,大便困難,腳氣和膝蓋腫痛,兩腳冰冷酸痛,時疫發作時會發冷顫抖,瘧疾怕冷,霍亂和抽筋,針刺後立刻能感到舒適。」
現在很多人用這個穴位治療傷寒,效果很快,也有剛發作瘧疾的人,艾灸後立刻痊癒。
飛揚穴(又名厥陽),位於足外踝向上七寸後方的凹陷處。是足太陽經的絡穴,別走少陰經。針刺三分深,艾灸三壯。
主要治療痔瘡疼痛無法坐立,腳酸腫脹無法站立,關節風濕病導致無法彎曲伸展,癲癇、寒瘧,頭暈目眩,氣逆。
《千金方》說:「瘧疾實證時會腰背痛,虛證時會流鼻血,飛揚穴主治。」
有歌訣說:「配合支正穴,可以治療眼睛眩暈。」
跗陽穴,位於足外踝向上三寸,太陽經之前,少陽經之後,筋骨之間。是陽蹺脈的郄穴。針刺五分深,留針七呼,艾灸三壯,也有一說灸七壯。
主要治療霍亂抽筋,腰痛不能站立,髖關節、大腿、小腿疼痛,痿症、風痹麻木,頭部沉重、頭痛,時有寒熱,四肢不能舉動,無法彎曲伸展。
崑崙穴,位於足外踝後五分,跟骨上方的凹陷處,有細小動脈搏動。是足太陽經所經過的穴位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七呼,艾灸三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