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七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7)

1. 足太陽膀胱經穴

主治屍厥走注,胸背連心痛,食不下,腹中雷鳴,大便不節,小便黃赤。此穴主瀉五臟之熱,與五臟俞同。

百證賦云:兼胃俞,治胃冷食難化。

標幽賦云:筋攣骨痛者補此。

陽綱,在十椎下,去脊中三寸半陷中,正坐取之。刺五分,灸三壯、七壯。

主治腸鳴腹痛,食不下,小便澀,身熱,消渴目黃,腹脹泄痢。

百證賦云:兼膽俞,治目黃。

意舍,在十一椎下,去脊中三寸半陷中,正坐取之。刺五分,灸七壯。一云五十壯至百壯。

主治背痛腹脹,大便泄,小便黃,嘔吐惡風寒,飲食不下,消渴目黃。此穴主瀉五臟之熱,與五臟俞同。

百證賦云:兼中府,能除脹滿噎塞,胸背脅痛,惡寒嘔吐。

胃倉,在十二椎下,去脊中各三寸半,正坐取之。刺五分,灸五壯。一云五十壯。

主治腹滿水腫,食不下,惡寒,背脊痛,不可俯仰。

肓門,在十三椎下,去脊中各三寸半,叉肋間陷中,前與鳩尾相直,正坐取之。刺五分,灸三壯。氣府論注云三十壯。

主治心下痛,大便堅,婦人乳痛有餘。

志室,在十四椎下,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,正坐取之。刺五分,灸三壯、七壯。

主治陰腫陰痛,失精,小便淋瀝,背脊強,腰脅痛,腹中堅滿,霍亂吐逆不食,大便難。此穴主瀉五臟之熱,與五臟俞同。

胞肓,在十九椎下,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,伏而取之。刺五分,灸五壯、七壯。

主治腰脊痛,惡寒,小腹堅,腸鳴,大小便不利。

秩邊,在二十一椎下,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,伏而取之。刺五分,灸三壯。

主治腰痛五痔,小便赤澀。

承扶(一名肉郄,一名陰關,一名皮部),在尻臀下,股陰上約文中。刺七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甲乙經作刺二寸。

主治腰脊相引如解,久痔臀腫,大便難,胞寒,小便不利。

殷門,在承扶下六寸,膕上兩筋之間。刺七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
主治腰脊不可俯仰,惡血流注,外股腫。

浮郄,在委陽上一寸,屈膝得之。刺五分,灸三壯。

主治霍亂轉筋,小腹膀胱熱,大腸結,股外筋急,髀樞不仁。

委陽,在承扶下六寸,屈伸取之。邪氣臟腑病形篇曰:三焦合入於委陽。甲乙經曰:委陽,三焦下輔腧也,在足太陽之前,少陽之後,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,此足太陽別絡也。刺七分,留五呼,灸三壯。

主治腰脊腋下腫痛,不可俯仰,引陰中不得小便,胸滿身熱,瘛瘲癲疾,小腹滿,飛屍遁注,痿厥不仁。

本輸篇曰:三焦下輸,出於委陽,並太陽之正,入絡膀胱,約下焦,實則閉癃,虛則遺溺,遺溺則補之,閉癃則瀉之。

百證賦云:兼天池穴,腋腫針而速散。

委中(一名血郄),在膕中央約文動脈陷中,伏臥屈足取之。足太陽所入為合。刺五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一云禁灸。春月勿令出血,蓋太陽合腎,腎王於冬,水衰於春,故春無令出血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陽膀胱經穴

這個穴位主要治療昏厥、遊走性疼痛、胸背部連心痛、吃不下東西、肚子裡有雷鳴聲、大便不規律、小便黃赤等症狀。這個穴位的主要作用是瀉五臟的熱,作用和五臟俞穴相同。
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胃俞穴,可以治療胃寒、消化不良。

《標幽賦》說:筋攣骨痛時,可以補這個穴位。

陽綱穴,位於第十胸椎下方,距離脊椎中心三寸半的凹陷處,正坐時取穴。針刺五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或七壯。

主要治療腸鳴腹痛、吃不下東西、小便不暢、身體發熱、口渴消瘦、眼睛發黃、腹脹腹瀉等症狀。
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膽俞穴,可以治療眼睛發黃。

意舍穴,位於第十一胸椎下方,距離脊椎中心三寸半的凹陷處,正坐時取穴。針刺五分深,可以艾灸七壯。另有一說可以艾灸五十到一百壯。

主要治療背痛腹脹、大便稀溏、小便黃、嘔吐怕冷、吃不下東西、口渴消瘦、眼睛發黃等症狀。這個穴位的主要作用是瀉五臟的熱,作用和五臟俞穴相同。
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中府穴,可以消除脹滿、吞嚥困難、胸背脅痛、怕冷嘔吐等症狀。

胃倉穴,位於第十二胸椎下方,距離脊椎中心各三寸半的地方,正坐時取穴。針刺五分深,可以艾灸五壯。另有一說可以艾灸五十壯。

主要治療腹部脹滿水腫、吃不下東西、怕冷、背脊疼痛、不能彎腰和後仰等症狀。

肓門穴,位於第十三胸椎下方,距離脊椎中心各三寸半的地方,在肋骨之間的凹陷處,前面與鳩尾穴相對應,正坐時取穴。針刺五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《氣府論注》說可以艾灸三十壯。

主要治療心下痛、大便乾硬、婦女乳房脹痛等症狀。

志室穴,位於第十四胸椎下方,距離脊椎中心各三寸半的凹陷處,正坐時取穴。針刺五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或七壯。

主要治療陰部腫痛、遺精、小便淋漓不盡、背脊僵硬、腰脅疼痛、腹部脹滿、霍亂吐瀉、吃不下東西、大便困難等症狀。這個穴位的主要作用是瀉五臟的熱,作用和五臟俞穴相同。

胞肓穴,位於第十九胸椎下方,距離脊椎中心各三寸半的凹陷處,俯臥時取穴。針刺五分深,可以艾灸五壯或七壯。

主要治療腰脊疼痛、怕冷、小腹脹硬、腸鳴、大小便不暢等症狀。

秩邊穴,位於第二十一胸椎下方,距離脊椎中心各三寸半的凹陷處,俯臥時取穴。針刺五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

主要治療腰痛、痔瘡、小便赤澀等症狀。

承扶穴(又名肉郄、陰關、皮部),位於臀部下方,大腿內側的紋路中間。針刺七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壯。《甲乙經》記載可以針刺二寸深。

主要治療腰脊僵硬如解體、久痔臀部腫痛、大便困難、胞宮寒冷、小便不暢等症狀。

殷門穴,位於承扶穴下方六寸,膕窩上方兩筋之間。針刺七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壯。

主要治療腰脊不能彎腰和後仰、瘀血流注、大腿外側腫痛等症狀。

浮郄穴,位於委陽穴上方一寸,屈膝時取穴。針刺五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

主要治療霍亂轉筋、小腹膀胱發熱、大腸不通、大腿外側筋脈拘急、髖關節麻木等症狀。

委陽穴,位於承扶穴下方六寸,屈腿時取穴。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說:三焦的氣會合到委陽穴。《甲乙經》說:委陽穴是三焦下部的輔助腧穴,位於足太陽經的前面,足少陽經的後面,在膕窩外側兩筋之間,是足太陽經的別絡穴。針刺七分深,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壯。

主要治療腰脊和腋下腫痛、不能彎腰和後仰、牽引陰部導致不能小便、胸悶發熱、抽搐癲癇、小腹脹滿、遊走性疼痛、肢體痿軟麻木等症狀。

《本輸篇》說:三焦的下部會合於委陽穴,與足太陽經的經脈相連,進入膀胱,約束下焦。如果功能過於亢盛,就會導致小便閉塞;如果功能虛弱,就會導致遺尿。遺尿要補,閉塞要瀉。
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天池穴,可以迅速消除腋下腫痛。

委中穴(又名血郄),位於膕窩中央動脈搏動的凹陷處,俯臥屈腿時取穴。是足太陽經的合穴。針刺五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壯。另有一說認為這個穴位禁止艾灸。春季不要出血,因為足太陽經與腎相合,腎在冬季旺盛,在春季衰弱,所以春季不要出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