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七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6)

1. 足太陽膀胱經穴

左右各灸至百壯,或三五百,多至千壯,當氣下嚨嚨然如流水之降,若停痰宿疾,亦必下也。若病人已困,不能正坐,當令側臥,挽上臂令前,索孔穴灸之。又法:但以右手搭左肩上,中指稍所不及處,是其穴也,左手亦然,乃以前法灸之。其有不能久坐伸臂者,亦可伏衣襆上,伸兩臂,令人挽兩胛骨,使相離遠;不爾,胛骨複穴,不得其真也。所伏衣襆,當令大小得宜,不爾則前卻,亦失其穴也。

此穴灸後,令人陽氣日盛,當消息自為補養,令得平復,則諸病無所不治。又法:如其人骨節分明,則以椎數為準;若脊背肥厚,骨節難尋,須以大椎至尾骶,量分三尺折取之;不然則以平臍十四椎命門為則,逐椎分寸取之,則穴無不真。然取大椎之法,除項骨三節不在內,或人亦有項骨短而無可尋者,但當以平肩之處為第一椎,以次求之,可無差也。捷徑云:灸膏肓功效,諸書例能言之,而取穴則未也。

千金等方之外,莊綽論之最詳,然繁而無統,不能歸定於一。余嘗以意取之,令病人兩手交在兩膊上,灸時亦然,胛骨遂開,其穴立見,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,兩旁各三寸,四肋三間之中,按之痠疼是穴,灸至千壯,少亦七七壯,當依千金立點立灸,坐點坐灸,臥點臥灸為的。

劉瑾云:取膏肓二穴,當除第一椎小骨不算,若連第一椎數下,當在五椎下兩旁各三寸半,共折七寸,分兩旁,按其痠疼處,乃是真穴。每依此灸療,多獲痊愈。灸七七壯,至百壯、千壯。一云灸後當灸足三里,以引火實下。此穴自晉以前所未有,乃後人之所增也。

主治百病,無所不療,虛羸瘦損,五勞七傷諸病,夢遺失精,上氣咳逆,痰火發狂健忘,胎前產後,可灸二七至七七壯。

百證賦云:兼魄戶,治勞瘵傳屍。

靈光賦云:治背脊痛風勞一切諸病。

乾坤生意云:兼陶道、身柱、肺俞,治虛損五勞七傷緊要之穴。

神堂,在五椎下,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,正坐取之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此穴主瀉五臟之熱,與諸臟俞同。

主治腰脊強痛,不可俯仰,灑淅寒熱,胸腹滿逆時噎。

譩譆,在肩膊內廉,六椎下,去脊中各三寸半,正坐取之。甲乙經曰:以手痛按之,病者呼噫嘻是穴。蓋因其痛也。刺六分,留七呼,灸五壯。一曰二七壯至百壯。

主治大風,熱病汗不出,勞損不得臥,溫瘧久不愈,胸腹脹悶,氣噎,肩背脅肋痛急,目痛咳逆鼻衄,忌莧菜、白酒。

千金云:多汗瘧病,灸五十壯。

膈關,在七椎下,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,正坐開肩取之。刺五分,灸五壯。

主治背痛惡寒脊強,嘔吐飲食不下,胸中噎悶,大小便不利。此亦血會,治諸血病。

魂門,在九椎下,相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,正坐取之。刺五分,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左右兩邊的穴位,都可用艾灸,灸到一百壯,或者三百到五百壯,甚至可以灸到一千壯。當灸到一定程度時,會感覺一股氣流順著身體往下,像流水一樣,如果身體有積存的痰液或舊疾,也會隨之排出。如果病人身體虛弱,無法端正坐著,可以讓他側躺,把要灸的那邊手臂向上抬起,找到穴位進行艾灸。另外一種方法是,讓病人用右手搭在左肩上,中指稍稍碰不到的地方就是穴位,左手也用相同方法。然後用之前的方法進行艾灸。如果有人無法久坐或伸直手臂,也可以讓他趴在墊子上,伸直兩臂,讓旁人拉開他的兩邊肩胛骨,使它們分開。如果不這樣做,肩胛骨會遮住穴位,無法找到正確位置。趴著的墊子大小要適宜,否則身體會前後移動,也會影響取穴的準確性。

灸這個穴位後,人的陽氣會逐漸旺盛,要懂得適時調養,讓身體恢復平衡,這樣各種疾病都能治好。另一種取穴方法是,如果病人骨骼分明,可以以椎骨數量為準;如果背部肥厚,骨骼不明顯,可以從大椎穴量到尾骶骨,總長三尺,然後將這個長度均分成幾份來取穴;或者以與肚臍平行的第十四椎(命門穴)為基準,逐個椎骨量取距離來取穴,這樣取穴就會準確無誤。至於如何找到大椎穴,可以先除去頸部的三塊骨頭(不包含在椎骨計算內),有些人頸部的骨頭很短,難以找到,可以直接以肩膀水平位置為第一椎,然後依序向下尋找,就不會出錯了。有簡便方法說,灸膏肓穴的功效,很多書上都提到了,但很少提及如何取穴。

《千金方》等醫書之外,莊綽的論述最為詳細,但他的說法過於繁瑣,沒有統一的方法。我曾經用自己的方法取穴,讓病人兩手交叉放在兩肩上,灸的時候也是這樣。這樣肩胛骨就會張開,穴位就會顯現出來。用手指摸索第四椎骨下方,兩旁各三寸的位置,也就是第四肋骨和第三肋骨之間的空隙,按下去會感到痠痛的地方就是穴位。艾灸可以灸到一千壯,最少也要灸四十九壯。灸的時候應該按照《千金方》說的,站著灸就站著灸,坐著灸就坐著灸,躺著灸就躺著灸,這樣效果最好。

劉瑾說,取膏肓穴時,第一塊椎骨的小骨頭不算在內。如果把第一椎骨也算在內,穴位就在第五椎骨下方,兩旁各三寸半的位置,總共七寸,分在兩側,按壓有痠痛感的地方就是真正的穴位。每次這樣灸療,大多都能痊癒。灸的次數從四十九壯到一百壯,甚至一千壯都可以。有人說,灸完膏肓穴後應該再灸足三里穴,這樣可以把火氣引導向下。這個穴位在晉代以前的醫書中沒有記載,是後人新增的。

這個穴位主治各種疾病,幾乎沒有不能治的。對於身體虛弱、消瘦、五勞七傷等病,以及夢遺、遺精、氣喘咳嗽、痰火發狂、健忘、孕期和產後等情況,都可以艾灸十四到四十九壯。
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魄戶穴,可以治療癆瘵和傳屍病。

《靈光賦》說:可以治療背脊疼痛、風勞以及其他各種疾病。

《乾坤生意》說:配合陶道穴、身柱穴和肺俞穴,是治療虛損、五勞七傷等疾病的要穴。

神堂穴,在第五椎骨下方,距離脊椎中心各三寸半的凹陷處,正坐時取穴。針刺三分深,艾灸五壯。這個穴位主要洩瀉五臟的熱氣,作用與各個臟腑的俞穴相同。

主治腰背僵硬疼痛,不能彎腰或仰身,時而發冷時而發熱,胸腹脹滿,氣逆食噎等症狀。

譩譆穴,在肩膊內側邊緣,第六椎骨下方,距離脊椎中心各三寸半的位置,正坐時取穴。《甲乙經》記載:用手按壓,如果病人感覺疼痛並發出「噫嘻」的聲音,就是這個穴位,這是因為按壓這個穴位會感到疼痛。針刺六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五壯。一說可以灸十四到一百壯。

主治大風病、熱病不出汗、勞損導致無法入睡、久治不癒的溫瘧、胸腹脹悶、氣噎、肩背脅肋疼痛、眼睛痛、咳嗽、鼻出血等症狀。忌食莧菜、白酒。

《千金方》說:對於多汗、瘧疾,可以灸五十壯。

膈關穴,在第七椎骨下方,距離脊椎中心各三寸半的凹陷處,正坐並張開肩膀取穴。針刺五分深,艾灸五壯。

主治背痛、惡寒、脊椎僵硬、嘔吐、飲食難以下嚥、胸悶噎塞、大小便不順暢等症狀。這個穴位也是血會,可以治療各種血病。

魂門穴,在第九椎骨下方,距離脊椎中心各三寸半的凹陷處,正坐時取穴。針刺五分深,艾灸三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