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七 (5)
卷七 (5)
1. 足太陽膀胱經穴
主治腎虛消渴,腰脊強痛,不得俯仰,腸冷赤白痢,疝痛,汗不出,脅腹脹痛。
百證賦云:兼陶道,治歲熱時行。
捷徑云:主腰痛夾脊膂,上下按之從後項至此穴痛者,灸之立愈。
白環俞,在二十一椎下,去脊中二寸,伏而取之。刺五分,灸三壯。甲乙經云:刺八分,得氣則瀉,瀉訖多補之,不可灸。
主治腰脊痛不得坐臥,疝痛,手足不仁,二便不利,溫瘧,筋攣痹縮,虛熱閉塞。一云主治夢遺白濁,腎虛腰痛,先瀉後補,赤帶瀉之,白帶補之,月經不調亦補之。
百證賦云:兼委中,治背連腰痛大驗。
上髎,在腰髁骨下一寸,夾脊兩旁第一空陷中。繆刺論注曰:腰下夾尻有空骨各四,蓋即此四髎穴也。刺腰痛篇注曰:上髎當髁骨下陷中,餘三髎少斜下按之陷中是也。(腰髁骨,即十六椎下,腰脊兩旁起骨之夾脊者。)足太陽少陽之絡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七壯。
主治大小便不利,嘔逆,腰膝冷痛,寒熱瘧,鼻衄,婦人絕嗣,陰中癢痛,陰挺出,赤白帶下。
次髎,夾脊旁第二空陷中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七壯。一曰三壯。
主治大小便淋赤不利,心下堅脹,腰痛足清,疝氣下墜,引陰痛不可忍,腸鳴泄瀉,赤白帶下。
中髎,夾脊旁三空陷中。刺二分,留十呼,灸三壯。
主治五勞七傷,二便不利,腹脹飧泄,婦人少子帶下,月經不調。
下髎,夾脊旁四空陷中。刺腰痛篇及繆刺論王注皆曰足厥陰支別者,與太陰、少陽結於腰髁下,挾脊第三、第四骨空中,其穴即中髎,下髎也。刺二分,留十呼,灸三壯。一曰刺二寸。
主治腸鳴泄瀉,二便不利,下血腰痛,引小腹急痛,女子淋濁不禁。
百證賦云:濕熱濕寒下髎定。
會陽(一名利機),在陰尾尻骨兩旁。甲乙經曰:督脈氣所發。刺二分,灸五壯。一曰刺八分。
主治腹中寒氣,泄瀉,腸澼便血,久痔,陽氣虛乏,陰汗濕。
附分,在二椎下,附項內廉,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半,正坐取之。手足太陽之會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甲乙經作刺八分。
主治肘臂不仁,肩背拘急,風客腠理,頸痛不得回顧。
魄戶,在三椎下,去脊中各三寸半,正坐取之。刺五分,灸五壯。一曰刺三分,灸百壯。
主治虛勞肺痿,肩膊胸背連痛,三尸走注,項強喘逆,煩滿嘔吐。此穴主瀉五臟之熱,與五臟俞同。
神農經云:治虛勞發熱,可灸十四壯。
百證賦云:兼膏肓,治勞瘵傳屍。
標幽賦云:治體熱勞嗽。
膏肓俞,在四椎下五椎上,去脊中各三寸半,正坐曲脊取之。千金翼云:先令病人正坐,曲脊,伸兩手,以臂著膝前,令正直,手大指與膝頭齊,以物支肘勿令臂動,乃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,其間當有四肋三間,依胛骨之際,相去骨際如容側指許,按其中一間空處,自覺牽引肩中,是其穴也。
白話文:
足太陽膀胱經穴
主要治療腎虛引起的口渴,腰背僵硬疼痛,不能彎腰或後仰,腸道寒冷導致的紅痢白痢,疝氣疼痛,不出汗,以及脅肋腹部脹痛。
《百證賦》提到:搭配陶道穴,可治療時疫引起的發熱。
《捷徑》提到:主要治療腰痛,尤其夾脊兩側至背部,如果從後頸到此穴按壓都疼痛,灸這個穴位效果很好。
白環俞,位於第二十一椎骨下方,距離脊椎中心兩寸的位置,俯臥取穴。針刺五分深,艾灸三壯。有些醫書提到:針刺八分深,得氣後瀉法,瀉完後多補法,不適合艾灸。
主要治療腰背疼痛,無法坐臥,疝氣疼痛,手腳麻木,大小便不順暢,溫瘧,筋脈攣縮麻痺,虛熱導致的閉塞不通。另一種說法是治療遺精白濁,腎虛腰痛,需先瀉後補;赤帶先瀉後補,白帶則補;月經不調也需補。
《百證賦》提到:搭配委中穴,治療背部連帶腰部的疼痛效果非常好。
上髎,位於腰骶骨下方一寸,夾脊兩側第一處凹陷的地方。《繆刺論注》說:腰部下方,臀部兩側,各四個空洞,指的就是這四個髎穴。《刺腰痛篇注》說:上髎位於骶骨下方凹陷處,其餘三個髎穴稍微斜下按壓,凹陷處即是。(腰骶骨指的是第十六椎骨下方,腰椎兩側突起的骨頭所夾的地方。)這裡是足太陽經與足少陽經交匯的地方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,艾灸七壯。
主要治療大小便不順暢,嘔吐,腰膝冰冷疼痛,寒熱瘧疾,流鼻血,婦女不孕,陰部瘙癢疼痛,陰部脫垂,赤白帶下。
次髎,位於夾脊旁第二處凹陷的地方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,艾灸七壯,或說艾灸三壯。
主要治療大小便不利伴隨疼痛,心下堅硬脹滿,腰痛腳冷,疝氣下墜,牽引陰部疼痛難忍,腸鳴腹瀉,赤白帶下。
中髎,位於夾脊旁第三處凹陷的地方。針刺二分深,留針十個呼吸,艾灸三壯。
主要治療五勞七傷,大小便不順暢,腹脹消化不良,婦女不孕,帶下病,月經不調。
下髎,位於夾脊旁第四處凹陷的地方。《刺腰痛篇》及《繆刺論王注》都說這是足厥陰經的分支,與足太陰經、足少陽經在腰骶骨下方匯合,夾脊第三、第四椎骨間的空隙,這個穴位就是中髎和下髎。針刺二分深,留針十個呼吸,艾灸三壯。有說針刺二寸深。
主要治療腸鳴腹瀉,大小便不順暢,便血腰痛,牽引小腹急痛,女子淋濁不止。
《百證賦》提到:濕熱或濕寒引起的疾病,可在此穴治療。
會陽(又名利機),位於尾椎兩側。醫書說:這裡是督脈氣發出的地方。針刺二分深,艾灸五壯。有說針刺八分深。
主要治療腹部寒冷,泄瀉,腸道疾病便血,久治不癒的痔瘡,陽氣虛弱,陰部潮濕。
附分,位於第二椎骨下方,靠近後頸內側邊緣,距離脊椎中心左右各三寸半的位置,正坐取穴。是手太陽經和足太陽經交會的地方。針刺三分深,艾灸五壯。有些醫書說針刺八分深。
主要治療肘部和手臂麻木,肩背拘緊,風邪侵入肌膚,頸部疼痛無法轉動。
魄戶,位於第三椎骨下方,距離脊椎中心左右各三寸半的位置,正坐取穴。針刺五分深,艾灸五壯。有說針刺三分深,艾灸一百壯。
主要治療虛勞肺病,肩膊胸背連帶疼痛,三屍病,頸部僵硬喘息,胸悶嘔吐。這個穴位主要瀉五臟的熱,與五臟俞穴作用相同。
《神農經》說:治療虛勞發熱,可以艾灸十四壯。
《百證賦》說:搭配膏肓穴,治療勞瘵傳染病。
《標幽賦》說:治療身體發熱引起的咳嗽。
膏肓俞,位於第四椎骨下方與第五椎骨上方之間,距離脊椎中心左右各三寸半的位置,正坐彎腰取穴。《千金翼》說:先讓病人正坐,彎腰,伸直雙手,讓手臂放在膝蓋前方,讓手臂保持正直,食指與膝蓋頭平行,用東西支撐手肘,不要讓手臂晃動,然後從肩胛骨上角往下摸到肩胛骨下角,這之間有四根肋骨三個間隙,沿著肩胛骨邊緣,距離肋骨邊緣大約能容納一側指頭的距離,按壓其中一個間隙,會感覺牽引到肩膀中間,這個就是膏肓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