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七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0)

1. 足太陽膀胱經穴

主治腰脊痛如折,髀不可曲,項強不能回顧,筋攣善驚,痎瘧寒熱,目眩內眥赤爛,頭痛鼽衄,癲病狂走。

束骨,在足小指外側,本節後陷中,赤白肉際。足太陽所注為腧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
主治腸澼泄瀉,瘧痔癲癇,發背癰疔,頭痛目眩,內眥赤痛,耳聾腰膝痛,項強不可回顧。

太乙歌云:兼三里,刺治項強腫痛,體重腰癱。

百證賦云:連天柱,治項強多惡風。

秦承祖云:治風熱苔赤,兩目眥爛。

通谷,在足小指外側,本節前陷中。足太陽所溜為滎。刺二分,留五呼,灸三壯。

主治頭痛目眩,項痛鼽衄,善驚,目䀮䀮,結積留飲,食多不化失欠。

千金云:諸結積留飲,澼囊胸滿,飲食不消,灸通谷五十壯。

至陰,在足小指外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。足太陽所出為井。刺一分,留五呼,灸三壯、五壯。

主治風寒頭重鼻塞,目痛生翳,胸脅痛,轉筋,寒瘧汗不出,煩心足下熱,小便不利,失精,脈痹從足小指起,牽引上下。

百證賦云:兼屋翳,治遍身癢痛之疾。

席弘賦云:專治腳膝腫。

今時習用此治婦人寒證。

張仲文治婦人橫產手先出,諸符藥不效,為灸右腳小指尖三壯,炷如小麥,下火立產。

白話文:

主要治療腰部脊椎疼痛像要斷掉一樣,大腿根部不能彎曲,脖子僵硬不能回頭,筋脈攣縮容易驚嚇,瘧疾引起的忽冷忽熱,眼睛昏花、內眼角紅腫潰爛,頭痛、鼻塞流涕、流鼻血,以及癲癇發作時亂跑的病症。

束骨穴,位於腳小趾外側,第五趾骨關節後方的凹陷處,在紅色和白色皮膚交界的地方。這是足太陽膀胱經所注的「腧穴」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時間約為七次呼吸,艾灸三壯。

主要治療腸胃不適引起的腹瀉,瘧疾、痔瘡、癲癇,背部生瘡、癰和疔瘡,頭痛、眼睛昏花、內眼角紅腫疼痛,耳聾、腰和膝蓋疼痛,脖子僵硬不能回頭。

《太乙歌》說:配合足三里穴,可以治療脖子腫痛,身體沉重、腰部癱瘓。
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天柱穴,可以治療脖子僵硬且怕風的病症。

秦承祖說:可以治療風熱引起的舌苔紅赤,以及兩眼內眼角潰爛。

通谷穴,位於腳小趾外側,第五趾骨關節前方的凹陷處。這是足太陽膀胱經所流的「滎穴」。針刺二分深,留針時間約為五次呼吸,艾灸三壯。

主要治療頭痛、眼睛昏花、脖子痛、鼻塞流涕、流鼻血,容易驚嚇,眼睛看不清楚,身體內部有積聚、停滯的痰飲,食慾好但消化不良、容易打呵欠。

《千金方》說:對於各種積聚、停滯的痰飲,腹部脹痛、胸部飽脹,飲食不消化等病症,可以艾灸通谷穴五十壯。

至陰穴,位於腳小趾外側,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子寬度的地方。這是足太陽膀胱經所出的「井穴」。針刺一分深,留針時間約為五次呼吸,艾灸三壯或五壯。

主要治療風寒引起的頭重、鼻塞,眼睛疼痛長翳,胸部和肋骨疼痛,轉筋,寒瘧不出汗,心煩、腳底發熱,小便不順暢,遺精,脈絡不通暢從腳小趾開始,牽引向上向下。
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屋翳穴,可以治療全身瘙癢疼痛的疾病。

《席弘賦》說:專門治療腳和膝蓋腫脹。

現在人們常用此穴來治療婦女的寒症。

張仲文曾治療婦女生產時胎位不正,手先出來,用了各種符咒和藥物都無效,於是艾灸右腳小趾尖三壯,艾炷像小麥一樣大,點火後胎兒立刻就順利產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