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八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8)

1. 足厥陰肝經穴

席弘賦云:兼合谷,治並連肩脊痛難忍。又兼百會、照海、陰交,治咽喉疾。又治腳痛膝腫,針三里、懸鐘、三陰交、二陵,更向太衝引氣。

標幽賦云:能除心脹咽痛。

通玄賦云:治行步難移最奇。

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:能治生死病,能醫驚癇風,咽喉並心脹,兩足不能動,七疝偏墜腫,眼目似云蒙,亦能療腰痛,針下有神功。

中封(一名懸泉)在足內踝前一寸,筋里宛宛中。一云在內踝前一寸,斜行小脈上,貼足腕上大筋陷中,仰足取之。足厥陰所行為經。刺四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千金云:五十壯。

主治痎瘧,色蒼蒼然善太息,如將死狀,振寒溲白,大便難,小腹腫痛五淋,足厥冷不嗜食,身體不仁,寒疝痿厥筋攣,失精,陰縮入腹相引痛,或身微熱。一云能止汗出。

千金云:夢泄遺精陰縮,灸五十壯。又治五淋不得尿,灸二七壯。又治鼓脹,灸二百壯。又治癭氣,灸隨年壯。

玉龍賦云:合三里,治行步艱楚。

蠡溝(一名交儀),在足內踝上五寸。足厥陰絡,別走少陽。刺二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

主治疝痛,小腹滿痛,癃閉臍下積氣如石,數噫,恐悸少氣,足脛寒酸,屈伸難,腰背拘急,不可俯仰,月經不調,溺下赤白。

中都(一名中郄),在足內踝上七寸,當胻骨中,與少陰相直。足厥陰郄。刺三分,留六呼,灸五壯。

主治腸癖㿉疝小腹痛,濕痹,足熱脛寒,不能行立,婦人崩中,產後惡露不絕。

膝關,在犢鼻下二寸旁陷者中。刺四分,灸五壯。

主治風痹,膝內腫痛引臏,不可屈伸,及寒濕走注,白虎歷節風痛,不能舉動,咽喉中痛。

曲泉,在膝內輔骨下,大筋上小筋下陷中,屈膝橫文頭取之。足厥陰所入為合。刺六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
主治㿉疝陰股痛,小便難,少氣,泄痢膿血,腹脅支滿,膝痛筋攣,四肢不舉,不可屈伸,風勞失精,身體極痛,膝脛冷,陰莖痛,實則身熱目痛,汗不出,目䀮䀮,發狂衄血喘呼,痛引咽喉,女子陰挺出,少腹痛,陰癢血瘕。

千金云:男子失精,膝脛冷疼,灸百壯。

席弘賦云:兼照海、陰交,更求氣海、關元同瀉,治七疝小腹痛神效。

陰包,在膝上四寸,股內廉兩筋間,蜷足取之,看膝內側有槽者中。足厥陰別走者。刺六分,灸三壯、七壯。

主治腰尻引小腹痛,小便難,遺尿,月水不調。

五里,在氣衝下三寸,陰股中動脈應手。千金翼曰:在陰廉下二寸。刺六分,灸五壯。

主治腸風熱閉不得溺,風勞嗜臥,四肢不能舉。

陰廉,在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,去氣衝二寸,動脈陷中。(羊矢在陰旁股內約文縫中,皮肉間有核如羊矢。)刺八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

主治婦人不妊,若經不調未有孕者,灸三壯即有子。

白話文:

足厥陰肝經穴

太衝穴

  • 配合合谷穴,可以治療肩膀和背部連接處的疼痛,痛到難以忍受的情況。
  • 配合百會穴、照海穴、陰交穴,可以治療咽喉疾病。
  • 可以治療腳痛和膝蓋腫脹,針刺足三里穴、懸鐘穴、三陰交穴、二陵穴,再引導氣血到太衝穴,效果更佳。

標幽賦說:太衝穴能消除心脹和咽喉疼痛。

通玄賦說:太衝穴能治療行走困難的問題,效果非常好。

馬丹陽天星十二穴說:太衝穴能治療重病,能醫治驚嚇引起的癲癇,也能治咽喉腫痛和心臟脹滿,以及兩腳不能活動、七種疝氣引起的陰部腫脹、眼睛視力模糊不清、腰痛。針刺這個穴位效果神奇。

中封穴(又名懸泉):

  • 位置在腳內踝前一寸,在筋脈凹陷處。另一種說法是在內踝前一寸,斜行的小脈上,靠近腳腕的大筋凹陷中,要抬起腳來取穴。屬於足厥陰肝經所經過的穴位。
  • 針刺四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壯。
  • 《千金方》說:可以灸五十壯。
  • 主治:瘧疾,臉色蒼白、經常嘆氣,像快要死去的樣子,發抖寒冷,小便清白,大便困難,小腹腫脹疼痛,小便淋漓不暢,腳冰涼、不想吃東西、身體麻木不仁、寒疝、痿症、筋脈攣縮、遺精、陰莖縮入腹部引起疼痛,或是身體微微發熱。
  • 另一種說法是能止汗。
  • 《千金方》說:治療夢遺、遺精、陰莖縮入,艾灸五十壯。又可以治療小便淋漓不暢,艾灸二七壯。又可以治療腹部脹滿,艾灸二百壯。又可以治療癭氣,艾灸隨年齡的壯數。

玉龍賦說:中封穴配合足三里穴,能治療行走困難。

蠡溝穴(又名交儀):

  • 位置在腳內踝上五寸。是足厥陰肝經的絡穴,另外也走少陽經。
  • 針刺二分深,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壯。
  • 主治:疝氣疼痛、小腹脹滿疼痛、小便不通暢、肚臍下有氣體堆積像石頭一樣、頻繁打嗝、容易恐慌害怕、呼吸短促、腿腳寒冷酸痛、難以彎曲伸直、腰背僵硬、無法彎腰仰頭、月經不調、小便有赤白分泌物。

中都穴(又名中郄):

  • 位置在腳內踝上七寸,在脛骨中間,與足少陰腎經相對應。是足厥陰肝經的郄穴。
  • 針刺三分深,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五壯。
  • 主治:腸道疾病、疝氣、小腹疼痛、濕痹、腳熱腿寒、不能行走站立、婦女崩漏、產後惡露不斷。

膝關穴

  • 位置在犢鼻穴下方二寸的旁邊凹陷處。
  • 針刺四分深,可以艾灸五壯。
  • 主治:風濕痹痛、膝蓋內側腫痛牽引到髕骨、不能彎曲伸直、以及寒濕引起的疼痛游走、白虎歷節風痛(關節紅腫熱痛)、不能活動、咽喉疼痛。

曲泉穴

  • 位置在膝蓋內側輔骨下方,大筋和小筋之間凹陷處,彎曲膝蓋時,在橫紋盡頭取穴。是足厥陰肝經所流注的合穴。
  • 針刺六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壯。
  • 主治:疝氣、陰股疼痛、小便困難、呼吸短促、泄瀉下痢膿血、腹部脅肋脹滿、膝蓋疼痛、筋脈攣縮、四肢不能舉起、不能彎曲伸直、風勞導致的遺精、身體極度疼痛、膝蓋腿部冰冷、陰莖疼痛,實證則會出現身體發熱、眼睛疼痛、不出汗、眼睛昏花、發狂、流鼻血、喘氣急促、疼痛牽引到咽喉、婦女陰道脫垂、小腹疼痛、陰部瘙癢、血瘕。
  • 《千金方》說:男子遺精,膝蓋腿部冰冷疼痛,可以艾灸一百壯。
  • 席弘賦說:配合照海穴、陰交穴,再配合氣海穴、關元穴一起瀉法,治療七種疝氣和小腹疼痛效果非常好。

陰包穴

  • 位置在膝蓋上方四寸,大腿內側兩筋之間,彎曲腿取穴,觀察膝蓋內側有凹槽處。是足厥陰肝經的別走穴。
  • 針刺六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或七壯。
  • 主治:腰部、臀部牽引到小腹疼痛、小便困難、遺尿、月經不調。

五里穴

  • 位置在氣衝穴下方三寸,大腿內側動脈搏動的地方。
  • 《千金翼》說:在陰廉穴下方二寸。
  • 針刺六分深,可以艾灸五壯。
  • 主治:腸風熱導致小便不通暢、風勞嗜睡、四肢無力。

陰廉穴

  • 位置在羊矢穴下方斜里三分正上方,距離氣衝穴二寸,動脈凹陷處。(羊矢穴在陰部旁邊大腿內側約文縫中,皮肉之間有像羊糞的硬塊)
  • 針刺八分深,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壯。
  • 主治:婦女不孕,如果月經不調而沒有懷孕,艾灸三壯就可以懷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