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八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7)

1. 足厥陰肝經穴

肝經穴歌

足厥陰經一十四,大敦、行間、太衝是。中封、蠡溝伴中都,膝關、曲泉、陰包次。五里、陰廉上急脈,章門才過期門至。

大敦,在足大指端,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。一云內側為隱白,外側為大敦。足厥陰所出為井。刺二分,留十呼,灸三壯。

主治卒心痛汗出,腹脹腫滿,中熱喜寐,五淋七疝,小便頻數不禁,陰痛引小腹,陰挺出,血崩,屍厥如死。病左取右,病右取左。孕婦產前產後,皆不宜灸。一云凡疝氣腹脹足腫者,皆宜灸之,以泄肝木,而脾胃之土自安。

玉龍賦云:兼期門,能治堅痃疝氣。

千金云:大便難,灸四壯。又治五淋,灸三十壯。又失尿不禁,灸七壯,小兒灸一壯。又尿血灸隨年壯。

席弘賦云:大便秘結宜燒此。

百證賦云:兼照海,善蠲寒證。

通玄賦云:能除七疝之偏墜。

天星秘訣云:兼長強,治小腸氣痛。

乾坤生意云:兼三陰交,治小腸氣痛。又治一切冷氣,連臍腹結痛,小便遺溺。

行間,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中。一云在足大指次指歧骨間,上下有筋,前後有小骨尖,其穴正居陷中,有動脈應手。足厥陰所溜為滎。刺三分,留十呼,灸三壯。

主治嘔逆咳血,心胸痛,腹脅脹,色蒼蒼如死狀,終日不得息,中風口喎四逆,嗌乾煩渴,瞑不欲視,目中淚出,太息,癲疾短氣,肝積肥氣,痎瘧洞泄,遺尿癃閉,崩漏白濁,寒疝少腹腫,腰痛不可俯仰,小兒驚風。一曰主便赤溺難白濁,胸背心腹脹痛,瀉行間火而熱自清,木氣自下。

神農經云:治小腹脹,心疼,寒濕肺氣,可灸七壯。

千金云:小兒重舌,灸行間,隨年壯。又莖中痛,灸五十壯。又失尿不禁,灸七壯。

百證賦云:兼睛明,可治雀目汗氣。又云:兼湧泉,療消渴。

通玄賦云:治膝腫腰疼。

捷法云:兼膻中、水分、關元、三里、三陰交,治血蠱。

太衝,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,(一云一寸五分。)內間陷者中,動脈應手。一云在足大指本節後,行間上二寸,內間有絡亙連至地五會二寸骨罅間,動脈應手陷中。足厥陰所注為腧,即原也。刺三分,留十呼,灸三壯。

主治虛勞嘔血,恐懼氣不足,嘔逆發寒,肝瘧令人腰痛,嗌乾胸脅支滿,太息浮腫,小腹滿,腰引少腹痛,足寒,或大小便難,陰痛遺溺溏泄,小便淋癃,小腹疝氣,腋下馬刀瘍瘻,胻酸踝痛,女子月水不通,或漏血不止,小兒卒疝。

神農經云:治寒濕腳氣痛,行步難,可灸三壯。

千金云:產後出汗不止,刺太衝急補之。又云:凡上氣冷發,嘔逆不食,腹中雷鳴,不限壯數,從痛灸至不痛止,炷如雀矢。又治氣短下氣,灸五十壯。此穴並主肺痿。又治不得尿,灸五十壯。又治虛勞浮腫,灸百壯。

白話文:

足厥陰肝經穴

肝經十四穴,大敦、行間、太衝為首要穴位。中封、蠡溝、中都緊隨其後,膝關、曲泉、陰包次之。五里、陰廉以上是急脈,章門緊挨著期門穴。

大敦穴位於足大拇指末端,距指甲邊緣約一韭葉寬度加三根毛髮的距離。也有人說,內側是隱白穴,外側是大敦穴。它是足厥陰經的起始穴(井穴)。針刺深度二分,留針時間十個呼吸,艾灸三壯。

主要治療突然發生的心痛伴隨出汗、腹脹腫滿、內熱嗜睡、五種淋症、七種疝氣、小便頻數失禁、陰部疼痛牽扯到小腹、陰道脫垂、崩漏、休克等症狀。左側病症取右側穴位,右側病症取左側穴位。孕婦在生產前後都不宜艾灸。也有人說,凡是疝氣、腹脹、足腫的患者都適合艾灸,可以疏泄肝氣,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。

玉龍賦記載:大敦穴配合期門穴,可以治療堅硬腫塊、疝氣。

千金要方記載:大便困難,艾灸四壯;治療五種淋症,艾灸三十壯;治療尿失禁,艾灸七壯,小兒灸一壯;治療血尿,艾灸的壯數與年齡相同。

席弘賦記載:大便秘結,宜艾灸大敦穴。

百證賦記載:大敦穴配合照海穴,善於治療寒症。

通玄賦記載:大敦穴可以治療七種疝氣引起的墜脹感。

天星秘訣記載:大敦穴配合長強穴,可以治療小腸氣痛。

乾坤生意記載:大敦穴配合三陰交穴,可以治療小腸氣痛;以及一切寒邪引起的臍腹絞痛、尿失禁。

行間穴位於足大拇指與第二趾之間,動脈搏動處的凹陷中。也有人說,位於足大拇指與第二趾之間的骨縫處,上下有筋腱,前後有小骨突起,穴位就在凹陷中,有動脈搏動。它是足厥陰經的滎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時間十個呼吸,艾灸三壯。

主要治療嘔吐、逆氣、咳血、心胸疼痛、腹部脅肋脹滿、面色蒼白如死狀、整天喘不過氣、中風口歪、四肢厥冷、咽喉乾燥煩渴、閉目不想睜眼、眼睛流淚、唉聲嘆氣、癲癇、呼吸短促、肝鬱氣滯、瘧疾、泄瀉、遺尿、尿閉、崩漏、白帶、寒疝、少腹腫脹、腰痛不能彎腰、小兒驚風。也有人說,它可以治療尿血、排尿困難、白帶、胸背心腹部脹痛,艾灸行間穴可以瀉去肝火,使體內熱邪消除,肝氣下降。

神農本草經記載:行間穴可以治療小腹脹痛、心痛、寒濕咳嗽,艾灸七壯。

千金要方記載:小兒舌頭腫大,艾灸行間穴,壯數與年齡相同;治療陰莖疼痛,艾灸五十壯;治療尿失禁,艾灸七壯。

百證賦記載:行間穴配合睛明穴,可以治療雀目、汗出;配合湧泉穴,可以治療消渴症。

通玄賦記載:行間穴可以治療膝腫、腰痛。

捷法記載:行間穴配合膻中、水分、關元、三里、三陰交穴,可以治療血蠱。

太衝穴位於足大拇指本節後二寸(也有人說是寸五分)的凹陷處,有動脈搏動。也有人說,位於足大拇指本節後,行間穴向上二寸,內側凹陷處,有絡脈連接到足五趾本節間的骨縫處,有動脈搏動。它是足厥陰經的原穴(輸穴)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時間十個呼吸,艾灸三壯。

主要治療虛勞、嘔血、恐懼、氣虛、嘔吐、發冷、肝瘧引起的腰痛、咽喉乾燥、胸脅脹滿、唉聲嘆氣、水腫、小腹脹滿、腰痛牽扯到小腹、足冷、大小便困難、陰部疼痛、尿失禁、腹瀉、尿頻、尿閉、小腹疝氣、腋下腫塊、腿腳酸痛、踝關節疼痛、女子月經不通或出血不止、小兒突然發生的疝氣。

神農本草經記載:太衝穴可以治療寒濕腳氣引起的疼痛、行走困難,艾灸三壯。

千金要方記載:產後出汗不止,針刺太衝穴並快速補氣;治療上焦寒邪引起的嘔吐、不想吃東西、腹部發出雷鳴般的聲音,灸的壯數不限,從疼痛的地方灸到不痛為止,艾炷大小如雀鳥的箭矢;治療氣短、氣虛下垂,艾灸五十壯;此穴還治療肺痿;治療尿閉,艾灸五十壯;治療虛勞水腫,艾灸一百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