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八 (10)
卷八 (10)
1. 任脈穴
任脈穴歌
任脈中行二十四,會陰潛伏兩陰間。曲骨之前中極在,關元、石門、氣海邊。陰交、神關、水分處,下脘、建里、中脘前。上脘、巨闕連鳩尾,中庭、膻中、玉堂里。紫宮、華蓋運璇璣,天突、廉泉、承漿止。
會陰(一名屏翳),在大便前,小便後,兩陰之間。任脈別絡,挾督脈衝脈之會。一云任督沖三脈所起,任由此而行腹,督由此而行背,沖由此而行少陰之分。刺二寸,留三呼,灸三壯。一曰禁刺,惟卒死者針一寸補之,溺死者令人倒馱出水,用針補之,尿屎出則活,余不可針。
主治陰汗陰中諸病,前後相引痛,不得大小便,穀道病久痔相通,男子陰寒衝心,女子陰門痛,經不通。
一傳治婦人產後昏迷,不省人事。
曲骨,在橫骨上,中極下一寸,毛際陷中動脈。任脈足厥陰之會。刺一寸五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一曰刺八分,灸七壯至七七壯。
主治小腹脹滿,水腫,小便淋澀,血癃㿉疝,小腹痛,失精虛冷,婦人赤白帶下。
千金云:水腫脹,灸百壯。
中極(一名玉泉,一名氣原),在臍下四寸。膀胱募也。足三陰任脈之會。刺八分,留十呼,灸三壯。一曰可灸百壯至三百壯。孕婦不可灸。
主治陽氣虛憊,冷氣時上衝心,屍厥恍惚,失精無子,腹中臍下結塊,水腫奔豚,疝瘕五淋,小便赤澀不利,婦人下元虛冷,血崩白濁,因產惡露不行,胎衣不下,經閉不通,血積成塊,子門腫痛,轉脬不得小便。
神農經云:治血結成塊,月水不調,產後惡露不止,臍下積聚疼痛,血崩不止,可灸十四壯。
太乙歌云:兼氣海、中極、三里,刺治小腹便澼。
千金云:妊不成,數墮落,灸玉泉五十壯,三報之。又云:為婦人斷緒最要穴。又云:腹脹水腫堅滿,灸百壯。又云:腰痛小便不利轉胞,灸七壯。
關元(一名次門,一名下紀),在臍下三寸。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,故又名大中極,乃男子藏精,女子蓄血之處。小腸募也。足三陰陽明任脈之會。刺八分,留七呼,灸七壯。甲乙經云:刺二寸。氣府論注曰:刺一寸二分。一曰可灸百壯至三百壯。千金曰:婦人刺之則無子。
主治積冷,諸虛百損,臍下絞痛,漸入陰中,冷氣入腹,少腹奔豚,夜夢遺精,白濁,五淋七疝,溲血,小便赤澀,遺瀝,轉胞不得溺,婦人帶下瘕聚,經水不通不妊,或妊娠下血,或產後惡露不止,或血冷月經斷絕。一云但是積冷虛乏皆宜灸,孕婦不可針,針之則落胎,如不落,更針崑崙則立墜。
一云治陰證傷寒,及小便多,婦人赤白帶下,俱當灸此,多者千餘壯,少亦不下二三百壯,活人多矣;然須頻次灸之,仍下兼三里,故曰若要丹田安,三里不曾干。
神農經曰:治痃癖氣痛,可灸二十一壯。
白話文:
任脈穴
任脈共有二十四個穴位,從會陰穴開始,位於兩腿之間,大便後、小便前。任脈的支脈與督脈、衝脈交會。也有人說任脈、督脈、衝脈都從這裡開始,任脈由此循行腹部,督脈循行背部,衝脈循行少陰經的分支。針刺深度為二寸,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,灸三壯。也有人說此穴禁刺,只有因意外死亡的人,可以針刺一寸以補益;溺水者需將其倒背在水中,針刺補益,尿液和糞便排出後即可活命,其他情況則不可針刺。
主治陰部汗濕、陰部各種疾病、前後疼痛牽引、大小便不通、久患肛門疾病與痔瘡相通、男子陰寒衝擊心臟、女子陰門疼痛、經絡不通。
另有一說,可用於治療婦女產後昏迷、不省人事。
曲骨穴位於恥骨聯合上方,中極穴下1寸,毛髮邊緣的凹陷處,有脈搏跳動。為任脈與足厥陰經的交會穴。針刺深度為一寸五分,留針時間為七次呼吸,灸三壯。也有人說針刺八分,灸七壯至七七(四十九)壯。
主治小腹脹滿、水腫、小便淋澀、血瘀、疝氣、小腹疼痛、遺精、虛寒、婦女赤白帶下。
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水腫脹滿,灸一百壯。
中極穴(又名玉泉、氣原),位於肚臍下四寸。為膀胱的募穴,也是足三陰經與任脈的交會穴。針刺深度為八分,留針時間為十次呼吸,灸三壯。也有人說可灸一百壯至三百壯。孕婦不可灸。
主治陽氣虛弱、寒氣上衝心臟、屍厥(類似昏迷)、遺精不育、腹部肚臍下結塊、水腫、奔豚氣(一種氣逆衝擊胸腹的症狀)、疝氣、五種淋症、小便赤澀不通、婦女下元虛寒、血崩、白帶、產後惡露不行、胎衣不下、經閉不通、血積成塊、子宮頸腫痛、膀胱脹滿不能排尿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:治療血塊、月經不調、產後惡露不止、臍下腫塊疼痛、血崩不止,可灸十四壯。
《太乙經》記載:配合氣海、中極、三里穴針刺治療小腹脹滿、小便不利。
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妊娠不穩、多次流產,灸玉泉穴五十壯,三次為一個療程。又記載:是治療婦女產後血暈的重要穴位。又記載:腹脹水腫堅硬滿滿,灸一百壯。又記載:腰痛、小便不利、胎位不正,灸七壯。
關元穴(又名次門、下紀),位於肚臍下三寸。此穴位於人體上下左右的中心,故又名大中極,是男子藏精、女子蓄血的地方。為小腸的募穴,也是足三陰經、足陽明經與任脈的交會穴。針刺深度為八分,留針時間為七次呼吸,灸七壯。《甲乙經》記載:針刺二寸。《氣府論》注釋:針刺一寸二分。也有人說可灸一百壯至三百壯。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婦女針刺此穴會不孕。
主治寒邪積聚、各種虛損、臍下絞痛、疼痛漸漸向下蔓延至陰部、寒氣入腹、少腹奔豚氣、夜間遺精、白濁、五種淋症、七種疝氣、尿血、小便赤澀、尿頻、胎位不正不能排尿、婦女帶下、腫塊、經水不通、不孕、妊娠期出血、產後惡露不止、血寒、月經停止。也有人說凡是積寒虛弱的病症都適合灸此穴,孕婦不可針刺,針刺會導致流產,如果沒有流產,再針刺崑崙穴就會立即流產。
另有一說,可用於治療陰證傷寒、小便過多、婦女赤白帶下,都應灸此穴,灸的數量多則可灸一千多壯,少則也要二三百壯,治癒許多病人;但需多次灸,並配合三里穴,故有“若要丹田安,三里不曾干”的說法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:治療痃癖(腫塊)、氣痛,可灸二十一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