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七 (15)
卷七 (15)
1. 手厥陰心包絡經穴
心包絡經穴歌
心包九穴天池近,天泉、曲澤、郄門認。間使、內關逾大陵,勞宮、中衝中指盡。
天池(一名天會),在乳後一寸,腋下三寸,著脅,直腋撅肋間。氣府論注曰:在乳後同身寸之二寸。手厥陰足少陽之會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
主治目䀮䀮不明,頭痛,胸脅煩滿,咳逆,臂腋腫痛,四肢不舉,上氣,寒熱瘧,熱病汗不出。
千金云:治頸漏瘰癧,灸百壯。
百證賦云:兼委陽穴,腋腫針而速散。
天泉(一名天濕),在曲腋下去肩臂二寸,舉臂取之。刺六分,灸三壯。一曰刺二分。
主治惡風寒,胸脅痛,支滿咳逆,膺背胛臂間痛。
曲澤,在肘內廉橫文陷中,筋內側動脈,屈肘得之。手厥陰所入為合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主治心痛善驚,身熱煩渴,臂肘搖動掣痛不可伸,傷寒嘔吐氣逆。
百證賦云:兼少商,治血虛口渴。
郄門,在掌後去腕五寸。手厥陰郄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
主治嘔血衄血,心痛嘔噦驚恐,神氣不足,久痔。
間使,在掌後三寸,兩筋間陷中。手厥陰所行為經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五壯。
主治傷寒結胸,心懸如飢,嘔沫少氣,中風氣塞昏危不語,卒狂,胸中澹澹,惡風寒,霍亂乾嘔,腋腫肘攣,卒心痛,多驚,咽中如鯁,婦人月水不調,小兒客忤久瘧。可灸鬼邪,隨年壯。
千金云:乾嘔不止,所食即吐不停,灸三十壯。若四肢脈絕不至者,灸之便通。此法能起死人。又法:卒死,灸百息。又十三鬼穴云:此名鬼路,針百邪癲狂,當在第九次下針。
神農經云:治脾寒,寒熱往來,渾身瘡疥,灸七壯。
太乙歌云:兼風池、環跳,治瘧疾。又兼氣海、中極、三里,刺小腹便澼。
玉龍賦云:治痎瘧。
百證賦云:兼天鼎,治失音休遲。
靈光賦云:兼水溝,治邪癲。
捷徑云:治熱病頻噦。
內關,在掌後,去腕二寸兩筋間,與外關相對。手厥陰絡,別走手少陽。刺五分,灸五壯。
主治中風失志,實則心暴痛,虛則心煩惕惕,面熱目昏,支滿肘攣,久瘧不已,胸滿腸痛,實則瀉之,生瘡灸之。
神農經云:治心疼腹脹,腹內諸疾,可灸七壯。
玉龍賦云:合照海,能醫腹疾之塊。
席弘賦云:兼公孫,治肚痛。
攔江賦云:治傷寒太陰經四日者,先用照海、公孫,後用內關施治。
百證賦云:兼建里,掃盡胸中之苦悶。
標幽賦云:胸滿腹痛,刺內關。
捷法云:治胸滿胃脘不快,傷寒中焦痞滿,兩脅刺痛,嘔吐不已,脾胃氣虛,心腹脹滿,脅肋下疼,心腹刺痛,痞塊食癥不散,人漸羸瘦,血塊氣瘕,臟腑虛寒,風壅氣滯,大腸虛冷,脫肛不收,大便艱難,用力脫肛,臟毒腫痛,便血不止,五痔五癇,口吐涎沫,心性呆癡,心驚發狂,悲泣不已,不識親疏,健忘錯亂,言語不記,或歌或笑,神思不安,中風不省人事,心虛膽寒,四體戰掉。以上諸證,先以內關主治,後隨證加各穴治之。
白話文:
手厥陰心包絡經穴
心包經穴位置歌訣:
心包九穴天池近,天泉、曲澤、郄門認。間使、內關逾大陵,勞宮、中衝中指盡。
天池穴(又名天會),位於乳頭直後一寸,腋下三寸,在靠近肋骨的部位,與腋窩下方的肋骨之間。 古籍記載:位於乳頭後方二寸(以身體自身的寸法計算)。是手厥陰經與足少陽經的交會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艾灸三壯。
主治:眼睛模糊不清,頭痛,胸脅部脹滿,咳嗽氣逆,手臂腋窩腫痛,四肢無力,上氣喘不過氣,寒熱瘧疾,發熱但不出汗。
古籍記載:治療頸部淋巴結核(頸漏瘰癧),艾灸一百壯。 腋下腫痛,配合委陽穴針刺能迅速消腫。
天泉穴(又名天濕),位於曲肘(彎曲手肘)時,腋窩下往肩臂方向二寸處,需抬起手臂才能找到。針刺深度六分或二分,艾灸三壯。
主治:怕風寒,胸脅疼痛,胸悶咳嗽氣逆,胸部、背部、肩胛骨、手臂疼痛。
曲澤穴,位於肘內側橫紋的凹陷處,靠近肌肉內側的動脈,屈肘時更容易找到。是手厥陰經的合穴。針刺三分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三壯。
主治:心痛易受驚嚇,發熱口渴,手臂肘部疼痛難以伸展,傷寒引起嘔吐氣逆。 古籍記載:配合少商穴,治療血虛口渴。
郄門穴,位於手腕後方五寸處。是手厥陰經的郄穴。針刺三分,艾灸五壯。
主治:嘔血、鼻出血,心痛嘔吐呃逆、驚恐,精神不足,久治不愈的痔瘡。
間使穴,位於手腕後方三寸,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。是手厥陰經循行的路線上的穴位。針刺三分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五壯。
主治:傷寒引起的胸痛,感覺心臟懸空飢餓,嘔吐涎沫氣短,中風引起氣血阻塞昏迷不語,突然發狂,胸中空虛,怕風寒,霍亂引起的乾嘔,腋下腫痛肘關節攣縮,突然心痛,多驚,咽喉有異物感,婦女月經不調,小兒驚厥久治不愈的瘧疾。可艾灸治療邪氣,艾灸壯數依年齡而定。
古籍記載:治療乾嘔不止,吃什麼吐什麼,艾灸三十壯。如果四肢脈搏微弱,艾灸後能使脈搏恢復。此法能救治瀕死之人。 突然死亡者,艾灸一百個呼吸的時間。 此穴又名鬼路,針刺治療百邪癲狂,應在第九次下針。
古籍記載:治療脾寒,寒熱往來,全身瘡疥,艾灸七壯。 配合風池穴、環跳穴治療瘧疾。 配合氣海穴、中極穴、足三里穴,針刺小腹部能使小便通暢。 治療痎瘧。 配合天鼎穴,治療失音聲音嘶啞。 配合水溝穴,治療邪氣引起的癲狂。 治療熱病引起的頻繁呃逆。
內關穴,位於手腕後方二寸,兩條筋之間,與外關穴相對應。是手厥陰經的絡穴,另有支線通往手少陽經。針刺五分,艾灸五壯。
主治:中風導致神志不清,實證則心痛劇烈,虛證則心煩不安,面紅目赤,胸悶肘關節攣縮,久治不愈的瘧疾,胸悶腹痛,實證則瀉血,生瘡則艾灸。
古籍記載:治療心痛腹脹,腹部各種疾病,艾灸七壯。 配合照海穴,治療腹部腫塊。 配合公孫穴,治療腹痛。 治療傷寒侵犯太陰經四天者,先用照海穴、公孫穴,再用內關穴治療。 配合建里穴,消除胸中鬱悶。 胸悶腹痛,針刺內關穴。 治療胸悶胃脘不適,傷寒導致中焦痞滿,兩脅刺痛,嘔吐不止,脾胃氣虛,心腹脹滿,脅肋下疼痛,心腹刺痛,痞塊食積不散,人漸消瘦,血塊氣結,臟腑虛寒,風寒阻滯,大腸虛寒,脫肛不能收縮,大便困難,用力導致脫肛,臟器腫痛,便血不止,五種痔瘡五種癇證,口吐涎沫,神志呆滯,心驚發狂,悲泣不止,不認識親人,健忘錯亂,言語不清,或唱歌或大笑,精神不安,中風不省人事,心虛膽怯,四肢顫抖。以上諸證,先以內關穴為主治,然後根據病情加用其他穴位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