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七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6)

1. 手厥陰心包絡經穴

大陵,在掌後骨下橫文中,兩筋間陷中。手厥陰所注為腧,即原也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
主治熱病汗不出,舌本痛,喘咳嘔血,心懸如飢,善笑不休,頭痛氣短胸脅痛,驚恐悲泣嘔逆,喉痹口乾目赤,肘臂攣痛,小便如血。

神農經云:治胸中疼痛,胸前瘡疥,可灸三壯。

千金云:吐血嘔逆,灸五十壯。又云:凡卒患腰腫附骨癰疽,節腫遊風熱毒,此等疾但初覺有異,即急灸之,從手掌後第一橫文後兩筋間,灸五壯立愈,患左灸右,患右灸左,當中者兩手俱灸。又十三鬼穴云:此為鬼心,治百邪癲狂,在第四次下針。

玉龍賦云:兼勞宮,療心悶瘡痍。又云:合人中頻瀉,全去口氣。又云:合外關、支溝,治肚疼秘結。

勞宮(一名五里,一名掌中),在掌中央動脈,屈無名指取之。手厥陰所溜為滎。刺二分,灸三壯。

主治中風悲笑不休,熱病汗不出,脅痛不可轉側,吐衄噫逆,煩渴食不下,胸脅支滿,口中腥氣,黃疸手痹,大小便血熱痔。

千金云:心中懊憹痛,刺入五分補之。

玉龍賦云:兼大陵,療心悶瘡痍。

靈光賦云:治勞倦。

百證賦云:兼後谿,可治三消黃疸。

通玄賦云:能退胃翻心痛。

捷徑云:治憂噎。

一傳癲狂灸此效。

中衝,在手中指端,去爪甲如韭葉陷中。手厥陰所出為井。刺一分,留三呼,灸一壯。

主治熱病汗不出,頭痛如破,身熱如火,心痛煩滿,舌強痛,中風不省人事。

神農經云:治小兒夜啼多哭,灸一壯,炷如小麥。

百證賦云:兼廉泉,堪攻舌下腫痛。

一云主神氣不足失志。

乾坤生意云:此為十井穴,凡初中風,暴僕昏沉,痰涎壅盛,不省人事,牙關緊閉,藥水不入,急以三稜針刺少商、商陽、中衝、關衝、少衝、少澤,使血氣流通,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訣。

白話文:

大陵穴:

位於手腕後方的橫紋下,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。它是手厥陰心包經的「輸穴」,也是「原穴」。針刺約0.3公分深,留針時間約為七次呼吸,可以艾灸三壯。

主要治療發燒不出汗、舌根疼痛、氣喘咳嗽吐血、感覺心臟空虛像肚子餓一樣、無緣無故的發笑、頭痛、氣短、胸脅疼痛、驚恐悲傷哭泣、噁心嘔吐、喉嚨腫痛、口乾眼紅、手肘手臂攣縮疼痛、小便帶血等症狀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:可以治療胸部疼痛和胸前皮膚病,可以艾灸三壯。

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可以治療吐血、噁心嘔吐,可以艾灸五十壯。又說,凡是突然發生的腰部腫脹、附骨疽(骨頭附近的膿瘡)、關節腫脹、遊走性風熱毒等疾病,只要剛感覺不對勁,就立刻艾灸此穴,從手掌後的第一條橫紋後兩條肌腱之間,艾灸五壯就會立即痊癒,左邊有病就灸右邊,右邊有病就灸左邊,如果是中間有病,就兩隻手都灸。另外,在治療癲狂的十三個鬼穴中,此穴被稱為「鬼心」,在第四次下針時使用。

《玉龍賦》說:配合勞宮穴,可以治療心悶和瘡瘍。又說:配合人中穴,頻繁地瀉法,可以去除口臭。又說:配合外關穴、支溝穴,可以治療肚子痛、便秘。

勞宮穴:

又名五里、掌中,位於手掌中央動脈處,彎曲無名指取穴。它是手厥陰心包經的「滎穴」。針刺約0.2公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

主要治療中風後無緣無故的悲傷或發笑、發燒不出汗、胸脅疼痛無法轉動身體、嘔吐、打嗝、煩渴、食慾不振、胸脅脹滿、口中腥味、黃疸、手麻痺、大小便帶血、痔瘡等症狀。

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心中煩躁疼痛,針刺約0.5公分深,用補法治療。

《玉龍賦》說:配合大陵穴,可以治療心悶和瘡瘍。

《靈光賦》說:可以治療勞累疲倦。
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後谿穴,可以治療糖尿病、黃疸。

《通玄賦》說:可以退胃翻心痛(胃痛、心痛)。

《捷徑》說:可以治療憂鬱哽咽。

據說,艾灸此穴可以治療癲狂。

中衝穴:

位於手中指指尖,離指甲根部像韭菜葉一樣寬的凹陷處。它是手厥陰心包經的「井穴」。針刺約0.1公分深,留針時間約為三次呼吸,可以艾灸一壯。

主要治療發燒不出汗、頭痛欲裂、全身發熱如火、心痛煩躁、舌頭僵硬疼痛、中風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狀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:可以治療小兒夜間啼哭不止,艾灸一壯,艾炷像小麥一樣大小。
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廉泉穴,可以治療舌下腫痛。

有人說,此穴可以治療神氣不足、意志消沉。

《乾坤生意》說:此穴是「十井穴」之一,凡是初次中風、突然昏倒、痰液阻塞、不省人事、牙關緊閉、藥水無法餵入時,應立即用三稜針刺破少商穴、商陽穴、中衝穴、關衝穴、少衝穴、少澤穴,使血液循環暢通,這是起死回生的急救妙法。

2. 手少陽三焦經穴

三焦經穴歌

手少陽三焦所從,二十三穴起關衝。向液門、中渚、陽池,歷外關、支溝、會宗。三陽絡入於四瀆,注天井、清冷淵中。消濼、臑會、肩髎同,天髎、天牖經翳風。瘈脈、顱息、角孫入,耳門、和髎、絲竹空。

關衝,在手名指外側端,去爪甲角如韭葉。手少陽所出為井。刺一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

主治頭痛口乾喉痹,霍亂,胸中氣噎不食,肘臂痛不能舉,目昏昏。一云主三焦邪熱,口渴唇焦口氣,宜瀉此出血。

玉龍賦云:壅熱盛於三焦,關衝最宜。

百證賦云:兼啞門,治舌緩不語。

捷徑云:治熱病煩心,滿悶汗不出,掌中大熱如火,舌本痛,口乾消渴,久熱不去。

乾坤生意云:此為十井穴,凡初中風暴僕昏沉,痰涎壅盛,不省人事,牙關緊閉,藥水不下,急以三稜針刺少商、商陽、中衝、少衝、關衝、少澤,使血氣流通,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。

液門,在手小指次指間陷者中。手少陽所溜為滎。刺二分,留二呼,灸三壯。

主治驚悸忘言,寒厥,臂痛不得上下,痎瘧寒熱頭痛,目眩赤澀泣出,耳暴聾,咽外腫,牙齦痛,若手臂紅腫痛楚,瀉之出血為妙。

千金云:治耳聾不得眠,刺入三分補之。

玉龍賦云:兼中渚,治手臂紅腫。

百證賦云:兼魚際,能療喉痛。

中渚,在手名指本節後間陷中,把拳取之。手少陽所注為腧。刺二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

主治熱病汗不出,臂指痛不得屈伸,頭痛目眩,生翳不明,耳聾咽腫,久瘧,手臂紅腫,瀉之出血,灸五壯。

太乙歌云:刺久患腰疼背痛。

玉龍賦云:兼液門,治手臂紅腫。

席弘賦云:治久患傷寒肩背痛。

通玄賦云:脊心後痛,針此立愈。

靈光賦云:五指不便,取中渚。

陽池(一名別陽),在手表腕上陷者中,自本節後骨直對腕中。手少陽所過為原。刺二分,留六呼,灸三壯。銅人經曰:不可灸。

主治消渴口乾煩悶,寒熱瘧,或因折傷,手腕捉物不得,臂不能舉。

千金云:消渴口乾,灸五十壯。

神農經云:治手腕疼無力,不能上舉至頭,可灸七壯。

外關,在腕後二寸兩筋間陷中。手少陽絡,別走心主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
主治耳聾渾焞無聞,肘臂五指痛不能握,若脅肋痛者瀉之。

神農經云:治肘臂不得屈伸,五指盡疼,不能握物,可灸七壯。

玉龍賦云:兼大陵、支溝,治肚痛秘結。

捷徑云:治臂膊紅腫,肢節疼痛,足內踝骨紅腫痛,手足指節痛不能屈伸,五臟六腑結熱,吐血妄行不已,鼻衄不止,吐血昏暈,不省人事,虛損氣逆,陽乘於陰則血熱妄行,陰乘於陽則血寒亦吐,名心肺二經嘔血,舌強難言,及生白苔,重舌腫脹,熱極口內生瘡,舌吐不收,舌縮不能言,唇吻破裂,血出干痛,頭生瘰癧結核,繞頸連胸,耳根頸項腫痛不消,目生翳膜,隱澀難開,風沿爛弦,迎風流淚,目風腫痛,胬肉攀睛,暴赤腫痛。以上諸證,先以外關主治,後隨證分穴治之。

白話文:

手少陽三焦經穴

三焦經共有二十三穴,從關衝穴開始。循行路線依次經過液門、中渚、陽池、外關、支溝、會宗,然後三陽經脈交會於四瀆穴,再往下到天井、清冷淵。接著是消濼、臑會、肩髎、天髎、天牖、翳風、瘈脈、顱息、角孫、耳門、和髎、絲竹空。

關衝穴位於手拇指外側端,距指甲角約一韭葉寬,是手少陽經的井穴。針刺深度一分,留針三呼,灸三壯。主治頭痛、口乾、喉嚨阻塞、霍亂、胸悶氣滯、飲食不佳、肘臂疼痛抬舉困難、視物模糊等。另有記載,能治療三焦邪熱,症狀表現為口渴、嘴唇乾燥、口氣重,此時宜瀉血。

玉龍賦中記載:三焦熱盛,關衝穴最宜針灸。百證賦中記載:與啞門穴配伍,治療舌頭僵硬不能說話。捷徑記載:治療熱病煩躁、胸悶、不出汗、手掌發熱、舌根疼痛、口乾消渴、久熱不退。乾坤生意記載:關衝穴是十井穴之一,對於中風、昏迷、痰涎壅盛、神志不清、牙關緊閉、無法服用藥物等危急情況,可緊急使用三稜針刺少商、商陽、中衝、少衝、關衝、少澤等穴位,使氣血流通,有起死回生之效。

液門穴位於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凹陷處,是手少陽經的滎穴。針刺深度二分,留針二呼,灸三壯。主治驚悸、失語、手臂疼痛、瘧疾、頭痛、頭暈、眼紅澀流淚、耳聾、咽喉腫痛、牙齦痛、手臂紅腫疼痛等。千金要方記載:治療耳聾失眠,針刺深度三分,補法施治。玉龍賦記載:與中渚穴配伍,治療手臂紅腫。百證賦記載:與魚際穴配伍,治療喉嚨痛。

中渚穴位於無名指掌指關節後方的凹陷處,握拳取穴。是手少陽經的輸穴。針刺深度二分,留針三呼,灸三壯。主治發熱不出汗、手臂手指疼痛不能屈伸、頭痛、頭暈、視力模糊、耳聾、咽喉腫痛、久瘧、手臂紅腫等,瀉血治療紅腫效果佳。太乙歌記載:治療久患腰背痛。玉龍賦記載:與液門穴配伍,治療手臂紅腫。席弘賦記載:治療久患傷寒引起的肩背痛。通玄賦記載:治療脊椎後痛,針刺此穴即可痊癒。靈光賦記載:治療五指活動不便。

陽池穴(又名別陽),位於手腕橫紋上方的凹陷處,與腕骨後緣相對。是手少陽經的原穴。針刺深度二分,留針六呼,灸三壯。銅人經記載:不宜灸。主治消渴、口乾、煩悶、寒熱瘧疾、手腕骨折或損傷、手腕力量不足、手臂抬舉困難等。千金要方記載:治療消渴口乾,灸五十壯。神農經記載:治療手腕疼痛無力,不能抬舉至頭部,灸七壯。

外關穴位於腕後方,距腕橫紋二寸,兩筋之間的凹陷處。是手少陽經的絡穴,另有支脈通向心臟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七呼,灸三壯。主治耳聾、肘臂手指疼痛、不能握物、肋痛等,肋痛時宜瀉法。神農經記載:治療肘臂不能屈伸,五指疼痛,不能握物,灸七壯。玉龍賦記載:與大陵、支溝穴配伍,治療腹痛便秘。捷徑記載:治療手臂紅腫、肢節疼痛、足內踝紅腫疼痛、手指關節疼痛、五臟六腑熱結、吐血不止、鼻出血不止、吐血昏迷、虛損氣逆、血熱妄行、血寒吐血(心肺二經嘔血)、舌強語澀、白苔、舌腫脹、口瘡、舌吐不收、舌縮不能言、唇裂出血、頭痛瘰癧、頸項腫痛、目生翳膜、迎風流淚、目風腫痛、胬肉攀睛等,先以外關穴為主治,再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其他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