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七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7)

1. 手少陽三焦經穴

支溝(一名飛虎),在腕後三寸,兩骨間陷中。手少陽所行為經。刺二分,留七呼,灸七壯。

主治熱病汗不出,肩臂酸重,脅腋痛,四肢不舉,霍亂嘔吐,口噤暴喑,鬼擊卒心痛,產後血暈,不省人事,凡三焦相火熾盛,及大便不通,脅肋疼痛者,俱宜瀉之。

千金云:治頸漏馬刀,灸百壯。

玉龍賦云:兼照海,能通大便之秘。又云:合外關、大陵,治肚痛秘結。

會宗,在腕後三寸空中。一云空中一寸。手少陽郄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一曰禁刺。

主治五癇,耳聾,肌膚痛。

三陽絡(一名通間),在臂上大交脈,支溝上一寸。灸五壯,禁刺。

主治暴喑不能言,耳聾齒齲,嗜臥身不欲動。

四瀆,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。刺六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一曰刺三分。

主治暴氣耳聾,下齒齲痛。

天井,在肘外,大骨尖後,肘上一寸,兩筋間陷中,屈肘得之。甄權云:在曲肘後一寸,叉手按膝頭取之。手少陽所入為合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甲乙經云:刺一分。

主治咳嗽上氣,胸痛不得語,唾膿不嗜食,寒熱悽悽,不得臥,驚悸悲傷,瘛瘲癲疾,五癇風痹,頭頸肩背痛,耳聾,目銳眥痛,頰腫,肘臂痛不得捉物,及瀉一切瘰癧瘡腫癮疹。

神農經云:治咳嗽上氣,風痹肘疼,可灸七壯。

清冷淵,在肘上二寸,伸肘舉臂取之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

主治諸痹痛,肩臂肘臑不能舉。

席弘賦云:五般肘痛尋尺澤,冷淵針後即收功。

消濼,在肩下臂外間,腋斜肘分下行。刺五分,灸五壯。一曰刺一分,灸三壯。

主治風痹,頸項強急腫痛,寒熱頭痛肩背急。

一傳海南治牙疼,灸此穴。

臑會(一名臑髎),在臂前廉,去肩端三寸宛宛中。手陽明少陽二絡之會。刺五分,灸五壯。

主治肘臂氣腫,痠痛無力不能舉,項癭氣瘤,寒熱瘰癧。

肩髎,在肩端臑上陷中,斜舉臂取之。刺七分,灸三壯。

主治臂重肩痛不能舉。

天髎,在肩缺盆中,上毖骨際,陷者中。(毖音秘。)一曰直肩井後一寸。手足少陽陽維三脈之會。刺八分,灸三壯。

主治肩臂痠痛,缺盆痛,汗不出,胸中煩滿,頸項急,寒熱。

天牖,在頸大筋外,缺盆上,天容後,天柱前,完骨下,髮際中,上夾耳後一寸。刺一分,留七呼,不宜補,亦不宜灸,灸即令人面腫。資生經云:灸一壯。甲乙經云:灸三壯。

主治暴聾不聰,氣目不明,夜夢顛倒,面無顏色,頭風面腫項強。一曰若治面腫眼合,先取譩譆,後針天牖、風池,其病即瘥。若不先針譩譆,其病難愈。

翳風,在耳後尖角陷中,按之引耳中。手足少陽之會。刺三分,灸七壯。

主治耳聾,口眼喎斜,口噤不開,脫頷腫頰,牙車急痛,暴喑不能言。一云耳紅腫痛,瀉之,耳虛鳴,補之,補多瀉少。

白話文:

手少陽三焦經穴

支溝(又名飛虎):在手腕背後三寸處,兩根骨頭之間的凹陷中。是手少陽三焦經所經過的穴位。針刺二分深,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灸七個艾柱。

主要治療:發熱性疾病不出汗、肩膀手臂痠重、脅肋腋下疼痛、四肢無力不能抬舉、霍亂引起的嘔吐、口緊不能說話、突然失聲、鬼擊(類似突發性疾病)導致的卒然心痛、產後血暈、昏迷不醒。凡是三焦火氣旺盛,以及大便不通、脅肋疼痛等情況,都適合用瀉法來治療。

《千金方》記載:治療頸部瘰癧(淋巴結腫大)像馬刀一樣的疾病,可以灸一百個艾柱。

《玉龍賦》說:配合照海穴,能夠疏通大便秘結。又說:配合外關穴、大陵穴,能夠治療肚子痛且便秘。

會宗:在手腕背後三寸的空中,一說是在空中一寸處。是手少陽三焦經的郄穴。針刺三分深,可以灸三個艾柱。一說禁止針刺。

主要治療:五癇(類似癲癇)、耳聾、肌肉皮膚疼痛。

三陽絡(又名通間):在手臂上的大交脈處,支溝穴上一寸。可以灸五個艾柱,禁止針刺。

主要治療:突然失聲不能說話、耳聾、蛀牙、嗜睡身體不想動。

四瀆:在手肘前五寸外側邊緣的凹陷處。針刺六分深,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灸三個艾柱。一說針刺三分深。

主要治療:突然耳聾、下排牙齒蛀痛。

天井:在手肘外側,大骨頭尖端後面,手肘上一寸,兩條筋之間的凹陷中,彎曲手肘時可以找到穴位。甄權說:在彎曲手肘後一寸,用另一隻手按住膝蓋來取穴。是手少陽三焦經的合穴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灸三個艾柱。《甲乙經》說:針刺一分深。

主要治療:咳嗽氣喘、胸痛不能說話、吐膿痰不想吃東西、忽冷忽熱、無法入睡、驚悸悲傷、抽搐癲癇、五癇風痹、頭頸肩背疼痛、耳聾、眼角痛、臉頰腫脹、手肘手臂疼痛無法拿東西,以及洩除一切瘰癧瘡腫疹子。

《神農經》說:治療咳嗽氣喘、風痹、手肘疼痛,可以灸七個艾柱。

清冷淵:在手肘上二寸,伸直手肘舉起手臂時取穴。針刺三分深,可以灸三個艾柱。

主要治療:各種痹痛,肩膀手臂手肘無法抬舉。

《席弘賦》說:各種手肘疼痛要找尺澤穴,而針刺冷淵穴後就能見效。

消濼:在肩膀下方手臂外側,腋窩斜向下到手肘之間。針刺五分深,可以灸五個艾柱。一說針刺一分深,灸三個艾柱。

主要治療:風痹、頸項僵硬腫痛、發冷發熱頭痛肩背急迫。

有傳說海南地區用這個穴位來治療牙痛,用艾灸的方法。

臑會(又名臑髎):在手臂前側邊緣,距離肩膀末端三寸的地方,凹陷處。是手陽明經和手少陽經交會的穴位。針刺五分深,可以灸五個艾柱。

主要治療:手肘手臂腫脹、痠痛無力無法抬舉、頸部癭瘤、發冷發熱、瘰癧。

肩髎:在肩膀末端,臑骨上的凹陷處,斜舉手臂時取穴。針刺七分深,可以灸三個艾柱。

主要治療:手臂沉重,肩膀疼痛無法抬舉。

天髎:在肩膀鎖骨上窩中,靠近肩胛骨邊緣,凹陷處。(「毖」音同「秘」)一說是在直肩井穴後一寸的地方。是手少陽經、足少陽經、陽維脈三條經脈交會的穴位。針刺八分深,可以灸三個艾柱。

主要治療:肩膀手臂痠痛、鎖骨上窩疼痛、不出汗、胸悶煩躁、頸項僵硬、發冷發熱。

天牖:在頸部大筋外側,鎖骨上窩處,天容穴後方,天柱穴前方,完骨穴下方,髮際中,耳朵後上方一寸處。針刺一分深,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,不適合用補法,也不適合灸,灸了會讓人臉腫。《資生經》說:可以灸一個艾柱。《甲乙經》說:可以灸三個艾柱。

主要治療:突然耳聾聽不清、眼睛不清澈、夜裡做夢顛倒、臉色不好、頭痛臉腫頸項僵硬。一說:如果要治療臉腫眼皮腫脹,要先針刺譩譆穴,再針刺天牖穴、風池穴,病就能痊癒。如果沒有先針刺譩譆穴,病就很難好。

翳風:在耳朵後尖角凹陷處,按壓時會牽引到耳內。是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穴位。針刺三分深,可以灸七個艾柱。

主要治療:耳聾、口眼歪斜、嘴巴緊閉張不開、脫臼下巴腫脹、牙關急痛、突然失聲不能說話。一說:耳朵紅腫疼痛,要用瀉法治療;耳朵虛鳴,要用補法治療,補法要多於瀉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