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類經附翼卷三 (1)
類經附翼卷三 (1)
1. 類經附翼卷三
2. 求正錄
3. 三焦包絡命門辨
(附子宮血室。)
客有問曰:三焦包絡命門者,醫者之要領,臟腑之大綱,或言其有狀,或言其無形,或言三焦包絡為表裡,或言三焦命門為表裡,或言五臟各一,惟腎有兩,左為腎,右為命門,命門者,男子以藏精,女子以系胞。若此數者,弗能無疑,千載而下,議論不定。夫理無二致,豈容紛紛若是哉?果亦有歸一之義否?予曰:噫!醫道之始,始自軒岐,軒岐之旨,昭諸靈素,靈素之妙,精確無遺。凡其所論,必因理而發;凡其命名,必因形而生。
故內經之文,字無苟言,句無空發。自後凡紹此統者,孰能外靈素之範圍?而今之所以紛紛者,不無其由,蓋自難經始也。難經述靈素而作,為諸家之最先,因其頗有謬誤,遂起後世之惑,三千年來,無敢違背,而後世之疑,莫可解救,請先悉三焦心包絡而次及其他焉。夫三焦者,五臟六腑之總司;包絡者,少陰君主之護衛也。
而二十五難曰:心主與三焦為表裡,俱有名而無形。若謂表裡則是,謂無形則非。夫名從形立,若果有名無形,則內經之言為鑿空矣。其奈叔和啟玄而下,悉皆宗之,而直曰三焦無狀空有名。自二子不能辨,此後孰能再辨?及至徐遁、陳無擇,始創言三焦之形,云有脂膜如掌大,正與膀胱相對,有二白脈自中出,夾脊而上貫於腦。予因遍考兩經,在靈樞本輸篇曰:三焦者,中瀆之府,水道出焉,屬膀胱,是孤之府也。
本藏篇曰: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,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。以及緩急直結六者各有所分。論勇篇曰:勇士者,目深以固,長衡直揚,三焦理橫。怯士者,目大而不減,陰陽相失,其焦理縱。決氣篇曰: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充身澤毛,若霧露之溉,是謂氣。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
營衛生會篇曰:營出於中焦,衛出於下焦。又曰:上焦出於胃上口,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。中焦亦並胃中,出上焦之後,泌糟粕,蒸津液,化精微而為血,以奉生身,故獨得行於經隧,命曰營氣。下焦者,別迴腸,注於膀胱而滲入焉。水穀者,居於胃中,成糟粕,下大腸而成下焦。
又曰: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。素問五臟別論曰: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,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,其氣象天,故瀉而不藏。六節藏象論曰: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,倉廩之本,營之居也。其在心包絡,則靈樞邪客篇曰: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,其臟堅固,邪弗能容,容之則心傷,心傷則神去,神去則死矣。故諸邪之在於心者,皆在於心之包絡。
凡此是皆經旨。夫既曰無形矣,何以有水道之出?又何以有厚薄緩急直結之分?又何以有曰縱曰橫之理?又何以如霧如漚如瀆及謂氣謂血之別?心主亦曰無形矣,則代心而受邪者在於心之包絡,使無其形,又當受之何所?即此經文,有無可見。夫難經者,為發明內經之難,故曰難經,而難經實出於內經。
白話文:
三焦包絡命門辨
古人對於三焦、包絡、命門的理解眾說紛紜,有人說它們有形,有人說它們無形;有人說三焦與包絡表裡相合,有人說三焦與命門表裡相合;甚至有人說五臟各有一個,唯獨腎臟有兩個,左腎和右命門,而命門在男子藏精,在女子系胞。這些說法自古以來爭論不休,令人難以確定。醫學道理應該是一致的,怎麼會有這麼多不同的說法呢?真的能歸納出一個統一的解釋嗎?
我的看法是:醫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軒轅黃帝和岐伯,他們的醫學思想精華體現在《靈樞》和《素問》中。這兩部經典的論述,都以醫理為基礎,命名也都根據實際形態而來,字字珠璣,句句精妙,沒有多餘或空泛的文字。後世的醫家都應該以《靈樞》和《素問》為準則,而如今之所以出現這麼多爭論,原因出自《難經》。《難經》雖然是根據《靈樞》和《素問》編撰的,但其中有不少錯誤,導致後世醫家產生疑惑,三千年來,很少有人敢質疑,也因此造成許多難以解答的疑問。讓我們先仔細研讀三焦和心包絡,再推及其他部分。
三焦是五臟六腑的總樞紐;包絡是少陰君火(指心臟)的保護者。《難經》中說心臟和三焦表裡相應,兩者都有名稱卻無具體形狀。如果說它們表裡相應,這是對的;如果說它們無形,那就錯了。名稱是根據形狀確定的,如果真的有名無形,《內經》的論述就是空洞的。然而,從王叔和、李啟玄開始,許多醫家都遵循這個錯誤的觀點,認為三焦無形,只是個名稱。自從這兩位醫家無法辨別真偽之後,後世就更難以分辨了。直到徐遁、陳無擇才開始探討三焦的形狀,認為它像手掌大小的脂膜,與膀胱相對,有兩條白色的經脈從中間出來,沿著脊椎向上貫通到腦部。
我仔細研究了《靈樞》和《素問》,在《靈樞‧本輸篇》中提到:「三焦者,中瀆之府,水道出焉,屬膀胱,是孤之府也。」(三焦是水道匯集的地方,水道由此而出,屬於膀胱,是孤獨的臟腑);《靈樞‧本藏篇》中說:「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,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。」(組織緻密皮膚厚實的人,三焦和膀胱也厚實;組織粗糙皮膚薄弱的人,三焦和膀胱也薄弱),並且根據身體組織的不同,分為緩急直結六種情況。《靈樞‧論勇篇》中提到勇猛的人,眼睛深邃而有神,頭頸挺拔,三焦的經絡橫向分布;膽怯的人,眼睛大而無神,陰陽失調,三焦經絡縱向分布。《靈樞‧決氣篇》中說:「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充身澤毛,若霧露之溉,是謂氣。」(上焦疏通五穀的味道,滋潤肌膚、毛髮,如同霧露的滋養,這就是氣);「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」(中焦吸收氣,提取津液,變化成紅色,這就是血)。《靈樞‧營衛生會篇》中提到:「營出於中焦,衛出於下焦。」(營氣出自中焦,衛氣出自下焦);又說:「上焦出於胃上口,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。」(上焦從胃的上口開始,經過咽喉,貫穿膈膜,佈滿胸腔);「中焦亦並胃中,出上焦之後,泌糟粕,蒸津液,化精微而為血,以奉生身,故獨得行於經隧,命曰營氣。」(中焦也在胃部,在上焦之後,過濾糟粕,蒸騰津液,化生精微物質為血,滋養身體,因此獨自運行於經脈,稱為營氣);「下焦者,別迴腸,注於膀胱而滲入焉。」(下焦是迴腸的分支,注入膀胱並滲透出去);「水穀者,居於胃中,成糟粕,下大腸而成下焦。」(水穀在胃中,形成糟粕,下到直腸而成為下焦)。又說:「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。」(上焦像霧氣,中焦像泡沫,下焦像水道)。《素問‧五臟別論》中說:「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,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,其氣象天,故瀉而不藏。」(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這五臟腑是受天氣影響而生成的,它們的氣機向上,所以瀉而不藏)。《素問‧六節藏象論》中說:「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,倉廩之本,營之居也。」(脾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是人體的倉庫,是營氣的居所)。至於心包絡,《靈樞‧邪客篇》說:「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,其臟堅固,邪弗能容,容之則心傷,心傷則神去,神去則死矣。故諸邪之在於心者,皆在於心之包絡。」(心臟是五臟六腑的大主宰,它堅固,邪氣不能侵入,如果侵入,心臟就會受損,心臟受損,神明就會離開,神明離開就會死亡。因此,所有侵犯心臟的邪氣,都在心包絡)。
這些都是經典中的論述。既然說三焦無形,為什麼會有水道從中流出?為什麼會有厚薄、緩急、直結的區別?為什麼會有橫向和縱向的經絡走向?為什麼會用霧、泡沫、水道來比喻它,並區分氣和血?同樣,心臟也說無形,那麼代替心臟承受邪氣的,是心包絡,如果心包絡沒有形體,邪氣又該依附在哪裡呢?從這些經文中,我們可以看出三焦是有形的。其實,《難經》是為了闡述《內經》中的疑難問題而寫的,所以叫《難經》,而《難經》的內容實際上也源於《內經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