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類經附翼卷二 (12)
類經附翼卷二 (12)
1. 古今衡數不同
後世為鐘律之學者,不可以其常用而忽之也。
2. 五權所起
(五者,權之餘也。)
權起於黍。(黑色圓黍一粒之重起。)
十黍為累。(以今等子校之,重二釐半。)
十累為銖。(百黍也,重二分半。)
六銖為錙。(六百黍也,重一錢五分,出說文。)
四錙為兩。(黃鐘兩龠,二千四百黍也。)
白話文:
五權所起
權的重量單位起源如下:
最基本的單位「權」的重量,相當於一粒黑色圓黍的重量。
十粒黍的重量稱為「累」。 以現代的黍粒重量推算,約重二點五釐。
十累的重量稱為「銖」。也就是一百粒黍的重量,約重二點五分。
六銖的重量稱為「錙」。也就是六百粒黍的重量,約重一點五錢(此說法出自《說文解字》)。
四錙的重量稱為「兩」。相當於二千四百粒黍的重量。
3. 五權正數
(五者,權之正也。)
十六兩為斤。(古量一升六合黍之重,為今秤九兩六錢。)
十斤為衡。(古量一斗六升黍之重,為今秤六斤。)
三衡為均。(古量四斗八升黍之重,為今秤十八斤。)
四均為石。(古量一石九斗二升黍之重,為今秤七十二斤。)
四石為鼓。(古量七石六斗八升黍之重,為今秤二百八十八斤。)
白話文:
五權正數
十六兩等於一斤。(古代一升六合黍米的重量,相當於現在秤的九兩六錢。)
十斤等於一衡。(古代一斗六升黍米的重量,相當於現在秤的六斤。)
三衡等於一均。(古代四斗八升黍米的重量,相當於現在秤的十八斤。)
四均等於一石。(古代一石九斗二升黍米的重量,相當於現在秤的七十二斤。)
四石等於一鼓。(古代七石六斗八升黍米的重量,相當於現在秤的二百八十八斤。)
4. 擬古天平法馬數
(十得今之六。)
一銖,一百黍之重。今之二分半。二銖、三銖以上,以遞而增。
十銖,一千黍之重。今之二錢五分。
十二銖,即黃鐘一龠,一千二百黍之重。古之半兩,今之三錢。
一兩,兩龠黍之重。今之六錢也。
八兩,十六龠黍之重。即古半斤,今之四兩八錢也。
一斤,三十二龠黍之重。今之九兩六錢也。
白話文:
擬古天平法馬數
古代一銖等於一百粒黍的重量,約等於現在的二分半。二銖、三銖以此類推,逐漸增加。
十銖等於一千粒黍的重量,約等於現在的二錢五分。
十二銖,也就是古代樂器黃鐘的一龠(音ㄩㄝˋ,古代容量單位),等於一千二百粒黍的重量,古代稱半兩,約等於現在的三錢。
一兩等於兩龠黍的重量,約等於現在的六錢。
八兩等於十六龠黍的重量,古代稱半斤,約等於現在的四兩八錢。
一斤等於三十二龠黍的重量,約等於現在的九兩六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