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十一 (5)
卷十一 (5)
1. 邪祟
凡……暴厥不省人事,若四肢雖冷無氣,但覺目中神采不變,心腹尚溫,口中無涎,舌不卷,囊不縮。及未出一時者,尚可刺之復甦也。五邪皆然。此下治法,出素問遺篇。
〔肺虛者……〕
肺俞,刺入一寸半,得氣則補,留三呼,次進一分,留一呼,徐徐出針。
合谷,刺三分,得氣則補,留三呼,退一分,留一呼,徐徐出針。
〔心虛者……〕
心俞,以毫針刺之,得氣留補即蘇。
陽池,刺同。
〔肝虛者……〕
肝俞,以毫針刺三分,得氣留補。
丘墟,以毫針刺三分,得氣則補,留三呼,腹中鳴者可治也。
〔脾虛者……〕
脾俞,刺三分,留二呼,進二分,氣至徐徐退針即蘇。
衝陽,以毫針刺三分,得氣則補,留三呼,次進一分,留一呼,徐徐退針,以手摸之。
〔腎虛者……〕
腎俞,刺三分,得氣則補,留三呼,又進二分,留三呼,徐徐出針。一云在十五椎下兩旁,疑是奇俞類氣海俞也。
以上刺法,必先以口含針,令溫暖而刺之,則經脈之氣無拒逆也。
〔鬼魅〕
上星,水溝(鬼擊卒死。)
秦承祖灸鬼法,見前奇俞類四肢部中。
〔夢魘鬼擊〕
人中(七壯。),足鬼眼穴(在奇俞類。)
白話文:
邪祟
凡是突然昏迷不醒,四肢雖然冰冷無氣,但眼睛裡神采依然,心腹部仍然溫暖,口中沒有唾液,舌頭不卷曲,陰囊也不縮小,而且昏迷時間還不到一個小時的,仍然可以用針灸使其甦醒。五種邪氣引起的昏迷都一樣。以下的治療方法,出自《素問》遺篇。
肺氣虛弱者:
在肺俞穴刺入一寸半深,針感到達則補氣,停留三個呼吸的時間,然後再進針一分,停留一個呼吸,慢慢地拔出針。
在合谷穴刺入三分深,針感到達則補氣,停留三個呼吸的時間,然後退針一分,停留一個呼吸,慢慢地拔出針。
心氣虛弱者:
在心俞穴用毫針刺入,針感到達後持續補氣即可甦醒。
在陽池穴,針灸方法相同。
肝氣虛弱者:
在肝俞穴用毫針刺入三分深,針感到達後持續補氣。
在丘墟穴用毫針刺入三分深,針感到達則補氣,停留三個呼吸的時間,如果腹部發出響聲,則表示治療有效。
脾氣虛弱者:
在脾俞穴刺入三分深,停留兩個呼吸的時間,然後再進針二分,氣至後慢慢退針即可甦醒。
在衝陽穴用毫針刺入三分深,針感到達則補氣,停留三個呼吸的時間,然後再進針一分,停留一個呼吸,慢慢地退針,並用手觸摸該處。
腎氣虛弱者:
在腎俞穴刺入三分深,針感到達則補氣,停留三個呼吸的時間,然後再進針二分,停留三個呼吸的時間,慢慢地拔出針。也有人說在第十五個椎骨下方兩側,懷疑是奇穴類氣海俞穴。
以上針灸方法,必須先用嘴巴含著針,使針溫暖后再刺入,這樣經脈之氣就不會阻礙針灸了。
鬼魅作祟:
在百會穴和水溝穴(鬼擊猝死)。
秦承祖的灸法治鬼,詳見前面奇穴類四肢部分。
夢魘鬼擊:
在人中穴(七壯針法),足鬼眼穴(在奇穴類)。
2. 婦人病
〔血結月事不調〕
氣海,中極,照海(月事不行。)
〔血崩不止〕
膈俞,肝俞,腎俞,命門,氣海,中極(下元虛冷,血崩白濁。),間使,血海,復溜,行間
〔淋帶赤白〕
命門,神闕,中極(七壯,冶白帶極效。)
余用前五淋穴。
〔癥瘕〕
三焦俞,腎俞,中極,會陰
子宮子戶,左子宮,右子戶,在關元旁各開三寸,千金翼以三寸為氣門穴,詳奇俞類。
復溜
〔不孕〕
命門,腎俞,氣海,中極,關元(七壯至百壯,或三百壯。),胞門子戶(二穴詳奇俞類。),陰廉,然谷,照海(子宮泠。)
一法灸神闕穴,先以淨干鹽填臍中,灸七壯,後去鹽,換川椒二十一粒,上以薑片蓋定,又灸十四壯,灸畢即用膏貼之,艾炷須如指大,長五六分許。
〔胎屢墮〕
命門,腎命,中極,交信,然谷
〔產難橫生〕
合谷,三陰交
一治橫逆難產,危在頃刻,符藥不靈者,急於本婦右腳小指尖,灸三壯,炷如小麥,下火立產如神,蓋此即至陰穴也。
〔子鞠不能下〕
巨闕,合谷,三陰交
至陰,三稜針出血,橫者即轉直。
〔胎衣不下〕
三陰交,崑崙
〔下死胎〕
合谷(刺補之即下。)
〔欲取胎〕
肩井,合谷,三陰交
〔產後惡露不止〕
中極
〔欲絕產〕臍下二寸三分,灸三壯,或至七七壯,即終身絕孕。
白話文:
婦人病
月經不調: 氣海、中極、照海穴位(月經停止時使用)。
崩漏不止: 膈俞、肝俞、腎俞、命門、氣海、中極穴位(下元虛寒,伴隨崩漏及白帶時使用)。間使、血海、復溜、行間穴位也可用。
赤白帶下: 命門、神闕、中極穴位(七壯艾灸,治療白帶非常有效)。也可使用前五個淋穴(原文未列出)。
癥瘕: 三焦俞、腎俞、中極、會陰穴位。 子宮、子戶穴位(位於關元穴旁各開三寸,詳見奇經八脈相關記載),復溜穴位。
不孕: 命門、腎俞、氣海、中極、關元穴位(艾灸七壯至百壯,甚至三百壯)。胞門、子戶穴位(詳見奇經八脈相關記載)、陰廉、然谷、照海穴位(子宮虛寒時使用)。 另有一法:灸神闕穴,先以乾淨乾燥的鹽填滿肚臍,灸七壯,然後取出鹽,換上二十一粒川椒,用薑片蓋住,再灸十四壯,灸完後貼上藥膏。艾炷大小如手指,長約五六分。
習慣性流產: 命門、腎俞、中極、交信、然谷穴位。
難產(胎位不正): 合谷、三陰交穴位。 若為危急難產,藥物無效時,可在產婦右腳小指尖(至陰穴)灸三壯,艾炷如小麥粒大小,即可迅速解決難產。
胎盤不下: 巨闕、合谷、三陰交穴位。 至陰穴位可用三稜針放血,使胎兒轉正。
胎盤不下: 三陰交、崑崙穴位。
死胎不下: 合谷穴位(針刺並灸)。
引產: 肩井、合谷、三陰交穴位。
產後惡露不止: 中極穴位。
絕育: 臍下二寸三分處艾灸三壯,或灸至七七四十九壯,可達到終身不孕的目的。
3. 小兒病
忌灸三里,年三十外,方可灸此。
〔羸瘦骨立〕
百勞,胃俞,腰俞,長強
〔急慢驚風〕
百會(五七壯。),囟會,上星,率谷(三壯。),水溝,尺澤(慢驚。),間使,合谷,太衝(五壯。)
〔臍風撮口〕,在母腹中氣逆所致,或產時不慎,受寒而然。
承漿,然谷
一法,以小艾炷隔蒜灸臍中,俟口中覺有艾氣,亦得生者。
又法,凡臍風若成,必有青筋一道,自下上行至腹而生兩岔,即灸青筋之頭三壯截住,若見兩岔,即灸兩處筋頭各三壯,十活五六,不則上行攻心而死矣。
〔食積肚大〕
脾俞,胃俞,腎俞
〔泄瀉〕
胃俞,水分,天樞,神闕(腹痛乳痢甚妙。)
〔霍亂〕
水分(轉筋入腹。),外踝上尖(三壯。)
〔夜啼心氣不足〕
中衝(三壯。)
〔疳眼〕
合谷(五壯。)
〔重舌〕
行間
〔小兒氣弱數歲不語〕
心俞
〔口中轉屎〕,因母食寒涼所致。
中脘,九壯,大人十四壯。
〔陰腫〕
崑崙
〔疝氣〕
會陰,大敦
〔五癇〕
神庭,治風癇吐舌,角弓反張,灸三壯。
前頂,治小兒一切驚癇證,灸三壯。
長強,治諸驚癇,灸七壯。
囟會,巨闕,章門,天井,少海,內關,少衝
一法云:癇為小兒惡證,古云驚風三發便為癇,癇證有五,即牛羊豬馬雞之類也。治法俟其病發之時,將患者兩手大拇指相併,以綿繩縛定,當兩指爪甲角,是名手鬼眼穴,用艾灸七壯,須甲肉四處著火方效。又二穴在足大拇指,亦如取手穴法,是名足鬼眼穴,如前灸之大效。大人病此則名為癲,灸亦如之最良。
〔牛癇〕
大杼,鳩尾(尖下五分,炙三壯,不可多。)
〔羊癇〕,目直,作羊聲。
百會,神庭,心俞,肝俞,天井,神門,太衝
〔豬癇〕,痰涎如綿,作豬聲。
百會,巨闕,心俞,神門
〔馬癇〕,張口搖頭,角弓反張。
百會,心俞,命門,神門,僕參,太衝,照海
〔雞癇〕,張手前僕,提住即醒。
申脈
白話文:
小兒病
忌灸三里穴,小孩三十歲以上才能灸此穴。
羸瘦骨立:百勞、胃俞、腰俞、長強穴。
急慢驚風:百會(五壯)、囟會、上星、率谷(三壯)、水溝、尺澤(慢驚)、間使、合谷、太衝(五壯)穴。
臍風撮口:因母體懷孕時氣逆或生產時受寒引起。承漿、然谷穴。另法:以小艾炷隔著蒜頭灸臍中,等到口中感覺到艾草氣味即可。另一方法,臍風若已形成,必有一條青筋自下往上延伸至腹部再分岔,灸青筋的頂端三壯,若見到分岔,則灸兩處青筋的頂端各三壯,十個孩子能救活五到六個,否則青筋會往上攻心致死。
食積肚大:脾俞、胃俞、腎俞穴。
泄瀉:胃俞、水分、天樞、神闕(腹痛、乳痢效果甚佳)穴。
霍亂:水分(轉筋入腹)、外踝上尖(三壯)穴。
夜啼心氣不足:中衝(三壯)穴。
疳眼:合谷(五壯)穴。
重舌:行間穴。
小兒氣弱數歲不語:心俞穴。
口中轉屎:因母親飲食寒涼引起。中脘穴,九壯(成人十四壯)。
陰腫:崑崙穴。
疝氣:會陰、大敦穴。
五癇:神庭(治風癇、吐舌、角弓反張,灸三壯);前頂(治小兒一切驚癇,灸三壯);長強(治各種驚癇,灸七壯);囟會、巨闕、章門、天井、少海、內關、少衝穴。另一方法:癇症是小兒的嚴重疾病,古語云:「驚風三次就成癇症」,癇症分五種,即牛、羊、豬、馬、雞等症狀。治療方法是等發病時,將患者的雙手拇指併攏,用棉繩綁住兩拇指指甲角,此為手鬼眼穴,艾灸七壯,指甲和肉都要著火才有效。另有兩個穴位在大拇指,取穴方法同手穴,稱為足鬼眼穴,灸法同上,效果很好。大人患此病則稱為癲癇,灸法相同,效果最佳。
牛癇:大杼、鳩尾(尖下五分,灸三壯,不可過多)。
羊癇(目直,作羊聲):百會、神庭、心俞、肝俞、天井、神門、太衝穴。
豬癇(痰涎如綿,作豬聲):百會、巨闕、心俞、神門穴。
馬癇(張口搖頭,角弓反張):百會、心俞、命門、神門、僕參、太衝、照海穴。
雞癇(張手前仆,提住即醒):申脈穴。
4. 外科
〔發背〕
心俞(疽。),委陽(一曰在尻臀下一寸六分,大腿上有縫。)
騎竹馬穴
左右搭手,加會陽。
癰疽隔蒜灸法
凡患背疽惡毒,肉色不變,背如負石,漫腫無頭者,勢必重大。尋頭之法,用濕紙拓在腫處,看有一點先乾者,即是癰頭結聚之處。用大獨頭蒜,切作三分厚片,貼疽頂,以艾於蒜上灸之,每三壯一換其蒜。又有背上初發赤腫,中間有如黃小米一粒者,有十數粒一片者,尤宜隔蒜灸之。
青囊書云:外形如粟,內可容谷;外狀如錢,里可著拳。慎勿視為微小,致成莫大之患。設或瘡頭開大,則以紫皮大蒜十餘頭,淡豆豉半合,乳香二錢,同搗成膏,照毒大小拍成薄餅,置毒上鋪艾灸之。務要痛者灸至不痛,不痛者灸至知痛。蓋痛者為良肉,不痛者為毒氣。先不痛而後覺痛者,其毒輕淺;先痛而後反不痛者,其毒深重。
故灸者必令火氣直達毒處,不可拘定壯數,昔人有灸至八百壯而愈者。灸後須隨人虛實,服補中托裡助胃壯氣等藥,萬無一失。蓋未潰而灸,則能拔散郁毒,不令開大;已潰而灸,則能補接陽氣,易於收斂。然惟早覺早灸,方為上策。淵然劉真人曰:毒發一二日者,十灸十愈;三四日者,六七愈;五六日者,三四愈;過七日,則雖灸不能消散矣。緣其內膿已成,必須針去方得寬鬆也。
雖然,疽之為病,有五善七惡,臨證之時,先須識此。前哲云:五善見三則吉,七惡見四則凶,倘見七惡,慎勿為灸,徒召謗耳。
又有疔瘡一證,其形不一,其色不同,或如小癗,或如水泡,或痛不可當,或癢而難忍,或皮肉麻木,或寒熱頭疼,或噁心嘔吐,或肢體拘急,其候多端,難以盡狀。皆須用前灸法,甚則以蒜膏遍塗四圍,只露毒頂,用艾著肉灸之,以爆為度,如不爆者難愈。更宜多灸,百壯以上,無弗愈者。
〔乳癰,乳疽,乳岩,乳氣,乳毒,侵囊〕(近膻中者是。)
肩髃,靈道(二七壯。),溫溜(小人七壯,大人二七壯。),足三里,條口(乳癰。),下巨虛(各二七壯。)
〔熱毒〕
大陵
〔肺癰〕,吐膿。
腎俞(三七壯。),合谷(二七壯。),太淵(二七壯。)
〔頂上偏枕〕
風門(二七壯。)
〔胃癰〕,生於左者胃口疽,生於右者胃口癰。
曲池(二穴各三七壯。),內關(七壯。)
〔腎癰〕,自腎俞穴起。
會陽(二七壯。)
〔附骨疽〕,環跳穴痛,恐生附骨疽也。
大陵,懸鐘(三七壯。)
〔骨旋〕
肘尖(七七壯,不愈百壯。)
〔瘰癧〕,蜂窠癧自左邊起,七七竅皆出膿。
肩髃(七壯、九壯。),曲池,此二穴,乃治癧秘法也。
天池,天井(二七壯。),三間(三七壯。)
〔錐銳癧〕,右邊生起。
肩髃,曲池,天井
〔盤蛇癧〕,延頸生者。
肩尖(即肩髃。),肘尖(即曲池。),人迎(七壯。),肩外俞(二七壯。),天井(二七壯。),騎竹馬穴(三七壯。)
〔瓜藤癧〕,胸前生者。
肘尖,少海,騎竹馬穴
〔馬刀〕,腋下者。
淵腋,支溝,外關,足臨泣(頸腋俱治。)
癧瘡出於頰下,及頰車邊者,當於手足陽明經取穴治之,然肩髃、曲池二穴亦妙。
合谷,足三里(各七壯。)
以上凡感毒深者,灸後再二三次報之,無有不愈。
瘰癧隔蒜灸法,用獨蒜片,先從後發核上灸起,至初發母核而止,多灸自效。
又傳驗方,用癩蝦蟆一個,破去腸,覆癧上,外以真蘄艾照癧大小為炷,於蝦蟆皮上當癧灸七壯或十四壯,以熱氣透內方住,亦從後發者先灸,至初發者而止。若蝦蟆皮焦,須移易灸之。灸畢服煎藥一劑,其方用牙皂七個,殭蠶七條,栝蔞一個連皮子切碎,五味子一歲一粒,上四味以水二鍾煎熟,外加生煎大黃三五錢,量人虛實用之,一服即消,百試百效。不問已潰未潰,經灸必愈。
〔癭瘤〕
肩髃,男左灸十八壯,右十七壯,女右灸十八壯,左十七壯。
天突,治一切癭瘤初起者灸之妙。
通天(癭。),風池(百壯。),大椎(頸癭。),氣舍(灸五壯。),雲門(癭。),臂臑(癭。),臑會(五壯。),天府(五七壯。),曲池(癭。),中封(癭。),衝陽(三壯。)
〔身面贅疣〕
當疣上灸三壯即消。亦有止灸一壯,以水滴之自去者。
〔癮疹〕
曲池
〔瘡疥〕
風門,間使,合谷,大陵(胸前瘡疥。)
〔毒瘡久不收口〕
凡患癰毒潰後,久不收口,膿水不臭,亦無歹肉者,此因消敗太過,以致血氣虛寒,不榮肌肉,治失其宜,便為終身之患。須內服十全大補等藥,外用大附子以溫水泡透,切作二三分厚片,置漏孔上,以艾灸之。或以附子為末,用唾和作餅,灸之亦可。隔二三日再灸之,不三五次,自然肌肉長滿而宿患平矣。
又方,用麥面、硫黃、大蒜,三味搗爛,如患大小捻作三分厚餅,安患上,灸三七壯,每三壯一易餅子,四五日後再灸一次,無弗效者。
〔腋氣除根〕
凡腋氣,先用快刀剃去腋毛淨,乃用好定粉,水調搽患處。六七日後,看腋下有一點黑者,必有孔如針大,或如簪尖,即氣竅也。用艾炷如米大者灸之,三四壯愈,永不再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