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三 (9)
卷三 (9)
1. 諸部經穴次序
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迴相著,遮蔽濁氣,使不得上熏心肺,所謂膻中也。
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小腸後附於脊,前附於臍上,左回疊積十六曲,大二寸半,徑八分分之少半,長三丈二尺。受谷二斗四升,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。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,水穀由此而入,復下一寸外附於臍,為水分穴,當小腸下口,至是而泌別清濁,水液滲入膀胱,滓穢流入大腸。是經多血少氣。難經曰:小腸重二斤十四兩。
左右共三十八穴
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
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膀胱當十九椎,居腎之下,大腸之前,有下口,無上口,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,乃膀胱上際,水液由此別迴腸,隨氣泌滲而入,其出其入,皆由氣化,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,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。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,有言上下俱有口者,皆非。
是經多血少氣。難經曰:膀胱重九兩二銖,縱廣九寸,盛溺九升九合,口廣二寸半。
腎者,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。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,是經常少血多氣,其合骨也。其榮發也,開竅於二陰。難經曰:腎有兩枚,重一斤二兩,主藏精與志。華元化曰:腎者,精神之舍,性命之根。
腎有兩枚:形如豇豆,相併而曲附於脊之兩旁,相去各一寸五分,外有黃脂包裹,各有帶二條,上條繫於心,下條趨脊下大骨,在脊骨之端,如半手許,中有兩穴,是腎帶經過處,上行脊髓,至腦中連於髓海。
左右共五十四穴
左右共一十八穴
心包一臟,難經言其無形。滑伯仁曰:心包一名手心主。以藏象校之,在心下橫膜之上,豎膜之下,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,心也;脂漫之外,有細筋膜如絲,與心肺相連者,心包也。此說為是,凡言無形者非。又按靈蘭秘典論有十二官,獨少心包一官,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一節。
今考心包藏居膈上,經始胸中,正值膻中之所,位居相火,代君行事,實臣使也。此一官者,其即此經之謂歟?
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後附翼中有三焦包絡出焉。是經少血多氣。命門辨,宜互參考。中藏經曰:
三焦者,人之三元之氣也。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,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。其於周身灌體,和內調外,榮左養右,導上宣下,莫大於此。
左右共四十六穴
左右共八十六穴
六節藏象論曰:凡十一臟,皆取決於膽也。
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難經曰:膽在肝之短葉間,重三兩三銖,長三寸,盛精汁三合。是經多血少氣。華元化曰:膽者,中清之府,號曰將軍。主藏而不瀉。
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肝居膈下,上著脊之九椎下,是經常多血少氣,其合筋也,其榮爪也,主藏魂,開竅於目,其繫上絡心肺,下亦無竅。難經曰:肝重二斤四兩,左三葉,右四葉,凡七葉。刺禁論曰:肝生於左。滑氏曰;肝之為臟,其治在左,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,並胃著脊之第九椎。
白話文:
諸部經穴次序
心臟下方有橫膈膜,與脊椎和兩側肋骨相連,它遮蔽著濁氣,使之不能向上熏染心肺,這裡說的就是膻中穴的部位。
小腸是負責容納食物的器官,負責消化食物並將其排出。小腸後方緊貼脊椎,前方附著於肚臍上方,彎曲盤繞共十六個彎,直徑約二寸半,管壁厚度約八分的一半,總長約三丈二尺。它可以容納穀物二斗四升,水六升三合多一半。小腸的入口在肚臍上方二寸靠近脊椎處,水穀由此進入,再向下延伸一寸,外側附著於肚臍,這裡是水分穴,也是小腸的出口,在此處會將清濁分開,水液滲入膀胱,殘渣流入大腸。小腸經的氣血是血多而氣少。《難經》記載小腸重二斤十四兩。
(左右共三十八穴)
(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)
膀胱是負責儲存津液的器官,當氣化作用正常時就能排出。膀胱位於第十九椎,在腎的下方,大腸的前方,有出口而無入口,肚臍上方一寸的水分穴是小腸的出口,也是膀胱的起點,水液由此分流,經過迴腸,再隨氣化作用滲入膀胱,其排泄與吸收都依賴氣化功能,氣化功能不正常,水就會流向大腸導致腹瀉,反之氣化不利就會導致排尿困難、腫脹。後世醫書有的說膀胱有入口沒有出口,有的說上下都有出口,都是不對的。
膀胱經的氣血是血多而氣少。《難經》記載膀胱重九兩二銖,縱橫九寸,可容納尿液九升九合,開口寬二寸半。
腎臟是負責產生精力的器官,技巧能力由此產生。腎臟附著於脊椎第十四椎下方,腎經的氣血是氣多而血少,其與骨骼相關聯,其榮華表現在頭髮,開竅於前後二陰。《難經》記載腎有兩個,重一斤二兩,主管儲藏精氣和意志。華元化說:腎是精神的居所,是生命根本。
腎臟有兩個:形狀像豇豆,並排彎曲地附著於脊椎兩旁,相隔各一寸五分,外層有黃色脂肪包裹,各有兩條帶狀物,上面的帶連繫著心臟,下面的帶趨向脊椎下端的大骨頭,在脊骨的末端,約半個手掌大小,中間有兩個穴位,是腎帶經過的地方,向上走脊髓,到腦部與髓海相連。
(左右共五十四穴)
(左右共一十八穴)
心包是一個臟器,《難經》說它是無形的。滑伯仁認為心包又名手心主。以臟腑的形態來說,在心臟下方橫膈膜之上,豎膜之下,與橫膈膜相連,被黃色脂肪包裹的是心臟;脂肪外有細筋膜如絲狀,與心肺相連的是心包。這種說法是正確的,凡說無形的都是錯誤的。再按《靈蘭秘典論》有十二官,唯獨少了心包這一官,反而多了「膻中是臣使之官,喜樂由此而出」這一說法。
現在考察心包藏於膈膜之上,經脈起始於胸中,正好位於膻中穴的部位,位置屬相火,代替君主行使職責,確實是臣使。這個器官,說的就是心包經吧?
三焦是負責疏通水道的器官,水液由此排出。三焦後部附著於脊椎,有三焦包絡從中延伸而出。三焦經的氣血是血少而氣多。關於命門的辨別,應該互相參照。《中藏經》記載:
三焦是人體三元之氣的總稱。總管五臟六腑、榮衛經絡、內外左右上下的氣,三焦通暢則內外左右上下都通暢。它對全身的灌溉、內外的調和、左邊的滋養、右邊的養護、上部的疏導、下部的宣洩,沒有比它更重要的了。
(左右共四十六穴)
(左右共八十六穴)
《六節藏象論》說:凡十一臟,都取決於膽。
膽是負責中正的器官,決斷由此產生。《難經》記載膽位於肝臟的短葉之間,重三兩三銖,長三寸,可儲存精汁三合。膽經的氣血是血多而氣少。華元化說:膽是中清之府,號稱將軍。主要負責儲藏,而不負責排泄。
肝臟是負責謀略的器官,謀劃思考由此產生。肝臟位於膈膜之下,上方附著於脊椎第九椎之下,肝經的氣血是血多而氣少,與筋有關,其榮華表現在指甲,主管魂,開竅於眼睛,上連心肺,下方沒有開口。《難經》記載肝重二斤四兩,左邊有三葉,右邊有四葉,共七葉。《刺禁論》說:肝生於左。滑氏說:肝臟,其治療在左,其臟腑在右脅右腎之前,與胃相連附於脊椎的第九椎。